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性的弱点(人际关系与影响力进阶宝典)
63247300000004

第4章 赞美词是顺心丸

纵观天下,能让别人为你做事的方法只有一个。你不敢相信吗?是的,仅此一个,就是这个方法让别人甘心情愿为你去做事。

请记住,这是唯一的方法。

当然,你可以直接拿枪抵着他强迫他把手表给你;你可以用开除来威胁你的员工,使他们在表面上配合你的工作;你当然也可以责骂或是恐吓一个孩子,让他听你的话。但是这些粗鲁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却是致命的。

我能让你为我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给你你想要的。

你需要什么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过,你我所做的所有事都源于两种动机:一是性冲动,二是对成功的渴望。

约翰·杜威是美国哲学家之一,他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杜威博士说,人性中最本质的冲动就是“渴望变得重要”。这一观点将在这本书中,用很多相关的例证加以验证。

你到底需要什么呢?人类真正需求的其实并不多,但你追求的几种东西,会使你停不下来,一直探索着。大多数人的欲望都包括如下几方面:

1.健康长寿;

2.美味的食物;

3.高质量的睡眠;

4.金钱,以及金钱能够买到的东西;

5.还有来生;

6.性生活得到满足;

7.子女平安幸福;

8.被重视的感觉。

这其中的很多欲望,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能够实现的,唯独有一种是例外;它如同睡眠、食物一样既迫切得到又难以得到满足。这一点,就是弗洛伊德口中的“对成功的渴望”,杜威称它为“对重视的欲望”。

林肯曾在信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写道:“每个人都喜欢被表扬。”威爵士詹姆斯亦曾说过:“在人性的心灵深处,都强烈渴求着别人的赞赏。”这里提醒你注意一下,他并没有说“希望”“想要”或是“向往”等言辞,他原话说的是“强烈渴求”。

这是一种深切的渴求如此强烈,每个人对此都蠢蠢欲动,而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却凤毛麟角。假如有人能理解他人的心,就算他不幸辞世,“连素未谋面的人都会为他感到难过”。

人与动物的最大分别之一就是希望自己受人尊重。举例说明:当我是个居住在密苏里州的一个乡下的小男孩儿的时候,我的父亲在农场里饲养了杜洛克红猪和纯种脸部白色的牛。我们把家养的动物带到中西部的乡村集市和家畜展会上展出时,多次赢得头等奖。父亲把这些蓝色绸带的荣誉奖章用别针别在白棉布上,当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时,他都会拿出这块棉布。他拉着棉布一端,我拉着另一端,把长长的棉布上的那些荣誉奖章展示给宾客们看。

那些红猪当然不会在意它们赢得的那些奖章,但是父亲在意,因为这些荣誉让他父亲感受到了他的重要性。

要不是我们的祖先感受到人性的召唤,对成就感有着强烈的渴求,我们就不会有当今时代的文明。没有这一渴望,人类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就是这个渴求,使从未接受过教育的穷小子拿出好不容易攒下的50美分,买下了被人丢弃在杂物室里的二手法律方面书籍。你可能听说过这个穷小子的名字——林肯。

就是这一渴求,激励狄更斯著成了不朽名作;使克里斯托弗·雷恩设计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建筑,使洛克菲勒积攒了取之不尽的万贯家财。也正是这一渴求,让你那个有钱的邻居建造了一栋浮夸的豪宅,其实他可能根本用不上那么大的房子。

正是这种被重视的欲望,让你穿上最时髦的服装,驾驶豪华的轿车,在外人面前炫耀你那聪明伶俐的子女。

正是这种被重视的欲望,使很多年轻人误入歧途,走上了犯罪道路。纽约市警察局长穆鲁尼曾经说,这些年少的罪犯都在盲目地追求虚名,他们锒铛入狱后提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阅读一下那些把他们称为英雄少年的三流报纸。他们为自己的照片和名人们出现在同一张报纸上倍感荣幸,漫长的刑罚对于他们来说远没有那个重要。

如果你告诉我你是怎样获得重要的感觉的,我就能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决定了你的性格,对你来说,这是件最要紧的事情。约翰·洛克菲勒就是个例子。为了感觉自己很重要,约翰·洛克菲勒捐钱在北京建起一座现代化医院,成千上万与他素未谋面的穷苦人得到了照顾;迪林格却走上了截然相反道路,他通过当劫匪、抢劫银行、做杀手获得存在感。当联邦调查局的警察抓获他时,迪林格冲进明尼苏达的一间农户家里,大声地喊道:“我就是迪林格!”他为自己被当作头号公敌而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宣称:“我不会伤害你们,因为我就是迪林格!”

是的,洛克菲勒与迪林格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为此也闹出了趣闻逸事。甚至连乔治·华盛顿也喜欢被人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哥伦布主动请求给予自己“印度总督、海官大臣”这样的称号,凯瑟琳大帝拒绝拆开那些未尊称她为“女皇陛下”的信件,而林肯夫人在白宫中像母老虎一样对格兰特夫人大吼道:“没有我的允许,你竟胆敢擅自坐下!”

1928年,富豪出资资助伯德上将争霸南极,条件是新发现的冰山要以他的名字命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甚至希望巴黎为了纪念他而改名;连呼风唤雨的莎士比亚,为了光宗耀祖,也曾试图为他的家族争取一枚荣誉徽章。

人们有时会假装弱小,可能仅仅是为了博得同情和关注,继而获得存在感。以麦金莱夫人为例,她就曾要求当时的美国总统,弃国家大事于不顾,在床上搂着她哄她睡觉,浪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在麦金莱夫人看牙医时她坚持让丈夫陪在旁边,博得丈夫的同情。甚至有一次她大发雷霆,只因为丈夫要和国务卿约翰·海伊开会,将她一人留在了牙医那里。

作家玛丽·罗伯茨·莱因哈特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能干的姑娘为了得到丈夫的关注总是把自己弄成病态。“天长日久,姑娘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莱因哈特夫人说,“突然有一天,她觉得未来的生活毫无意义,决定独自一人孤独终老。”

“十多年间,这个姑娘每天窝在三楼的卧室里,借口生病常年卧床。她的老母亲每天上下三楼侍候她。有一天,她的老母亲由于操劳过度,倒地死去。开始的几周时间里,这个姑娘十分沮丧,之后她不得不起床,穿上衣服,重新获得了新生。”

一些专家宣称,当人们在残酷现实中寻找不到存在感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转而在虚幻的梦境中追求,导致最后的发疯。在美国的一些医院中,精神疾病的患者要远多于患其他疾病的患者。

是什么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这个问题太过深奥,我想没有人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来,有多种疾病会破坏脑细胞,进而导致精神分裂,比如说性病。事实上,大约超过半数的精神疾病原因可归咎于这一类物理损害,其中包括脑部受损、醉酒、中毒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造成的伤害。然而令人无法相信的是,专家在另外半数的病例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脑细胞方面的异常。他们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这些精神病患者的细胞组织如你我一样健全,但是这些人为什么会有精神疾病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脑细胞看起来正常的患者患上精神病呢?我咨询了知名精神病医院的主任医师这个问题。这位医师在这一领域相当权威,曾获得这一领域的最高荣誉。他对我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会得精神疾病,但是他也这样说,许多精神分裂患者在发病时确实能够在疯癫状态下得到了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被重视感。他还告诉了我下面这个故事:

“我有个病人,她的婚姻及生活很悲惨。她渴望在婚姻中得到爱情、性满足、孩子和社会地位,但是无情的生活什么都没有给她。丈夫和她没有一点感情,甚至拒绝与她一起吃饭,还强迫她将饭菜给他端到楼上。她没有孩子,在社会上也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她疯了。在她的想象中,她觉得自己已经离婚了,跟着娘家姓。现在她坚信自己成了皇亲国戚,并坚持让我们称她为‘史密斯夫人’。”

“至于孩子,如今每天晚上她都臆想自己有了小孩儿。我每次去看望她,她都会说:‘医生,我昨天夜里生了一个孩子。’”

生活残酷地将她的希望撕成碎片。她的愿望在现实的尖石上撞得尸骨无存。但是在她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她沐浴阳光,船帆高高飞扬,海风围绕着桅杆欢快地吟唱。

悲惨吗?我不知道。那位大夫这样和我说:“就算我有本事能够治愈她的疾病,我也不愿意这样去做。她现在这样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快乐。”

人们如此渴求他人的肯定,甚至可以因此发疯。可以看出,人们有多么渴望被重视,真诚的称赞能创造的奇迹是你我无法估量的。

查尔斯·施瓦布是整个美国率先进入“百万美元俱乐部”的传奇人物之一。那时还不用缴个人所得税,一周能有五十美元进账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施瓦布一年的报酬却比一百万美元还要多,平均下来就是每周两万美元,是前者的四百倍。施瓦布38岁那年,他被安德鲁·卡内基相中,担任董事长,掌管成立于1901年的美国钢铁公司。(此后不长时间,施瓦布受伯利恒钢铁公司邀请,离开美国钢铁公司。他使伯利恒钢铁公司实现盈利,助其一跃成为整个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为什么安德鲁·卡内基要付给施瓦布百万年薪?因为施瓦布是天才吗?不是因为这个。施瓦布比别人对钢铁有特殊专长吗?也不是。施瓦布本人亲口对我说,他手下的员工在钢铁方面比施瓦布懂行得多。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薪水,施瓦布说,是因为他能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我问他是如何做的,他是这样回答我的。每一个家庭、学校、商店和办公室都应当把他的话刻在铜碑上,悬挂起来;孩子们应该将这些话铭记于心,而不是浪费时间背诵拉丁语的动词变化和研究巴西的年降水量;假如我们按照这些话去做,我们的一生将会发生改变。

“我有能力调动周边人的激情,”施瓦布说,“我最大的本领,就是赞赏和鼓励他人,通过赞赏和鼓励我成功地激发了人们的潜能。”

“一个上司的批评最能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我从来没有批评过谁。我认为鼓励人们对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喜欢鼓励别人,不愿意鸡蛋里挑骨头。假如我看到别人的长处,我会由衷地肯定,绝不吝啬赞美之词。”

这就是施瓦布的为人处世秘诀。听起来并不复杂,但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是怎么做的呢?恰恰相反!稍有不如意,他们马上劈头盖脸地斥责下属;而顺心顺意的时候,他们对下属的努力也没有给予肯定。老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我交了各界的朋友,认识的有识之士遍及世界各地,”施瓦布说,“我发现无论对方是多么厉害的人物,都会在得到夸奖后工作得更加尽力,而遭到批评时则垂头丧气,无心工作。”

施瓦布所说的这一点,也正是安德鲁·卡内基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之一。不管在公众场所还是私底下,他总是赞美同事和下属。

安德鲁·卡内基不忘记赞美他人,甚至是在墓碑上。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在此处长眠者,因为有智者常伴左右而倍感荣幸。”

由衷的赞美也是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为人处世的诀窍之一。他的合伙人爱德华·贝德福德在南美的买卖亏本,公司遭受了上百万美元的损失。洛克菲勒本该大发雷霆,但他明白贝德福德已经竭尽全力,责怪与否,都无法挽回曾经的损失。于是他发自肺腑地鼓励贝德福德,对他成功地保住了60%的投资加以称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洛克菲勒说,“即使作为公司的高管,也有比这个情况更糟糕的时候。”

我从报纸中剪下来并收藏着这样一个小故事,虽然故事情节是虚拟的,但却蕴含着真理。让我在此与各位一起分享。

这个听起来有些枯燥无味的故事是这样的。农妇辛苦劳作了一整天后,回到家里,往老少爷们儿的饭桌上扔了一捆干草。男人们愤怒地斥责她一定是疯了,她回答说:“真是的,你们倒在这儿抱怨起来了!过去二十年我一直给你们这些男人们做饭,没听到过你们说一句感谢。我还以为吃饭或者吃草对你们来说并无差别呢。”

几年前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研,研究妻子们为什么离家出走。你能猜到她们离家出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吗?答案是“不被重视”。我想男人们离家出走大概也都是因为这个吧。我们总是习惯于伴侣为我们付出,却忘记了要称赞他们、鼓励他们、感激他们。

我们班上的一位学生把他的妻子和他之间的小故事讲给我们听。他的妻子和教会的教友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培训——自我提升。课后作业是,请丈夫指正她的六点不足,协助她成为更好的妻子。这位学员对全班同学说:

“刚听到这个作业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老实说,要找出她的六个缺点那简直太容易了——要知道,她在我眼里毛病成千上万。但是我没有立刻回答。我跟她说:‘让我想想,明天早上再告诉你。’”

“第二天,我很早就起来了,悄悄给花店打了个电话,让花店帮我准备六枝红玫瑰,并附上卡片,写上:‘我认为你无须做任何改变,你的一切我都爱。’”

“当天晚上我回到家,你们猜我的妻子会跑出来迎接我吗?没错!她感动得要哭了。毋庸置疑,我很庆幸我并没有像她要求的那样挑她的毛病。”

“那个周日,她去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她对教友们讲述了我们的故事。和她一起参加培训的女孩儿们纷纷走向我,对我说:‘你真的实在是太贴心了!’那时我才突然发现,原来称赞是这么的重要。”

制作人佛罗伦兹·齐格菲尔德因其具有“称赞美国女人”的能力在百老汇风光无限。在他的调教下,一个个其貌不扬的怯懦少女摇身一变成为耀眼巨星,在舞台上绽放出神秘性感的迷人光彩。他深信赞美与自信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体贴殷勤得无微不至,令女人深信自己有魅力。他的关切不但实际而且浪漫——他曾把歌舞团女演员的工资从每周30美元提到了每周175美元,也曾在《富丽秀》首映当晚亲自为每个人打去电话祝贺,还给每位参加演出的姑娘送上了一大捧娇艳欲滴的红玫瑰。

有段时间,我对备受欢迎的禁食很感兴趣,就学别人那样,六天六夜没有吃饭。做起来还是相当容易的,到了禁食的第六天,我饥饿的感觉和第二天相比没有多少区别。但换句话说来,众所周知,如果连续六天工作却不给家人或员工吃饭就相当于犯罪,而让家人或者员工连续六天、六周,有时甚至是六十年工作而不给他们真诚的称赞就太残忍了,人们对这种称赞的渴求不亚于对食物的渴求程度。

那一时期当红明星亚弗雷德·伦特在电影《重聚维也纳》中担任主演,他曾经这样说过:“我对自尊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其他任何事。”

我们重视孩子们、朋友们和员工们的营养,却很少对他们的自尊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给他们吃土豆炖牛肉为他们提供营养,却拒绝为他们提供赞美之词,这些赞美的话在他们的记忆中就如同闪耀的星辰一般。

保罗·哈维在他所主持的电视节目《之后的故事》中讲到,真诚的称赞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他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几年以前的底特律。史蒂夫·莫里斯的老师让他帮助在教室里寻找一只丢失的小老鼠。很明显,这位老师相信史蒂夫具有别的孩子不具备的天赋,那是上天的恩赐。大自然确实赋予了史蒂夫比别人更敏锐的听力,以弥补这个男孩儿双目失明的遗憾。如今,很多年过去了,史蒂夫说,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有人肯定他的价值,给他的生活掀开了全新的一页。你看,从那天起史蒂夫致力于探索自己在听力上的天赋,以史蒂夫·旺达为艺名在舞台上光彩夺目,成为70年代著名的歌手和作曲家。

部分读者读到这里可能在心里暗自说:“又是老一套,不就是阿谀奉承,拍马屁嘛!这些方法我都用过,一点用都没有——至少对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没用的。”

阿谀奉承,拍马屁那一套,明眼人一下就能看穿其肤浅与虚伪,当然会经常失败。当然,也有些人恰恰相反,他们对赞美的渴求如此强烈,以至于蒙蔽了双眼,辨别不了真伪,正如将饿死之人会饥不择食一样,让那些拍马屁的人有机可乘。

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容易被恭维的话搞得晕头转向。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透露说,每次他与维多利亚女王相处时,总是竭尽全力地阿谀奉承,他自己也说:“就像是要将水泥抹成镜面一般。”迪斯雷利能力过人,在治理国家上有着极为出色的成绩,但是他那种与维多利亚女王相处时使用的方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效仿的。从长远看来,奉承可能会起到短时间的作用,但时间一长,它就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危害。虚情假意的殷勤就像虚假的钞票,花出去之后,麻烦就找来了。

那么称赞和奉承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前者真心实意,后者虚情假意;前者没有目的,后者目的明确;前者是肺腑之言,后者是谄媚之语;前者被后人所歌颂,后者被世人所不齿。

近来,我在墨西哥城的查普尔特佩克宫殿亲眼见到了一尊阿尔瓦罗·奥夫雷贡将军的半身雕像。雕像下方镌刻着他的不朽名言:“不要对城下的敌人感到恐惧,也要对善于奉承的人加以戒备。”

你可能会误解我说的话,我的意思并不是让大家学会投机取巧。我想向大家传递的是一种全新的处事方法。我还想再次加以强调——这是一种全新的处事方法。

在乔治五世白金汉宫的书房的墙上有六句格言。其中一句这样阐述:“澄明吾心,溢美之言,不受亦不予。”不吝赞美之词就是奉承的本质。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奉承”一词的定义,在此与大家共享:“奉承就是准确地说出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曾经说过:“无论用什么语言表达,你所使用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自我的印记。”

倘若人际关系只是阿谀奉承般讨好那么简单,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天生的专家。

人们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为自己考虑上。其实只要留点时间给别人,想想别人的看法,我们就不会说些阿谀奉承的、虚伪的话。这些话我们刚开口说出,就已经被对方识破了。

夸奖他人是在平日生活里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美德。当孩子交给我们一张成绩优异的卷子时,我们总是忘记给他们肯定和鼓励;当他们因第一次烘焙成了很成功的糕点或是自己因搭建的巢穴而欢呼雀跃时,我们也忘记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孩子对父母的关注与认可的渴求是很迫切的,而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一点。

下一次,当你在餐厅吃到火候恰好的美味牛排时,请让服务生把你的称赞转告给厨师;当劳累了一天的店员依旧对你彬彬有礼,热情地招待你时,不要忘了对他表示感谢。

每一位曾经当众演讲的人都对此体会颇深——你在台上激昂陈词,台下观众却毫无反应,满腔热情顿时转化为满腹委屈。对我们的同事、家人、朋友,同样的冷漠会让人加倍的难过。与人交往时请时刻铭记,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渴望得到认同的凡夫俗子。普天之下的每一个人,都会因他人的赞许而快乐。

请在你所到之处,让感恩之情如火种般挥洒,它们会燃起友情的火焰,以温暖来回报你。

帕米拉·邓纳姆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商场里工作,她的工作之一是监督门卫的工作状况。有名门卫的工作能力很差,经常浪费很多时间。其他店员都喜欢捉弄他,故意在他工作的门口乱丢垃圾,以表示对他的不满。

为了激发门卫工作的积极性,帕米拉尝试了许多方法,但都不起作用。一次,她偶然发现门卫的工作效率比平时高了许多,于是故意当众对他提出表扬。从那以后,这名门卫每天都有进步,不久工作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现在工作尽在他掌握之中,还得到其他员工真诚的称赞和认同。批评和嘲讽于事无补时,真诚的赞许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我们不提倡伤害人们感情的做法,它也不会改变对方。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下面的这句谚语,我把它剪下来贴在了镜子上,用于时刻警醒自己:

此生之路,我即将走完,走过这一次,一切便再也无法重来。所有力所能及的善举,所有充盈于心的善念,我将毫不保留,全部给予。我将不再拖拉,不再冷漠,只因为这条路,我再也没有机会重新走一次。

爱默生曾经说过:“我遇见的每个人都必定在某一方面比我强。正因为是这样,每个人都值得我学习。”

如果这句话适用于爱默生,那么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让我们暂时将自己的得失和欲望搁置一旁,想一想他人身上值得称赞的地方。请收起奉承的话语,用最真挚诚恳的态度称赞他们。“由衷地称赞美,不吝惜赞美的词汇。”人们会将你的称赞珍藏一生,也许你会忘记自己曾经说过什么话,可对方会将这些话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重温。

原则2:真心真意地对他人感恩、给他人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