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李镇西校长手记2: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
63185200000004

第4章 生命叙事

如何写教育随笔?——教工大会讲座

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什么是“教育随笔”?

我们说的“教育随笔”之“随笔”,是一种自由灵活、篇幅短小的文体。教育随笔包括的范围很广很广,所有与教育有关的随笔,都叫教育随笔。教育故事(也叫教育叙事),教育笔记,还有教育方面的读书心得,教育随想录(杂感),教育案例等等,都可以叫“教育随笔”。

我想粗略地或者说大体上谈谈三类教育随笔的写作: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和教育杂感。

第一,教育故事的写作。

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教育故事中,或者说我们就是教育故事的创作者。这里的创作是生活意义上的创作,不是写到文字中的创作。但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记录下来。当然,如果是教育备忘或教育日记,那什么都可以写的,完全凭作者的兴趣。但是,如果是出于教育反思而且希望与人交流的教育故事,则应该有所要求:

(一)这个故事应该蕴含着某种意义,或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或其他方面的启迪等等。

(二)故事应该完整。有的老师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往往虎头蛇尾,或者结构不全。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来说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另外,一定要尽量保持故事本身的曲折性。

(三)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

(四)不要过于追求描写的文学化,不要用过多的夸张和抒情,千万不要虚构,即使是细节的虚构也不应该,应该忠实于生活本身,要相信有意义的故事本身就胜过任何人为的“编剧”。

(五)夹叙夹议,但不要过度阐释,切不可让“理论分析”冲淡了故事;可以写出当时的心理活动,但一定要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要以写作时的认识取代当时的思想。

请看一篇教育故事——

坏事变好事

武侯实验中学 郭继红

虽然今天天气很热,但我仍满怀愉悦地走向教室。铃声已经响过第一道了,可教室里为什么还闹哄哄的?进了教室一看,才发现原来上节课是体育课,同学们刚从操场回来,两个满头大汗的男孩呼哧呼哧正准备把一桶纯净水安装到饮水机上。我本能地阻止道:“听到打预备铃,就要马上回到座位,水下课再喝也不迟。”“马上马上,装好我们只喝一口,刚才没喝到。”他们一边答应一边仍然继续着动作。我的心里掠过了一丝不爽:“这样装装喝喝,课几时才能开始上?”就在我正要发话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大概是由于慌张或体力不支,水桶突然从两位同学的手上滑落下来,重重地砸在地上,汩汩的矿泉水不断地往外冒,教室里顿时水漫金山,直叫我又心疼又生气。

更意想不到的事接踵而至。一个调皮的孩子笑嘻嘻地跑上前来,伸出矿泉水瓶。“你干什么?”“我接点水,免得浪费了!”在他的带动下,有几个男孩也跃跃欲试想上来接水。“不懂事的孩子,这根本就无济于事,干吗添乱呢?”我边想边压住火气,“怎么办?”

我定神高声问道:“哪位同学愿意帮忙把水桶抬到阳台上的水槽放着?”这时班长王鑫自告奋勇地站出来,把仍不停漏水的桶拎到了水槽里。“哪位同学愿意和郭老师一起把地上的水扫干净?”“老师,我来!”我从几个同学中抽了吴杰,想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吴杰扫得很仔细,渐渐地涨起来的水又消下去了。

同学们从一开始的兴奋也渐渐变得安静下来,他们都被这一刻感动了,我不失时机地大力表扬:“王鑫和吴杰同学在关键时刻显示出对集体的热爱,并付诸行动,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和佩服!同时,我也相信那些争着上来接水的同学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采取更正确的营救措施。”那几个男孩都红着脸低下了头。

于是,我又愉快地宣布:“好了,我们开始上课。”

这一次经历让我深深明白:突发事件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才能心平气和把坏事转变成好事。

我的评点——

郭老师这篇教育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运用教育智慧及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而将坏事变成好事?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我试着这样压缩修改:“我正准备上课的时候,学生不小心把桶装水摔在了地上,水漫了一地,我连忙动员学生把教室打扫干净了。”如果这样写,只表明“发生了什么”,而没有写明“怎样发生的”,而我们所提倡的优秀的教育故事,正应该着力描述“怎样发生的”——场景、人物、对话、细节等等,都构成了故事的血肉。故事的描述正具备了这些血肉。郭老师对故事的叙述朴实无华而又保留了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而且不乏细节描写,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美中不足的是,郭老师对故事发生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再现少了一些,比如:“我定神高声问道:‘哪位同学愿意帮忙把水桶抬到阳台上的水槽放着?’”这一句显得很突兀。在这之前,老师是如何由“压住火气”转换到“高声问道”的?这种心理转换的过程,正体现出教师的机智,也是这个故事本来最能启迪人的地方。

第二,教育案例的写作。

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教育(含教学)实际过程的描述和分析。这个过程包括了具体的情景,也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的完整故事。特别要强调的是,案例选取的应是含有研究价值的真实发生的事件。因此,事件必须要有典型性,即这个事件不是罕见的特例,而是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的,这样的案例才具有交流和启迪的价值。

就故事的叙述而言,前面所谈对教育故事协作的要求同样适合于教育案例。但和单纯的教育故事不同,教育案例更侧重于对教育过程的分析。不是说,在教育案例中分析议论的分量应该超过叙事,而是说这里的叙事是为了分析。换句话说,在教育案例中,故事只是载体,分析议论是将蕴含在这载体中的意义提取出来。

完整的教育案例应该包括三部分:“案例背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情况)、“案例介绍”(事件的经过,包括细节)和“案例分析”(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优秀的案例应该包括这三个要素;但千万不能过于机械地把这三部分当作文章的结构。也就是说,教育案例不一定要公式化地先写“背景”,再写“案例”,最后写“分析”,完全可以不按这个顺序。也可以先写案例,在案例中穿插对背景的介绍;也可以将分析融合于故事之中。总之,只要所写的教育案例包含了这三个要素,具体的行文结构如何,完全可以灵活一些。

请看一个教育案例——

谁是他的最爱

武侯实验中学 胡鉴

“最爱你的人是我,舍不得你的人是我,相信你的……”下课铃声刚过,我班的语文老师拿着这张纸条,气势汹汹地走到我的办公室:“这样的学生简直没得救了!”他刚上完我班的语文课,不会出什么状况了吧,我这个班主任急忙迎了上去,原来是我班的小明,上课无精打采,不但没听课,还趴在桌子上写了上面这张纸条。“这个小东西!”我在心里骂了一句,这段时间他的表现也马上涌进我的脑海,同学们多次反映,他下课以后人就不见了踪影,还有人不止一次见到他正在和一名初二的女生手挽手的在压马路呢!昨天,他妈妈才把彻夜未归的他送到教室,我苦口婆心地做了两个小时的思想工作,怎么,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吗?他妈妈着急,作为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我更是感觉到了肩上担负的重量。

“该怎么办好?他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还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能够耗在感情生活上?”“是否是我平时对早恋的宽容,变成了对学生早恋的纵容?”我从不反对男生女生做好朋友,我还会教他们“冷藏保鲜法”“互相促进法”等各种方法让有好感的男女双方无限利用这份友情。我真的蒙了。看来,这次真的要改变策略了。我把小明叫到了办公室,叫他找个凳子坐下。他偷瞄了我一眼,眼神中透着感激、胆怯,但更多的还是疑惑,不知我这个老师“葫芦里到底是什么药”。我笑着对他说:“明明,老师平时太忙,我们彼此了解得都不多,我们一起来做个测试吧,怎么样?”他显得很漠然,但没拒绝。我一边说着,一边拿出纸和笔,“请你写出你生命中最爱的五个人,和爱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他接过纸拿过笔,还确实思考了一下,写下了“妈妈、爸爸、珍珍、姐姐、哥哥”。

我心里偷着乐了一会儿,看来有戏了,他把女朋友排在了第三位,最爱的理由是“珍珍最理解我了,能够陪我玩,给我分担我的不快乐”。等他写完了,我又给她布置了第二个任务:“如果这五个人都在一条小船上,但小船遭遇了风浪,只能剩下一个人,你会剩下哪一个人,请写下理由。”他听了,小眼睛还忽闪忽闪,看来确实在认真思考呢?我看到他“残忍”地把一个一个亲人推下了海,心里盘算着,照他这种状态,他如果留下珍珍,那我该如何收场?忽然,他伸过来一张纸条:“老师,我写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从纸条上面留下的词语中,我找到了“妈妈”,下面写的是他的理由:

“妈妈,我也不知道是否以后会经历这种生离死别,我想推您下去时,想到的是上学前,你在厨房为我忙碌的身影,放学前你在校门口焦急等待的身影,我不敢推您下去,妈妈,你为我付出了很多,我还需要你的呵护……”

品尝着这份简单平常但又发自内心的真情,我不禁湿了眼,而我面对的小小男子汉,眼睛中也闪着亮晶晶的东西,我哽咽了:“那珍珍呢?”他很平静地谈道:“朋友失去了可以再找,妈妈才是生命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放心吧,我会尽快调整好自己的……”

留下我一个人,除了感动,更多的还是收获。作为教育者,对教育问题的出现要有科学和清醒的认识,同时运用教育机智,掌握主动权,随时走在学生思想发展、心理发展的前面,去培养学生明白爱的真谛。

我的评点——

这个案例,事件比较典型(处理“早恋”是班主任常常遇到的难题),过程叙述也比较完整清楚,对这件事的处理表现出了这位老师的教育智慧,更体现出她对学生的尊重。但是,教育案例不能仅仅有故事,还应该有故事过程中教师的思考,包括事后的反思。比如,当小明出现“问题”后,“看来,这次真的要改变策略了”。这里,教师是怎么想到要改变策略的?又为什么想到采用心理测验的方式处理呢?还有,“碰巧”小明的测验结果是最爱其妈妈,因此教师的引导似乎便成功了,但如果小明说最爱的是“珍珍”怎么办?即作者所担心的:“他如果留下珍珍,那我该如何收场?”教师又将如何引导?这件事对教师有什么启示?我想,是不是有这样一些启示:第一,学生的“早恋”靠简单的训斥显然不能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教师一顿训斥结果会怎样?)第二,尊重学生比单纯的“教育机智”更重要;第三,有时候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时的谈话,胜过“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第四,教师的教育方法应有变化,如果只是单一的方式很难收到长久的效果;第五,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立竿见影”,除了机智,还需要耐心……

第三,教育杂感的写作。

教育杂感是一个不太严谨或者说比较宽泛的术语,凡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有感而发写成的杂文或随想录甚至小言论等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因此,比起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教育杂感是最为随意的。也正因为“随意”,所以硬要列出几条写作要求,是比较困难的。我只能大体这样说,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夹叙夹议,都是教育杂感所需要的。教育杂感也可以写事件,但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可能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片段;但是对这片段的分析一定要有深度。“杂感”之“杂”更多的是指思考对象非常宽泛,“杂感”之“感”则是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小处着眼,往大处思考……

下面请看一篇我曾经发表过的教育杂感——

“老师,用我的笔吧!”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

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当然是很普通的事,但至今历历在目。

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

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人们谈到教师不尊重学生时,往往想到的是打骂学生,其实,真正打骂学生的老师是极个别的。而更多时候,是我们以非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尽管我们也没有打骂学生,但很难说我们真正是尊重学生。这种师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多年来弥漫于校园,浸透在师生关系之中。这当然是有文化背景的。完全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教育没有平等,只有等级。众所周知,出于封建权贵集团的整体利益的考量,历代统治者一向十分强调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秩序,倡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切俸禄、礼教,甚至服饰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志。这反映在教育上,必然是培养学生的等级秩序意识。对学生而言,首先体验到的“等级”,便是师生关系。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师道尊严”至今都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样应该正视的是,“师道尊严”确实包含了一些封建糟粕,受此思想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等级森严,泾渭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在专制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地位被神化和权威化。从“天地君亲师”的神龛牌位我们便可以看出:教师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面上看,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实质上,强调的是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

平等不等于民主,但没有平等绝对没有民主。每一个人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学历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分工等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曾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这句话绝对是正确的。但当年媒体在宣传这句话时,侧重点则是表现刘少奇同志的平易近人;而“平易近人”本身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当我们觉得某人“平易近人”时,我们已经在仰视他了。其实,无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掏粪工人,都没有高低之分,没有等级之别,你都拥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政治权利,生命和尊严更是等值的。

同样,尽管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方面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也许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比如,下次学生再向我借杯子,我一定亲手递上……

这是我2002年写的一篇小文。不谦虚地说,自己还比较满意,所以我在外面讲课经常引用。这篇短文有感于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没有停留于就事论事的描述或议论,从“借杯”与“借笔”的两个场景展开联想,想到其他类似的已经让师生习以为常的场景和现象,从而揭示出这些场景和现象背后的东西——“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然后,我继续往深处思考挖掘这些场景和现象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平等观念的缺失,在这基础上,我再表达出建立民主与平等师生关系的呼唤,最后得出结论——“也许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

其实,这样的文章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可以写的,因为文中说到的现象,是每一个老师都见到过,只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会这样去仔细思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杂感所需要的,首先不是写作能力,而是思考习惯。

2006年11月28日

平凡不普通——《把心灵献给孩子》序

我们坚信,无数和我们一样的教育者忠实记录自己心灵的文字,汇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气势磅礴的教育交响曲。能够成为这伟大壮美乐章中的一个美丽音符,我们很自豪。

我们是一群平凡却不普通的教育者。

我们平凡,因为我们都是学校一线的老师。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承受着学生人身安全、教学质量要求、升学率以及家长过高的期待值等巨大的压力。因此,和中国所有教师一样,我们每天早晨迎着太阳或冒着风霜雨雪匆匆赶到学校,然后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接待学生家长;晚上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还要在灯下备课、阅读或写教育随笔,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我们有着来自教育的困惑,或来自生活的烦恼,也因此而叹息乃至流泪……

但我们毕竟不普通。这里的“不普通”当然不是指我们外在的什么“耀眼光环”或“显赫地位”,而是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内心还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熊熊火炬——

坦率地说,我们对中国教育并不乐观,但我们不愿意只是埋怨(有时候当然也忍不住发些牢骚),而想通过我们每一天点点滴滴的努力,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从带好每一个班开始,从和每一个学生谈心开始,从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开始……改善进而(或许能够)改变我们身边的教育——我们当然不敢奢望改造中国教育,但是我们坚信,如果中国每一个教师都这样做,中国教育一定会得到改造的!

很多年前,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茫茫人海,如蚁人生,我们个人的确太渺小,但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可以自己使自己的灵魂接近高尚,使自己的心灵自由地飞扬。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我以前只把这都当作“名人名言”,但今天,我愿意和所有教育界的有志者一起,实践这句话——让我们也成为中国的脊梁!

现在看这段话,我依然激情澎湃。

不过,悲观一点说,哪怕我们最终也没能改造中国教育,可至少能够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过一种新教育实验所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实,我们当中许多人,并不是主动选择的教育,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当了教师。只是,既然成了教育者,我们就不愿苟且地混日子,或者唉声叹气地怨天尤人,而希望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享受职业和人生的快乐。

我们知道,教育的艰巨有时候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的教育对象无法选择;面对我们不甚满意却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能够改变的只有两点:职业,或职业心态。我们选择了后者。于是,在有的教师盲目而麻木地重复每一天单调的教育的时候,我们却通过思考,通过创造,通过阅读,通过写作,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尽可能有滋有味。于是,课堂成了我们挥洒生命的舞台,学生成了我们心心相印的伙伴。甚至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包括每一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悬念”的后进生,都成了我们的课题,我们从中获得了科研的愉悦,教育的乐趣,人生的幸福。

无数个普通日子里无数普通的思考、普通的情感、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智慧……便凝结成我们不普通的记忆。这本《把心灵献给孩子》,便是这些温馨记忆的结晶。

作为一群平凡的教育者,我们没有想过青史留名。我们知道,我们这些朴素的文字,很难成为什么什么的“里程碑”或“开创”了什么什么的“经典之作”。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文字连如彗星扫过夜空都谈不上,最多昙花一现。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心满意足,毕竟我们的生命和我们学生的生命一起芬芳过,璀璨过。

我们并不自卑。我们坚信,无数和我们一样的教育者忠实记录自己心灵的文字,汇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气势磅礴的教育交响曲。能够成为这伟大壮美乐章中的一个美丽音符,我们很自豪。

谢谢你打开这本书,谢谢你倾听我们的心音!

2009年5月22日晚写于从成都至杭州的班机上

艰辛而快乐——《把心灵献给孩子》跋

不但自己优秀,而且让老师们也优秀,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校长。

一个月的呕心沥血,这本书终于编完了!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本没有想到写什么“跋”,但编完之后有些话想说。

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好的班主任!”也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我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今天上午,前来我校参观的河南许衡中学的张璧宏校长想听我的课,他目睹了这样的一幕:预备铃响后我走进初一(3)班教室,孩子们看到我竟然欢呼起来!]但我却不敢说:“我是一个好的校长!”我对自己的校长工作很不满意。不是说我不尽责——其实,当校长三年来,论工作的投入和辛苦,远远超过了我单纯做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时候,何况我现在依然上着课并做着班主任。

我对自己不满意,绝不是谦虚,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远远没有达到我心目中“好校长”的标准。那么,我心目中的“好校长”应该是怎样的呢?

回想三年前的8月22日,我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在全校教职工面前亮相的时候,我说了这样的话:“可能大家对我抱有很高的期待,期待着因为我而提高待遇,期待着因为我而改善生源。但我可能让大家失望。第一,我们是公办学校,我手里没钱,我也没有带印钞机,不可能靠我一个人一下子就给大家多发钱;第二,我们的学校区位,决定了我们面对的学生永远都是本地失地农民的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生源永远都不可能按我们的想法去改变。那么,我这个校长是来做什么的呢?我当然要尽可能争取提高大家的待遇,但不做承诺;我也会带着大家尽可能提高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到这个学校来做校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带领老师们成长。我希望我以后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成长起来了,而且很优秀,甚至成了名师!”

不但自己优秀,而且让老师们也优秀,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校长。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三年的工作,我当然不满意,因此我不敢说我是“好校长”。

当然,这并不是说三年来我校的老师就一点积极的变化都没有;相反,相当多的老师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不小的进步。我引领老师们成长的办法就是,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影响老师们。让我欣慰的是,的确有不少老师成长起来了。

回想我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我无非就是坚持做好“五个一”:每天上好一堂课,每天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每天写一则教育随笔。从1982年春天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坚持这样做。于是,我便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别人眼里的所谓“教育专家”。既然我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那么,现在我当了校长,也就倡导老师们也这样做——注意,是“倡导”而非“强迫”。我的“五个一”后来被成都市教育局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而进行推广,结果我就时不时听到一些老师发牢骚:“我们校长要求我们每天做‘五个一’,累死了!都怪那个李镇西!”

真是冤枉!就是在我校,我也没有要求老师们每天必须做到“五个一”。当然,课肯定是要争取上好的,找学生谈心和思考问题也是可以而且应该做到的。只是是否每天必须读书一万字和写一则教育随笔,则视每个老师的具体情况而定。尤其是写作,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每天都写的。因此,“五个一”对我来说是“必须”,而对老师们来说,是“倡导”。只要老师们结合教育教学,随时阅读和写作,就可以了。这样做,主要是引导老师在思考的状态下工作。既然是“倡导”,写了当然会有奖励;既然不是“强迫”,不写也不批评更不处罚。事实上,我们多数老师能够保证一个月写两三篇或者更多。还有不少老师和我一样,几乎每天都写教育随笔或教学反思,比如班主任日记等等,让我很是感动。于是,三年来,我校老师共写教育随笔一万余篇。所以,也就有了这样一本书。

坦率地说,编辑这本书艰辛而快乐。

因为时间很紧,一个月来,我不得不每天12点钟以后才停止劳作,而四个小时之后的凌晨四点便起来继续编辑。有一天醒得太早而不小心惊醒了身患晚期癌症同样睡眠不好的母亲,为了不影响母亲的休息,那以后我不得不很早就离开家门,然后把车停在学校外面的围墙边(不好意思惊动还在熟睡的门卫),坐在驾驶室里给每一篇随笔写点评。白天在学校,除了上课和完成非做不可的事,我都一个人躲在车里,关闭手机,以求不受打扰地编辑。好多点评甚至是周末出差途中,我在飞机上或在高速公路的小车里写成的。因为我希望出版社能在本期期末成书,所以我就不得不加快节奏。到了最后,因为临时又出了一点差错,需要修改一些稿件,我不得不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如此工作,要说不辛苦,那是假话。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平时零零碎碎看老师们的随笔,虽然也常被感动,但这次集中地读(而且读得这么仔细)老师们的文字,感受到的心灵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我并不认为老师们的这些文字有多么优美,但这些文字都是来自每一天普通而鲜活的生活,并从老师们的心灵自然而然地流出,朴素而真诚。读这样的文字,的确让我快乐。我常常在读了某篇文字后,情不自禁地会想象作者的模样:嗯,这个老师看起来不咋样,平时默默无闻,在校园里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可内心深处却有着如此深沉的教育思考,并拥有让我惊叹的教育智慧!实话实说,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在一个水平上,有的老师在思想上至今还比较懒惰(请原谅我这个词可能用重了一些),但是,我们学校毕竟大多数老师已经“动”了起来。待遇依然还不满意,生源依然还不理想,但既然改变不了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那就试着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我们的心态和我们的精神世界吧!

作为校长,我深知自己的短处与长处。我缺乏学校管理经验,缺乏协调与应酬的能力,缺乏行政思维,缺乏“政治头脑”,但是,我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学生。我还有一个特有甚至是独有的资源,那就是我结识中国许多一流的教育专家,并有许多编辑朋友。于是,我利用自己的这一点长项,尽量为老师们的成长乃至成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我请来了朱永新、魏书生、程红兵等教育名家到学校作报告,和老师们“面对面”。我请《班主任之友》杂志为我校老师全年开辟专栏,并给我校所有班主任赠送该刊。北京《班主任》杂志80年代创刊之初便给我以帮助扶持,所以该刊主编李汉生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铁哥们儿。那天他来电话要给我做封面,我便和汉生兄“谈判”并提出“苛刻条件”:“每期都给我们学校57位班主任赠送杂志吧!”于是,我校班主任每个月都能读到获赠的《班主任之友》和《班主任》杂志。(在此,我向这两家杂志表示真诚的谢意!)西南大学出版社要我给他们书稿出版,我说我现在确实没有书稿,但我问他们:“我主编的书可以吗?”他们说可以呀!那好,我便组织我校潘玉婷等五位老师写成并最终正式出版了《给新教师的建议》。我经常想,我们的老师除了日复一日地教学,还可不可以有点来自课堂但又是课堂以外的乐趣?我引导老师们进行基于实践的写作,并帮老师们发表和出版这些文字,就是想让老师们获得一种职业的成就感。这是我能够做到的,那我就要尽量做到,并做好。

我为这本书倾注了心血,(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这样的书,评点老师的文字,远比我自己写书更费力)但我获得了如同我自己著作出版一样的喜悦和成就感。何况编辑这本书,我并非孤军奋战。和我一起为着本书倾注心血的,还有我的几位助手:刘显勇老师、邓永辉老师、叶志庆老师、潘玉婷老师、郭继红老师、胡成老师、张绍黎老师、汤明月老师。他们协助我一遍又一遍地疏通语句、校对文字。特别是刘显勇老师、叶志庆老师和邓永辉老师,承担了更多的编辑杂务。这八位老师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的负担,我要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最该感谢的,还有漓江出版社的文龙玉老师。一个多月以前,我给她去电话希望她帮我们老师出版随笔集,我说:“我想帮我们老师出书,请你帮我一把!”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没问题!”我知道,这本书不太可能给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我也知道现在某些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出卖书号,所以漓江出版社能够为我校老师义务出版著作,令我和我们全校老师感动。文老师的义举,也表明了她同样具有真诚的教育情怀,彰显了漓江出版社的品位与境界。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感谢您对我们学校的关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远远还谈不上辉煌,我们的老师也远远谈不上卓越,我这个校长更远远谈不上优秀;但是,有了您和无数人的关注与关怀,我们便有了走向辉煌、卓越与优秀的动力与信心。

2009年5月26日晚

(在写这篇文字的过程中,接到一个老师的电话,她特别向我表示感谢,感谢我为她写点评,要我“别太累了”。刚放下电话不久,又收到一位老师的手机短信:“李校长,相信你还在劳作。别太累哦,为大家保重身体!”关上手机,我想,为这样的老师们劳累,值!)

附录:三则教育随笔——

我的第一节课

陈淑英

2008年9月1日,星期一下午,在初2011级(12班)教室,我第一次以正式教师的身份踏上了讲台,感觉奇妙,感受颇多。

学生的第一堂课,他们自然会对该科科任教师与这门课产生一种新鲜感,一种期待感。当然,我也会利用这个机会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走进教室,面对一颗颗年幼的心,一双双渴望的眼,再联系这门课的性质,我领会了学生们的心情。预备铃,上课铃,自然的问候之后,我笑盈盈地说:“刚才我观察到大家的眼睛里有一种期望,因为你们一定是想知道机房在哪里,然后上机,对吗?”同学们笑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我不知道学生的笑意味着什么,但我很开心。

第一节课,就这样开始了。

之后,我与学生们一起探讨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上网、聊天、听歌、打游戏、查阅资料,如此等等。提到最多的字眼是“游戏”,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引导,我说:“游戏固然可以使我们放松,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沉迷于游戏,沉溺于游戏,应该适可而止……”一些学生赞同地点点头。关于计算机的应用,我还应该举个例子。这几天,我正好在阅读李校长的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结合李校长赠我们书时讲的有关情况,一个点子油然而生,我有素材了。我举的例子正是李校长所说的该书封面上他的图片的改变——李校长提供给出版社的照片本来是穿衬衣的,可是通过电脑制作,封面上的李校长已经穿上西装了。我希望借助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来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计算机广泛的应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简单的使用。

第一节课下来,我认真反思,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声音小;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如何利用小组合作机制,促进小组学习;以及解决学生们喜欢实际操作、喜欢玩电脑与不喜欢上理论课的矛盾……

同时,一节课下来,我有了自己的小粉丝——热爱这门课的学生们。曾经有同学问过我,有了自己的学生是什么感觉?其实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倒谈不上,我只知道我们肩负的责任更重大,说得伟大一点,肩负的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发展;说得具体一点,肩负着家长的希望,孩子的明天,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用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

我一直以来也常常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但是,初为人师的我还不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我还需要广泛地学习,慢慢领悟教育的真谛。

我的教育道路还很漫长,会面对性格个性各异的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的各种问题,我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我应该认真地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

李镇西点评: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竟然让我格外感动。我想到我的第一堂课,那是一种纯真的期待,一份纯真的感情。陈老师这堂课还很稚嫩,但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头,甚至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粉丝。愿陈老师永远保持这份纯真的期待和感情。我永远注视并祝福你!

当课堂出现偶发事件

徐全芬

在强调尊重学生的今天,我感到老师在处理学生偶发事件时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狭窄。老师面对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有时会感到困惑:打了是体罚,骂又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那究竟怎样来制止他们课堂上的违纪行为呢?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做,而且被质问时还理直气壮;接受批评时没有悔过之心,感觉不知羞耻;老师教育时,直接顶撞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师生间发生冲突时,老师就理所当然的要承担后果。所以现在,老师们都在感慨,老师还有什么师道尊严,连行使自己教育权利时都可能踩到地雷炸伤自己……

是的,如果老师把学生的每一次违纪行为都看成是对自己师道尊严的冲撞,都是蓄意与自己作对,那师生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要是老师们能够“移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或者理解学生的心理,运用集体的力量去引导和约束他们,也许会有迥然不同的效果。

前不久在初二的一堂英语课上,按照要求,课前值日生要做值日报告。师生互相问候以后,像往常一样,大家在等待值日报告。今天值日的同学是班上极为调皮、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不好的十几个学生之一,而且他在那一群“捣蛋鬼”中也很有号召力。他一站起来,就心不在焉,他的那一伙“狐朋狗友”就开始嬉笑,起哄,我有点生气了。愣了良久,他才说“sorry,我没准备”,起哄的同学笑声更大了。我真的想狠狠批评他一顿来发泄一下我对他的不满,而且全班同学已经在等着看“好戏”了。我沉默了很久,平静了心情,学生们渐渐也平静了下来。“值日报告的三句套话你会不会?”我心平气和地问。他随意地摇了摇头。“那我们一起来帮助他!”我示意全班同学一起来:“It's Tuesday, March 13.The weather is sunny.”然后又耐着性子诚恳地听他重述后,请他坐下。接着就开始正式上课,这节课我发现他坐姿非常端正,听得很认真,他未必能听懂,但他是主动地去接受课堂和老师。我想,假如我刚才“旗帜鲜明”,没做好就立刻批评,那么,这个学生不会因为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进行批评有任何的悔改之意,相反,他会觉得老师伤了他的面子,因此对老师产生敌意,与老师对立。最重要的是,我们教育的效果就是要促使他去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应从哪些方面去改进。真的,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起着调节的作用,引导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只要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我也曾和学生发生过一次正面冲突,当时就是制止一个同学在课堂上睡觉。我从心底太不喜欢他了——他虽是班上的纪律委员,但成绩最差,每次考试就只选A或B,凭几率得30分左右!一次我批评他作为重要班干部如果都不约束好自己,上课不遵守纪律,这样是起不到带头作用的!他非但没有接受我的批评,反而逆反地和我作对。后来,我慢慢观察发现他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强,好打抱不平,爱劳动,只是学习与习惯都没有养好的孩子。针对此,我就瞅准机会让他表现自己,如有时上课忘带东西了,叫他到办公室帮我拿,上完多媒体课,叫他负责把桌椅板凳摆放整齐。有几天,他又表现得反常了,上课趴在桌子上,叫他他也不理。如果此时固执地维护师道尊严,势必又将矛盾激化。趁着学生活动的间歇,我问他:“是不是在管理班上纪律时遇到麻烦事了?”几句关切的话,他没有答复我什么,但慢慢的,他对我的态度改变了,虽然现在考试,他依然只选A或B,但上课时,他慢慢开始抄笔记和记单词了。

与人打交道,没有定法,尤其是与青春期的青少年打交道,更需要我们成年人的耐心和思考,只有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我们才会乐教,学生才会乐学。

李镇西点评:文章的开头提出了一个疑惑——“在强调尊重学生的今天,我感到老师在处理学生偶发事件时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狭窄”,但读完全篇,我们感到,尊重学生恰恰是有效处理偶发事件的重要条件。越是只想维护教师的尊严,我们越容易和学生发生尖锐的冲突;而我们越是尊重学生的尊严,我们越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地约束学生,成功地教育学生。——教育的辩证法正是如此。

以柔克刚

廖翔

今天上课,我正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很专注。其间,我提了一个问题要大家回答。突然,我发现后排的一位同学在开小差。于是,我迅速走到他面前,请他站起来。他起来后,我并没有发火,而是把刚才的问题重新问一遍,请他回答。他快速地看了书,然后准确无误地回答出来。这时,轮到我发言了,我笑了笑,心中的怒火平息了下来,并且说出了表扬的话:“真聪明,居然可以一心两用。”同学们也笑,我继续温和而严肃地说:“如果你能把聪明劲全用在学习上,成绩不就上来了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下来的时间他听课就比较认真了。

学生犯了错当然应该批评,但是,针对具体的情况具体的人,有时还有比批评更好的方法。我曾经看过一则短文,题目是《赞美是一种拯救》,文中描述了在非洲南部的巴贝姆族中,对于个人行为有失检点的人都采取一种独特的处罚方式:倘若族内某个人犯了错误,族长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但是,其余每个族人依次用真诚的话语叙述犯错者的优点和善行,且不能重复。由此,让犯错者悬崖勒马,改过自新。

在我们自认为文明的社会里,对于犯错误的人,我们通常采取处罚的方式。巴贝姆族却以“赞美”来帮助他人改过自新。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嫩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其实,在我们传授知识和文明的课堂中,面对的是一群单纯无知的孩童,他们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而事实上,无论有的孩子看起来多么“不可救药”,其内心深处都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唤醒他们向善的愿望,并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孩子。如果他们在最初犯错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能用他们身上的优点,甚至一句“无中生有”的表扬来正确地引导其改正错误,聪明的孩子自然明白老师的善意,稍加提醒,便会“改邪归正”。

李镇西点评:我把这篇微型随笔看作一则“微型教育学”,即从教育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面对学生开小差,廖翔老师严格要求但不失尊重,委婉批评却依然中肯,寓批评于表扬,化斥责为鼓励,四两拨千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试想一下,如果廖老师气急败坏,雷霆万钧会怎样?且让我假设一番——

廖老师:(面对那开小差的学生,怒吼)站起来!

学生:(满不在乎地站了起来,嘴里还嘀嘀咕咕)站就站,有啥子了不起嘛!

廖老师:你说啥子呢?再说一遍?

(学生沉默)

廖老师:我问你,我刚才讲课的时候,你在做啥子?

学生:没有做啥子?

廖老师:“没有做啥子”是啥子?

(全班学生大笑,该生也掩饰地笑了笑)

廖老师:你还笑?你还好意思笑?站到后头去!

(学生不动,有学生开始起哄。)

廖老师:站到不动嗦?你还稳得起呢!如果你不站到后头去,我这课不上了!把你妈老汉儿喊起来,带回去!(四川话)

……

这种场面恐怕并不鲜见。但不会发生在廖老师的课堂上,否则廖老师就不是廖老师了。上面我只是一种假设性联想。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吃廖老师温柔的“这一套”,但是,如何用智慧化解突发事件?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教师的机智和从容?这应该是每一个老师不懈探索的课题。

和孩子一起编织故事——《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序言

孩子每一天的故事不可复制,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不可重现。教育的严酷与责任都在于此。

在我校教学楼墙上,有一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会想,这一个个“完整的世界”里,充满了多少精彩的故事啊!

前不久,有一位老师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推荐美国2009年的全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的获奖感言。“感言”中有几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却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这里所说的“故事”,并不单指“事件”和“情节”,而是指孩子成长的过程;或者形象一点说,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

这条河,每天都在向前流淌。有时平缓舒展,有时急速湍急,有时汹涌浩荡,有时又曲折回旋……于是,孩子的一生便摇曳多姿或惊心动魄起来。

那么,面对这条河,每一个教师是什么呢?

有时候,教师是泳者,他在水中畅游,被水浸泡着,亲吻着,抚摸着,享受着水的清澈与清凉;有时候,教师是船夫,他被河水托着,悠然自得,欣赏着河面的浪花和两岸的风景;有时候,教师是漂流者,他驾驭着并征服着汹涌的河水,劈波斩浪,一泻千里;有时候,教师还可能是清污者,清除水面的污染物,或者排除河底障碍——如果有必要甚至还可能引导河水改道……

在生命的河流里,教师走进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河流一样不可逆转,而且每一天的风景都不可预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惊叹。故事的原创是孩子,但编辑是教师。如托尼·马伦所说,教师帮助孩子“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为孩子“编辑错误”,并“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作为高明的“编辑”,教师一定要读懂每一个孩子的故事。什么叫“读懂”?我的理解,就是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用童心去感受童心。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有着纯真的童心,并能够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感情去热爱……对此,陶行知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

而一般的阅读不同,“读懂”孩子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教师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不,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生命的交融、心灵的相通,让教师和孩子一起在生活的河流中奔涌、漂流、探险……

同时,教师还是这个故事的整理记录者——用文字留住孩子的成长,也留下自己的成长。教师所记载的故事,决不仅仅是故事,里面蕴含着教育的情感、思考、智慧与幸福。因此,这样的写作促使教师更快地成长。

这正是“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基于实践的叙事写作。不到三年,我的年轻的同行们,通过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积累着教育智慧,享受着教育幸福。于是,这本《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诞生了。

最近一个月,在修改、点评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常常熬到午夜,而凌晨四点过便起来继续修改、点评。这不是因为我勤奋,而是我实在被老师们的故事所吸引了:《李方洲的故事》《破茧化蝶》《我做班主任惊心动魄》……读的时候真的是欲罢不能,情不自禁忘记了时间。老师们的智慧让我不止一次地赞叹:“太有才啦!”

我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智慧,更读到了老师们的教育生活状态:实践、阅读、思考和写作。在我看来,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我经常给老师们说:“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且通过精彩地写,可以促使我们更精彩地做!”

读懂孩子,就是读懂教育,就是读懂自己。在这里,孩子和教师已经通过教育融为一体——帮助孩子成长,也是帮助自己成长;成就孩子,也是成就自己。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依存又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编织师生的生命故事,并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追求”。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那也不要紧,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的职业更加精彩,我们的生命更加明媚,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

孩子每一天的故事不可复制,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不可重现。教育的严酷与责任都在于此。读懂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愉悦而谨慎地编织故事,让教师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叠与交相辉映。这是教育的意义和幸福所在。

2009年6月13日

附录:两则教育故事——

学生给我提意见

李勇军

12月31日上午结束了模拟考试,下午各班复习政治、历史前有一点自行安排的时间,我就开了一个临时班会:让学生给我提意见。

首先我说:“还有几个小时,2006年就要过去了,转眼间就将迎来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2007年。对于中考,你们的努力当然是最重要的,但作为班主任的我,就像一列火车的司机一样,也是很关键的。本学期我一直在努力,想当好你们的头,虽然也有一些改变,但有时也会犯错误,有些工作做得很不好。比如昨天数学课上我就错怪了杜永红,虽然向她道了歉,但还是对她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今天考完数学后,看到顾晓峰一道简单的题做错了,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使他很受委屈。平时对犯错误的同学态度也不好。所以为了把我的工作干得更好,让明年我们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今天就请大家给我多提意见,就算是送给我的新年礼物吧。”

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因为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我说你们不要客气,我保证绝不生气,写得好的还要表扬呢。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逐一发下去。

十多分钟后,同学们的意见陆续收上来了。下面是部分学生的意见和我的感想反思。

班长刘克琳——

李老师,要提意见,一时绞尽脑汁,真的不知如何下笔。作为一个班主任,您真的很够格,您对十班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时看到您每天早上多早就到校,担心我们作业没收齐,早读组织没好,是不是又在看电视。我心里多不好受的。身为班长这些应该我来管的吧,而您却连这些小事也包办了。所以您在家陪儿子的时间少了,关心儿子的时间少了。所以我提的意见是请李老师处理好教师与父亲的角色,还是有空关心自己的儿子吧。我想初三了,同学们都在长大,我们在成熟着……

初一看,这哪里是在提意见,分明是在表扬我工作认真负责。但仔细想想,自己的确在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上还不够,不太相信学生,这样让自己工作很辛苦,有时也愧对儿子。

学习委员顾晓峰——

请互相尊重,每个人都有尊严、自尊心,不要因为他人的过失而横加指责,伤害他人。要真正做到师生之间没有界限,需要相互尊重,真诚对待。还有若能做到师生齐力,那我们大家便没有遗憾了。

我想了想,有时真的无意中伤了学生的自尊而自己还浑然不觉。

副班长张兴艾——

从初一至今,也体会过其他班主任的教课、待人方式。老李一直是我喜欢的老师、班主任,此话出自肺腑。

老李你一直很有激情,可惜有时太过激情,很多时候都违背了大家的心愿,伤了大家的心,麻烦老李你决定之前做到:第一看是否十分必要;第二同学是否愿意;第三说话将意思传达到就行,不必太多。

学生说得真好!的确,我工作中有一些随意性,还不够民主,有待改进。

团支部书记何敏——

李老师,相处的两年多来,我能看到你为我们所做的改变。你的缺点——脾气怪怪的,我上次给你说过了,你也解释过了。

我们知道初三应该很忙,但我也希望有时能有点快乐的东西。你不要每次都没有意见,每次开班会都是废话,我们提的,你又顾虑太多。哎,你作为班主任嘛,要想些办法让我们轻松些。

还有你不要一天都拉着脸,我们心情也不好嘛。其实你笑着说话多好的嘛!

看来以前的经验——老师要善于“变脸”,有点过时了。本期的班会课的确没怎么开,很多时候都被占用了,开的时候都是在传达学校要求之类的或者讲班级上的事——而学生对这些都不太感兴趣。

英语科代表朱娇——

李老师,和你一起合作近三年了,我感觉在初中遇到你,我们真的很幸运,因为你对工作多么的负责,对同学是多么的关心。不过正是由于你的关心,当看到我们班的同学犯错误时,你老是会说很多,虽然说了这么多会对我们有一些触动,但我觉得在初三这个时间紧张的时候少说一点,让我们自己去体会,特别是有时背书时,你老是在旁边说,我们也感到心里很烦。

唉,当班主任有些时候真的有关心过度的现象,也有点爱借题发挥、举一反三甚至是喋喋不休,该改!

政治科代表董志霞——

李老师:刚刚听你说的那些话我真的好感动。其实说实话你有时真的有一点伤人自尊心。我觉得这次何敏改变真的很大,我听何敏说你从来不会表扬她,何敏本来耽误了些课程,而且你又经常说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我觉得你应该站在她的角度想一下,其实你在担忧她的时候,她比你更担忧,我觉得你应该信任她,争取多给她信心,和她一起进步。在我们前进时,不要太急于求成。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希望你能耐心地和我们一起进步。

祝:工作顺利,改变顺利!

李老师我过完春节后就要离开这个班了(回重庆中考),不能和你们走完初中最后一程,你们可别忘记我啊!

我感慨,真是人之将走,其言也真,这是对我触动最大的建议。一定记住:和学生一起进步!

张遇靖——

我到这个班有一年了,我认为您还应该再多体谅我们点儿,不要动不动停哪个的课,停了课后考不好你还要怪我们!做事的时候多想一想我们的优点,特别是你生气的时候。

反思:对随便停学生的课这一点,我既不赞成,也不爱这样做。但本期的确停了瞌睡大王熊睿杰的两次课。该生初二时从私立学校转过来,那天跟我聊起我们学校管理更严,老师更好,让我倍感自豪。但动辄停学生的课,这点今后一定尽量避免。

南晋陶——

老李:我在这学期也多次犯错,不过您都给我讲了很多道理,尊重我们,这一点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我觉得有的时候不要太爱骂我们了,不要使用语言暴力。

惭愧!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我的确很难一直保持冷静,又是失去耐心和冲动,语言的确充满暴力,但无论如何以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生给我提的每一条意见都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学生把我当朋友,非常真诚也非常直率地批评我,我真的很感谢学生们!

李镇西点评:教育的过程,其实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我还特别强调,教师要向学生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让我们的教育有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平等;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

一记耳光的处理

唐真

今天,我班有一个男生打了一个女生一耳光。我刚听说后,无名火起,真想上去就给那个男生一顿暴打。

但理智最终还是让我没有出手。我问了事情的始末,原来是这样的——

王强是个班委,他昨天下午带全班去听歌唱比赛的时候,有几个女生在说话,他想起我交给他的任务——要把全班安静地带下楼去,就有些着急,对女生说了句:“哪个再闹就给她一耳光!”尹林也是班上的干部,就说:“你管男生,我来管女生。”结果,王强没听清楚,认为有人故意顶撞他,就激动地上去打了尹林一下。

这件事情我到了下午比赛结束后才知道。我马上召开了全班同学讨论会。

首先,我让这两个当事人分别陈述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让全班同学举手发言,发表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这个过程中,大概有十多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多数同学都对打人者提出了批评,也有几个同学表示了能够理解班干部当时急于管好的心情。

接下来我并没有发表个人的观点。因为我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如果只是解决这件事很容易,但要利用这个时机对班上同学进行一次思想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你认为你这种处理方法好不好?有效果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到这时,学校已经开始放音乐清场了,我觉得大家都没有要停止发言的意思,即将达到我的预期目的了,现在收尾太可惜。于是我想了想,说:“大家回去想一下。下周一再来说这件事情!”

到了这周一,我又再次把两位当事人叫到跟前。

王强承认自己打人不对,但仍然觉得自己是出于想把班级管理得更好,尹林不该在这个时候顶撞他!如果不打就没有面子——看来上周五班会课上大家的讨论对他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怎么办?我突然想起两个人都是想把班级管好,但属于不同气质的同学,再直接批评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于是我选择了一个迂回的方法。

我问他们,这次事件对班上有哪些积极的影响?他们都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对他们说,今天的午休和下午自习你们两个一起去管,过两天这个时候来给我汇报工作情况。他们使劲点了点头走出了办公室。

接下来我还是不很放心,就马上找到了我们班的班长和副班长,让他们暗中帮助管理。

三天后,两个人又来了,这次他们的表情不再那么沉重,他们告诉我他们已经互相道了歉,并且感觉到合作的愉快。

“嗯。”我一阵窃喜,但表面上还是很严肃,“等会儿我在班务小结上来说处理决定!”“哦。”他俩显然已经认为自己要被当众处理,又开始有些忐忑了。

班务小结时,我开始宣布我的处理意见:“首先是我的问题,我以前说过,班委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放手去做,不要畏首畏尾!只要是真心为了班级,即使犯了错由我来承担责任。所以,班委出了问题我这个当班主任的必须承担我的责任,今天下午我做一次卫生!”

全班一片惊诧。

“至于这两名同学,和我一起做卫生。”我接着说,“我希望我们全班同学记住这个教训!随时记住我们是一个集体,要团结!其他班委要注意自己的方法。”

在周末的谈心本上,很多同学都表示自己会以此为戒严格要求自己,要维护同学的团结和集体的荣誉。

我很欣慰,因为我的目的也基本达到了。

李镇西点评:一个男生打了一个女生的耳光,这还了得!因此作为小伙子的唐老师当时有些冲动,我完全理解。但唐老师最终还是很智慧地处理了这件事。“如果只是解决这件事很容易,但要利用这个时机对班上同学进行一次思想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唐老师最让我敬佩的地方。这是一种可贵的教育自觉。唐老师把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事,抛给全班讨论;然后又让当事人双方合作管理班上的午休和自习;最后,唐老师决定承担班干部犯错误的责任,并让两个班干部和自己一起受罚,全班同学因此而受到震撼。到了这里,我读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唐老师的教育智慧,更有他的教育人格。

让普通老师成为学校的名片——《民主教育在课堂》序言

善待课堂,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善待孩子的青春。

2006年8月,我出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当时,有记者问我:“你认为你自己怎样做才算是成功的校长?”我回答:“教师的成长,是我当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准!”

今天(2011年9月11日)早晨我在微博上又重复了这句话,有老师和我商榷:“那您把培养学生放在什么位置呢?”这让我想到李希贵曾写过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学生第二》,当时也有人质疑他:“办学校居然把学生放在第二位,不妥当吧?”前不久,李希贵又出版一本书,书名叫《学生第一》。有人感到他前后矛盾。他解释说:作为校长,从管理上讲,应该“教师第一”;从教育上讲,应该“学生第一”。

实际上,当我把教师的成长作为我当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志时,我是从校长管理的角度说的,因为只有培养了教师,才能培养学生;没有成长的教师,就没有成长的学生。我们现在经常说“以人为本”,在校长眼中,这里的“人”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生。只有校长以教师的成长为本,教师才能以学生的成长为本。

所以,当校长五年来,我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培养教师方面,我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发展。怎么培养教师呢?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首先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我很朴素地想,我是怎样成长的,就把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告诉老师们,给他们提供借鉴与参考。比如,我觉得自己从教近三十年,主要就是坚持每天做好“五个一”: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孩子谈心,思考一个教育问题,阅读一万字的书,写一则教育随笔。这“五个一”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做下来的。所以,我在学校并没有强迫每一位老师必须做,我只是倡导。尽管是“倡导”,但还是有不少老师真的在做。有的老师只做了“四个一”或“三个一”,也不错了。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

在这“五个一”中,首先是“上好一堂课”。因为教师的成长就在课堂之中。无论有多么伟大的理想,多么澎湃的激情,多么先进的理念,多么科学的设计,最终都必须体现在课堂上。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可这四十分钟正是教师生命的流淌,当然也是孩子青春的燃烧。善待课堂,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善待孩子的青春。上好一堂课,不仅仅是四十分钟的事,还有课前的思考研究,以及课后的反思总结,这都是成长本身。教师的教育爱心、教育智慧、教育技能、教育艺术……都在课堂上呈现。所以,我说教师的成长主要在课堂,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在我校,“素质教育”和“平民教育”是互相重叠的概念。前者是就培养目标而言,后者是就培养对象而言。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平民子弟,当我们对平民子弟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也可以叫“平民教育”。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实施“平民教育”呢?那就是“新教育实验”。所以说,“新教育实验”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或者说“平民教育”的途径。

“新教育实验”的抓手,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成长。“新教育实验”有五大理念: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锻造卓越口才”。大家对照看看,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实施五年来,营造书香校园是最突出的,这不仅仅体现于我们的开放书吧,更体现于我们许多老师(当然不是百分百的全部)不同程度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好多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的确成长起来了。

在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中,我们着力探索“构筑理想课堂”,所以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课堂改革。我们根据我们学生的特点,学习借鉴各兄弟学校的经验,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民主教育为核心理念,借鉴高效课堂“五步三查”为模式,以“导学稿”和“小组合作”为载体的课堂改革。比起崔其升等著名校长,我不是强人,缺乏一言九鼎的行政强势,因此我校的课堂改革相对比较“温柔”,有时候还有曲折与彷徨,但毫无疑问的是,总体上讲,我校的课堂改革已经并将继续稳健推进,而且不可逆转。

我们学校的生源比较特殊。我校地处城郊接合部,学生的80%是当地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从总体上说,学生既没有纯粹农村孩子的吃苦精神和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又没有城里孩子开阔的视野和多方面的人文素养。这样的孩子决定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难度,但我们正是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开展着我们的课堂改革,也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改革既要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但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爱心、鼓励、尊严、放手、引导……是我们课堂改革操作中的每每要注意的关键词。

我和老师们所追求的“民主课堂”,不是固定的模式,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贯穿于课堂的一种理念,一种氛围。通俗地说,充满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师生是在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这本书中的一则则教学小故事,就是我校老师们课堂改革一个个瞬间的原生态展示。也许很肤浅,但很真实。这是我校老师们在课堂改革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成长的足迹。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探索精神和成长的喜怒哀乐,感受着一颗颗年轻的心是怎样为教育而跳动。

除了故事,还有一些老师写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都是属于每一个老师的,但也表现出教师成长的某些共性:理想、热情、坚韧、实践、研究……我相信,几乎每一个老师都会从中读到自己,进而产生一种共鸣:我的成长并不孤独,因为还有无数和我一样的教育者和我同行!

有的老师并不擅长写作,但我总是鼓励这些老师:“不要紧,写出来再说,有我嘛!我愿意做你的秘书!”读着老师们朴素的文字,我很感动!尽管文字我做了一些润色,但故事所凝聚的感情,所蕴含的智慧,完全是属于每篇文章的作者的。

现在好多人一提起“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都会自然而然想到:哦,那个学校有李镇西。我真诚希望,几年后,人们再提起“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时候,会想到,那个学校不仅仅有李镇西,还有孙明槐、潘玉婷、张清珍、郭继红、胡成、许忠应等一大批名师!我知道,一个学校的名师毕竟是少数,但是,挑战自己,潜心课堂,不仅仅是少数名师脱颖而出,还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成为孩子由衷爱戴的老师,成为我们学校的名片。

这正是我做校长的梦想与追求。

2011年9月11日

附录:几则课堂案例——

体验生命之美

潘玉婷

我今天上《蝉》这篇散文,简单介绍了作者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疏解字词。

学生读完后,我又请同学们听录音,并让他们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呢?你们喜欢蝉吗?

其中一个学生抢答道:“我不喜欢它,这是一只知知不休的蝉。”很多学生点头附和。

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从文中还看到了一只病蝉,它很丑!令人生厌。”

“我虽然不喜欢它,但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改变了看法,我倒觉得它很不简单!”一位男孩大声说道。

我马上问道:“你认为它为何不简单?同学们思考思考,这篇小短文,作者仅仅就是为了写蝉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不是。”

我问道:“那是为了写什么?你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再思考思考。”

一两分钟后有学生发言了:“写蝉生命很短暂。”

又有人说:“写蝉聒聒,但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我继续引导:“从文本中我们认为它是怎样的一个蝉?”

生1:“一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

生2:“一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

生3:“一个叫个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我接着问:“面对这样一只蝉,引发了你怎样的情感?”

生1:“我觉得它太可怜了,因为它等待了17年,生命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夏天。”

生2:“更可怜的是大家都很厌烦它。”这位学生在坐下后还补充了一句:“包括我在内。”

我问:“它仅仅是让人可怜吗?”

刚才那位说蝉不简单的男孩说道:“它很可敬,因为它懂得利用短暂的时光好好珍惜鸣叫。”

另外一名学生补充道:“因为它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它。我开始烦它,但我现在不仅宽恕了它,更对它产生了敬意!”

一生说:“我想它在歌唱,歌唱获得了生命,我看到了一个乐观的蝉。”她的话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一生问:“我看到课后的注释说,蝉等待的时间有3年、5年,最长的有17年,为什么作者要选择17年的蝉?”

一男孩站起来说:“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17年很漫长,更能突出蝉的执着,蝉对生命的珍惜。”

我说:“用最长的等待更足以说明蝉对这唯一的夏的期待,持久的期待终于迎来了它生命中唯一一次响亮的歌唱。”

我正要和学生领会文本中关于蝉的生命意义的阐述,一位男孩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还知道蝉聒聒不休的另一个原因,它要交配!”

学生们哄堂大笑,但这位男孩满脸纯真地又大声说:你们不要笑,我看的《科学博览》中就是这样讲的!

同学们被他这样一说,顿时安静了下来,一时间气氛有点尴尬。怎么办?我略加思索,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孩子学识广博啊,老师是自愧不如啊!蝉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地活着。蝉如此,人类生命历程也是这样的啊!你母亲的一个卵子与你父亲的500万个精子中的一个结合,经过10月怀胎才有了今天的独一无二的你啊!”

我看到了不少学生的脸上现出了自豪之情。

有学生说:“哦,太不容易了,我们要好好生活啊!”

一位学生引用了文章的关键句念道:“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同学们在他的感染下也纷纷念了起来。

最后,我把冰心老人说的一句话送给了学生:“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李镇西点评:一个学生的回答,让课堂上“一时间气氛有点尴尬”,但是,因为有了潘老师的教学智慧,这份“尴尬”很巧妙地变成了对生命之谜的解读。青春期的孩子对一些话题总是很敏感,哪怕是某个孩子严肃而纯真的回答,也会引起其他孩子莫名的哄堂大笑。批评是无济于事的,孩子的纯真有什么值得批评的呢?回避也是不行的,大家都“哄堂大笑”了,你老师还能装作没听见?潘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一下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生命尊严的高度:“蝉如此,人类生命历程也是这样的啊!你母亲的一个卵子与你父亲的500万个精子中的一个结合,经过10月怀胎才有了今天的独一无二的你啊!”我相信,此时此刻,孩子们从课文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语文之美,还有生命之美!

《故宫博物院》小插曲

周艳

那天要学习新课《故宫博物院》,我依然精心地设计好了开场白,我一直认为语文课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场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我用饱满的热情说道:“同学们,正式学习课文之前,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答对有奖。”

孩子们兴趣来了,纷纷说:“快说,快说。”

我问:“世界四大宫殿究竟是哪四大?”

“故宫。”小李反应很快。

我发给她一颗糖作为奖品,并表扬她:“真聪明,昨天还要求大家预习的课文,看来她是认真预习了课文的。正确,的确有故宫……”

我话音还未落,人群里传出来了一个声音:“还有子宫!”紧接着教室里一片笑声。青春期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比较敏感,所以笑声是此起彼伏。

刚才认真思考问题的氛围被破坏殆尽。很显然这个答案是胡说八道的,而且可能是故意扰乱课堂,哗众取宠。

哄笑之后,教室安静了下来。大家开始观望我怎么处理这个同学。

遇到这样的学生和这样的场景,是有点让人头疼,骂他一顿吗?那课还怎么上呢?再说,骂也未必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我想,与其干戈相向,不如玉帛相对。

于是,我问道:“刚才是哪位同学的答案?”教室里依然是一片静默,气氛有些紧张。

一个男孩脸红红的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用手摸摸头:“老师,我……”他低下了头,静静等待我的处理。

我走到他的身边,发给了他一颗糖,说:“其实,你答得真好!”

同学们有些惊讶,不理解我为什么还要表扬这个捣蛋的孩子。

我继续说:“不仅仅因为他联想很丰富,而且子宫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宫殿!”我的表情庄严而圣神,同学们也严肃起来。“说到子宫,真的让我们人类肃然起敬。它是胎儿的宫殿,是我们所有人当然包括在座的同学们的生命的摇篮,因此,我的确认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宫殿,也是最神圣的宫殿。对着伟大而神圣的宫殿,我们应该怀有敬意,而不应该轻慢地谈论。而且,这节课我们不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生物老师,下次生物课的时候再讨论,好吗?好了,同学们,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吧。”

一场可能的冲突终于没有爆发。教室里恢复了平静。

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我的启发、点拨,明确了:

世界四大宫殿是:第一,中国的故宫;第二,英国的白金汉宫;第三,法国的凡尔赛宫;第四,美国的白宫。

然后我们开始了这节课正题的学习。

李镇西点评:本来是要学生讨论建筑上的“四大宫殿”,有学生却大叫“子宫”,明摆着是有意捣蛋,哗众取宠。这考验着教师的智慧。面对一触即发的冲突,周老师首先“偷换概念”表扬了这个男孩,然后又很自然地把这个小插曲上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一场哄笑的闹剧化为一片肃静的思考。既化解了可能爆发的冲突,又节外生枝地丰富了学生对“伟大宫殿”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