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连海评点三国志(全2册)
63246800000015

第15章 《三国志·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

第一节 和古名将媲美的于禁

【原文】

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

【译文】

还没回到曹操驻地,途中看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正在逃跑,于禁问他们缘故,回答说:“被青州兵劫持。”当初黄巾军投降的时候,号称青州兵,曹操对他们很宽容,所以敢乘机抢掠。

于禁非常愤怒,对部下发布命令说:“青州兵也属曹公统辖,还敢做贼吗?”便领兵声讨他们,责备他们的罪过。

青州兵很快跑到曹操那儿去告状。

于禁抵达后,先设立营垒,没有按时去拜谒曹操,有人劝他说:“青州兵已经告了你的状了,应该赶快去曹公那里分辩。”

于禁说:“现在敌人还在后面,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追来,不先防备,用什么来抵抗敌人呢?况且曹公明智,他们诬告我又有什么用!”

等到壕沟营垒都安排就绪,于禁才进去拜见曹操,把事情经过一一禀报。

曹操很高兴,对于禁说:“淯水的危难,我已经惊慌失措,将军能在混乱当中整顿军队,责讨抢掠的暴行,安营筑堑坚守阵地,有不可动摇之节操。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于是记录于禁前后的功劳,封他为益寿亭侯。

【评点】

于禁(?—221),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曹魏武将。和张辽、徐晃、张郃、乐进并称曹操的“五子良将”。

他在《三国志》里的出场就颇霸气,“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几乎是出场就成大将了,看上去好像没有从小兵苦苦挣扎上位的发迹史。

其实,大公鸡也是由小鸡崽子长成的,于禁也是从小兵小卒成长为大将军的。

在这段中有一个专有名词“青州兵”,这是什么兵呢?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皇帝昏庸,官员无能,勒拷百姓,有死无生。黄巾起义就是这种极端压迫之下的高强度反弹,有起义就有镇压,于禁也作为一个行伍中默默无闻的小卒子,加入到镇压黄巾军的大军。他投奔的是正四处招揽人马的济北相——鲍信。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大批青州黄巾军潮水般涌入兖州,当时的兖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刘岱力战而死,局势难以控制,鲍信就推举当时正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担任兖州牧,接替刘岱,继续跟黄巾军互拼。

毕竟黄巾军不过是拿锄动锹的老百姓,要战术没战术,要军战的人才又没有军战的人才,而曹操可是久经战阵,所以刚开始黄巾军占压倒性优势,后来却渐渐力萎。不久之后,鲍信大破黄巾主力,自己也战死沙场。黄巾军败退,曹操一路追到济北,迫降三十万黄巾军,这些降卒中的精锐编为一支劲旅,听命曹操,号称“青州兵”。

就是在兖州战乱中,于禁崭露头角。他起初不过是王朗手下的一个下级军官都伯,但是很快就被王朗推荐成大将军。曹操听说他的一步登天的履历,非常感兴趣,也面试了他一回,结果是于禁连升三级,成为军司马,厉害吧!

这个人也确实厉害,从他对待作乱抢劫的青州兵的态度、行为上即可见一斑。相当霸气,相当沉着,相当稳重,相当顾全大局,相当不顾生死。

而且,青州兵的纪律这么差,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任由他们横行暴掠的话,不但会得罪当地的豪强和百姓,也极易酿成兵败。这种潜在的危机就这么被强悍的于禁给化解了。

他的先设营垒,固营寨,然后再拜见曹操的行为,确实如曹操所说的,有古代名将的风范。

这个名将,就是赫赫有名的周亚夫。

西汉文帝六年(前158),匈奴犯境,文帝急调守边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驻扎守卫。其中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守卫细柳。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上自劳军,至灞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就是说,汉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劳军。他先到灞上,守卫将士听说是皇帝的车驾光临,马上大开营门迎接,若是提前得到消息,说不定得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迎出十里地外。主将一听说皇帝来了,连滚带爬地跑出来。文帝要走了,主帅亲率全军,把皇帝送出大门外。

他到了棘门,得到的也是同等待遇。

然后他就到了细柳营——周亚夫的驻地。前边开路的满以为仍旧可以一声通报“皇帝驾到”,然后就可以昂昂然长驱直入,结果不然。守门士兵根本不让他们进。就是说天子驾到,也不让他们进,因为“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

真酷。

那就等吧。等着汉文帝的车驾到了,特地派使者拿着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开门。也就是说,周亚夫就在大营之内,他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天子前导车骑驾到,是守门将士忠实地执行了他的命令;也许守门将士在拒绝了天子前导车骑的要求后,通报了周亚夫,周亚夫对他们的做法很是赞同,于是他就静待皇帝驾到;也许是这边前导车骑来了,马上就有人通报了周亚夫,是周亚夫命令他们不准开门,想来他发布命令以后,还没有实际施行的机会,这回皇帝正好撞到枪口上,于是,就“杯具”地成了一只吓猴的华丽的大公鸡。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周亚夫此举都没有权谋,就是军令严正。若碰上一个昏君,亚夫危矣!

而周亚夫下面的举动更增加了他的危险性:

皇帝好容易进来了,结果守营士兵还在很严肃地告诫他们:“将军有令,军营之中缓步慢行,不许车马疾驰。”

皇帝的车夫,平时那是多么牛气的差使。想当初晏婴的车夫,都是一路上耀武扬威,把鞭花甩得啪啪响,让他老婆说他没出息;皇帝的车夫更是龙头上的苍蝇,比平常的苍蝇高贵好几分。可是现在一看皇帝都被折挫了威风,他也不敢奓刺,只好控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

好容易到了中军大帐,只见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别说三拜九叩,嘴里说“臣惶恐惶恐,接驾来迟,罪该万死”,根本就是一个拱手礼了事,手里还拿着兵器说:“甲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那意思是本来我身着甲胄,不该下拜,不过看到您是皇帝,我是臣子,所以,我就给您行一个军礼吧。

文帝,明君啊!不但不怒不气,反而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劳军完毕——他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是来劳军来了,犒劳军士;他到前面那俩营,那就是使军劳,那些军士都不顾守卫的正职,去列队恭迎恭送——文帝对跟着他一起来的文武百官说:“这才是真将军!”

为什么夸他是真将军呢?前面那俩营,如果有敌人偷袭,轻而易举,俩假使臣就能把大门赚开;细柳营防守严密,连只敌蝇都飞不进去!后人干脆就把纪律严明的军营称为“细柳营”。

于禁此举,和周亚夫像不像?

周亚夫此后被升中尉,掌京城兵权,文帝死时,特嘱太子刘启以后倚重亚夫,于是太子即位成为汉景帝后,又让他做了骠骑将军。

而于禁呢,被曹操猛夸一顿,封为益寿亭侯。

第二节 义斩老友的于禁

【原文】

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译文】

于禁监督士兵守御土山,奋力作战,气势更加高昂。袁绍被打败,于禁升任偏将军。

冀州平定,但昌豨又反叛,曹操派于禁征剿。于禁急行军攻击昌豨,昌豨同于禁过去有过交情,所以找到于禁投降了。

众将军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应该送他到曹操那儿。

于禁说:“你们不知道曹公一贯的命令吗?被围以后投降的不赦。奉行法律,遵守命令,这是下对上的大节。昌豨虽然是我过去的朋友,于禁难道会因此而失节吗?”

亲自到昌豨那里与他诀别,流着泪将他斩首了。

当时曹操在淳于驻军,听说后叹息说:“昌豨不到我这儿投降,而去找于禁,这不是命中注定要死了吗?”

从此更加器重于禁。

【评点】

于禁这个人,不愧他得到的器重,作战那是相当勇猛。

曹操东征吕布,于禁斗败吕布二营人马;

不久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

打定陶,告捷;

打离狐,告捷;

打雍丘,告捷。

曹操大营遭黄巾军偷袭,他一马当先,一举击溃来犯之敌。

官渡大战,于禁自告奋勇,担任先锋,身先士卒,不避艰险。

曹操是个会用人的人,对于禁一路擢升,刚开始是军司马,然后是陷陈都尉、平虏校尉、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高歌猛进,冲进曹军名将行列。

当然,仅凭着他的不怕死、敢打敢拼是不会得到曹操如此重用的。他有着作为高级将领应有的可贵品质,那就是作战沉着冷静。这个人在此时的光辉形象,非常像热播电视连续剧《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陈峰,人称“鬼精鬼精的陈峰”,因为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不是像那个“老刺刀”——九路军头子孙成海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杀了再说;更不像那个“钢脑壳”吸铁石,一打起来啥排兵布阵的都忘了,就是一个人死命地往前冲。而是不逞一时一事一人之勇,沉着、冷静、顾全大局。用三个字来评价,就是会带兵。

于禁也会带兵。

曹操讨伐张绣,被张绣杀一个回马枪,杀得他大败亏输,狼狈逃窜,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全军上下跟开了锅一样,一片混乱。只有于禁手下的几百人,一边打一边退,虽然有伤亡,却一直保持队形。敌人追击稍懈,他就清整队伍,敲着鼓返回大营。“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三国志·于禁传》)

当大家都号令严明的时候,这样的做法不算个事;当大家打了败仗,丢盔弃甲奔逃的时候,这样的做法绝对令人惊艳。

官渡之战后,于禁奉命平定昌豨叛乱,再一次展现了他的铁血作风。

曹操下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于是,自己的老朋友昌豨本来是投降自己,想求一条活路,反而却成了飞蛾扑火,自动求死了。

曹操哀叹昌豨命不好,咋就不来投降我呢?那意思就是要是你来投降我的话,我还能保下你的一条命啊。

不过回过头来他就重赏于禁,拜为虎威将军。真是言不由衷啊。

于禁杀昌豨,是敲山震虎,是杀鸡吓猴,是杀一儆百,是替曹操警告那些地方豪强、武装势力,跟着哥有肉吃,不跟着哥,我就要你的命!是以曹操对于禁越加器重。

第三节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于禁

【原文】

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会孙权禽羽,获其众,禁复在吴。文帝践阼,权称籓,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译文】

那时候,于禁同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都成为名将,曹操每次出征,都轮替着让他们担任先锋、殿后,而于禁带兵严肃齐整,缴获的财物,自己一毫不取,因此赏赐特重。但他以法约束部下,所以不很得人心。

曹操一直痛恨朱灵,想夺了他的军营,因于禁有威信,为人所看重,就派于禁带几十名骑兵,拿着命令,直接到朱灵的营地解除他的兵权,朱灵和他的部下都不敢妄动,于是任命朱灵担任于禁手下的督军,大家都被镇服。

于禁就是这样令人畏惧。

后来于禁升任左将军,持节钺,又分给他五百户食邑,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长安,命曹仁去樊城讨伐关羽,又派于禁协助。

赶上秋天,下暴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深好几丈,于禁部下七军都被淹没。于禁同众将登上高坡,望着汪洋一片,无处躲藏。

关羽乘着大船靠近攻击,于禁只得投降,只有庞德不屈而死。

曹操听说后,哀叹了很久,说:“我了解于禁有三十年,哪想得到临危处难,反而不如庞德呢?”

后来孙权擒获关羽,俘虏关羽部下,于禁又归附于吴国。

魏文帝即位,孙权称藩国,命于禁回归。

文帝召见于禁,看到他须发雪白,面容憔悴,叩头流泪,文帝用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他,封他为安远将军。

想派他出使吴国,先让他到邺城拜谒曹操的陵墓,预先让人在陵堂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情形。

于禁看到以后,惭愧愤恨,发病而死。

【评点】

受器重是一回事,得人心是一回事。

于禁以法治下,不怎么灵活变通,这种做法从他斥青州军、杀老朋友也能窥见一二。当兵的也爱财,结果他不让他的部下们捞油水。所以他的部下对他不是爱,而是敬、是怕。敬的是他自己也不捞油水,怕的是他惩罚起想捞油水的手下来手段想来也是狠辣无情。

这样的人,因为立身正,所以自然就威重令行。

他的威信高到什么程度呢?

曹操要削朱灵的兵权,历来削兵权和削藩一样,容易引发兵变,有几个人能像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么轻而易举呢?毕竟谁也不会甘心自己交出菜刀,沦为待宰的猪羊。结果于禁真就给他把这个难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好一个于禁!他带上曹操的手令,率领区区几十个人,就策马飞奔进朱灵的大营,结果朱灵就乖乖交出了兵权。朱灵手下将士众多,惮于于禁军威,竟然一个反抗的人都没有。这种霸气!这种杀气!这种威信!

结果这么一位显赫的名将,却有一个晚节不保的下场。他的威名就毁在了名战“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率兵攻打樊城。曹操派遣于禁和庞德前去救援。庞德抬着棺材上路,誓与关羽决一死战。《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引胡三省注曰:“太祖征荆州,以(赵)俨领章陵太守,徙都护军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盖以襄阳重镇,故特留重兵以守之。”

结果秋雨连绵,襄江水涨,关羽放水淹七军。

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

曹操哀叹他的晚节不保,后人也哀叹他的晚节不保。

有人怒其不争,我却哀其不幸。

于禁一生忠勇,奋力拼杀,官渡之战中自请先锋,所谓先锋,就是枪头,前面无论是柴垛还是铁墙,都得身先士卒地往前冲。这哪里像一个怕死的人做出来的事?他匹马入朱营,又哪里像是贪生?想当初青州军都飞马向曹操告状去了,他都不急着辩解,也不怕主人一怒砍了他的头……

可是,大水来了。

常言说水火无情。

是真的无情。

面对着漫山遍野的对手,你可以奋力杀敌,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可是面对着漫坑漫谷的滔天洪水,战士们逃啊,逃啊,哪里都逃不出去,到处都茫茫如海。这个时候,你有冲天的本事,有什么用?随便来几个人,就能把这群已经毫无斗志的人给收拾得干干净净。

于禁御下甚严,人人怕他,可是他是一个好将领,好将领就不能不顾手下将士的死活。若有一成的胜算还能拼一拼,若是一毫的胜算也没有,如果自己不肯降,手下的将士也不能降;手下的将士不能降,岂不全是泡在水里待宰的猪羊?三万人,不是三千,不是三百,不是三十,不是三个人,断送三万人的性命,就算他是严格治军御下的于禁,这个心理压力,估计他也是无法承受的。

那么,他的投降,于情理上就可以讲得通了。

至于庞德的不肯降,一方面是他忠贞向主,另一方面也有他自身的特殊原因。

他曾经是马超的部下,他的堂兄庞柔又事蜀汉,平时也许就备受他人议论,此时他若一降,曹操一怒:好哇,原来你一直就对我不忠,一直就心向蜀汉,那么,你的老婆孩子一大家子都统统不用活了!而如果自己一力战死,为魏尽忠,那么,他的家人必得厚待,以一人之命,换家族平安,值啊!

当然,这样想是小人之心,世上多的人是为大义不顾自己和亲人的死生;可是,这大小也算庞德不屈被杀的一个理由吧。

再者,在面对庞德的时候,关羽是极力劝降的,他实在不降,才不得已杀了他;而面对于禁的时候,必定也是极力劝降。关羽这个人,被中国民间奉为“武圣人”,因为他尽义全忠。一个斗大的“义”字高悬日月,是他一生秉承的信条。他待刘备如此竭力尽忠,但是在华容道为报曹操优待之恩,而且放跑了这个大祸害,如今,他的不杀于禁,未必没有报曹操之恩的意思。

当然了,只要不杀于禁,把他关起来,只要对外放出风声,说是于禁投降啦,这下子,曹军的士气被打击得也不轻。这么一来,无论于禁降与未降都百口莫辩。

结果关羽也给自己找下了麻烦。这三万降卒要吃饭,没粮了,咋办?“擅取湘关米”,就是捞过界了,孙权就利用这个借口跟荆州打仗——有的时候,打仗真的只需要一个借口。《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就是吕蒙等人船舱里埋伏下精兵,然后让人穿上平常人的衣裳(即“白衣”,就是平常人的意思),在外面摇橹送船,就好像是真的商人一样。昼夜兼程,到点蹲候,把关羽前来换粮的人都给绑了囚禁,断绝消息通道,关羽一点都不能知道。

然后呢,自己再派军士扮成商人的样子,回城卧底,里应外合,袭取荆州。

荆州就这么被孙权夺了。于禁这个降将就又这么落入孙权之手。

降将啊,没脸,处处被人看不起。孙权带着于禁骑马并行,孙权手下的虞翻就敢当面呵斥他:“你一降虏,怎么敢跟我们的君上齐头并进!”要不是孙权呵止,于禁当场就得被虞翻拿马鞭子抽翻在地。

再有一回,孙权带着身边人在船上听着音乐喝酒,于禁不知道听了什么,流起眼泪,估计是平时心中郁闷,极易触景生情所致(有几个人像阿斗一样,国都亡了,还看着歌舞,傻呵呵地笑,说“此间乐,不思蜀”呢?),结果虞翻又骂他:“你干吗?假哭啊?想求主上赦免你啊?”一个人偷偷哭都哭出不是来了……

后来,孙权和曹魏讲和了,要把于禁还回去,虞翻还不依不饶,一定要孙权斩了他:“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那意思就是把于禁也当只大公鸡一样宰了,让那些有二心的臣子们(猴子们)看看,看他们以后敢不敢随便投降敌人!

孙权不听,送还于禁,虞翻又跟于禁说话:“你可别觉得咱吴国没人啊,是我的计谋没有被采纳。要是采纳了,你就死了。”

你说,于禁在东吴这边,脸皮都像树皮一样,被人剥光削尽了。待到他好容易回到故土,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这样的日子,过一年,真足以老十岁。

曹丕这个人阴损,表面上是善待于禁,还给他的投降找理由;可是,内里,他却操起了杀人的软刀子——不如此估计不足以出他胸中一口恶气:

于禁从吴国被放回来了,被封了将军,然后又派到吴国当使臣,这已经足够让人难堪;结果曹丕又安排他拜谒曹操陵墓,故主已逝,本无颜面见,又被逼着见他的坟墓,这种难堪更上了一层楼。然后于禁到了墓前一看,陵墓的壁画上画的是什么?

关羽水淹七军,庞德瞋目不降,于禁屈膝跪降!

什么叫诛心?

这就叫诛心!

曹操和曹丕都是“隐诛”高手。曹操一个空饭盒,要了荀彧的命;曹丕一幅画,要了于禁的命。

北宋孔平仲写了一首长诗,专写于禁,名字就叫《于将军》,录之以飨:

长安遣兵百胜强,意气何有汉中王?七军之心俱猛鸷,虎兜插翼将翱翔。

睥睨荆益可席卷,白帝城高如堵墙。秣马蓐食朝欲战,雷声殷殷山之阳。

沉阴苦雨十余日,汉水溢出高腾骧。仓黄不暇恰步伍,攀缘蹙踏半死伤。计穷岂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鼍鸣鱼跃尚恐惧,万一敌至谁敢当?

邀看大船载旗鼓,闻说乃是关云长。蒙冲直绕长缇下,劲弩强弓无敌者。虽有铁骑何所施?排空白浪如奔马。将军拱手就絷缚,咋舌无声面深赭。

捷书一日到锦城,只轮不返截西行。将军畴昔负朋友,若此昌豨犹得生。

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

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

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

人们都敬烈士,鄙视降军。过去因为投降而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战士中外皆有,比比皆是;可是现在观念正在慢慢改变,人们较以前更重视生命,甚至有的国家的军队提倡:在力战未果,没有胜算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再枉耗生命,投降为上。

从这个角度说,于禁的投降,也是可以被谅解、被原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