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2],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3],池鱼思故渊[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5]。
方宅十余亩[6],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7]。
暧暧远人村[8],依依墟里烟[9]。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0]。
户庭无尘杂[11],虚室有余闲[12]。
久在樊笼里[13],复得返自然。
【注释】
[1]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性情。韵:气质,性情。
[2]尘网:世尘之网。指世俗社会的复杂关系。
[3]羁鸟:被关在笼子里的鸟。
[4]渊:水潭。
[5]守拙:保持自然性情的淳朴。与取巧相对。
[6]方:方圆。宅:宅地。
[7]罗:排列。
[8]暧暧:迷蒙的样子。
[9]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0]颠:顶。
[11]尘杂:尘土、杂物。
[12]虚室:空空的房子。这里是暗用《庄子》中的典故,喻心境之空灵。《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内心里腾空了杂念,明亮的阳光就会射入其中。
[13]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串讲】
我从小就缺少顺应世俗的气质,生性喜欢山陵自然,不料误落进世俗的罗网,一离开家乡就是十三年。笼中的鸟儿留恋着旧日的山林,池中的游鱼思念着先前的水潭。在南边的山野开一片荒地,让我保持性情的淳朴回归田园。方圆十余亩的宅地,八九间草屋,榆、柳遮覆着后檐,桃、李排列在堂前,依稀望见远处的村落,正在袅袅升起炊烟。狗在深巷中吠叫,鸡在桑树上啼鸣。庭院间没有尘土、杂物,空空的房子宽敞悠闲。长期被关在笼中的生命,如今终于返回了自然。
【点评】
刚刚回归田园生活中的陶渊明,看待农村生活的一切,都带着一种欣喜的心情。十三年官场生活的经验,想起来就如被关在牢笼里一般。如今再看看自已的土地院落,看看村庄周围的环境,就觉得处处都透着亲切适意,就连巷陌间的鸡鸣狗吠声,听起来都是那么悦耳。干净的居所,宽敞的房子,就像是他的心境,于闲寂中透着一种生活的诗意。这首诗在描写农村景物上,也很有表现力。“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意境勾勒,不但历历如画,而且与整组诗所要表现的那种淡远的格调非常和谐。这就是陶渊明的“诗意栖居”,是他构筑的淳朴亲切的精神家园。《归园田居》以真诚的本性,开拓了田园诗的可能性,以描写质朴自然的田园村居生活,讴歌远离世俗尘网樊笼的精神家园,给诗歌史上增添了滋味醇厚的“陶彭泽体”。
其二
野外罕人事[1],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3],虚室绝尘想[4]。
时复墟曲中[5],披草共来往[6]。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7]。
常恐霜霰至[8],零落同草莽[9]。
【注释】
[1]罕:少。人事:指社会交往。
[2]穷巷:偏远的陋巷。寡:少。轮鞅:车马。鞅:马颈上的皮套。
[3]荆扉:柴门。
[4]尘想:世俗之想。
[5]墟曲:山村偏远地方。
[6]披:分开。
[7]土:田地。
[8]霰:小雪粒。
[9]草莽:草丛。莽:丛生的杂草。
【串讲】
山野间的生活没有多少社会交往,偏远的陋巷中很少见到车马的拜访。白天也掩着柴门,住在空空的屋子里绝不去想世间的杂事。有时也到偏远的村落里走走,分开路边的杂草和农人们相互寻访。见面没有别的话,只是说庄稼的长势怎么样。种下的桑麻一天天在长高,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变得宽广。总是担心秋天霜雪的降临,会让我的作物凋落变得像杂草一样。
【点评】
《归园田居(其一)》侧重村居生活的自然环境,《归园田居(其二)》侧重村居生活的人际环境,因而田园诗的精神内涵又加深了一层。摒除了令人烦恼的世俗交往,躲在这一方连车马也难得见到的陋巷里,诗人终于得到了一种安宁的心境。一旦不再去想世间的杂事,心灵便向那淳朴的日常生活情味开放。“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交流是简单的,又是切实有味的,因为它和人的劳动、收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从土地的一日日开垦中,陶渊明也感受到了一种创造的乐趣。但是,他毕竟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农夫。“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似乎是害怕气候的变化会给他的作物带来不良影响,然而真正的意味恐怕还在那弦外之音。
陶渊明的趣味融于村民的趣味,他的喜悦和担忧也是村民的喜悦和担忧。因这首陶诗,“话桑麻”成了后世文人追求接地气的一种典型趣味。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南宋方岳《山居》诗:“我爱山居好,红稠处处花。云粘居士履,藤覆野人家。入馔春烧笋,分灯夜作茶。无人共襟抱,烟雨话桑麻。”都是对这种农家生活情味的诗意书写。
其三
种豆南山下[1],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2],带月荷锄归[3]。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兴:起。理:整理。荒秽:荒芜杂乱。秽:杂草。
[3]荷:肩扛。
[4]愿:心愿。违:背。
【串讲】
种一片豆子在南山脚下,杂草茂盛豆苗稀疏。早晨起来去清理杂草,到月亮升起才扛着锄头回家。道路被疯长的草木挤得狭窄,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衣襟被露水打湿没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心地去做事说话就可以。
【点评】
这首诗是对村居生活的一种行为、一个场面的特写,即便是对一段劳动生活的具体记述,也有着弦外之音。“草盛豆苗稀”是否包含着对当时政治生活的某种隐喻,我们倒不必过于牵强地去“索隐”。仅就人生而言,这句话意味也是很丰富的。所谓人生在勤,若无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的劳动,要想收获点什么,是很不容易的。“带月荷锄归”的意象,极其凝练地表现了一种劳动生活之美。或者说,它是中古诗歌中美的一种新形式。再加上“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描写,使我们对这种劳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比起劳动生活的辛苦,陶渊明更害怕的,是那种意志的不自由。
对于陶渊明躬耕垄亩、种豆南山的行止,后世常作为值得仰慕的典型。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四)》说:“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而我独何幸,酝酒本无期。及此多雨日,正遇新熟时。开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忽然遗我物,谁复分是非。是时连夕雨,酩酊无所知。人心苦颠倒,反为忧者嗤。”辛弃疾又有《新荷叶·再题傅岩叟悠然阁》词写道:“种豆南山,零落一顷为萁。岁晚渊明,也吟草盛苗稀。风流划地,向尊前、采菊题诗。悠然忽见,此山正绕东篱。千载襟期。高情想像当时。小阁横空,朝来翠扑人衣。是中真趣,问骋怀、游目谁知。无心出岫,白云一片孤飞。”明初沈梦麟《和邵山人》诗云:“乱后还家如旅泊,愁中贳酒喜人过。每吟栗里《停云》句,不作南山种豆歌。故宅东风归燕静,孤村夜雨落花多。白头却忆观光日,曾赋神明与馺娑。”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陶公》中评议说:“《种豆南山下》此又就第二首继续而详言之,而真景真味真意,如化工元气,自然悬象著明。末二句换意。古人之妙,只是能继能续,能逆能倒找,能回曲顿挫,从无平铺直衍。”肯定的不仅是陶渊明此诗之真,也是他运笔的曲折顿挫,蕴藉浑厚,元气丰沛。
其四
久去山泽游[1],浪莽林野娱[2]。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3]。
徘徊丘垅间[4],依依昔人居[5]。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6],此人皆焉如[7]?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8]。
一世异朝市[9],此语真不虚[10]!
人生似幻化[11],终当归空无。
【注释】
[1]去:离开,放弃。山泽:山川湖沼。
[2]浪莽:荒废。娱:娱乐。
[3]披榛:分开杂草灌木。榛:丛生的树木。荒墟:废弃的村落。
[4]丘垅:坟堆。
[5]依依:依稀可辨的样子。
[6]采薪者:打柴人。
[7]焉如:去了哪里?
[8]殁(mò):死。
[9]一世异朝市:当时成语。意思是相隔三十年时间,朝市的面貌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一世: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市井,人们聚集的地方。
[10]虚:假。
[11]幻化:空幻变化。
【串讲】
放弃山泽之游,荒废林野之乐,已有很久了。今天且让我带上子侄辈,分开杂草到废墟那儿走一走吧。从高高低低的坟堆间走来走去,依稀还可辨认出这里是前人居住的地方。还留有一些井啊、灶啊的遗迹,也有一些残留的桑树、竹丛。试着向打柴人打听,这些人都去了哪里了?打柴人对我说,他们全都死了,不再有一个活着的人。世人常说“一世异朝市”(三十年的时间就会使朝市的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这话真不假啊!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空幻的变化,最终还是要回到空无中去。
【点评】
“废墟”一词最早见于陶渊明的《和刘柴桑》诗:“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一座废墟,凸显了人生的无常,使陶渊明浮起了苍凉之感。在这首诗中,“废墟”叫做“荒墟”。久违山林之乐的陶渊明,本来是想去找一点自然的乐趣,不料却踏上了一次“感伤的行旅”。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灾病流行,动荡的社会留下了许多荒弃的村落,睹物生情,不用宗教、哲学的点化,人就会突然地站到具有终极性的问题面前。陶渊明这首诗的思想说不上深刻,感人的反倒是那种淳朴,那种在面对生命的终极虚无时的怅惘和感伤。不过,废墟的启示,也给他恬淡的田园诗裱上了一层黯淡的、带有危机感的衬褙,给他带来某种不安感。生命短促,人生无常,陶渊明从这种感受中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诗中并没有明说,但通读五首《归园田居》就会明白,他要说的其实仍然是,人不要违心地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而要从恬淡自适的生活中谋求一种生命的诗意。
废墟给人的心灵以震撼,从中升华出悲悯、荒凉与感伤之美。清王士禛《楚怀王墓》诗云:“当年遗恨割商於,故国秋风总废墟。望里丹阳抔土在,寒潮犹似哭三闾。”痛哭三闾大夫屈原壮志难酬,楚怀王并未获得张仪诈言许诺的商於六百里地,人世沧桑,而楚怀王的墓也终成废墟了。正是从这样的废墟体验中,人们获得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的时间流逝感。
其五
怅恨独策还[1],崎岖历榛曲[2]。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3]。
漉我新熟酒[4],只鸡招近局[5]。
日入室中闇[6],荆薪代明烛[7]。
欢来苦夕短[8],已复至天旭[9]。
【注释】
[1]策:拄杖。
[2]崎岖:道路不平。榛曲:草木丛生的荒僻地方。
[3]濯:洗。这里暗用《孟子·离娄》中的典故:“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4]漉(lù):过滤。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嗜酒,“郡将常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郡里的将领拜访陶渊明,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戴上。这被看作是举止真率超脱的名士雅事。
[5]近局:近邻。
[6]日入:日落。闇:暗。
[7]荆薪:柴火。指火把。
[8]苦:恨。
[9]天旭:天明。
【串讲】
惆怅地拄着杖独自回来,走过的都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的曲折小路。山涧里的水清清浅浅,遇上了就可以洗洗我的脚。过滤我新酿成的酒浆,杀只鸡请来邻居一同畅饮。太阳落山了,屋内变得暗了下来,就点起火把代替灯烛。高兴起来觉得夜也短了,不知不觉间天就又亮了。
【点评】
游过废墟,陶渊明独自回家,一路上就有些闷闷不乐,所走的又都是荒凉的小道,直到遇到一处清浅的山涧,冼了冼脚,心情才变得开朗起来。那一涧清水大约使他想起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古语。回到家里他就滤酒杀鸡,邀请邻居作竟夜之欢。其实,白天的事还在刺激着他,这一出“及时行乐”的酒宴,也算是他对那种人生空虚感的一种回应。可贵的是,陶渊明并不假扮深沉,也不故作旷达,诗中的情绪流动自然而真挚。从坟场中得来的“人生如幻化”感慨,最终的结果,却是更坚定了他归隐田园的决心。
此诗中的“漉我新熟酒”一句,隐含了古人饮酒的方式与习俗。古人多以粮食酿酒,新酿成的酒多浮泛着酒糟,细如蚁,色微绿,即所谓“绿蚁”。一般用方巾、竹筐之类漉酒或者压酒,陶渊明用头上葛巾漉酒,是一种很随意率性的做法。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中的“绿蚁”即指尚浮有酒糟的新酿出的酒。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云:“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其中也讲到吴地佳人以柔软的手轻压挤出酒渣,请客人品尝。不漉清、不压清的酒是难以入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