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6324800000034

第34章 粮食安全·生态农业·绿色食品(4)

首先,改革原有的粮食流通体制的弊端迫在眉睫。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粮食收购,以保证粮食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改变少数企业垄断收购的问题,减小不稳定指数,也使粮食的价格充分融入到市场中去;另一方面,对粮食收购企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完善反垄断法,用更加严密的法律体系保护粮食的流通渠道,严禁对粮食进行投机炒作的行为。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加强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建设,让专项储备和周转库存发挥各自的作用:专项储备以行政手段调控,周转库存以市场手段调节,并坚持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发挥主体作用。

其次,通过土地的宏观调控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达成土地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的三维均衡。现阶段一些地方用土地(使用权)换社会保障、土地(使用权)换就业保障和土地(使用权)换新修住房产权的形式来推动土地整理,并变通性地采取了土地占补平衡的方式来推动农民的宅基地甚至农业用地改变用途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理性的农户可能因为短期利益诱导而参与到这一土地整理过程中去,但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粮食生产的短缺性和农民长期致富渠道的生成(即农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并不能自动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完善地解决。占补平衡后,优质耕地的形成还需要多年的时间,粮食生产将受到极大影响,因而“牺牲耕地和农业谋发展”从长远来看的确是不足取的。我们认为,这背后的重要因素首先便是粮食安全问题。因此,中央在土地宏观调控时必须高度关注粮食生产和农民本身致富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地方政府在土地制度这一问题上的“试错性”改革或“打危险的制度擦边球”,须知:粮食一旦出现紧张,地方政府现阶段改变耕地用途开发出来的房地产等商业用途的设施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并无半点助益;所以,不可让地方跟风土地治理和整理,而是注重从宏观层面加以土地调控,在农村达成土地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的三维均衡,防止农民未富但粮食先减的危险局面出现,做到未雨绸缪。

再次,就是要更加严格规范和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度,整合整条农业产业链。从种子、化肥、科技、股权,收购到仓储运输和最后的售卖,尽可能地加快产业化的整合步伐,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农业,农民才会真正从中受益,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有长久的保障。这样,不仅会实质性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和贫富差距,还能从根本上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脚步,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与科学。由此可见,解决粮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好了,中国农业的产业链条延伸会更广,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解也会越快,中国许多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的进一步改革也会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在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要更加充分地利用价值规律,积极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避险作用,帮助农民发现价格趋势,尽量避免市场盲目性造成的损失和价格波动。孙冶方先生早年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语重心长地说:“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这句话对于今天中国的粮食问题而言仍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为,单纯的政府行政命令对稳定粮价和调整农业结构起到的只是强制作用,必须借助有效的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来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才能使粮食产业逐渐具有竞争力,农业生产才会逐渐走上内生良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农业的国际竞争已不再是初级农产品的产量竞争了,而是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那么,分散的小农经营很难面对这种挑战,所以加快企业与农民的联合,更多地转向生产基地的定向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多地利用粮食期货市场对冲价格风险,保持粮食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通畅性,在及时了解全球粮食动态的情况下,掌握粮价的主导权,维持粮价的基本稳定,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战略。(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6月1日,作者:吴垠、曹雅雯、邵兴全)

与本文观点类同,笔者认为,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在工业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第一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农民要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共享改革的成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是三农问题的根本。进一步来说,以牺生农民的利益而发展的社会经济也是有缺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则是需要综合考量,统筹发展的问题。既要解决粮食生产中的矛盾,也要解决粮食流通机制中的矛盾。既要保障农民的收入,也要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之需。既要打造一个粮食生产的牢固的安全边界,也要参与粮食市场的国际化竞争。这不但是经济运行模式上的问题,也是社会运行机制中的问题。而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完全的市场化并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所以,粮食安全的必然通道即是基础性政策保障加市场化流通双轨制。而如何构建行之效、安全健康的双轨制的模式也必然是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与正确解决的瓶颈问题。而不论如何,增大三农产业的投入都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粮食安全的新希望

2011年5月,联合国粮食权利特别报告员奥利维·德·舒特在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生态农业有望在十年内让主要产粮地区的粮食产量翻番,同时还能为农村开辟生路、实现碳隔离,并且建立对气候极限的适应性。奥利维·德·舒特还着重指出:“靠着大型农场的工业化耕作,我们是无法解决饥荒、制止气候变化的。”该报告还断言,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90亿,为了养活剧增的人口,我们亟需采取最高效的农业技术。当前的科学证据表明,生态农业方式在提高饥饿地区的粮食产量方面的作用绝对胜过化肥。因此,生态农业也是目前最有希望保证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唯一措施。

简单地说,奥利维·德·舒特有三个最重要的观点,一个是生态农业可以让粮食主产区产量翻番,第二个则是生态农业可以应对极端气候。第三个就是生态农业绝对胜过化肥。

这三点不论哪一条都是当前粮食生产的瓶颈,也是令农业专家头痛的问题。分析当前的粮食生产,种子的培育可以说已达到了技术的顶峰,转基因种子虽然有提高产量的作用但却深为社会所诟病,极端气候则是粮食生产的最大杀手,在这方面,人还不能胜天。更为令人担心的是长期的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早已让可怜的土地露出板结的苗头,而农药的残留则令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绿色食品则名存实亡。而生态农业真的具有如此神功,可以一举突破粮食生产中的三重束缚吗?

弄清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生态农业开始。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指的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而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具体一点就是指一种小环境农业,其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活力的,在环境、伦理道德、审美、人文社会方面不引起大的或长远不可接受的变化。

进一步来说,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优点就是,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并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获得的不但是较高的粮食生产效益,也同时收获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生态农业也常常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代名词。

我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所以,生态农业不但是一种对环境资源的最大利用与开发模式,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但从目前来说,由于国内各地环境条件的差别,在发展模式的设计上,生态农业的实施路径各地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说,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当然,生态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对粮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此相联系,生态产品即绿色食品即是生态农业的安全产品,对此,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有明确的标准。比如,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来自生态的,才可作为纯生态产品出售。某一企业欲加入“生态农业协会”,将其产品作为生态产品销售,必须经过3年的完全调整方可。并由国家授权的检测中心对申请转入生态农业生产的企业进行检查,检查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此外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如检查不合格,则要延长调整期。

而从目前来说,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尚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首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农业的理论尚不够完备;其次,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技术体系尚不够完善;第三,政策层面尚需调整;第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尚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要求;第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尚有待提高;第六,与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建设尚存在不足之处;第七,生态农业的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

综合而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生态农业的推广上,我国尚有许多路要走。而作为一个粮食需求大国来说,生态农业也是我国必然要走的路。而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说,生态农业也是目前最安全最科学的农业发展模式。实施生态农业也是对化学农业、转基因农业的一种有力的回应。对此,也有专家指出,以实施“化学农业、转基因农业”为主的美国大型私人农场为特征的农业绝对不是当代人类“现代农业”的样板,更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化学农业带来的土地板结后遗症以及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皆为生态农业的实施做出了注解。客观地说,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严格限制下,化学农业与转基因农业并非中国农业的出路。

2011年5月9日,中国农博网、北京农业信息网等网站不约而同刊载了农业专家吉尔·理查德森的谈话,谈话以翔实的论据阐述了推广生态农业的种种理由。

【资料】

一项最新的联合国报告认为,生态学与农学的携手可以帮助小型农户提高食品产量。吉尔·理查德森对此进行了探讨。

随着粮食价格的持续增长,世界的饥民可能会超过10亿。如今,世界各国领袖和联合国、世行等国际机构也已经争吵多年,争吵的内容就是如何增加粮食生产,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同时还要减缓气候变化、应对石油、水和表土等资源的短缺。

生态农业有望在十年内让主要产粮地区的粮食产量翻番

联合国粮食权利特别报告员奥利维·德·舒特在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生态农业有望在十年内让主要产粮地区的粮食产量翻番,同时还能为农村开辟生路、实现碳隔离,并且建立对气候极限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