首因效应:好的开场白是成功的一半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让我们手足无措:公司忽然召开临时会议,要求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大型聚会中,同事朋友起哄,让你上场“讲两句”;在街上同女友闲逛时,忽然碰见了前女友;约好了客户上门谈生意,进门后发现客户两口子在吵架……
在这些情况下,一些人确实会存在“开场白障碍”。如果你不能快速地反应过来,化“尴尬”为玉帛,那你将会失去先机,让别人对你失去兴趣。即使后面的交流也能进行下去,也会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所以,开场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受欢迎程度。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不仅可以凸显自己的修养和才能,而且还能为后面的良好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段糟糕的开场白,则会让自己陷入尴尬无比的境地。
对于很多人而言,跟陌生人初次聊天时都会患上“开口尴尬症”,想半天愣是不知道怎样开场,而且还会聊着聊着聊到死角。事后,很多人往往又会后悔不迭:“我今天怎么能说那样的话呢?”“我要是换个方式,结果可能会好点儿。”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们只好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把握好说话方式。可越是谨慎,我们就越害怕跟陌生人交谈。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短短几句开场白就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呢?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技巧。
1.利用媒介物,引起对方的共鸣
比如,你看见对方桌上放着一份报纸,便可以从这份报纸上的新闻入手:“听说最近房价又上涨了?”或者,你看到对方打了个新领带或拎了个新包,你可以借此询问这件商品的价格、产地、使用效果等。
王朗这人一向老实木讷,按经理的话说,“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所以尽管他工作一向兢兢业业,却从未引起过别人的关注,几十年了,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原地踏步。
一次,老板带着王朗去外地出差。在火车上,王朗的铺位刚好在老板的对面,两人将行李安置好后,互相点了点头,就陷入了可怕的沉默。王朗感到,这种大眼瞪小眼的气氛简直能把人憋疯,一定得说点什么,才能打破这种可怕的僵局。可是,一向沉闷的他从来没有单独跟领导相处过,实在不知道从何谈起。
突然,王朗看见老板脚上穿着一双锃亮的皮鞋,非常炫目,于是就问:“老板,您这双鞋子看着非常有档次,在哪里买的?”
原本只是找点话头,但老板一听,顿时双眼神采飞扬:“这双鞋啊,那是我在美国旧金山买的,世界名牌呢!”话匣子一打开,老板就收不住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云游”四方的经历以及在衣服搭配上的心得,还委婉地指出了王朗在着装上的缺陷,两人越谈越投机,甚至差点儿坐过了站。
下车的时候,老板意味深长地说:“王朗啊,我以前没怎么注意过你,没想到你还有点意思,今后你好好干。”
2.攀亲认友,拉近距离
赤壁之战前,鲁肃渡江来找诸葛亮,一见面,鲁肃就说:“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也是鲁肃的好朋友。短短的一句话,就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其实,再怎么“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人,只要你存心寻找,就一定能找到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例如,“你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我也在上海交大进修过两年啊!”“你的老家是河北廊坊的?我老家是北京大兴的,离得不远啊!真可谓‘老乡见老乡’啦!”
3.考虑对方的利益
没有人不会对金钱不感兴趣,也没有人会拒绝送上门的好处。假如你的产品能够给对方带来利益或者增加利润,你可以这样说:“我今天来,是告诉贵公司节省50%电费的方法。”“使用我这个产品,贵公司可以每月提高1000元的利润或者节省1000元的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肯定会给你机会介绍你的产品。而当你介绍完自己的产品后,如果能达到对方的预期,他自然就会做出购买决定。
4.唤起对方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好奇心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之一,对那些不熟悉或感觉神秘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果你能够唤起对方的好奇心,那么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唤起好奇心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您可能不知道吧”“您猜猜看”之类的话就能成功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同时,他们还会想:“这人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这就是人类好奇的天性。
蒋伟是一名空调推销员,他推销产品的“怪点子”非常多,被同事称为“花招先生”。他拜访客户时,会把一个2分钟的计时器放在对方面前,然后说:“请您给我2分钟,2分钟一过,如果您还没有兴趣,我就马上离开。”
同时,蒋伟还会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来吸引对方的兴趣,让对方有耐心听他说话。一次,他问一位客户:“尊敬的先生,您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华而不实的东西是什么吗?”那位客户歪着头想了半天,最终摇了摇头。“就是您银行卡里的钱。它们本来可以用来购买空调,让您度过一个惬意的夏天。”蒋伟笑着说。
其实,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人们总是最容易记住对方说的前几句话。越到后面,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越分散。如果你在一开始就没有成功地吸引对方的注意力,那么到后面不管你怎么舌灿莲花,都是徒劳。
高情商的人善于掌握谈话的技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一段充满创意的开场白不仅能给你的人望加分,还能为以后的良好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与难缠或者重要的客户交流时,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好开场白,千万不要因为苍白无力或驴唇不对马嘴的开场白而毁了这次交谈。
把握好语调和节奏
所谓语调和节奏,就是人在说话的时候语气和声调的变化结合。有些人说话慢慢吞吞,使人听之昏昏欲睡;有些人说话干脆利落,如竹筒倒豆子一般;有些人说话高亢铿锵,催人奋发;有些人说话抑扬顿挫,犹如连绵起伏的群山,时高时低,引人入胜……所以,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节奏和语调说出来,就会有大相径庭的效果。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一段演讲能否取得成功,内容的重要性只占30%,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占20%,衣着打扮占10%,而演讲者的语调和节奏所占的比例则高达40%!
“四书”“五经”之一的《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其中还谈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教以和;皇皇者,正而美。”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根本不注意语调和节奏,不管在什么场合,说话时都跟小学生读课文一样,速度相同,语调一致,听来让人昏昏欲睡。
而深谙高情商沟通之道的人,不仅会刻意地塑造自己的声音,使人听起来如坐春风,而且还会加强语调和节奏,撩拨人的心弦,引起人的共鸣。
人在情绪低下的时候,说话自然平淡无味,使人听来如嚼干蜡;当人情绪高涨的时候,说起话来则亢奋激昂,极其富有感染力。
如果把一段话比作一首曲子,那么语调和节奏就是这首曲子的韵律。如果你想做一个说话有特色的人,那么你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时的语调和节奏,快慢相间、起伏不一,让人听之如山间流水,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充满吸引力。
某外资企业空降了一位波兰籍副总,此人不仅长得风度翩翩,而且说起话来悦耳动听,如同美妙的音符。
在一次公司聚会上,同事们请求他用波兰语“讲两句”。他毫不推辞地站起身来,开始绘声绘色地演讲。
这位波兰人一开口就牢牢地吸引住了台下的观众,他的演讲非常流畅,语调抑扬顿挫,虽然人们都不了解其意义,但听众仍听得如痴如醉。
演讲过程中,他的语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最后在哀思如潮、悲怆万分之时结束,台下的观众鸦雀无声,同他一样沉浸在悲伤之中。
突然,一阵不切时宜的爆笑声从人群中传了出来,人们纷纷侧目,发现对方也是一名波兰籍员工。原来,那位波兰人刚刚用波兰语背诵的是九九乘法表。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丘吉尔说:口头表达艺术主要有四大要素,而其中占第一位的就是口语的节奏。丘吉尔之所以认为说话的节奏如此重要,是因为他切实体会到和懂得口语节奏具有十分强烈、深刻和丰富的表现力。
如果你也想在别人面前保持精明干练的形象,那你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语言的节奏和语调。为了达到这一点,你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1.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
拿破仑曾经说过,“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常常是会说谎的。想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声音,你就需要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只有反复地聆听,反复地校正,你才能逐渐改变自己的语调和节奏。
2.明确你的中心思想
在讲话之前,你先要搞清楚这次讲话有多少个主题,哪些主题是重要的,哪些主题是次要的。对于重要的主题,你需要添加一定的修饰词,突出重点;而对于那些次要主题,你一定要保证语言的精练,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听者一头雾水,不知道你的中心思想在哪里。
3.分清场合很重要
语言的节奏和语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去参加某人的婚宴,你需要提高声调、加快节奏,用欢快的语言感染周围人的情绪;如果你参加的是葬礼,则应该小心谨慎、轻声细语,万万不能因口不择言而破坏凝重的气氛。
语言学家温尔顿和汤姆逊曾经合著了一本书——《演说根本》。在这本书里,有一段关于说话节奏的重要性的论述:“演讲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语调和节奏。在叙说幸福、紧张或者冒险的故事时,讲到高潮之处就必须加快说话的速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当然,主题严肃、感情压抑,或者充满悬念气氛的部分,还是应该慢慢地叙述。”
俗话说:“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话的节奏和语调不同,给听众的感觉也不同。在每次讲话前,你都需要问自己:“我此时置身何地?”“我这次发言想表达什么思想?”“如果我这样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明确了说话的目的,才能设计好语言的节奏和声调,把自己的情感完整地表达出来。
摆事实讲数据,说服他人的利器
贾磊是一家大型食醋生产企业的送货员,老板告诉他,只要在送货过程中能拉来新客户或者增加销量,他将获得一笔不菲的提成。有一次,贾磊在给一家超市送完货后,在超市里转了一圈,然后跟超市老板搭话。
贾磊:“老板,您家的瓶装醋卖得很快啊!下次我给您多送两箱吧。另外,我们的袋装醋也卖得非常火爆,我看您的货架上没有我们公司的袋装醋,要不我下次也给您送几箱试着卖吧。”
老板:“你们公司的瓶装醋确实好,下次就多送几箱吧。至于袋装醋,我没见过,不知道好不好,就暂时不进了。”
贾磊:“我们的袋装醋确实非常火爆,好多超市都从我们那里进货。”
老板:“是吗?那本市有多少家超市从你们公司进袋装醋?你们每个月袋装醋的销量是多少?”
贾磊:“这个……我还没统计过,不过我们的袋装醋确实卖得非常好。”
老板:“行啦,下次再说吧!我还忙着呢。”
贾磊之所以在超市老板那里碰了钉子,就是因为他没有做好基本功。如果他能肯定地告诉对方本公司每月生产袋装醋的数量是多少、销售额是多少、利润是多少、有多少家超市是他们的客户,并列举一两个超市的名字,相信结果就截然相反了。
英国某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有“数字力”的人,其薪酬是一般人的三倍;而没有“数字力”的人,失业率则是一般人的两倍。
那么,何为“数字力”呢?所谓“数字力”,就是用数据分辨事实、判断问题的能力。数字力不仅能让你看清问题背后的真相,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强语言的可信度。
张扬去一家五百强企业应聘,经过重重选拔,终于过关斩将,进入最后的一关——面试。
销售总监问他:“如果我给你一个月3万元的业绩目标,你能不能完成?”
张扬并没直接回答能还是不能,而是分析道:“3万元的业绩相当于3个1万元的订单、6个5000元的订单、30个1000元的订单。也就是说,只要我将这3种不同的订单随机组合,不放过任何一个阶位的客户,并能够达到3万元的下限,最后就有可能实现业绩目标。”
这个回答让对方连连点头,张扬最后成功地说服了对方,拿到了这份工作。
张扬的聪明之处,在于用数据说话,将3万元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让看似庞大的数据分解,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从而获得了对方的赏识。每一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数据,但很少有人在与人沟通时把这些数据变得有意义。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相对于苍白的语言,数据有它独特的魅力,它能使你的话更权威、更专业、更精准,还能给人最基本的信任感。
有一天,厨房用品推销员万荣华碰到了一个油盐不进的老爷子。一见面,那个老爷子就直接告诉万荣华,即使他的产品再好他也不会买。
万荣华不甘心,第二天又专门去拜访了这位老爷子。当他见到这位老爷子时,便从身上掏出1元钱,当着这位老爷子的面撕了,撕完之后问这位老爷子是否心疼。
老爷子说:“虽然你把1元钱白白地撕掉了,但你撕的是你的钱,我怎么心疼呢?”接着,万荣华又掏出一张20元的钞票撕了,撕完之后问:“你还心疼吗?”老人说:“我不心疼,那是你的钱,如果你愿意你就撕吧!”
万荣华笑着说:“我撕的不是我的钱,而是你的钱呀。”老爷子摸不着头脑,问道:“你撕的怎么是我的钱呢?”
这时,万荣华从身上掏出一个本子,在上面边写边说道:“昨天你跟我说,你们家每天要做三顿饭,如果用我们公司的产品,每一天你可以节约1元钱,是不是?”老人说:“是的!但那有什么关系呢?”
万荣华继续说:“我们算一笔账,我们不说一天节约1元钱,就按每天5毛钱来计算。一年有365天,我们就按360天计算。你昨天说你已经结婚23年了,就按20年计算吧。这就是说在过去的20年里你没有用我的厨具,这样你就白白浪费了3600元钱,难道你还想在未来的20年里再撕掉3600元钱吗?”
这一串数据让老爷子大吃一惊,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万荣华推销的厨具。
数据本不会说话,但是面对不同的人时,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口说无凭”,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有重量,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基本功,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如果你是一名销售员,在面对客户时,不妨这样跟对方说:“截至今年年底,我们已经卖出去了900件产品。”“我们的产品在某某网站的好评度是99%。”“我们已经对全国超过1000名的使用者进行了连续一个月的跟踪调查,没有出现任何的质量问题。”……
对任何行业的人而言,脱离了数据和事实的交谈都不会打动对方。只有在交谈时充分运用数据和事实,并结合对方熟悉的事物来剖析利弊的时候,交谈才会变得更加真实、具体,更具有说服力,才能够一击必中。
表达要言简意赅,有的放矢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口才好、会说话,并不是指他在所有人面前都能侃侃而谈、口吐莲花,而是说他的每句话都能产生一定的效力。
中国有句古话:“言多必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着边际、废话连篇,一开口就如同大河决堤、滔滔不绝,就会暴露出自己的很多问题。所以,在开口之前,我们应该事先将发言的重点整理出来,把多余的、没用的“话作料”都扔掉,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南京有一家大型的管理咨询公司,负责给各种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有一次,该公司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项目负责人非常看重这个客户,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工作,几个月来准备了厚达几百页的报告,包括8个建议、41个改进方法以及几套详细的实施方案,为了证明这些结论的可操作性,还准备了6本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的附件,还有大量的原始资料。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该项目负责人还将报告打印成书面文件,并刻录了光盘以便分发给参会人员,提案的前一天晚上还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所有数据完整无误,然后提早睡觉以便保证精力。
客户也非常重视这次合作,安排了公司所有高管出席,并请到了CEO以及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参加。
提案当天,项目负责人准备就绪,到达会议室。没想到刚一落座,客户突然遇到紧急情况,不得不马上离开。
就在对方的CEO走进电梯的那一刻,他忽然叫住了该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在我到停车场的这段时间里,把报告的主要内容阐述一下?”
项目负责人完全愣住了,他没有任何准备,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15层到1层的时间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该公司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最会讲话的人,不一定是那些说长话、套话的人。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都懂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言简,强调语言表达要简短,要求说话要简练,不说多余的话,体现的是量的压缩。意赅,强调语言内涵要丰富,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出最多的信息,体现的是质的提升。与人沟通时,删繁就简才能切中要害。
当然,说话简明扼要并不是一概从简,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或者重大的会议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把重要的事情讲清楚。而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则应尽量简明扼要地表达。
说短话,体现的是说话者的情商,尊重的是对方的时间;说短话,并不是一味地为简而简,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看上去寥寥几句,却抓住了重点,切中了要害。而对于听众来说,你越是滔滔不绝、东拉西扯,就会越让对方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西方有一句谚语颇有哲理:“别让杂草掩盖了鲜花。”莎士比亚也说过类似的话:“简练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烦琐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装饰品。”通常情况下,你说得越多,别人记住的就会越少。反之,你说得越少,别人记住的可能就会越多。
张译文在北京打拼了八年,眼看青春日渐耗尽,自己却无容身之处。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毅然决然逃离了北京,回到老家漳县。
好在自己近年来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手头有了点积蓄,便想着在县城里买套房子。在朋友的陪同下,张译文走进了一家售楼中心。
接待他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一上来就热情地端茶倒水。张译文下午还约了个面试,便想着问问新房什么时候开盘,价格是多少,以便回家后好好计算一番。
“您好先生!您是要问新房什么时候开盘是吗?因为盖一栋楼的话,我们首先要立项,接下来要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有了许可证再出设计图,然后再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再审核建设工程消防施工图、招标,然后才开工建设,建筑完工后还要取得规划验收合格证……现在我们的售楼部才刚刚竣工,其他手续还没有办全,不过我们正在马不停蹄地办,但是……”那个销售员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啰啰唆唆讲了一大堆。
“我就想知道什么时候开盘,价格是多少!”张译文有些急了。
“是这样的,先生,我们的价格比周围其他楼盘只低不高,您放心好啦!同时,您如果在开盘当天就交首付的话,我们还能给您一平方米减免50~100元,还有……”
这位销售员还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讲,张译文早就拂袖而去了。
清代学者刘大槲在《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意真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这就是说,写作一定要抓住根本,要直达主题、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其实聊天也是一样,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听众不喜欢听,那你就是白讲。
“兵在精而不在多”,我们在开口之前,应该将讲话的重点整理出来,坚决不说套话、废话,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观点。
第一,加强思维训练。说起话来絮絮叨叨,主要是由于思维缺乏条理性、缜密性的原因。思维不清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局观,当然也就难以用简明的言辞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第二,抓住要点,突出重心。说话最怕的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它也和写文章一样,应该明确中心思想,“形散而神不散”,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讲话的始终。
第三,言之有序。要想把话说到点子上,就要在说话前理清思路和线索,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什么为主,什么为次,前后内容如何衔接,在说话前要有通盘的考虑,做到条理分明,次序井然。我们交流的目的是让人听明白、听清楚,如果你语无伦次、左一句右一句,句句不在点子上,再聪明的人也是“脑袋一盆糨糊”。
第四,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子。要做到说话简洁明了,就要尽量多用短句,避免唠唠叨叨和不必要的重复。简短的句子更容易让对方听懂,使对方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你想表达的思想,从而让沟通可以顺利地进行。所以,我们在与人沟通时,不妨把长句子分割成若干个短句子来阐述,做到“言约而旨丰”。
我国有句老话:“蛤蟆从早叫到天黑,却从来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公鸡早上只啼鸣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了。”的确如此,会说话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做到用语不繁、表述清晰、字字珠玑,使听者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