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倒葫芦瓢又起
【原文】
孝桓皇帝讳志,肃宗曾孙也。祖父河间孝王开,父蠡吾侯翼,母匽氏。翼卒,帝袭爵为侯。
本初元年,梁太后征帝到夏门亭,将妻以女弟。会质帝崩,太后遂与兄大将军冀定策禁中,闰月庚寅,使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入南宫,其日即皇帝位,时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
【译文】
孝桓皇帝刘志,肃宗章帝曾孙,祖父河间孝王刘开,父亲蠡吾侯刘翼,母亲匽氏。
刘翼死后,刘志袭为蠡吾侯。
本初元年(146),梁太后征召刘志到洛阳城夏门亭,打算将她的妹妹嫁给刘志。
适逢质帝逝世,梁太后便与兄大将军梁冀决策宫中,闰六月初七,派梁冀持符节,以王青盖车接刘志入南宫,这一天就登帝位,时年十五岁。
梁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评点】
顺帝只活了短短三十年。太子炳即位,炳即位时才两岁,即位只有六个月就死了,他就是汉冲帝。接着,由八岁的刘缵即位,是为汉质帝。在这段时间内,一直由梁冀掌权,梁太后听政。正所谓那时候的天下是梁家的天下,臣民是梁家的臣民。
当时,汉质帝虽然只有八岁,但非常聪明伶俐,他看得出是非曲直,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没有什么城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于是有一次上朝时,质帝突然间指着梁冀对大家说:“这真是一个跋扈将军啊!”
没想到,这一句话不要紧,一下子让那个梁冀怀恨在心:好啊!你不就是区区一个小皇帝吗?你竟然在文武百官面前这么让我下不来台?你牛什么牛?让你在位,是抬举你不是?既然这样,看我怎么收拾你!就是这句话,要了他汉质帝的皇命。
梁冀听了汉质帝的话之后,一直怀恨在心,总是在寻找机会收拾他。终于,有一次他命令下人在蒸饼时,偷偷掺进毒药拿给小皇帝质帝吃。质帝吃了,立刻抱着肚子在床上翻滚,疼得全身冒冷汗,气绝而死。
146年,外戚梁冀毒死九岁的汉质帝后,十五岁的刘志即位。
刘志(132—167)就是汉桓帝,东汉第十位皇帝(146—167年在位),他是汉章帝的曾孙,在位21年。继位人是汉灵帝刘宏。汉桓帝的庙号为威宗。年号有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一直以来,都是外戚梁氏掌权,朝中以及宫中的事情,刘志当然看得听得都很清楚,所以,刘志从小就对梁氏不满。于是,他即位后,就想方设法去诛灭梁氏。
可是,梁氏的势力太庞大了,简直就是棵难以撼动的大树,要想扳倒这个利益团体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延熹二年(159),桓帝联合宦官单超等五人,经过多番周折,才最终一举歼灭了梁氏。单超等五人同日被封侯,称之为“五侯”。
俗话说,摁倒了葫芦瓢又起。
汉桓帝以为,将那个眼中钉肉中刺的梁氏给摆平了,就会万事大吉了,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新起来的五侯比外戚更加腐败!汉桓帝失算了。
那么,这五侯都是谁呢?汉桓帝封的这五个宦官分别是单超新丰侯、徐璜武原侯、左悺上蔡侯、具瑗东武阳侯、唐衡汝阳侯。《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五侯势力猛涨,他们对百姓们勒索抢劫,搞得民不聊生,四处怨声载道,大汉政治更加衰颓,国势益弱。
中国的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作“五侯蜡烛”。它的解释是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这个成语来源于唐代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旧俗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举国上下都禁火呢,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偏宠可见。寒食虽禁火,但对宠臣,皇上可于当日晚上“赐火”,以示恩泽,这在当时被视作是一种殊荣。这首诗的作者借助“寒食赐火”的细节,蕴藉而巧妙地表达了对宦官特权地位的不满。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到,五侯势力猛涨,还得到皇帝的偏宠。那么,后面发生的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汉桓帝统治后期,一批太学生看到朝政败坏,便要求朝廷整肃宦官、改革政治。宦官们一个个气急败坏,什么?想动我的奶酪?休想!宦官们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结果宦官势力在延熹十年(167)与德扬天下的司隶校尉李膺发生了大规模冲突。
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替李膺请愿的太学生二百余人。学生游行请愿,结果被皇帝给镇压了,给逮了。
后来在太傅陈蕃、将军窦武的竭力反对下,汉桓帝才释放了太学生。但是,这实属迫于压力,而非情愿,于是,他就将那些参与游行请愿的学生纷纷拉入了黑名单,对他们进行了终身的禁锢,不许再做官,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其实发生了两次。上面这是一次,汉灵帝时又发生了一次。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了几乎所有的士大夫一党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大多数都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了汉朝的根本,伤及命脉了,也为后来发生的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东汉在桓、灵二帝之前,虽然宦官、外戚在很多时候都掌过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强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即《后汉书》中所说的“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但两次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