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时间的脚印(中小学科普经典阅读书系)
63186600000013

第13章 海滨好地方

在大自然中,海滨的景色最是汪洋恣肆,引人入胜。在海滨,强大的自然力彼此角逐,而生命则在和自然的搏斗中繁荣起来,使海滨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你看那汹涌的海浪像猛兽一样,不停地向海岸扑去。这种力量是很大的,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冲击可以达到几吨乃至十几吨。特别当海水中夹有沙石的时候,就更像砂轮一样,破坏力大极了。经过长久的岁月,海岸下部受到的冲击最多最大,被海水凿成凹槽。当凹槽很深时,上面残留部分向海中凸出很多,最后崩塌下来,成为突兀在海滩上的巨石和铺在地上的沙砾。海浪潮汐继续冲刷着这些石块和沙砾,涨潮时沙砾被推向岸边,退潮时又被带回海中。块儿大的、重得搬不动或搬出不远就留了下来,轻小、较轻的则可搬运得较远。经过这样的分选,沙砾按粗细轻重分别在离岸一定距离的地方沉积下来,结果是海岸线向大陆方面后退了。法国大西洋岸上的梅多半岛在1842—1845年间海岸线后撤了105米。

正当海岸受到破坏的时候,另一种巨大的自然力却在向大海夺取土地,把海岸向前推进,这个自然力就是河流。

河流像“精卫填海”一样不断地把泥沙送到海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河。从前,每年黄河带进海里的泥沙约有9亿多吨,它使昔日的海变成了今天的平原。黄河河口附近的海岸一直在向大海推进,几年就能达到1千米。人造地球卫星俯瞰黄河入海处先后拍摄的照片,清楚地反映出这种变化。

在河流与海洋“斗争”的同时,地壳的升降运动也参加进来发生作用。地壳的上升帮助着陆地的扩大,地壳的下降则有利于海洋的推进。然而事情的发展也不单是地壳的运动所能决定的。在我国,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都是下沉地带,但由于河流带来的泥沙特别多,大海并未占到优势,相反倒形成了许多陆地。这些地带由于泥沙淤积,所以海岸比较平直,海边的水也较浅;缺少曲折的港湾,而这正便于涨潮时海水漫上大陆,被拦蓄起来晒盐,这些地带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产盐区。

如果没有足够的泥沙来阻挡海水的进攻,那么海岸就会被破坏成复杂的形状,海陆犬牙交错,港湾蜿蜒曲折。这与构成海岸的岩石的软硬也有关系。如果是软硬岩层交错相间面对大海,海浪对软岩层的冲蚀,相对于两侧的硬岩层快了许多,这时形成的海湾,就是很深很窄的,挪威海岸的峡湾就是这一类,航行在这种海湾里,只见两岸夹峙,岩壁陡峭,港湾深邃曲折,如船行江上峡谷之中。

在大自然中,能够造成海岸形象变化的力量比我们这里所说的要复杂得多,今天我们看到的海岸的面貌,是多种自然的(有时还有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港湾众多、海岸陡峭的地方,虽不便于晒盐,却便于发展航运、捕捞和旅游业。挪威的峡湾每年都吸引了许多游人;我国的大连、青岛、厦门都既是吞吐量很大的商港,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古老的陆地,主体是极其坚固的变质岩和花岗岩,福建沿海更是几乎全由花岗岩构成,它们都经受了很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和风雨流水的搬运侵蚀,虽因这些岩石不大容易风化而未能形成广阔的平地,沿海残留的山丘仍有一定的高度,但都不是很高了。而长期的风化作用造出了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加上临近大海,气候良好,再经过人工的培植与经营,现在这些地方都既有山水之胜,又有园林之美,花岗岩风化后产生的石英沙粒,晶莹洁白,以它为主形成的海滩,尤具特色。

海滨的作用远不止供人游览、休憩,在靠近陆地的浅海中,由于阳光空气都比较充足,生物最为繁盛,是人类未来重要的食物来源。估计海洋中生物的总量约为陆地上的5—10倍,而今天我们从海洋取得的食物,仅占我们所消耗的食物的1%左右。因此,海洋,特别是浅海,作为食物来源的潜力是很大的。

在地球历史上的浅海中,曾经形成了石油、锰矿等许多重要的矿产,在地球历史近期出现、至今还保持着浅海面貌的地方,自然也在不断地形成这些矿产。例如,在我国的渤海湾、东海、南海都已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著名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就处在渤海之滨。

海水中除了有大量的食盐,还含有多种有用的矿物盐,它还是未来重要的能源,海滨是取用海水最方便的地方。这一切让我们看到,海滨是多么有价值!

我国的海岸线很长,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绵延18000多千米,如果加上沿海岛屿的海岸线长度,总共长23000多千米。这漫长而广大的海滨,是我们的资源宝库,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