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伊索寓言(有声双语经典)
63190400000002

第2章 作品导读

《伊索寓言》的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寓言故事家伊索,在这些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其他来源的寓言故事加入,但最终都归于伊索名下。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逐渐从欧洲传遍世界,故事中的素材不仅成为许多固定俗语,例如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等,围绕这些故事还产生了许多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作品,成就了一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集。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不全,伊索本人的生平难以考证,后世许多关于他的描述都将他塑造成一个奴隶出身、样貌丑陋的人,凭借口才和智慧获得了自由。伊索的寓言故事最早口头流传在希腊各地,他过世三百多年之后才汇集成书,到那时,许多原本诞生于其他地区的故事、谚语和笑话都被归在他的名下,其中很多来源于希腊之外的地区。这个融合的过程持续了数个世纪,许多中世纪晚期未被记录的故事,以及来自欧洲文化之外的故事,都被收入了《伊索寓言》。

伊索的寓言故事能在世界各地流传,其中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版本起到了关键作用。最早的文字版本《伊索寓言》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编写者是法莱卢的德米特里厄斯,雅典城的一位演说家、政治家。他将寓言故事集结为10册,供演说家使用。但是这个版本并没有文字资料存世,仅在别的文献中有所提及。如今的版本是从后来出现的一个希腊语版本演化而来,作者是巴布里乌斯,生活在公元1世纪。这个版本大约有160个寓言故事。公元1世纪出现了第一个内容翔实的拉丁语版本,由获释奴隶费德鲁斯创作。在那时,哲学和修辞学的教师以伊索的寓言故事作为教学材料,不仅让学生讨论故事里蕴含的道德议题,也会创作新的文字版本,供练习文体和语法规则使用。在今后的数个世纪中,《伊索寓言》在欧洲的传播主要依据的是不同的拉丁语版本。印刷业在欧洲兴起之后,《伊索寓言》成了首批拥有各种译本的书之一。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现,翻译者和出版者加入了本地化的素材和语言风格,甚至有作者以《伊索寓言》为基础素材,创作了自己的故事集。例如,17世纪在法国出版的《拉封丹寓言故事》,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使用的传统的《伊索寓言》,并对其做了创造性的改编。19世纪在俄国出版的《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也是如此。

最早传入亚洲的《伊索寓言》依据的是希腊语译本。公元9—11世纪,古叙利亚语的译本出现,其中还收入了若干源自西亚的故事。中世纪之后,则是拉丁语的译本传播更为广泛,欧洲传教士带着这些故事前往各个殖民地宣教。1593年,葡萄牙的传教士将《伊索寓言》传入日本,翻译为《伊曾保物语》。日本锁国之后,这部书成了唯一幸存的西方作品,因为其中的故事情节都已本土化,充分地融入了日本文化。《伊索寓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现在17世纪,正值明朝天启年间,由耶稣会士金尼阁口述、张赓书写,书名为《况义》,印行于1625年。1840年,英国人罗伯聃再根据英语的版本译出《意拾喻言》。1856年,传教士A.B.卡巴尼斯以上海方言译出《伊娑菩喻言》。20世纪后,林纾、周作人又相继有中译本出版。

《伊索寓言》最初大多是教师、传道士、演说家使用的语言素材,直到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这些寓言故事可用在儿童教育领域,教会孩子基本的道德观念,而且寓言故事简洁的文字也很适合作为语言学习的材料。随后,各国都出现了插图版的《伊索寓言》,面向少儿读者。20世纪,以《伊索寓言》为素材的电影、剧集、音乐和戏剧作品也源源不断产生,并且根据各个地区、各个族群的文化需求而不断演变。

在我国,《伊索寓言》是“初中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中的选书,其中的名篇《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入选小学语文课本;《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入选初中语文课本。

(王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