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连海评点汉书(共2册)
63246600000002

第2章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

第一节 安抚和亲,巩固边防

【原文】

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

【译文】

用刘氏宗室的女儿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王作为夫人以结友好。

【评点】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年仅十七岁,母亲吕雉垂帘听政。这时,北方的匈奴部落已经非常强大。匈奴本来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它存在的时间很长,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在秦朝最鼎盛的时期,大家知道,秦始皇修了万里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汉朝政局未稳,匈奴冒顿单于不顾与汉朝订立的盟约,变着法挑衅。他给吕后写了一封信,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意思是说:陛下你现在孤身一人,和我一样都是独居。两主失去了配偶,都不快乐,也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的,我愿意拿我所有的,换取您没有的。是谁这么大胆,敢向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太后发出如此无耻的书信,这便是匈奴的冒顿单于。

这个冒顿单于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头曼单于的儿子。头曼单于立他为太子以后,发生了跟刘邦换太子很类似的情况,就是头曼单于后来又喜欢上了一个年轻的阏氏,这个阏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就想立这个心爱的阏氏的小儿子作为太子,取代原来的太子。

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他固有的敌国叫月氏,也是少数民族。匈奴跟月氏两家是世仇。头曼单于就把冒顿送到月氏国去做人质。送去以后,头曼单于就带兵攻打月氏国。这一打,月氏国肯定就恼火了,要杀这个人质。头曼单于正想借月氏人之手杀掉他的太子。结果冒顿非常机灵,就在月氏国要杀他的时候,他竟然偷了一匹马千里迢迢地逃了出来,回到了头曼单于的身边。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神话。头曼单于一看是这个样子,他不再说废太子的事情了,觉得他这个儿子还是很了不得的,就给了冒顿一万骑兵,让他带领着训练。

冒顿趁着一次打猎的机会,射杀了他的亲生父亲头曼单于,自封为大单于,这在匈奴的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汉高祖六年的时候,冒顿单于就带领他的军队,开始和进驻马邑的韩王信的军队交手了。据史书记载,冒顿单于带领的骑兵有三十万到四十万之多,力量是很强的。所以,韩王信打不过他,就向他求和。这个事被刘邦知道了,刘邦严厉地责备了韩王信。韩王信害怕了,干脆投降了匈奴。韩王信投降匈奴以后,他帮着匈奴的冒顿单于向南打,占了马邑,占了晋阳,继续向南打。刘邦就在高祖七年带了三十二万大军出兵去攻匈奴。结果,他的部队到达白登的时候,冒顿单于突然把四十万骑兵放出来,把刘邦团团围住。刘邦被围,和后面的大部队完全联系不上,粮草、饮水,什么供应都断了。就这样,刘邦被困在白登七天,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可以说是刘邦心中永远的痛。自己一生征战无数,没想到在白登会有如此惨败的下场。它让刘邦意识到匈奴是不太好对付的。这个与自己毗邻的匈奴会直接影响自己江山的稳定。

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就向他手下的一个人问计,说我到底怎么办?这个人就给他出主意了。他说匈奴这个民族,我们不要和他硬打,原因是我们的士兵已经相当疲劳了,反秦打了三年,楚汉战争打了四年,然后是接二连三的平叛,我们现在已无力和匈奴硬拼。我想了一个办法,就看陛下同意不同意?刘邦当时已经是万般无奈了,听说还有办法,那你就说出来吧。这个手下的人就对刘邦说,你要真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你的嫡长公主,就是你和吕后亲生的女儿献出来,献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去做妻子,然后再送给他大批的礼物。这样一来,大单于贪汉朝的财物,又听说是陛下的嫡长公主,一定会把咱们送去的公主立为阏氏,这就好办了。立为阏氏以后,你想想你和大单于是什么关系啊,大单于就成你的女婿了,哪有女婿和岳父大人打起来的?更何况万一这个大单于死了以后,那不是你的女儿生的儿子要继位了吗?继位的单于岂不就是你的外孙了吗?要是你的外孙当了单于,他跟汉朝的关系就更亲近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和亲政策,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提出来的。刘邦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话说,他觉得只要能解决匈奴对边境的骚扰就行,管他谁的女儿。他就决定可以。但是回去跟吕后一商量,吕后不干,吕后说,要把咱的女儿嫁给那个杀其父、欺其母的禽兽不如的冒顿单于,门儿都没有,她是哭着闹着死活不干。吕后这一闹,刘邦就当不了吕后的家,他也没有办法了。结果就找了一个宗室的公主(应当叫翁主),打扮了一下,说成是汉天子的公主送给大单于,并且陪送了很多礼物。这一下,冒顿当然是很高兴了,他虽然没有掠夺走更多的东西,但是得到了汉朝天子的女儿,还有那么多的礼品,他也满足了。应当说,这一次是历史上汉匈第一次和亲成功,这对日后两个民族的融合也有好处。虽然是个权宜之计,是个无奈之举,但是从两个民族的发展上来说,还是有意义的。

吕后收到信后,鉴于白登之围的教训,最终采纳了季布的意见,没有对匈奴作战。吕后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英明果断,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表现出来了。她就让手下的人写了一封信回给冒顿单于。在这个信上,她说自己年龄大了,气力也不行了,头发牙齿都脱落了。言外之意是,我走起路来都摇摇晃晃,怎么能再当新嫁娘呢?我不能再出嫁了。写好信后派人送了两辆车马,还送去一位美女给了冒顿单于。冒顿单于看了信以后倒是良心有所发现,他感到很惭愧,又给吕后回了一封信,说我历来知道汉朝是礼仪之邦,我写了那么无礼的信,竟然得到陛下的宽恕,非常抱歉。这以后汉匈两家又保持了和好,吕后就此维持了从刘邦和亲以来所保持的汉匈之间没有大的战争的平静局面。

第二节 母后擅权,抑郁而终

【原文】

赞曰: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优宠齐悼、赵隐,恩敬笃矣。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纳曹相国之对而心说,可谓宽仁之主。遭吕太后亏损至德,悲夫!

【译文】

班固评论:汉惠帝内亲宗室,外礼宰相,对齐悼王、赵隐王都予以优宠,可谓恩敬笃厚。听到叔孙通注意礼仪的谏言就自感惭愧,接纳曹相国的健全法度的建议就深为喜悦,可以说仁德宽厚。可惜由于母后吕太后的残忍而增加了他的精神痛苦,抑郁而终,可悲啊!

【评点】

将门非虎子,却是好皇帝。都说是“将门虎子”,刘邦以一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儿子应该也是英豪之列,但继承他皇位的汉惠帝刘盈,却是一个生活在母亲擅权阴影下的皇帝。他在位七年,所做的业绩寥寥无几,不过对于资质浅薄的汉惠帝而言,他只要保证坚决执行父亲创立的一套政策,上承父制,善尽职守,就可国泰民安了。的确,汉惠帝也在汉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凭这一点,汉惠帝也算得上是个好皇帝了。

惠帝本来应该和后来的文帝和景帝一样有更大的作为,但因为母亲吕后,他还是过早地去世了。固然,他的早逝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下面我们谈论的四个方面却是关键性的。

一是皇后的选定。惠帝在做太子时因为年纪太小,所以没有娶太子妃。等他做了皇帝,母亲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笼络权臣,就敲定了张氏为皇后。张氏者谁?鲁元公主之女也!鲁元公主又是谁呢?惠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也就是说张氏是惠帝的亲外甥女。虽然典籍记载鲁元公主是张氏的继母,但按照现在的观念和法律,是典型的近亲结婚。据说,当时还是流行这种亲上加亲式的婚姻的。两天前还在自己身边撒娇叫“舅舅”的小女孩儿,现在居然成了自己的女人,还是正宫,这叫作为皇帝的惠帝如何以待?而这却是自己母后的最高指示,惠帝心里那个别扭就甭说了。后来,因为张氏长时间没有生育,吕后便又自作主张,叫张氏对外说自己已经怀孕,然后将一个宫中美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并立为太子,其生身母亲却被吕后杀死了。夺子杀母,吕后何其毒也!

二是母亲吕后的残忍。在刘邦活着的时候,戚夫人多次撺掇刘邦企图废去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手段极为恶劣,无所不用其极。这使得吕后十分怨恨戚夫人及刘如意。刘邦死后,对于原来曾威胁惠帝太子地位的戚夫人,吕后开始报复:先是让她舂米,并无杀心;但由于戚夫人的歌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中流露出充满怨念的谋逆之心,使吕后闻之大怒,便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骗到长安用毒酒杀死,残忍地将戚夫人的四肢砍断,挖去眼睛,熏聋双耳,灌药使她变成了哑巴,最后扔到了茅房,叫作“人彘”,除掉后患。生性仁慈、心地善良的惠帝,在看到那个“人彘”,并知道是戚夫人后,对母亲的巨大变化难以承受,受到极大刺激,痛哭不止,此后便生病了,长达一年之久。惠帝也不再上朝处理政务,每天就是饮酒作乐,迷恋后宫。其实,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驱散心中那种无法言说的恐怖。

三是“东朝”专权。刘盈登基后,每隔三天两日要去吕太后居住的长乐宫朝见,如果有大事,则必须立即去汇报请示。相对于未央宫“大朝”而言,长乐宫有“东朝”之称。因为国家大权掌握在吕后手中,所以实为“东朝”主政。作为儿子,惠帝无法反抗,也不敢反抗,服从“东朝”的所有指示,只能以纵情沉湎于美酒来打发时光。从此以后,西汉历代皇后除了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被其父汉武帝赐死外,如文帝母薄皇后、景帝母窦皇后、武帝母王皇后、成帝母王政君等,均以太后身份居长乐宫“垂帘听政”。“东朝”主政的恶性发展,最终导致外戚专权、王莽篡汉事件的发生,追根溯源,惠帝的仁弱,难辞其咎。

四是相国曹参的影响。原来,曹参继萧何为相国后,日夜饮酒,不理国政。惠帝十分焦急,便令曹参之子、中大夫曹窋回家劝说。结果曹参大怒,将曹窋打了两百板子,还骂了一通。事后,惠帝责备曹参,曹参说:“陛下不如先帝,臣也不如萧何,所以陛下与臣只要守住他们的既定方略就行了,还用干什么?”懦弱的惠帝终于懂得了无为而治的奥妙,也便放心地去饮酒作乐了。

公元前188年,即汉惠帝七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惠帝去世,谥号“孝惠”。惠帝做了七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十五年,是大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