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6324800000016

第16章 食品化学化危机(10)

于旭波:现在对我们挑战比较大的是辅料的管理。第一,辅料用量不大,第二,供应商非常多,而且在这个行业中真正成规模的供应商还不是很多。第三,辅料中很多种类国家检验还没有跟上。塑化剂事件实际上是给我们全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记者:那应该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呢?有哪些举措呢?

于旭波:我们只有从基础开始做起,先把所有的辅料清单全部列出来,所有的辅料都纳入国家检验机构的检测。检测通不过的全部筛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供应商的生产环境、生产资质等各个方面进行梳理。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涵盖所有供应商的信息系统,现有的辅料检测完毕之后,任何一种新的辅料想要进入中粮的供货系统,就必须纳入中粮集团的流程当中。首先要到我们新成立的质量与安全部“报到”,这个部门会把新辅料交由国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合格之后才能进入中粮的供货系统。

与此同时,我们可能要跟供应商签合同,一旦发生任何的质量问题,我首先要抓住它,把责任弄清楚。但这个责任中粮集团肯定也是无法推卸的。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让供应商有一个更大的承诺跟我们一起将质量把控好。所以,我觉得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辅料。

记者:最近食品行业频频曝出食品安全事故,主要原因仍是利益驱动,您觉得作为食品企业应该如何平衡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于旭波:以添加剂的使用为例,中粮集团从2008年开始就减少在面粉中使用增白剂,我们通过提升原料的质量和工艺水平,使面粉生产出来就比较白,用不着增白剂。这当然会带来成本的提升。但作为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孰轻孰重必须弄清楚,食品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系统管理的提升、原料成本的控制来优化成本结构。

中粮今年已经开始了从粮油贸易加工向品牌消费品的战略转型。中粮集团有70%以上的资源是配置在粮油食品这个核心主业上的,我们希望将来其中的30%成为品牌消费品。

品牌消费品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安全、营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能否有替代方案、替代原料、替代包装来降低成本。因此出发点是有层次的,必须按照这个逻辑做。不能说一下子把成本降下来,其他都顾不上了,那将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风险。(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6月21日,作者:郭晋晖)

文中所说的辅料也就是食品添加剂的确是食品安全的瓶颈问题,问题之难,难就难在不唯监管与标准方面存在漏洞,更难控制的是企业的逐利目的。而塑化剂在台猖獗了30年的事实也足以说明这一系统的疏漏。塑化剂怎么能横行台湾30年都没有被发现?原来,塑化剂在台湾属于“第四类毒性物质”,被明令禁止不得添加在食品里,但对它的管理采用的是“事后报备”制度。这意味着厂商在使用之前不需要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说明,而所谓的事后报备往往就成了不报备,甚至被某些人钻了空子。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食品从原料来源、生产养殖、加工制造、运输仓储直到销售,每个阶段都需要登记。但这个制度目前只局限于肉制品、蔬菜、海鲜鱼类等生鲜领域。塑化剂事件发生后,有学者表示,如追溯制度能够扩大到其他领域食品中,或许塑化剂就不会沉潜30年才被发现。

对此事件反应最为强烈的要数网民了。有网友称塑化剂为“亡国灭种的塑化剂”,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已经到了威胁民族生存的地步了。还有网友形容事件犹如“翻版三聚氰胺”,以往只会在幼童的玩具、指甲油或医疗仪器中发现含有微量塑化剂,“无人想到会有人故意添加于食物中”。

一言以蔽之,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都是市场经济惹的祸!事件的背后翻来覆去也只是一个“利”字!如同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CCTV2《今日观察》节目于2011年5月31日播出了一期特别制作,“台湾迎战塑化剂危机”,特辑录于此,以飨读者——

连日来,台湾地区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广受媒体关注。5月31日是一个重要时间点,从零点起,岛内有关机构将展开清查,使用起云剂的运动饮料、果汁等五大类食品都要提供检验安全证明,否则一律下架回收。塑化剂为什么会被添加到起云剂里?它的危害有多大?台湾主管机构如何应对塑化剂带来的食品安全危机?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着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台湾饮料添加塑化剂,引起轩然大波,主管部门今天零点展开清查,五大类食品需提供安全证明。

邱文达(台湾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厂商也应该有社会责任,就算有些经济上的损失,也不能再自称为受害者。

台湾民众:家里有关于这类的东西,现在都开始怀疑、担心,不敢吃了。

陈轩石(中央电视台驻台湾记者):目前当局当前要求加重刑罚,并要求从源头来进行管理。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200多家的生产厂商被证实使用了含有塑化剂的食品添加剂,超过500多项食品受到了污染,所以现在最新的进展就是,当局限令5月31日凌晨开始,包括有五大类的食品都必须提交检验报告,证明没有使用六种塑化剂。如果没证明,还在卖的话,就要严罚。从今天凌晨开始,台湾地区22个县市同步展开大稽查,卫生部门的人员还有一些警方人员同步对一些24小时超商,还有今天上午9点、10点开门的商场,都会进行大规模的稽查,看看这五大类的食品当中,有没有还在违规继续贩卖的。

到目前为止,证实在台湾有7家生产厂商合法生产起云剂。现在证实有两家是确实使用了塑化剂,暂时还没有发现第三家,但是这两家生产起云剂的厂商因为有众多的下游厂商,它们生产出来的无数产品继续往下游流通,所以就扩散出去很多,污染了很多食品和饮品,到现在有500多项。现在当局要求,一个是要加重刑罚,另外一个就是希望从源头来管理,把六种塑化剂列为食品的检验项目。

张鸿(《今日观察》评论员以下同):

谈到食品安全,其实我们都需要补化学课,起云剂就是在饮料、果汁、果酱等调和时,起到一个很好的调和作用,让人看着很均匀,它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它能把果汁、油、水很好地进行融合,也能增加一些很好的口感以及黏稠度等。

起云剂有一个重要的原料是棕榈油,因为棕榈油比较贵,不良商家就发现了这个商机,加入了塑化剂。塑化剂是一种工业原料,工业添加剂,叫塑料软化剂。皮质沙发以及车里的皮座椅,在制作的时候就可以加塑化剂,这样坐着就会比较软。塑化剂加到饮料里,也能让饮料变得很软很黏稠,几乎起到了与棕榈油同等的作用。不良商家把比棕榈油便宜五分之一的塑化剂加到食品里,供给饮料厂,这样饮料厂的成本也降低了。塑化剂带来的危害特别大,它被称作工业环境荷尔蒙。长期食用,男孩子会变得女性化,女孩子会性早熟,而且会降低人的生殖能力,所以现在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昱伸公司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起云剂供货商。这个公司已经创办了很多年,但却只有五六个工人,也没有牌子。很多邻居说他们家前门经常会有扑鼻的香味飘散出来,但是他们家的后门却是扑鼻的臭味,这其实基本上和我们现在判断这个食品是一样的,它其实就是用一个很恶的东西,让人闻着很香,里面却包含着恶果。

霍德明(《今日观察》评论员以下同):

工业塑化剂肯定不能食用,起云剂是食品添加剂,是正常的。这件事情是2011年3月份,台湾的食品检查部门有一位52岁的杨姓大姐,就在她在检查食品的时候,发现里面出现了不同的光谱,并在比对之下发现了问题,发现了DEHP,就是塑化剂。在3月份检查出来以后,台湾食品检验当局开始警觉,4月份开始清查食品添加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到了5月23日,开始对整个社会公布,包括昱伸公司的来龙去脉,公司负责人也被抓起来了。到今天为止,这个事情不仅是在台湾地区出了问题,而且还影响到了全球的食品安全。

霍德明:

台湾在这一次事件中,全卯足了劲,这一次不仅马上让五大食品下架,还追查源头,甚至追查到它运到什么地方去了。特别是从5月31日开始,对相关的五大商品的厂商们下了一个死命令,厂商们自己出钱,把商品送去检验机构。这个死命令下了以后,台湾的检验机构门庭若市,检查一次大概需要7天左右,新台币是3000块钱,如果加快就是6000块钱,这次排队排到今年的6月底还验不完。在这个事情的处理上,台湾地区让厂商自己负责任,有证明才能上架。

张鸿:台湾的消费者觉得当局的反应有点慢,在知道这个结果后,隔了一天才开始通告百姓。但我们看到他们的思路其实非常清晰,就是有罪推定,你必须自证清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零容忍,就是我不管你的起云剂里用没用塑化剂,所有用了起云剂的产品统统下架,然后你自己一个一个送去检测,自证清白,证明一个上架一个,厂商还要写一个保证书。

此外,现在争论比较大就是处罚。台湾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使按照最高的处罚,也只能罚到30万,而昱伸公司一个月的营业额达到了500万,这个30万对它来说是九牛一毛,所以现在有一些机构也在讨论,是不是要加重处罚,让企业根本罚不起。

潘怀宗(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教授):

所有的商品如果没有取得所谓的合格证明,或者虽然已经送验,但是由于这些实验室的量能没有办法马上提供,那你在写下“切结书”的情况下,可以暂时性的放在架上卖,但是如果这个厂商认为它没有塑化剂,而写了切结书,结果后来验出来又有了,之后就造成民众的怀疑,就是认为“切结书”到底能够保证多少,而且在目前塑化剂涵盖面这么广的情况下,你凭什么能够切结?另外,在有关产品已经送验之后,得到的合格证书,现在民众也有质疑:你生产的批号有没有考虑进去?你在2011年5月30日以前所生产的批号,可能就用了这些东西,但是送验的时候,你可以送验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你送验也不可能每瓶验,这样就又造成了问题。

陆磊(沃尔玛南浦大桥店负责人):

总部会根据政府部门的一些相关指引,做出合适的处理。比如,要求我们就地销毁,我们就销毁;如果要求我们退货,我们就退货。

霍德明:

因为塑化剂的危机而引发的整个食品和饮料行业的损失,这一次可能将会超过千亿元新台币。此外,将来如果消费者受到损害以后,去法院起诉这些食品相关厂商,那都是一个没有底的事情。

塑化剂放到一般的正常添加剂里,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所以以前也就从来没有人在检测的时候想到这件事情,现在这个消息让整个台湾地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骚动,到底这个事情会影响多久,目前还不敢确定,但我能确定一件事情,就是以后都要回家里吃饭了,家里肯定没有这些奇奇怪怪的添加剂。

张鸿:

现在台湾的水果和榨汁机销量大增,很多人自己回家榨果汁喝了。其实盖子还没有完全被揭开,目前已经发现有止咳糖浆里也用了塑化剂,小孩吃的钙片里也涉嫌使用,有一些市民询问当地的主管部门,还有哪些食品药品里会有塑化剂,主管部门也表示不知道。所以在盖子还没有完全揭开之前,我们也很难判断负面的影响,以及修复大家信任的时间要有多长。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重视此起事件,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包括我们大陆的很多城市,例如天津地区就已经开始进行检测,我想全世界的很多食品饮料,检测部门都要检测是否加入了塑化剂。

张鸿:

我们一定要让企业承担不起被惩罚的成本,现在台湾地区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大陆也在讨论,如何重刑?让它有一个标杆性的意义。比如,如果这一次昱伸公司只罚30万,我想这是不能服众的。

霍德明:这次事件跟以前的食品问题不一样,一个是已知的风险,还有一种就是无知的风险。我们都没想到,工业塑化剂会加到食品里去。

《青年时报》则撰文称:“塑化剂”事件,“查外”也要“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