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连海评点史记(共2册)
63246900000007

第7章 《史记·楚世家》

第一节 楚国渊源及崛起

【原文】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译文】

楚人的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下称,称生下卷章,卷章生下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身居火正之职,很有功绩,能使天下光明和乐,帝喾命名他为祝融。共工氏发动叛乱,帝喾派重黎诛伐共工氏,但没有斩尽杀绝。帝喾于是在庚寅那天诛杀重黎,而让他的弟弟吴回作为重黎后继者,又居火正之职,仍为祝融氏。

吴回生下陆终。陆终生下六个儿子,是剖裂身体而生下的。其中老大叫昆吾;老二叫参胡;老三叫彭祖;老四叫会人;老五为曹姓;老六叫季连,为芈姓,楚人是他的后裔。昆吾氏,夏朝的时候曾经为侯伯,夏桀的时候商汤灭亡了昆吾氏。彭祖氏,殷朝的时候曾经为侯伯,殷朝末世灭亡了彭祖氏。季连生下附沮,附沮生下穴熊。他的后代中道衰微,有的在华夏中土,有的在蛮夷域外,不能记录他们的世系。

周文王的时候,季连的后裔叫鬻熊。鬻熊侍奉周文王,早年去世。他的儿子叫熊丽。熊丽生下熊狂,熊狂生下熊绎。

熊绎正当周成王的时代,周成王举立周文王、周武王功臣的后裔,而将熊绎封在楚地,封给子男这一等级的田土,姓为芈氏,居住丹阳。楚子熊绎和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一同侍奉周成王。

【评点】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周代被中原各国蔑称为“南蛮”。

从开始为西周灭商立下汗马功劳,到春秋时期与晋、秦、齐争霸,再到战国的衰落,最后被秦王政六合诸侯给“合”掉,犹如长江之形,起伏跌宕,于曲折处徘徊低吟,于平缓处惊涛拍岸,留下一腔激昂、一串喜悦、一份遗憾和一丝意犹未尽。八百余年间,那些被中原各国称为“荆蛮”“南蛮”的楚人,犹如长江中那些奔腾的浪花,在西起巴蜀、东到大海、北达伏牛山、南跨五岭的广袤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或让人热血沸腾、或让人扼腕叹息、或缠绵悱恻、或壮怀激烈的精彩故事。

楚国,发迹于南蛮之地,从与中原进行激烈的对抗到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再到成为中原对抗暴秦的依托,终于完成了与中原诸国的融合。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有许多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和历史故事,就是发生在楚国。

楚庄王,问鼎周室,称霸中原;伍子胥,为报父仇,带领吴国大军,五战五捷,攻破郢都,鞭尸楚平王;楚怀王,身为六国联盟的秘书长,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张仪骗得团团转,闹出了与齐国绝交只换得区区六里之地的大笑话,最后,再次上当受骗,被秦国扣留,老死异国他乡;屈原,不仅留下了《九歌》《九章》《天问》《离骚》等浪漫多姿的千古诗篇,而且还独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而他在湖南汨罗江的那悲情一跳,为我们跳出了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对于楚国历史上所发生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家都能如数家珍,可对于楚国人的祖先、楚国的起源问题,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一、蛮夷根在中原

荆楚人,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这个问题乍一看,用现在网上流行的说法就是:这是一个脑残问题。荆楚人的家乡当然在荆楚之地了。呵呵,这么回答的人多半是读书时不求甚解的。

楚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源头最早可以一直上溯到赫赫有名的黄帝那儿。

司马迁在文中说,楚国的先祖,是高阳,而高阳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古大帝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颛顼帝大名鼎鼎,光照万世。高阳的父亲,名叫昌意;而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颛顼帝、昌意和黄帝祖孙三代的血缘关系,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其名传千古的《离骚》中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湖北楚国史专家魏昌教授在他的专著《楚国史》中说:“《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司马迁博览群书,广采传说,对楚人先祖之考证,应该是可信的。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对祖先的认定,应该是郑重的,他本人对自己出自颛顼之后,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看来,只要写楚国的历史,都应该从颛顼帝开始写起。难怪司马迁在介绍楚人先祖世系的时候,先从颛顼帝高阳处着笔,再向上追溯至黄帝,然后再向下介绍之后的传承关系。

颛顼之后重黎、吴回、陆终均居火正,亦为黄帝集团中一举足轻重的部落群。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卷章的大儿子重黎,因为担任了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火正的职责为取火、出火、纳火、改火和保留火种,被尊为火神。重黎受帝喾委派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因平乱不力,被其杀掉,弟弟吴回接任火正一职。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

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仍生活在中原地带,因重黎和吴回先后担任“火正”一官,世人均称之为“祝融”,后人就把他们的后代建立的部落称为“祝融部落”。

关于“祝融”一词的含义,韦昭曾经这样解释道:“祝,始也;融,明也。”用现代的白话文来讲,“祝”其实就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则是光明的象征。帝喾之所以命名他们为“祝融”,其实就是希望他们始终能够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们带来光明。

现在湖南省的衡山,有一座山峰一直就叫作祝融峰,就是人们为了记住这哥俩的历史功绩而命名的。也有传说称,祝融死后,葬在此地,故名之曰祝融峰。

可见楚之先祖其实就是发迹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具有先进文明的部落集团。只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权更迭和残酷的政治经济之争中,楚国的先君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更为了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才逐步南迁到了以汉水中上游为核心地带的丹淅之地。

看来,中原各国贬称楚国为蛮夷,其实是经不住历史推敲的,改变不了楚国王族源于中原的客观事实。

二、季连,楚人之鼻祖

从颛顼帝高阳开始,楚国先祖的领军人物,经过先后六次的传承,终于传递到了季连的手中,《史记·楚世家》对这一传承关系,记载得十分清晰。

请注意,在我们上面提供的《史记》引文之中,有一句话,已经为我们揭开了有关楚国得姓始祖的神秘面纱:“季连,芈姓,楚其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楚国人其实就是季连的后代。

季连的父亲,名叫作陆终,而陆终的父亲,也就是季连的祖父,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吴回。

季连的母亲,在史书之中也是有名有姓的。她的名字叫女聩。《世本·帝系篇》曾经这样介绍她:“吴回氏产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聩。”看来,他的母亲是从鬼方部落嫁过来的,而他的舅舅很有可能就是当时鬼方的部落头领。

一个是祝融的儿子,一个是部落头领的小妹,陆终和女聩这对小夫妻,可谓门当户对、情投意合。而更为神奇的是,这对小夫妻,竟然堪称史上最牛生殖大户。

陆终不简单,女聩则更神。她的肚子,似乎有特异功能,一胎怀上六个小老虎,奇迹呀!真是千古奇迹。更为奇怪的是,普通人家,十月怀胎,就要临盆产子,为人父母,可女聩这个神奇的女人,一胎竟然怀了整整三年。史载,“是剖裂身体而生下的”,这大概是最早的剖宫产了。

很显然,笼罩在陆终与女聩身上的这个神奇故事,带有明显的传奇色彩,不一定能够当真,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但陆终和女聩一胎生下六个男孩的事情,却是千真万确、于史有据的。

陆终的六个儿子中,老六季连最小,出道最晚,但对历史所做出的功劳最大。

因为他不仅能征善战、勇猛顽强,而且极具政治敏锐感和战略思维能力。他在成功地当选所在部落的头领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他认为,在夏启建立夏王朝后,他们要想在中原一带再有大的作为,可能性很小。要生存、发展、壮大,只有另辟蹊径,向夏王朝的外围发展。几经考察,几经权衡,他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带领自己所在的部落由北向南,寻找新的乐土。正是这个英明伟大的决定,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竟然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楚民族。

勤劳的楚人经过世世代代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王国——楚国。正是这个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一跃而成为南中国最强盛的国家,曾经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一度成为抗击虎狼之国——秦国的中坚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是没有陆家老六季连的英明决策,楚国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

为了敬仰老六的丰功伟绩,让我们永远记得他的英名吧。

他的名字,叫季连!

三、姓芈氏熊

自降生人世开始,每一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父母那儿得到一个特定的名号,这个特定的称号,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姓名。

姓名,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姓,一个是名。姓,是个体所在氏族的标志;名,则是个体自身的称号。

那么,远古时代的那些楚国的先民们,他们到底姓什么呢?他们姓“芈”!好生僻的字,不会读。不会读?不要紧,捏着自己的鼻子,再蒙上嘴巴,然后学一学山羊是如何叫的,自然而然你就认得这个字了。

咩,咩……

对,这个“芈”字,读作“mǐ”,与大米的“米”是谐音。

那么,楚国人为何要姓芈呢?这可还得从季连说起。

《史记·楚世家》中说道:“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意思是说,季连姓芈,那些在南方的立国的楚国人就是他的后代。

《国语·郑语》《世本》《大戴礼记》等古书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在姓氏研究这一领域,《通志·氏族略》是一本很重要的史书,书中曾经这样介绍:“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意思很明显,芈是楚国的姓,而楚国人就是陆终的儿子季连的后代。

《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这段文字运用设问句的方式告诉我们,芈姓季连的后代所建立的国家,一定会在未来的历史舞台上强势兴起,大放异彩,而后世的历史竟然真的印证了这一点。

季连为什么姓芈,可能与其深深怀念他的母亲女聩有很大的关系。幺儿子总是最为得宠的。季连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宠爱,跟母亲最亲近,恋母情绪似乎也最浓。正是由于这层关系,当家大业大的陆家,开始闹腾着分家,几兄弟要各奔东西,独立去发展的时候,每个儿子都要取一个新的姓,季连与母亲痛哭流涕,为了以后能够经常怀念自己的老妈,他居然灵机一动,选择了与母亲的生活曾经息息相关的“芈”字为姓。

《说文解字》解释道:“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绵婢切。”

一句话,不论今后走到哪,只要听到羊的叫声,他就会想念自己的妈妈。季连对母亲的深情厚谊,真的是叫我们感动。

看到这,或许有人迫不及待地要提出疑问了,既然你说楚人的先祖都是芈姓,那为何楚国先朝的那些国君和后世的所有楚王,他们的名字前面都带有一个“熊”字呢?

只要认真考察历代楚国国君和国王的姓氏,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文献中记载的《楚世系表》,还是出土文物中的铭文或竹简,在楚国每一个最高统治者的名字之前,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一个字,那个字就是“熊”,如楚武王名叫熊通、楚庄王叫熊侣等。

熊只是楚君或楚王的氏。也就是说,所有的楚国国君或国王,都是姓芈,氏熊!只是那个芈字已经被省略了而已。这种情况,在其他的诸侯国之中,并不多见。

看来,“熊”是楚王的专有称号啊。

四、审时度势,归附周王

国君不是自己封了就行的,还得看被“权威”承不承认,有没有传承。

那么,楚国究竟何时立国呢?

据考证,当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也就是距今三千一百多年。

谈到立国,就必须谈谈鬻熊。

鬻熊是何许人也?

鬻熊乃商朝末期的一个芈姓季连部落的酋长,是楚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祖。

备受商朝欺凌,几乎遭灭顶之灾的楚国先民为避商朝兵锋,辗转迁移到今河南西南、湖北西北交界处的丹淅之地。他们艰难地挣扎在莽莽众山之中,还得胆战心惊地向商王贡赋纳物,稍不上心,就会被商刀剑相加。

当被后人谥为周文王的姬昌求贤纳士,共讨商朝的信息自北而南传入楚国先民所建的部落时,其首领鬻熊冷静地分析时政,权衡利弊。按照现代学者徐旭在《凤凰翼翼高翱翔》中所说,他敏锐地从“未来将要发生的政治、军事角逐的格局中,依稀看到了本民族的生机”,也预感到了殷商行将灭亡的结局。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鬻熊“像今天股市中有头脑的股民一样,审时度势地如数投抛出了商纣王这只垃圾股,果断地在未来可能升值的周文王身上押上了一注”。

打理好政务,鬻熊不顾年老体弱,路途遥远,亲赴周文王所迁新都丰,欲与文王会盟。鬻熊从部落所处的丹淅之地出发,沿着丹水宾主相见,寒暄既毕,鬻熊就一语中的,表明心迹:“欲与周共图大业,共讨商贼!”文王虽求贤若渴,但见其皓首鹤发,年近九旬,笑曰:“以君之力,何以伐虎豹之国!”“使臣捕兽逐鹿,臣是老了,若使坐策用事,臣尚年少!”文王颔首称是,两人相拥而坐,促膝长谈,言辞皆欢。

后人根据鬻熊所言整理的《鬻子书》一书记录了鬻熊启示周文王的精辟之言:“发政施仁谓之道,上下相亲为之和,不求而得为之信,除天下之害为之仁。”

《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昌意之苗裔鬻熊之子事文王。”简洁明了的语言将两个年过古稀的部落首领会盟的成果昭示天下:周文王像后世的三国时代的刘备信任倚重诸葛亮一样,奉鬻熊为自己的军师。凡政务、军务、国事都虚心向鬻熊求教。鬻熊后人熊通在公元前704年向周王室请求加爵不得,自封为王时曾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

楚族首领鬻熊审时度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周文王反商兴周的同盟之中,他为文王坐策国事,既为其灭商兴周做出了贡献,更为自己成功地实现立国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鬻熊做出的非凡之举对自己而言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利益,但却为其后代从周王室那里获取巨额政治效益埋下了伏笔。没有其智慧与汗水的付出,哪来熊绎受封子爵,立国丹阳?

五、美梦成真,立国丹阳

岁月斗转,物换星移。

主宰中原大地的统治者换了一拨又一拨,王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

大浪淘沙,淘出的是沙子,留下的是精华。

公元前1051年,周文王壮志未酬,撒手人寰,被后世称为周武王的姬发继承君位。周武王遵守文王灭商遗愿,灭掉商纣王,建立起了大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分封诸侯的办法,将宗族亲信分封到征服的各地。

周武王所封诸国不是亲戚和亲信,就是先祖的后代和先前历代圣主的后代。尽管楚部落在周文王之时,就在鬻熊的领导下归附于周,但由于不在皇亲国戚之列,所以根本无缘得到分封的奖赏。

公元前1045年,年仅45岁、一统天下不到两年的周武王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成王即位,年幼资浅,难以服众。国家初定,外部形势还很严峻,叔父周公旦,颇有谋略,忠心耿耿,为防止异族反叛、社稷倾斜,当机立断,毅然摄政。但在国都之外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却心中不服,大肆造谣中伤,诬陷周公欲对成王不利。成王年幼,信以为真,对周公由反感而生厌恶。

为防止矛盾加深,周公在安葬武王之后,借视察访问之名,离开国都,辗转反侧,颠沛流离,逃到了地处丹淅之地的楚部落避难。当时的楚族,经历了鬻熊、熊丽、熊狂后,已经进入了熊绎为部族首领的时代。

周公旦何以选择楚国避难?原来,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文王在世当年,楚族首领鬻熊归附,为文王出谋划策,成为文王的座上客。尽管那时周公年幼,但鬻熊对周的友好感情,父亲对鬻熊的礼待,周公却记忆犹新。后来鬻熊去世,其子熊丽、孙熊狂和重孙熊绎虽与周的联络渠道和联盟关系一度中断,但这种历史友情只要一经提起,并稍加培养,往日的浓浓温情就可以重建确立。

聪明的周公还知道,在当时那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只有像楚部落这样的地方,因与当时的周的关系不亲也不疏,不浓也不淡,才最利于自己避难,才得保障自己在叔侄反目、两人不和的时候,没有生命之忧。

周公避难于楚,楚接纳周公,在历史的长河中,表面上看,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实则对楚国后世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如果说,鬻熊赴周,只是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楚人自己选对了路,站好了队,那熊绎接纳周公,却为楚国从周王朝那里获得封号与封地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周公出奔,成王理政。但恰在此时,周王朝却突遭一场罕见之灾,损失极其惨重。成王为了祈求上天保佑,去祭祀天地,偶然在一个金滕匣,也就是一个用金丝带包扎的长匣子内发现了周公在其父周武王末年,突生重病,生命垂危之际,向祖先祷告,要求以自己为质,代武王生病而死,以使武王病愈理政的祷词。为其赤胆忠心所感,成王幡然悔悟,忙派人从楚迎回周公。两人冰释前嫌,握手言欢。

管叔见以流言蜚语迫周公下台,自己取而代之的计划破产,便铤而走险,联合蔡叔、霍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和东夷的奄、蒲姑等大国,开始发动叛乱。

归政于周的周公旦毅然东征,一举击溃管蔡联军。又经过三年的大肆征伐,周公旦不仅平定了所有的叛乱之国,而且还把东部和南部的叛乱势力全部铲除。周人取得了比武王伐纣时更大的胜利。

周朝又有了第二次分封,此次分封,楚因曾接纳过逃难的周公旦,所以得到了主持国政、主导此次分封的周公旦的特别奖励:熊绎被封为诸侯,授以子爵,定都丹阳。这是为了表彰和奖励鬻熊的功绩。

楚国人获得了建国立业的封号,由松散的部落联盟时代迈入了有着严密政治军事组织管理体系的国家形态,经过长时期的励精图治,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打开了八百年的熊楚基业。

第二节 “春秋荆楚第一王”熊通

【原文】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为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译文】

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君说:“我没有罪过。”楚王说:“我处在蛮夷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有军队,想凭此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室尊奉我的名号。”随国人替他到周王室请求尊号,周王室不答应,随国人回来向楚国报告。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熊通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师,很早死去。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赐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让他住在楚地,蛮夷部族都顺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称尊号了!”于是他自称武王,和随国人订立盟约后才撤军。从此便开始垦殖濮地并占有它。

【评点】

楚国历史上,提起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没有不知道的。可要是提起楚武王熊通,真正了解的却并不多。他那句令人振聋发聩的“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的话一定会深深地打动你。正是他,远在公元前704年,就发出了与周分庭抗礼的一声大吼:“王不加位,我自尊。”遂自立为楚武王。他以盖世之功在荆楚大地挺起一座丰碑,他是当之无愧的“春秋荆楚第一王”。

一、弑君自立开疆拓土

楚武王熊通出生于公元前760年左右。当时,周王朝因犬戎入侵,镐京残破,已迁都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代。周王朝严谨的“礼乐”制度已渐进崩溃,中原列国之间刀剑相伐、争城夺地的事时有发生。熊通的前任楚君,中原称其为楚子的蚡蝐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武力“启濮地,征陉隰”,不断夯实着楚国的发展根基。

公元前741年,蚡蝐病逝,本来传位于自己的儿子。但心怀大志、喜招贤纳士的蚡蝐之弟熊通却突然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兵不血刃地占领楚都丹阳,捕杀蚡蝐之子,自立为楚君。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以下犯上、弑君自立都是大逆不道的,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而言,正是这场宫廷政变改写了楚国的历史。从此,楚国开始迅速崛起于江汉流域,及至后来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熊通自立后,一方面安抚楚国公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在赢得国人拥戴、巩固政权后,他利用先君“甚得江汉间民和”的有利形势,开始积极地向周围开拓。

他在莫敖屈瑕和大将斗伯比、斗廉的帮助下,先向濮人大举进攻,“始开濮地而有之”,占有了今川、鄂交界的广大地区;后又引兵北伐鄀国(今湖北宜城县西南),并乘胜越过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远伐地处南阳盆地的申国和吕国。申、吕两国与楚相距甚远,就是以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到达那儿也要许多时日,这在两千多年前需要何等的气魄和勇气啊!申、吕两国无力抵抗,只有求助于大周天子。面对周王朝派出的联军,为避免损失,熊通审时度势,领兵回撤,但却又顺路攻下了建国于商武丁时代的权国(现湖北荆门马良镇)。这样汉水流域的中下游就基本被楚国囊括殆尽。

二、僭号称王会盟诸侯

楚的先祖在周成王时,受封楚地,号为楚子(子爵,在周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爵算较低级的爵位)。

楚这个地方主要是蛮夷居住的地区,但是在之后历代楚国君主的开拓下,楚的领地不断地扩张,并且吞并了不少附近的诸侯国,由于在楚的周围,都是实力比较弱小的诸侯或蛮族,所以楚国反而因此而得到天时地利,由原先一块小小的封地,已经扩张到领地颇为广阔的颇具实力的诸侯国。

到了楚君熊通时代,楚国的疆域已经扩张到了汉水。楚国的扩张引起汉水以东的各诸侯国的恐慌,以随国为主的诸侯国团结起来,组建军事攻守同盟,积极抵御楚国人的扩张。熊通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王,他准备给这个军事攻守同盟一点颜色瞧瞧,在汉水以东的诸侯国中,随国是最大的国家,所以熊通将矛头直指随国。

公元前706年春季,楚国军队展开军事行动,熊通亲自率领大军,入侵随国。楚军越过边境线,占领随国的瑕地,熊通将大军驻扎于此,然后准备与随国谈判。

随侯指责熊通攻随无礼:“我国并无什么过错,贵国为何大兵压境呢?”

楚君熊通的回答颇为霸道,也颇为可爱,正可以看出此人的直肠子:“我是蛮夷,如今中原各国都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杀戮,我有军队,想来参与中原的政事,请周王室提高我的尊号(楚国的国君只是子爵,称楚子)。”

随侯答应为之周旋,在达成协议后,少师返回随都,熊通也率军撤回楚国。

不久后,随侯到洛邑觐见周天子。由于随国与楚国有约定,随侯便在周桓王面前提出提高楚君爵位的申请。

周桓王黑着脸,二话没说,一口回绝了。

随侯返国后,派了一位使者前往楚国,这时已经是公元前704年。随国使者向楚君熊通汇报结果,告诉他,提升爵号的请求没有获得周天子的批准。

熊通一听,“噌”的一声就跳了起来,大怒道:“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师,死得比较早,后来周成王封我的祖先熊绎为子爵,居住在楚地。自楚开国以来,南方蛮夷无不归服,功劳这样大,周天子并没提高楚国的爵位,老子也不用他封了,老子就自己来提高尊号了。”

熊通自立为楚王,史称楚武王,公然与周王分庭抗礼。

为了明告诸侯,树立国威,熊通称王后,接受莫敖建议,在公元前704年邀请周边列国在沈鹿(今湖北钟祥境内)会盟。接到楚国的邀请,巴、庸、濮、邓、鄾、绞、罗、郧、贰、轸、州、申、江等国都在会盟之日齐聚沈鹿,祝贺熊通,与楚结盟。只有黄、随两国没有到。

熊通意识到,要取威中原就得先威服随国。于是他在派人赴黄国求问原因的同时,亲率大军第二次直取随国。随侯只得拼死抵抗,怎敌得过来势凶猛的楚军呢?加之随军内部意见不一,随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要是没有大将季梁的拼死保卫,弃车而逃的随侯可能早就死于乱军之中了,不得已随侯与楚订立了盟约,尊楚为王。

先会诸侯,后败随国,楚国的尊王之举不仅得到了同姓诸侯国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与周王朝同姓的姬姓诸侯国的承认,熊通僭号自称的王位也就顺理成章地合法化了。

称王后,楚武王不断开拓疆土,垦殖濮地,诛灭小国,霸主的风采越来越明显,为成就春秋五霸的大业,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春秋霸主楚庄王

【原文】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译文】

庄王即位三年,从未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日日夜夜寻欢作乐,还向国内下了道诏令:“有敢进谏的格杀勿论!”伍举入宫进谏。庄王左手怀抱郑姬,右手怀抱越女,坐在歌舞乐人中间。伍举说:“希望向您进献一个隐语。”接着又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呢?”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过了几个月,庄王更加淫逸放纵。苏从大夫就入宫进谏。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苏从回答说:“舍身而使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楚王于是就停止淫逸作乐,开始处理政务,杀死了几百个罪人,擢升了几百个有功之臣,任用伍举、苏从管理政务,举国上下十分拥护。当年楚国灭亡庸国。六年(公元前608年),楚国讨伐宋国,得到五百辆战车。

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楚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王孙满说:“啊呀!君王忘记这些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体,各种怪异之物都具备,好让百姓知道怪异为害情况。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占卜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难以改变。问鼎轻重,确实不可以啊。”楚王这才撤军回国。

【评点】

楚王代代相传,世代经营,无论春秋,还是战国,从地域上看,楚国都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但只有在楚庄王时候才称得上强国。在楚庄王的英明领导下,积弱积贫的楚国日渐强大,终至问鼎中原,其余诸国只敢仰其鼻息,庄王因此成就了不可一世的霸业。

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姓芈,名旅,一作吕,或侣,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

楚庄王初即位时,晋国趁楚国新国君即位的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拉拢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们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美女,右手抱着越国的美女,坐在钟鼓乐器中间欣赏音乐,见到伍举进来也不松开抱美女的手,只是懒洋洋地问:“你来干什么?”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语,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但庄王并没有因此而振作起来,反而更加奢侈淫逸。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苏从说:“臣下当然听见了大王的诏令。不过,舍弃我的生命而使大王明白一些道理,这正是我的愿望!”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同时他还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楚国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二、贤妻良臣,内外辅助

庄王的“浪子回头”与他个人的睿智密不可分,但他的崛起同样离不开贤妻樊姬和良臣孙叔敖。没有这两人一内一外的辅助,他是否能成就霸业是很值得商榷的。没有樊姬这个贤内助,他的大丈夫气概就要少得多;没有孙叔敖这个贤外辅,他明君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

樊姬诚可谓贤内助旷古之典范,她是樊国公主,美貌而聪慧。按理,樊姬完全具备“祸水”的条件,她美艳、受宠,更重要的是庄王荒淫,可她却没有。她与妲己、褒姒们一样用美貌作为武器,所不同的是她用她的美貌,更用惊人的智慧说服劝谏楚庄王,使其戒淫乐,重朝纲。楚庄王喜欢打猎,樊姬怕他玩物丧志就多次劝阻,而楚庄王把她的话当作耳旁风,她由是从不再吃鸟兽之肉,以示反抗。

樊姬的贤淑不止于此。美人总是善妒,樊姬却不,后宫有女子得宠,樊姬非但不忌妒反而为她们高兴。她只劝庄王不要迷恋打猎,而不劝庄王不要耽于女色,否则将会有争风吃醋的嫌疑。樊姬的这番举动,深深感动了楚庄王,对她格外尊敬。唐代诗人张说就赞称“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

楚庄王宠信大臣虞邱子,称其为贤能忠臣,樊姬却说不。楚庄王追问原因,樊姬说:“我遍求德貌俱佳的女子献于君王,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一国之君,需要有较多的贤德女子来照顾你的生活,我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而耽误了选用贤德之人服侍你;虞邱子也跟随你多年,但从没见他保举过贤能人士,也没有听说他罢免哪些不贤之人。他挡住了贤德的人才为国尽忠的道路,这也就等于蒙蔽君王。知道别人贤德也不举荐,就是不忠;不知道别人的贤德,就是没有智慧。”楚庄王心悦诚服,就告诉了虞邱子。虞邱子感到万分羞愧,大索人才,直到把贤能的孙叔敖迎请过来,举荐给楚庄王,并被拜为令尹。

新令尹上台后,没有大搞三把火,而是抓了两件实事:改革军制,强调军纪,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广筑堤坝,大兴水利,以便农业生产。后者是国力,前者是武力,最终壮大了楚国的综合实力。富国强兵,孙叔敖抓到了根本!

三、问鼎中原,图谋霸业

在家有贤妻、朝有贤臣的合力下,楚庄王“一鸣”后就表现出“惊人”的治国才华。

刚好这时候,原先依附于楚国的庸国再次叛楚,楚庄王随即率兵攻伐。楚庄王联络秦国、巴国及蛮族部落合攻庸国,并亲自乘坐战车到抗击前线指挥作战,庸国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小试牛刀的楚庄王初尝胜利的喜悦,遂萌生北上图霸之志。当时,中原霸主仍是强大的晋国,它西抑秦、东制齐、南压楚,让楚庄王如鲠在喉、如刺在背,心中常常愤恨不平,决心取晋而代之。

此时,晋国内部君臣关系出现了裂痕,晋灵公与权臣赵盾(赵衰之子)矛盾日益激化。为了巩固霸主地位,为了牢牢地把握晋国权柄,也为了抵御咄咄逼人的南方楚国,赵盾极力掌控晋、楚之间的小国。而楚庄王毫不示弱,步步加紧对北部小国的争夺。

公元前610年,晋赵盾与卫、陈等诸侯会盟,拒绝郑穆公与会(因为怀疑郑有二心于楚),郑一怒而“叛晋附楚”,一些中原国家开始看风使舵,认真选择自己的出路。恰在这时,陈共公卒,楚庄王不派人前往吊唁,陈灵公一气之下,“叛楚附晋”。楚庄王正愁没借口杀杀晋国威风,便借陈国“叛楚附晋”之机,亲领大军攻陈,接着又攻晋的附属国宋国。晋赵盾闻风而动,便率军会宋、陈、卫、曹诸国军队攻郑以救陈、宋。双方你争我夺,各有胜负,最终楚国棋高一着,囚宋将华元及甲车五百辆而归。

不久晋国出现了“赵盾弑君”事件(赵盾之侄赵穿杀死暴虐的晋灵公),赵盾为转移外界视线继续对郑用兵,楚庄王大为光火,亲领大军北上救郑抗晋,楚军一路凯歌高奏,顺便攻伐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间的少数民族部落),一直将大军开到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

中原诸侯为之震撼,都瞪大了眼睛要看看他想干什么!

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向晋国宣扬武力,也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出处。

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轻蔑地说:“我楚国人销毁刀剑上的刀尖,就足以造出九鼎来。”但是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便见好就收,退兵而去。

楚庄王观兵周郊、问鼎轻重,标志着楚国已进入一个强盛时代。

“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是楚人长期压抑的扬眉吐气之语,是楚人傲视群雄、蔑视天子的豪言壮语,也是他们逐鹿中原、建立霸业的檄文。

随后,从前依附于晋的中原各国都纷纷倒向楚,楚代晋而成为新霸主。迎风招展的荆楚大旗将楚人的威风痛快淋漓地推到了极致。

四、绝缨之会,气度恢宏

大胜归来,楚庄王夜宴群臣,还让他心爱的美人给诸位将士斟酒以助酒兴。忽然一阵风吹过,大殿里的灯火被吹灭了,有一人趁机把庄王的美人摸了一把。

那位美人奋力挣脱赶紧向楚庄王报告说:“刚才灯火熄灭的时候,有人咸猪手吃我豆腐。我已揪掉了他帽上的盔缨,赶快点起烛火,看看他是谁!”

庄王并不回答,反而高声宣布:“我们搞个摸黑派对吧,先不要点起蜡烛,今天寡人要与你们喝个尽兴,谁如果还没有把自己的盔缨摘下来,就说明他没有喝痛快,那我就要重重处罚他!”点起蜡烛以后,所有武将们清一色都没有盔缨,大家相视而笑,继续尽情豪饮。

美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后来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情有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会使将士感到心寒,没人会再为楚国尽力啊。再说即便把这个人揪出来,破坏了一个好好的酒宴,你丢了面子,我失去一员战将,又有什么好处呢?”

不久,晋楚交战,楚庄王身陷重围,有位将军冲锋陷阵,英勇无敌,击退了晋军的一次次围攻,最后终于救出庄王,并使楚军大获全胜。

楚庄王讶异地问这位将军道:“寡人德行浅薄,又不曾优待你,你为什么对我这样舍生相救呢?”

那位将军回答道:“小臣该死!先前醉酒失礼,君王你隐而不诛。我始终不敢忘你的不杀之恩,哪能不肝脑涂地来报答君王!我就是那天晚上轻薄夫人的人哪!”

庄王恢宏的气度果然使文武将士为之誓死效命,一批批人才尽职尽忠,各显其能,楚国政治、经济、军事蒸蒸日上!

第四节 骄奢淫逸楚灵王

【原文】

十二年春,楚灵王乐乾溪,不能去也。国人苦役。初,灵王会兵于申,僇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起子从亡在吴,乃劝吴王伐楚,为间越大夫常寿过而作乱,为吴间。使矫公子弃疾命召公子比于晋,至蔡,与吴、越兵欲袭蔡。令公子比见弃疾,与盟于邓。遂人杀灵王太子禄,立子比为王,公子子皙为令尹,弃疾为司马。先除王宫,观从从师于乾溪,令楚众曰:“国有王矣。先归,复爵邑田室。后者迁之。”楚众皆溃,去灵王而归。

灵王闻太子禄之死也,自投车下,而曰:“人之爱子亦如是乎?”侍者曰:“甚是。”王曰:“余杀人之子多矣,能无及此乎?”右尹曰:“请待于郊以听国人。”王曰:“众怒不可犯。”曰:“且入大县而乞师于诸侯。”王曰:“皆叛矣。”又曰:“且奔诸侯以听大国之虑。”王曰:“大福不再,只取辱耳。”于是王乘舟将欲入鄢。右尹度王不用其计,惧俱死,亦去王亡。

【译文】

十二年(公元前529年)的春天,楚灵王在乾溪作乐,舍不得离去。百姓们苦于徭役。当初,灵王在申与诸侯会师时,曾侮辱了越国大夫常寿过,杀死了蔡国大夫观起。观起的儿子观从逃到吴国,他劝吴王讨伐楚国,挑拨越国大夫常寿过与越国的关系,要他挑起内乱,做吴国的间谍。派人假借公子弃疾的命令从晋国召回公子比,到了蔡国,想与吴国、越国军队袭击蔡国。让公子比会见弃疾,并在邓与弃疾结盟。于是,入宫杀死灵王的太子禄,拥立子比为楚王,任命公子子皙做令尹、弃疾做司马。先清理了王宫,观从又率领军队到乾溪,向楚国官兵宣布说:“楚国已经拥立新王了。先返回国都的,恢复他们的爵、封邑、田地、房屋,后返回的一律流放。”楚国官兵一听都逃的逃、散的散,纷纷离开灵王返回国都。

灵王听到太子禄被杀的消息,竟失神跌倒在车下,说:“人们爱自己的儿子也都如此吗?”侍者说:“还要超过您。”灵王说:“我杀别人的儿子也太多了,能不落到这步田地吗?”右尹说:“请您到国都郊外听从国人的处置吧。”灵王说:“众人的怒气不可冒犯。”右尹说:“暂且到大县避一避,再向诸侯们请兵吧。”灵王说:“诸侯们将都要背叛我的。”右尹又说:“暂且逃到诸侯国听听大国国君的意见。”灵王说:“大福不能再次降临,只不过是自取侮辱罢了。”于是灵王想乘船进入鄢城。右尹估计灵王绝不会听从自己的建议,担心与灵王一块儿被杀,也离开灵王逃跑了。

【评点】

他是春秋后期声名昭著的楚国国君,也是两千多年来人们议论最多的楚国历史人物之一。筑章台、好细腰、要九鼎等故事的主角都是楚灵王。他即位的时候,是楚国最强盛的时候,但是他临死的时候,却没有立足之地,这些都是他亲手造成的。从他开始,楚国开始走下坡路,八百年的楚国基业开始动摇了。

一、会盟申邑,自取其辱

楚灵王,芈熊虔,姓芈名虔,也称楚熊虔,原名为楚熊围,谥号为楚灵王,楚国第二十九任君王。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是楚国最为强盛之时。

楚熊围的侄子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他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而后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

楚灵王非常好大喜功、常攀比炫耀、爱捉弄人。

楚灵王即位的第三年大会诸侯,派人去各国,请他们来楚国的申地会合。

椒举对楚灵王说,诸侯只归服于礼,霸业的成功与否,都在这次会见。

可是,灵王却并没有利用好这次会盟的机会,曹、邾用国内有祸难来推辞,鲁昭公用祭祖来推辞,卫襄公用生病来推辞,这使灵王很不愉快,尤其晋国没有参加,灵王更恼怒不已。

大臣伍举告诉灵王:“这情况却不是一个好兆头,我们一方面要对到会各国以礼相待,同时也要展示我们的武力,使诸侯心有敬畏,然后再讨伐那些没有到会的诸侯。”

灵王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里。他在这次会盟中,处处表示出骄纵的习气。当场侮辱别国派来的使臣,杀死一些无辜的下属,并且对来到的各国君王毫无礼貌,这就埋下了祸根。

灵公对外只是信强权这一套,为了博得好名声,他进攻吴国的朱方(地名),俘虏了曾经参与弑杀齐庄公、逃到那里避难的原齐国令尹庆封,杀死他家一族人,并且将庆封拉到街上示众。

灵王向着公众宣布说:“大家都不要学庆封的样子,他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欺压老百姓,还强行让大夫们都支持他。”

庆封便反唇相讥说:“大家也不要学楚共王的儿子围那样,杀死了自己的国君,那国君便是自己亲哥哥的儿子,还要强行让诸侯们支持他。”

庆封这一句话羞辱了楚国,直羞得灵王面红耳赤,满街的人见了掩口而笑。灵王恼羞成怒,传令把庆封给杀了。

二、筑章华台,骄奢淫逸

楚灵王为了维持霸主国的面子,四处征伐,与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

他借平定陈国内乱之名,虽然杀了几个导致陈国内乱的大夫,却趁机灭掉了陈国;又诱杀蔡灵侯,不顾诸侯调解,终攻灭蔡国,甚至把蔡国的世子有杀了祭神;吴国为朱方之役失败的耻辱,起兵来攻楚,灵王为报复又去伐吴,却失败了。

他为了掩盖失败,不去想整顿军务,却下令修建宫室,造起了一座宫殿,名为“章华宫”,占地四十里,中建高台,台高三十仞,叫作“章华台”,又叫“三休台”,取其高大、要登上去中间要休息三次才能登上台顶之意,又在台周围修建了大量亭台楼榭,极尽精美。建好高台后,灵王又派传臣去诸侯国召集诸侯,来庆贺落成,并从此住在章华宫中享乐起来。

在楚国的历史上,章华台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王室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转向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转折点,是一个王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在楚灵王之前,不见历代楚王修建了什么有名的宫殿,而楚灵王篡位后不久,就开始放纵享受。《史记》上说“七年(公元前534年),灵王建成了章华台,下令安置逃亡者在里面服役”,楚灵王“举国营之”,以豪华富丽夸于诸侯,“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楚灵王日宴夜息于台上,管弦之声,昼夜不绝。

楚灵王有一个奇特的怪癖:特别爱好细腰,挑了几千名细腰女子居于章华宫中日夜轮舞,供他玩乐,腰粗的宫女则被赶出宫做粗活或者加以囚禁,宫女们只得减食挨饿勒紧腰带以求宠爱,结果饿死不少。因此,章华宫又叫“细腰宫”。后人有诗句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楚灵王就这样为所欲为,连年战争,耗费了先辈多年的积累;花天酒地,失去了百姓的民心。

三、玩乐乾溪,丢掉王位

到了十一年的冬天,楚灵王又发兵去打徐国。当时正值下雪天气,士兵们身着铁甲,手执兵器,暴露在风雪之中,寒冷难耐。灵王却身穿“腹陶裘”,外披“翠羽披”,头顶皮帽,足踏豹皮装饰的锦靴,站在中军帐前观看雪景,连声赞叹“好雪!”使士兵们身冷心更寒。

楚灵王在乾溪这个地方待着,每天吃喝玩乐,完全把国家大事忘记了。右尹郑丹曾经劝他班师,本来已经说动了,却正好伐徐的将领传来捷报。楚灵王以为徐国早晚可灭,班师的事也就不提了。

无道者自取灭亡总是早晚的事。灵王久离都城,此时国中已经生乱。他的三个弟弟重演当初他篡位的一幕,已经占了王宫杀了世子。

同时他们还派人到乾溪去,向楚国的官兵说:“你们的国家已经换了新的国王,你们要回去的,可以留任原来的官位,你们所拥有的土地也可以归还你们;如果你们不回去投靠新王,继续跟着这个昏君,那么你们被抓住以后,就要被杀头并夷灭三族。”

灵王的军队早就被冻得痛苦难言,再加上灵王素来无道,所以整个军队顷刻之间就散了。

只剩下灵王在乾溪。楚灵王见自己的王位丢了,听到太子禄被杀的消息,竟失神跌倒在车下,说:“人们爱自己的儿子也都如此吗?”侍者说:“还要超过您。”

“我净杀别人的儿子了,如今别人也杀了我的儿子,真没什么奇怪的。”

郑丹劝灵王先逃奔邻国,待来日东山再起。灵王说:“算了,大福不再,何必自取其辱呢?”

郑丹觉得这个以前不可一世的君主,不听自己的建议,怕连累自己,便离开了他。

曾经风光无限的楚灵王,落得个家破人亡、众叛亲离,真乃多行不义必自毙啊!

四、自缢而死,三年得葬

可怜的楚灵王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又不认识路,一连走了三天,滴水未进,饿得实在走不动了。正踌躇之时,迎面走来了守城的小吏。灵王赶紧求救,那小吏躲避不开只得上前叩头。

灵王说:“我已经饿了很久了,你能帮我去找点吃的吗?”

小吏道:“我们的新国王已经下达命令,谁要是送你吃的,就会被杀头。”

灵王咽口唾沫说:“我实在不行了,你过来让我枕着你的腿休息会儿吧。”

那小吏待楚王睡熟,起身抽腿,放了一个土块垫在楚王的头下逃命去了。

灵王后来又遇到大夫申无宇之子申亥。他为王之前和之后,申无宇都出于正直冒犯过他,但他并没有处置申无宇,所以申无宇临死时叮嘱申亥报答灵王的恩情。

申亥把灵王请到家中,给他饮食,还让两个亲生女儿给他侍寝。但灵王已经没有这个心思了,衣不解带,只是哭。半夜里,哭声没了。申亥的女儿向父亲报信说,楚灵王已经自缢而死。申亥竟然杀了自己两个亲生女儿给灵王殉葬。

楚灵王死后,死讯一时没有传开。蔡公弃疾听从手下献计,假称楚灵王杀回来了,吓得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杀,于是他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楚平王。

当时楚灵王的尸体还没找到,只找到被灵王丢弃的衣冠。为了稳定人心,平王在灵王落难的地方附近找了具无名死尸穿上灵王的衣冠,假称找到了灵王的尸体。

三年后,平王再次访求灵王的尸体,申亥出头,灵王的尸体才被找到并以王礼重新下葬。

太史公说:当楚灵王在申地会合诸侯,诛杀齐国的庆封,建筑章华台,向周室要求九鼎的时候,他的志向大过全天下人,等到饿死在申亥家中的时候,却被天下人所耻笑。

楚灵王骄奢淫逸,终亡身乾溪。孔子对此总结道:“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第五节 昏庸无能楚怀王

【原文】

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张仪闻之,请之楚。秦王曰:“楚且甘心于子,奈何?”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且仪以前使负楚以商淤之约,今秦楚大战,有恶,臣非面自谢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仪。诚杀仪以便国,臣之愿也。”仪遂使楚。

至,怀王不见,因而囚张仪,欲杀之。仪私于靳尚,靳尚为请怀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无秦,必轻王矣。”又谓夫人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郑袖卒言张仪于王而出之。仪出,怀王因善遇仪,仪因说楚王以叛从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怀王悔,使人追仪,弗及。是岁,秦惠王卒。

【译文】

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国派出使者又与楚约定亲善,并把汉中的一半地盘分给楚以求和解。楚王说:“愿意得到张仪,不想得到土地。”张仪听到楚王的话,请求赴楚。秦王说:“楚王正想抓住你才心满意足呢,怎么办?”张仪说:“我与楚王的大臣靳尚友好,靳尚又很受楚王宠幸的夫人郑袖的信任,楚王对郑袖百依百顺,况且我以前出使楚国时违背了割商于楚的约定,今天秦楚交战有了仇恨,我不亲自去向楚国道歉就不能消除仇恨。再说大王您健在,楚国也不敢把我怎么样。果真楚国杀死我,只要对秦国有利,也正是臣子的愿望。”张仪于是出使楚国了。

张仪到达楚都后,怀王不见他,并囚禁了他,要杀死他。张仪暗中贿赂靳尚,靳尚替他向怀王请求说:“您拘捕张仪,秦王一定生气。天下诸侯看到楚国失去了秦国的友好,必定轻视您。”靳尚又对楚王夫人郑袖说:“秦王非常喜欢张仪,可是楚王想杀死他,现在秦王将要用上庸的六个县贿赂楚国,把美人送给楚王,把宫中善于歌舞的美女送给大王当侍女。楚王看重地盘,秦女也必定得到楚王的宠爱,那么夫人一定受排斥了。夫人不如在楚王面前说句好话释放张仪算了。”郑袖终于在楚王面前替张仪说了情释放了张仪。张仪放出后,怀王很客气地款待张仪,张仪又借机劝说楚王背叛合纵盟约,与秦国联合亲善,相约两国结为婚姻。张仪离开楚国后,屈原刚从齐国出使归来,进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死张仪?”怀王这才后悔,派人去追赶张仪,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年,秦惠王逝世。

【评点】

在楚国八百多年的历史上,留给后人笑柄最多的是怀王熊槐。没有哪一位楚王像楚怀王那样,既令后世楚人扼腕长叹,伤痛欲绝;也令后世楚人千夫所指,严厉批评。作为南方大国的一国之主,他不仅多次被身为秦国大臣的张仪所欺,而且还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导致损兵折将,国土沦丧,最后竟然再次被秦昭王以会盟为借口,虏于咸阳,被当作掠取楚国土地城池的筹码,成了秦国的阶下囚,身死于异国他乡。

一、楚怀王失败原因总探

楚怀王(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楚威王之子。

怀王本来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楚国国王,他本人也在即位之初,东征西讨,颇多建树。他在公元前329年成为楚国的最高统治者后,曾经显赫一时。他北伐魏国,攻城夺地;东灭越国,拓境江东;公元前318年,甚至组织起七国联军,西伐强秦。楚国也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历史也曾经选择了楚怀王,将他推到了联军统帅的显赫位置,但是,因为怀王个人的领袖才能欠缺,驾驭能力不强,号召力不高,导致合纵伐秦失败,合纵联盟瓦解。

不仅如此,一个在当时最为强大的泱泱大国,竟然就在怀王的手中,由极盛而顿衰,大片国土沦丧,成千上万的将士浴血疆场,就连一国之王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国作为人质,扣押多年,最后客死异国。

楚怀王落得如此下场,成为楚国人民及其后裔的千古遗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利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国事日非。

其次,他遇到了一个口是心非、尔虞我诈、工于心计的人。在他没有遇到这个人的时候,尽管能力有限,但是,凭着先王们构建的基业,他还是有所建树的。自从他遇到了这个人,霉运就开始附着于他,并一直陪伴着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人世。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在战国中期闻名列国,后来名垂史册,被史学家称为纵横家代表人物的张仪。

当怀王与张仪打上交道后,他在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内,将一个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败得千疮百孔、满目苍凉。

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历史上,千古奇人楚怀王可谓独树一帜,令人瞠目结舌,后世或嘲笑他愚蠢,或讥讽他白痴,或痛恨他昏庸,或咒骂他无能,把本来与秦国相比并不落下风的强大楚国,硬生生地变成了秦国的小跟班,被其他还不如楚国强大的五国一直嘲笑,直到最后被秦国一举亡国,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可怜可笑可恨的代表性政治人物。

那么,楚怀王是怎样一步步被张仪玩于股掌间,而最终丧命的呢?请让我一一道来。

二、第一次被骗:贪地绝齐,亡地汉中

张仪本是魏国人,曾拜鬼谷子为师,苦学纵横之术。曾赴楚国求官,楚威王之时,在楚国司马昭阳家中担当家臣。因受昭阳怀疑偷盗了楚王赏赐给自己的无价之宝和氏璧,惨遭毒打,逃命天涯。公元前329年,也就是怀王开始执政的那一年,张仪进入秦国,以“连横”之说进言于秦,被秦惠文王慧眼识玉,任命为相国。据说为了报昭阳毒打一仇,曾寄信于昭阳:“我并没有偷你的璧,你却将我往死里打,请小心呀,我马上要来偷你们的城池!”

公元前313年,张仪代表秦国出使楚国。他此行的目的是,替秦国出面,拆散楚齐联盟,以有利于秦国势力的东扩。秦对于齐、楚两国在公元前314年建立起的共同抗秦的同盟关系有所顾虑,担心楚国在背后捅刀子,所以,挖空心思要拆散齐楚联盟。

张仪主动请缨,来到了楚国。

张仪先用巨额资金打通关节,结识并收买了楚国的权贵靳尚和南后郑袖,然后朝见楚怀王。他先向怀王极尽赞美之能事,说当今楚国是第一大国,实力雄厚,秦国欲结好楚国,但是因为齐国的关系,秦国不好向楚国靠拢;然后向怀王许诺,只要楚国能够与齐国绝交,秦国就会马上把以前商鞅用武力夺取的商淤一带的六百里土地,全部归还给楚国。

怀王对土地的占有欲十分强烈,见不费一兵一卒,不用一枪一弹,就可得到祖先们曾经拥有的六百里的土地,于是拒绝了陈轸、屈原等忠良的谏言,满口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他一边派人与齐绝交,一边派人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土地。快到咸阳时,张仪假装醉酒,从车上摔落下来。使者多次求见受地,均被告知相国病重,无法办理国事。

一晃三个月快过去,楚国使者心急如焚,只好向秦王上书求见,秦惠文王一听,故作惊讶:“既然张相国已经做主,那一定割地。只是还没有听说齐、楚绝交呀!”

接到使者的报告,楚怀王得地心切,真的以为是齐、楚断交不及时,于是再派一位猛士入齐,大骂齐国国王。齐国大怒,不仅立即宣布与楚断绝外交关系,而且派人到秦国,与秦结成了共同伐楚的联盟。

张仪见楚国上了圈套,立即上朝宣见楚国使者:“我的封地六里将马上割让给楚国。”楚国使者一听,傻了眼:“不是说是六百里地吗?怎么只有六里地呀!”张仪反唇相讥:“秦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秦国将士浴血疆场打下的,我怎么能够擅自做主?我所说的,只是我自己封地的六里土地!”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让楚国使者无言以对!

煮熟的鸭子,刚要到口边,一下子就飞了,贵为大国之王的怀王哪里受到过此种欺骗,肺一下子就气炸了,立即兴兵伐秦,要讨回公道。公元前312年春天,秦、楚两军在丹阳摆开战场,一决雌雄。

楚军复仇心切,主动进攻,秦兵则以逸待劳,变守为攻。楚军陷入了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仅此一战就被斩首八万多人,包括屈匄在内的高级军事将领,有七十多人成了秦国的俘虏。秦国取得全胜,乘胜追击,占领了楚王国的汉中郡(现在的陕西南郑)。

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怒不可遏,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根本听不进大臣们的苦苦劝阻,举全国之兵力反击,打入秦国,试图反败为胜,一吐恶气。

秦军见楚国已经杀红了眼,来势凶猛,并不与之硬拼,主动后退,采取开闸放水、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楚军主力引诱到了距秦国国都咸阳只有五十千米左右的蓝田。这里距离楚国国都已经有一千多千米的路程,后勤补给极其困难,楚军已成强弩之末。

秦军见反攻时机已经成熟,联络臣服于己的韩、魏两国,进军楚国本土的南阳盆地东部,一直打到邓邑,实施后方骚扰,再发起总攻。楚国腹背受敌,两面受难,兵败将亡也就可想而知,要是不割让两座城邑向秦国求和,全军将士可能也是难以归国的。

一场由张仪导演的大戏,以楚国的失败、秦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楚国不仅上当受骗,没有得到秦国事先许诺的六百里商淤之地,反而丢了汉中的大片国土。

三、第二次受骗:献地索仇,放敌归国

楚怀王两战负于秦国,丢掉了大片的国土,才知道与齐断交,的确是自己一生之中所做出的最大一个错误决定,后悔不已,因此想修补两国已经千疮百孔的外交关系,试图重新结盟,共同对抗秦国。于是他又派出了才华出众、年轻有为的屈原出使齐国。

怀王的意图没有逃过秦惠文王的眼睛,他敏锐地把握到了楚国的外交动向,挖空心思地想着要破坏他们的再次联盟之举。同时,秦国还要消化刚刚占领的楚国的大片土地和在不久前灭亡巴、蜀两国所取得的广大土地。

经过紧张讨论,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派使者来到了楚国,向怀王说:“愿分汉中之半以与楚和。”这当然是个巨大的诱饵。不过,秦国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要与齐结盟,二是要同时交换楚国的黔中郡。表面上看,楚国可以得到巨大的实惠,因为就土地、物产来讲,半个汉中郡,远远要超过整个黔中郡,而且还可以很快就收回沦落的国土。

被骗的耻辱,让楚怀王丧失了理智,报仇雪恨的情绪也开始滋长,他在并没有与自己的大臣们商议的情况下,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对秦国的使者说:“我不要你们的地,只要你们将张仪送给我,我就把整个黔中郡全部白白地送给你们!”为了报一己被骗之仇,竟然不惜牺牲具有重要战略地理位置的大片国土,将自己的侧翼完全地暴露给自己的死敌,这不是意气用事,又是什么呀?此时的怀王,完全是个输红了眼的赌徒。

秦惠文王听说能够白白地得到梦寐以求的黔中,当然十分乐意,但是听说要以此地为条件交换自己的最心爱的相国,心中又七上八下。但是,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当今之世,秦强楚弱,楚国不会把我怎样的。我与楚国的大臣靳尚的交情深厚,真有了什么事,他会为我打点的!请大王放心。就是我真的被杀了,能够为大王换回黔中,也是值得的!”于是,张仪大大咧咧地又来到了楚国。

楚怀王愤怒地说:“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张仪来了,迎接他的有监狱!”

张仪入楚,结果可想而知,立即被囚,打入死牢,择日问斩。

张仪不慌不忙地派人找老朋友怀王的宠臣靳尚帮忙,靳尚收了重礼,进宫对怀王说:“张仪是秦王的宝贝,杀不得啊,要不咱们楚国怎么抵挡秦国的报复?”

靳尚还对怀王的宠姬郑袖说:“听说秦王因为张仪要被杀,所以给怀王送来了不少美女……”还没说完,郑袖就跑到怀王那里哭闹起来。怀王架不住两人的狂轰滥炸,终于缴械投降,释放了张仪。张仪出狱后拜见了怀王,对一个劲赔不是的怀王进行了一通国际形势大局观的教育,让他与秦国约为婚姻,搞好关系。

靳尚、郑袖这两个人不是内奸,但却胜似内奸。他们编着各种理由和借口,明为建议楚怀王与秦国结盟,实则为释放张仪进行活动。本来要杀掉张仪,报仇雪恨的怀王禁不住他们的折腾,经过再三权衡,竟然下令放了这个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笑柄、害得自己失掉大片国土的骗子。不但放了,他还将他待为座上客,想通过他达到建立秦楚联盟的目的,忘记了去年的大仇,竟然做着与仇敌为盟的美梦,这是何等的糊涂呀!

当屈原从齐国返回时,听说怀王竟然将这个全民族的公敌释放了,立即跑进王宫进谏,怀王如梦初醒,立即派人去追,可是张仪跑得早就没有了影子。

四、三被秦骗,客死秦国

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秦国一位大夫私下与楚太子殴斗,楚太子杀死了他逃回楚国。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国就和齐国、韩国、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楚国大将唐昧,攻下了楚国重丘离去。

二十九年(公元前300年),秦又攻打楚国,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两万楚兵,杀死楚国将军景缺。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

三十年(公元前209年),秦国又攻打楚国,夺取了八座城市。秦昭王给楚王一封国书说:“当初我和您结拜为弟兄,在黄棘盟约,太子做人质,关系十分融洽。太子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侵占您的边境。今天听说您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我国和楚国临近接壤,本来就结成了婚姻,互相亲善友好很长时间了。当今秦、楚关系恶化,就无法号令诸侯。我希望和您在武关相会并订立盟约,订立盟约后再分离,这是我的愿望。我冒昧地告诉您这个想法。”

楚怀王看到秦王的信,很担心,想赴会,又担心受骗;想不去,又担心秦王发怒。昭雎说:“君王不要前去,应派军队加固边境的防守啊。秦国乃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他有吞并诸侯的野心。”

怀王的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说:“为什么断绝与秦王的友好?”于是怀王去会见秦昭王。楚王一到,秦兵就关闭了武关,于是劫持怀王到咸阳,秦王在章台会见怀王,对待怀王就像对待附属国的臣子一般,不用平等的礼节。

楚怀王大怒,后悔没听昭雎的劝告。秦王扣留楚王,要挟楚国割让巫、黔中的郡县给秦国。楚王只想订盟约,秦王想先得到地盘。楚怀王生气说:“秦国欺诈我,又强迫要挟我割让地盘!”没有再答应秦王,秦王因此扣留了楚怀王。

楚国大臣十分担心,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留在秦不能回来,秦王要挟我们割地,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国、秦国联合谋划,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

于是想拥立在国内的怀王的儿子。昭雎说:“君王与太子都在诸侯国受困,今天又违背君王的命令另立庶子,那是不合适的。”

于是蒙骗齐国,派使者到齐国报丧。齐闵王对国相说:“不如扣留太子以便求取楚国的淮北。”国相说:“不行,郢中如果立了君王,我们就空留人质并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义的事了。”有人说:“不对。郢中如果立了君王,正好借机和新王做个交易说:‘您给我们下东国,我们就替您杀死太子,否则,将和秦、韩、魏三国联合拥立太子。’这样,下东国一定就到手了。”齐王终于采用国相的计策送回了楚国太子。

太子横回楚后,被立为君王,这就是顷襄王。于是楚人通告秦国说:“依赖社稷的神灵,我国有君王了。”

顷襄王横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国要挟怀王却得不到地盘,楚国立了君王对付秦国,秦昭王很生气,派军出武关攻打楚国,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楚国五万士兵,夺取了析邑等十五座城离开楚国。

二年(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跑了,秦国发觉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怀王害怕,就从小路到赵国借路回楚。赵主父在代,他的儿子惠王刚刚即位,代行赵王的职事,胆子小,不敢收容楚王。楚王想跑到魏国,秦兵追上了他,楚王只好和秦国使者又回到秦国,这时,怀王生了病。

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怀王在秦国去世。秦国把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哀怜怀王,像悲悼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诸侯们也从此看到秦王不正直,不与秦国交好,楚国此时才与秦彻底断交了。

楚怀王之后,庞大的楚国一步步走向衰亡,数十年后,秦将王翦伐楚,楚王负刍成为俘虏,熊楚大国成了秦的一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