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制造忠诚
62989800000003

第3章 忠诚的起点——主动工作

一个人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人生就会进入上升的通道;否则,就会进入下滑的通道。

一个人可以重新选择职业,但永远不能失去对职业的忠诚。

一个人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忠诚与否,将是其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一节 工作是人的最高使命

1.天赋使命——无法逃避的命运

就本质而言,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做的事,而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威廉·贝内特

我们要忠实于自己的人生,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命运。因为只有在使命感的召唤下,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忠实于自己。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又是决定人的命运的关键因素?

我们知道,人在最初与其他动物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人作为一个物种生活在自己的森林中,这就是人类的原始乐园。但是,自然改变了人类祖先的生存环境,把人类祖先的一部分从早已习惯的乐园中赶了出来,所以他们必须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

人类在其起源时期与其他动物相差无几,并且在求得生和适应环境方面,抵不上大多数动物。人没有厚厚的皮毛应付恶劣的气候,没有锋利的牙齿攻击敌人以获取食物,也没有像某些动物所具有的灵敏的嗅觉器官和能逃避意外伤害的发达的肌肉组织。比如狗有灵敏的嗅觉,猫头鹰有奇妙的视觉,蜘蛛会织网,老鼠会打洞,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然而,人类却没有获得以后生存的全部遗传基因。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

但是,这种生存的弱点恰恰是人的力量的基础,成为人类发展自己独特性的大前提。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必须开启自己的智慧,利用积极的活动来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没有厚厚的皮毛抵挡严寒,就找来树叶、树皮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御寒,没有锋利的牙齿,就把棍棒、石头打磨成锐利的武器来对付凶狠的野兽;……人类就是这样凭借着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将自然材料制造成各种工具,又借助工具不断地征服自然界,最终将自己从动物王国里分离出来,成为地球上迄今为止唯一能够进行自由创造的物种。

个人的生命里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缩影。一个人出生后,在最初阶段是完全不能自立的,是世界上最不成熟、机能最不完全的幼小动物。他唯一的防卫本能是啼哭,仅有的能力是模仿与学习。一只小羊出生后,几分钟后就能站立起来,数月后就能按遗传本能自食其力。但是,人却不行。一个人要获得生存的权力和做人的资格,就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并且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由弱而强。人的体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人的勇敢、善良、勤劳、顽强、诚实等心理品质,只有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唤醒、激发起来,最终发展成为人特有的种种本性力量。否则,人就不会走出他的原初状态。因此,工作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职。这就像蜜蜂的天职是采花造蜜,猫的天职是抓捕老鼠,蜘蛛的天职是张网捕虫一样。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天地的精英,同样具有他与生俱来的职责和使命。

在德语中,职业一词(Breuf),含有“职业、天职”的意思;在英语中,职业一词(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的意思。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锋人物马丁·路德认为:“那种修道士的生活不仅是毫无价值,而且是极其自私的,是为了逃避自己的世俗责任,只有履行职业的劳动才是仁爱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个人道德活动所采取的最高形式,应该算是对自己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的评价。正是由于这一点,日常的世俗活动也具备了宗教的意义,而且在此基础上人们第一次提出职业的思想。从而这种职业思想便形成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所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并不是要人们经过苦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自己在现实中所处的地位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这可以算是他的天职。”

所以,在现代西方人的理解中,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有的人之所以愿意为工作献身,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天职感”,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事业的一部分,即使再平凡的工作,也会从中获得某种人生价值。在这样的境界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生存的意义,感受到幸福和自我满足。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威廉·贝内特说:“从根本上说,工作不是一个关于干什么事和得到什么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问题。工作就是付出努力,正是为了成就什么或者获得什么,我们才会专注什么,并在那个方面付出精力。所以,就本质而言,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做的事,而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工作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本能,也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使命。人只有在具体的工作中,才能发掘自己特有的能力,并顺利完成一份共同的责任。当人发现自己的工作为别人带来了价值,内心里会有一种充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人的每一天都富有意义,也使人的人生充满快乐。所以一个人要想真正地享受生活,就必须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工作,只有在具体的工作中才能找到无尽的快乐,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2.确定目标——不要让梦想断裂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梦想,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赢得我们的人生金牌。

——丹麦生命童话的创造者安妮特·弗雷泽科夫

梦想美好是一种人的文化遗传的特殊能力,将梦想转化成一种明确的理想,就成了人生的目标、灵魂和精神支柱。所谓理想,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合乎自己、社会、人类愿望的人生构想。理想不同于幻想,幻想虽有积极的一面,但离现实较远,难以成为人的精神支柱。理想更不同于空想,空想是缺乏现实内容的胡思乱想,而理想则是现实的、明确的、是人的自觉自愿的追求目标。

俗话说: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方向对了,一切皆有可能;方向错了,一切皆错。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地忠诚于工作。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像分水岭一样,轻而易举地把资质相似的人们分为少数的精英和多数的平庸之辈。前者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后者则随波逐流而枉度一生。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有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有些人则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

目标是自我实现的起点。可以说,决定人们成功与否的,不是外部环境条件,而是人们思想的升华。一个崇高的理想会激发出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从而使人跳出狭隘的自我,而将思想集中于目标之上,积极地寻求开拓与创新的途径。同时,崇高的理想是人的意志力的双桨,可以支撑着人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着理想目标挺进。

安妮特·弗雷泽科夫,丹麦的一位普通妇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和两个孩子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工作之外,长跑是她排解压力最好的方式。2009年,医生诊断出安妮特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这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会引发感知障碍、肌肉和其他运动障碍。

当时,主治医生的告诫是:你不能再继续长跑了。也有医疗专家认为肌体训练可以战胜这种慢性疾病。如果采取药物治疗有30%的治愈可能,但副作用极大。于是安妮特决定放弃药物治疗,选择用艰苦的训练和马拉松长跑替代药物。她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用365天的时间完成366个马拉松。

这是一个刷新世界纪录的目标,或者说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此前一年内连续跑马拉松的世界纪录是365次,而且是一个男选手保持的。但安妮特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自己疯狂的梦想。为了激励自己创造全新的丹麦童话,她让朋友为自己开设了个人网站,在上面分享自己每天的感受,并在网站上与其他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交流对抗疾病的心得。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也因这一梦想而得以升华——她成了一名励志演讲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激励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2013年7月14日,曾被医生判定为无法长跑的安妮特,一天跑完两个马拉松——41岁的安妮特用一年366个马拉松的壮举实现了自己挑战极限的梦想,书写了关于梦想的丹麦新童话。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喜讯——在医生的最新体检中,她的多发性硬化症已经痊愈。

从2010年开始自己的第一个马拉松之旅,到2013年7月14日创造世界纪录,安妮特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花费了1824小时,跑完了15543公里,完成了458个马拉松。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安妮特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安妮特总结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梦想,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赢得我们的人生金牌。”

这位令世人尊敬的丹麦新童话的创造者,用她的行动告诉了世人这样一个真理:人一定要有美好的梦想,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要让自己的梦想断裂。而让梦想成真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动。现实是此岸,梦想是彼岸,中间隔着的是湍急的人生河流,行动则是联通此岸与彼岸的桥梁。或者说,光有美好的梦想是不够的,还要有为之奋斗的行动。否则,无论多么美好的梦想也只能是隔河的景物。

因此,人不仅要梦想,而且要按梦想去行动。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对实现做空洞的冥想,更不是为了对现实做无聊的抱怨——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是为了美好的梦想而去行动,是为了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人的使命。

3.马上行动——成功人生的起点

你在这里生存,是为了行动,你的行动,也只有你的行动,才决定你的价值。

——德国哲学家约翰·菲希特

在《圣经》里,先知以赛亚说:“我在这里,主!请差遣我。”但是,如果没有个人的自由选择或自由意志,这个“天命之舞”也不可能开始。所以,人必须主动行动。

我们的目标一旦确立下来,就一定要立即行动去实施它。最不完善的行动,也要比束之高阁的最好的计划强上百倍。人生最昂贵的代价之一就是:凡事等待明天。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希望永远都在今天,希望就在现在。所以,立即行动!只有立即行动,才会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只有立即行动,才会超越自己,成就人生。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是受环境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遭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对自我命运与责任的背叛。其实,影响人生命运的并不全是外界环境,还包括你对自己的人生抱有什么样的信念,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有一次,有人请问一个非常非常成功的人士。

他说:“请问你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他说:“马上行动!”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要如何处理?”

他说:“马上行动!”

“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如何克服?”

他说:“马上行动!”

“在未来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你要如何突破?”

他说:“马上行动!”

“假如你要分享你成功的秘诀给全世界每一个人,那你要告诉他什么?”

他说:“马上行动!”

马上行动的本质含义就是工作主动。所谓工作主动是人能够依据工作目标和原则采取的一种积极的行动。工作主动是人生成功的阶梯,对人生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致加西亚的信》故事中的“罗文”精神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他给了我们对于理解“工作主动性”的高尚启示。

主动工作是实现创造的过程。在工作中,主动进取就是对一味固守的不满足,以此追求最大可能地尝试和创新。因此,主动进取是一个人面对工作、面对人生的人格升华和意识进步,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主动工作可以拓展角色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原来所持的角色定位,因此,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定势。然而,一个人需要在一次次挑战和丰厚回报中拓展自我,重塑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

主动工作可以培养责任意识。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要求。积极的工作会使其将工作融入自身的价值实现之中。所以,我们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必然会将一种对自我价值负责任的态度带入其中,进而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主动工作可以养成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养成习惯也许很难,但当你体验到他人的肯定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时,你就会一如既往的主动工作。

马上行动!从任何一件事情着手,突破以前的恶习,以积极的心态,激发自己的潜能,主动去工作。我们就会发现工作不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们必须用生命去做的事情。

俗话说:光说不练,一生不变。面对工作,不要问:“我为什么要做?”“我能行吗?”一类的话。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必须从事一项工作,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好。这样才能调动内因,激发斗志,充分发挥潜能,干出一番事业。

成功者的经验是,凡事都要自己主动争取,并且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人能保证我们能够成功,只有我们自己;也没有人能阻挠我们成功,只有我们自己。养成了主动工作的习惯,就掌握了个人进取的精义。那些以无比的热情看待自己工作和事业的人,总能发掘出无穷的机会。相反,那些被动的人只能永远等着别人给他安排工作,而且还要推脱搪塞,而与此同时,他也推掉了人生的机会。

成功的机会不会白白降临到哪个人的身上,只有那些主动做事、主动工作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但遗憾的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早已养成了拖延、懒惰的习惯。他们的特点是拔一拔,动一动,你不拨,我就不动。这种人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改变我们的态度吧,从一些小事做起,试着主动去做,而不是靠别人的督促,或者是监督。如果我们想巩固自己的位置,提升自己的价值,我们就要保持主动工作的精神,主动找活干,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人人都与成功有缘,因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可以成功,因为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我们不断培养好的品性并养成主动工作的习惯,就一定能叩开梦想中的成功之门。

4.基础做起——不轻视任何工作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中国当代企业家张瑞敏

任何事物的构成都有一个基础,这是规律。精美的刺绣是绣女们一针一线织出来的,绝世的雕塑是雕刻师一刀一刀刻出来的,高楼大厦是建筑工们一砖一瓦砌起来的,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因此,无论我们的职业理想怎样的宏伟,都要从基础做起。否则,就会将自己的人生导入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的境地。

一个和尚在寺庙里待了几年了,可还是做扫地、端茶的工作,有一天他越想越气,去找方丈说理。

“我辛辛苦苦干了几年了,为什么还是让我扫地、端茶?太没道理了!”

方丈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地说:“你没发现,你扫地从来不知道把垃圾处理掉,端茶时也不知道把桌子上的灰尘抹掉吗?”

这位和尚的失败就在于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并懒于行动。

既然,我们要忠实于工作,就应该将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一份获得薪水的职业。如果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卑贱的,那就是背叛了自己的使命。

无论境遇如何,既然选择了一个职业,身在其位,就必须尊重它,接受它的全部。一个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刘丽,一个普通的洗脚妹。她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2006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37个。

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虽然有人说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短短数语,发人深思。两个“一”勾勒出人物的弱小,也让我们想到了“疲惫”的程度。“14年”“月薪2000—3000元”“37个贫困生”,这些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数字偶然间统一到一个弱女子身上时,足以让人感受到从她“内心的善良”所折射出来的圣洁的光芒,以及她木棉般高大的精神与花朵般芳香的灵魂。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大都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名气,却在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他们的平凡事迹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平凡。

人是万物之灵,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唯一拥有智慧的生命。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帕思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无论我们正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从思想上重视自己的工作。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卑贱的,鄙视、厌恶自己的工作,对它投注“冷淡”的目光,那么,我们将永远不会有所成就。

奥里森·马登在其著作《成功无捷径》中谈道:“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只要你诚实地劳动,没有人能够贬低你的价值,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其实,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所有正当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只要我们诚实地劳动和创造,没有人能够贬低我们的价值,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那些只知道要求高薪,却不知道担责任的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组织,都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常常赞叹鲜花的艳丽,却不知它经历的风霜雨雪;我们常常羡慕成功者头上的花环,却不知他付出的辛劳汗水。事实上,无论是谁,包括那些叱咤风云的精英都有一个在底层锻炼的过程。在他们的奋斗历程上,无论事情多么简单,还是多么复杂;无论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还是厌恶的工作,他们都会主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从来不会逃避。这也是他们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缺少知识、没有优点,而是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事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不要相信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的神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任何工作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无论多么伟大的理想,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辛勤工作,那理想永远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第二节 消极被动与积极主动

1.黄金心态——弗兰克的伟大发现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做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哲人说:“心态决定命运。”因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所谓心态,即心理状态,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心态从作用上又分为两种:一是积极的心态,一是消极的心态。前者是人的积极行为的推动力,而后者则是人的消极行为的推动力。

积极的心态是人生成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与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消极的心态是人生失败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设置的种种阴影。一个人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的希望;选择消极的心态,就注定要走入失败的沼泽。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想把美梦变成现实,就必须摒弃这种扼杀人的潜能、摧毁人的希望的消极心态。

积极主动这个词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发明并推介给大众的,而他本人就是一个积极主动、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典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被关进纳粹集中营,而且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惨死于纳粹迫害,只剩下一个妹妹。而他本人也受到了残酷的肉体和精神的折磨。有一天,弗兰克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意识到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他将此感受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这就是人的精神和独立意志的力量,这种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的精神力量和自由是纳粹法西斯永远无法剥夺的。换句话说,你可以摧残和控制我的身体,但你不能摧毁和束缚我的灵魂和心灵。具有独立意志的人,对外界环境的任何刺激,可以自由地选择回应的方法。依靠这种“人类终极的自由”,弗兰克在狱中从自己的身上总结出了人类拥有的四大天赋:“价值观”,能指明方向;“想象力”,能超出现实之外;有“良知”,能明辨是非善恶;有“独立意志”,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

弗兰克的经历和他创立的心理学理论,使我们能够解释原来比较迷茫或者无法切实理解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渣滓洞中的共产党人在遭受非人的折磨、面对死亡的威胁,却仍然保持着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什么一些身患绝症、遭受无法想象的病魔蹂躏的人,却仍然谈笑风生、潇洒从容!

弗兰克认为,人要寻求意义是生命中原始的力量,也是人之所以为人最独特的部分;人可以为他的理想与价值而活,也可以为他的理想与价值而死。他相信人类生命的动力在于寻找意义:人只要了解为何而活,就能承受任何煎熬;而且无论处境如何,都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因此,弗兰克认为:“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和死亡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所以苦难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考验一个人内在自由度的试金石,即一个人的内在自由能否超越外在的命运。这种人存在于任何地方,面对不同的命运挑战时,都会从痛苦中获得成就。

弗兰克尔认为,对人生意义、理想或目的的自觉探求,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由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存在于自我之外的,所以弗兰克强调,仅仅靠自我实现或机能成熟与充分发挥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超越自我,把自己同某个人、某种理想或某件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摆脱自我的羁绊,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或意义。

关于“自我超脱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这样的特点:他们在选择自己行动的方向上是自由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他们不是被自己之外的力量所决定的;他们缔造了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能够表现出创造、体验和态度的价值;他们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像马斯洛一样,弗兰克也十分强调献身于事业的精神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发现人生意义的根本途径。工作对于人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工作本身的特点或内容,而在于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和态度。也就是说,是否专注于工作本身,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的深刻反映。

那么,积极心态的内涵是什么呢?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在所有最重要的人生态度中,积极心态是最重要的心态,它在基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2)消极的人与积极的人差异巨大。消极的人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积极的人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认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和发展。(3)任何人都要拥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要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如积极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因此,积极的人选择的是一条成功之路,而消极的人选择的是一条失败之路。

2.做好自己——走出自己的路

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关于积极主动有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积极主动?为什么要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方法是什么?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积极主动?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在所有最重要的人生态度中,积极主动应该排在第一位。(2)积极主动的人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认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和发展。(3)积极主动的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充分体现自己的独立人格。

其次,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后,员工成了企业机器上的齿轮。因此企业最喜欢的人才是:一个有专业知识、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

最后,我们看看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

(1)态度积极、乐观面对人生——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2)远离被动习惯、从小事做起——冷静辨析而不轻信他人,主动影响事情而不受事情影响,有主见而不盲从,积极尝试而不退缩。

(3)对自己负责、自己把握命运——积极主动抓住命运中自己可以选择、改变和可以最大化自身影响力的部分,勇敢面对人生。

(4)多做尝试、邂逅机遇——换工作的意义在于,一开始的决定并不是终生的决定。有机会尝试更多,才能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

(5)充分准备、把握机遇——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心,掌握足够信息,以便必要时做出抉择,抓住机遇。

(6)努力争取、创造机遇——不知道兴趣何在?马上做发掘兴趣的计划;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马上制定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不知道欠缺什么?马上写简历,找师友打分。

(7)积极推销自己——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功劳。同时不忘团队精神,协助他人、鼓励大家。以事为本、以人为先。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我们习惯于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是成与败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带着一个看不见的法宝。这个法宝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这两种不同的力量都很神奇。它会让我们鼓起勇气,抓住机遇,采取行动,去获得财富、成就、健康和幸福;也会让我们排斥和失去这些极为宝贵的东西。这个法宝的两面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关键就在于我们选择哪一面,经常使用哪一面。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行为,一切改变之前最重要的是态度的转变。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态度是消极的,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所以,在选择积极态度的同时,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我们应该学会调节与改变自己的心态,让我们的心态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思想总是先于行动。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千万不要让别人夺走了我们的梦想。

我们要学会大小事情要积极行动,而不是被动地处理事情,时时把控事态发展的现状与动态,并施加影响。我们要记住:被动就是弃权。

我们的心态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积极的心态对于我们的成功是如此的重要,就没有什么困难阻止我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把发展积极心态这种想法转变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方式和手段,并立刻行动,我们就一定会拥有一个积极、健康、成功的人生。

因此,只要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心态,我们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世界!

3.心理障碍——成功之路上的高墙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

工作是人必须履行的使命,这个使命需要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岗位来完成。所以,无论命运将我们放在那一个岗位上,这个岗位都是我们完成自己使命的一个机会,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的知识、潜能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展示,同时也使我们的不足得以暴露。

我们都会为自己的能力而沾沾自喜,但却无法做到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面对自己不足时的态度!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总是用过去的失败与疑虑来引导与支配自己的人生。

拿破仑·希尔在《成功定律》一书中把积极的心态称作黄金定律。也就是说积极的心态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就可以控制环境,反之环境将会控制我们。天才和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决定因素不是智商的超常,更不是技能的高超,而是适时调整的积极心态。

我们今天看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录音带,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将决定我们5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是积极向上的,我们的生命就是积极向上的;如果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消极颓废的,我们的生命就是消极颓废的。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使自己的心理长期处在一种压抑或受挫的状态,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例如,当人们遭遇重大挫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表现出愤怒甚至冲动报复,往往会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或从中解脱出来,往往会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

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与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时候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在工作中,最明显的心理障碍就是自卑。因为,长时间的没有业绩,就会觉得自己软弱无能,认为自己根本不是干这事的料。接着就是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再努力也是白搭,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便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另外,还有一种心理障碍是防卫性的攻击,就是找借口,将自己的责任推卸掉。这些借口或是环境的,或是他人的,总之,出现今天这个样子,一切都是外在的原因造成的,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怨声载道,牢骚满腹,在忧怨中消磨着自己的大好时光。

其实,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每项工作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一上手,就会看到成果。磨合的时间一长,焦躁不安的情绪就会涌上心头,于是便出现了心理错觉,或认为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或认为工作岗位不适合,或认为同事不合作,最后的结果就是心理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保守估计,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在百分之二。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至少有几千万人患有大同小异的心理障碍。所以,心理障碍者并不是孤立的。另外,心理障碍也不是不可以治愈的。可以说大部分心理障碍都可以通过调节得到缓解和治愈。所以,患了心理障碍既不可悲,也不可怕。我们只要敢于面对自己,就可以重新获得自信,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只有一颗宁静的心灵,才可以进行认真的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结果:我们停止把自己的处境怪罪于外在的环境问题,停止把自己的处境怪罪在他人头上,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然后,我们开始了解自己的现实处境,或自己的将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改进自己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技能,天天练习自己的工作技巧,时时刻刻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

重要的是不要纠缠于过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与其钻牛角尖或是陷在问题里,何不花同样的时间设法解决问题。事实上,每一个阻碍都意味着一次机会。如果一味纠缠于过去的事情中,成功就永远不会与我们相遇。

当然,我们还要做好迎接逆境的准备。只有胜不骄而败不馁,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美丽。坎坷与挫折也是人生旅途的一道风景,它们才是幸福生活的奠基石。

成功的人生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心、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热情和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自信,即相信自己一定能。

4.佛祖论马——职业人的不同层次

人能为自己心爱的工作贡献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那么这项工作将完成得出色,收效也更大。

——俄国著名的地质与地理学家奥勃鲁切夫

大凡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积极的行动者,他们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并且有实现自己理想目标的具体计划和方案。而那些消极的行动者,最终的结果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暴自弃。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的爱舍讲法时,讲过一个典故:他说这世上共有五种马:

第一种:只要骑士一上马背,确定了方向,一抖缰绳,就会腾空而出,这种马被称作为千里马;

第二种:骑士上了马背,一鞭子下去,就会奔跑起来,这种马被称作为良种马;

第三种:骑士上了马背后,抽一鞭子跑一段,不用鞭子抽就不跑,这种马被称为普通马;

第四种:骑士上了马背后,无论怎样的鞭抽脚踹,就是不跑,这种马被称为死马;

第五种:不但自己不承担一个马的职责,而且到处乱蹄,搅的谁也跑不成,这种马被称为害群之马。

职业学家们借鉴了这个典故,分出了五种职业人:

第一种:不用别人安排就知道怎样安排自己职业生涯的人,这种人是职业岗位上具有天才潜质的人;

第二种:只要有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就立即会做的人。这种人就是职业岗位上的强者;

第三种:别人督促一下走一步,不督促就不知道应该怎么走的人,这种人就是职业岗位上的庸人;

第四种:无论怎样苦口婆心地教他做,他横竖一个老主意,就是不干,这种人就是职业岗位上的死人;

第五种:不但自己不好好干,而且利用一切机会制造各种事端,让别人也干不成,这种人就是职业岗位上的小人。

无论是佛祖,还是职业学家,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同样的道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就必须成为一个积极行动的人。我们来到这个岗位上,不是为了做无聊的冥想,也不是为了仅仅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而是想通过这个岗位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因此,只有积极的行动,才能证明我们的价值。

人与人从脑容量及潜能上讲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同样的单位,做着同样的工作的人,多年以后,有些人一事无成,有些人却在不断地进步,二十年或三十年后却有了天壤之别。

这是为什么?是心态!态度越积极,对工作投入的心血就越多,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回报也就相应地更为理想。反之,则越少,甚至成了负数。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主动。所以,也就有了每个人不同的职业轨迹。

所以,关于主动工作,我们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工作能力划分出五个不同的层次:

(1)让我做什么我才做什么,你不说,我就不动。这是主动性的最初级别。

(2)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对我诱惑最大的不是薪酬,而是工作本身,因为工作是提高能力的绝佳方式。

(3)我对现状不满,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现在需要做的是找到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加有效率的方法,并在工作中实践。

(4)我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做。就像罗文一样,告诉我目标在哪里,我自己会找地图,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并且能够规划所有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需要做的事情。

(5)我就是船长。此时,我需要有搞定一切的信念。我知道怎样做才能到达目标!我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更是一个领袖,我知道哪里才能成功!

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我们的工作行为,就是我们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自己的手中。也许我们自己感觉不到,而别人却都看在眼里!企业会针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来决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决定是否给我们一个发展的平台。

职业心态,决定着我们未来成就的高度。我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也许改变不了环境,但可改变自己的态度。当我们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我们就能把自己打造成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人。

第三节 他律与自律

1.天神之罚——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适当的克制,不是约束人的锁链而是护身的铠甲,是力量的体现……克制使得人类引以为荣。

——英国思想家罗斯金

人是目前地球上唯一能够自由创造的物种。我们知道,除人以外,即便是最高级的动物也是按照遗传本能来行动的。而人的行动却是不确定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人成了“万物之灵”。但是,同样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使人成了这个世界上最难管理的物种。为了使人的社会团体正常运转,人类制定出各种各样的法规来约束人的行为。

这些规章制度并非天生地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而是存在于我们心灵之外的一种约束,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即社会伦理学上所说的“他律”。这种强加在人身上的清规戒律对人的心灵会造成一种压迫感。我们常常会感到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真是好麻烦啊!这种情绪就是“他律”造成的心理压迫感。

但是,这种“他律”心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是会模仿与会学习的高级物种。当一种行为经过模仿与训练而成为习惯的时候,“他律”心态就会转变为“自律”心态。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西西佛斯在天庭犯了法,被天神惩罚,降到人世间来受苦。对他的惩罚是:推着一块石头上山。每天,西西佛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可是在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于是,他又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这样,西西佛斯所面临的是:永无止境的失败。这正是天神的目的,也就是折磨西西佛斯的心灵,使他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受苦受难。

但是,西西佛斯发现了天神的用意。他不肯在成功和失败的圈套中被困住,心想:推着石头上山既然是我的职责;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那就不是我的事了。从此,当西西佛斯再推着石头上山时,他心静如水,并且安慰自己说:明天还有石头可推,明天还不会失业,明天还有希望。天神发现自己的用意失败,就放他回了天庭。

其实,在一个组织中,各种制度就如同西西佛斯的那块石头,今天遵守了,明天还得一条不啦地遵守——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必然命运。

既然是命运,我们何不学学西西佛斯,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自觉自愿,还需要我们科学地理解自律的本质意义。

百科全书中: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约束,今人又常称之为“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

自律,是一个人堂堂正正活在世界上必须具备的素质,也可以说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一个分界点。自律重于他律。自律在先,他律在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自律是本,他律是标。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就是标与本的关系。没有自律,他律就建立不起来;没有自律,再好的他律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自律是他律的载体。没有自律,他律就没有了对象。没有自我约束能力,他律就会形同虚设,就是一纸空文。

(3)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无论是他律已经成熟,或是还有缺失,人都应该提高自我监督能力,因为自律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完全靠自律,是绝对不够的,还要有他律的约束,他律是来自外部的监督,而且必须是最严密最有效的监督。他律是全方位的,比如制度、法律、法规、家人的提醒、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帮助等这些都是他律的手段。

我们知道,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首先表现在人的进步性上,即人控制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本能的自制力会越来越强。随着自制力的增强,人也就一步步地由野蛮变得越来越文明。

动物的行为是随机性的,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动物没有具体的规范可循,只有本能的需要,只要自身便利,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我行我素。人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自制力的提高,即对自我行为的控制。

控制什么呢?就是控制人的本能的动物性。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与动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一个具备了人的形态的人,还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通过社会性的学习与进化,逐渐地具备了人的知识、人的智慧,并且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开始贡献自己的生存价值。这种贡献所产生的成就,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控制动物本能,就会被动物性本能所驱使与控制。即使拥有了人的形态,但所做的事情都是动物性的,这样的人即便活着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自律是人性的觉醒,也是人性真正的成长。

2.精神苏醒——成功者的必备修养

高度的才智根植于高度的宽容性、真挚的情感和强大的意志力。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生在世,总要生活在林林总总的规则之中。大到从政经商,小到衣食住行,只要是“地球人”,就不能无视种种规则的客观存在。

人的行为受到意识、思维等一般心理状态的支配,有着较大的波动性和随意性,如果不加以约束控制,往往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使我们初定的志向难以实现。

人类自身行为控制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道德、规范、社会公约等外界强制力来规定行为的方向性,这就是他律;一是自己管好自己,即人们把一定社会公认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等有意识地自觉地转变为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它成为自身行为的自然取向,成为自身修养的主动要求,这就是自律。

两者相比较,后者作用更大,因为他是人的内因在发生作用,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体的人大都能管好自己的结果,这种有意识地控制自身行为、使其符合规范或保持既定方向的心理品质,我们称之为自律的精神。

本杰明·富兰克林——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他也是美国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人。

富兰克林原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那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个“最伟大的美国人”的?简单地说,就是他的完美道德修养的13项准则:节制、沉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诚恳、公正、中庸、平静、纯洁、谦逊。在每一项信条的后面,富兰克林补充了一条格言,表示他本人对每一项信条含义的领悟。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伟人,也没有天生的笨蛋。人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人物都有其成功踪迹可寻;反之,人之所以沦为平庸低下亦有其谬因可溯。富兰克林一生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必须是一个有修养,善自律,道德高尚的人。综观古今中外,一个领袖人物,一个杰出人物,乃至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他们的道德品质比之他们纯粹的智慧结晶,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更大的意义。

富兰克林是一个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经历的穷孩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拼搏,终于成为一代伟人。除去其勤奋努力的学习精神外,富兰克林严格的自律和克己修身是助他成为一代伟人的关键因素之一。1728年,富兰克林22岁时,为自己制定了13项用以修身自律的人生信条。正是坚持遵守并身体力行这13条人生信条,富兰克林才成为备受世人尊重的美德大师和在多领域创造惊人成功奇迹的一代伟人。

富兰克林的传奇人生经历不知激励过多少代人,其严格的修身自律信条也不知有多少人躬行效仿。青年人都希望学习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他们甚至把富兰克林作为人生指导的“美德大师”。的确,在今天物欲极度膨胀的社会里,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时时都在觊觎着我们美好的品德,使我们稍不留心就有可能将整个美好的人生全盘湮没。

修养,是抵制一切有损美德东西的护身符。一个人若想在这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不为利欲诱惑,不被污浊侵蚀,不与邪恶同流,就必须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人。因为这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没有哪一个道德败坏、毫无修养的人会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3.无限拖延——让膝盖中箭的顽疾

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

所有的失败者身上都有一种顽疾,那就是无限期地拖延——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

拖延一词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曾写过一篇题为《拖延与顺从》的论文,自爆了一段拖延经历——他需要将一箱衣物从居住的印度寄往美国,因为预计需要用一个工作日处理,于是决定晚点儿寄,结果日复一日,足足拖了8个多月。“8个多月里,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将箱子寄出。”但他一直没付诸行动。这篇论文发表后,拖延研究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加入研究阵营。

拖拉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并非天生的,而是模仿与学习之后的一种坏习惯。

拖拉者的主要表现是:(1)对自己撒谎。比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者“有压力我才能做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个谎言是时间压力会让他们更有创造力,其实他们是在挥霍时间。(2)不断找消遣的事儿,特别是自己不需要承诺什么。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严重的不守时!毫无时间概念,不把别人的时间当时间。

世界著名画家贝多芬说:“人拥有的东西没有比光阴更贵重、更有价值的了,所以千万不要把今天所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我们应该将“拖延”当作最可怕的敌人;因为它要窃取我们的时间、品格、能力、财富与自由,使我们成为它的奴隶。当我们拖延着不去做某些琐事时,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长此以往,就足以造成悲惨的一生!因为,你可以拖延,但时间不会。

台湾作家靳佩芬说:“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既然知道拖延行为会影响自己、他人以及工作进程,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拖拖拉拉?

心理学从另一种角度解释了拖延行为。根据研究,人的性格特点和拖延行为之间有一定关系。有高度责任心的人不太会拖延,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善于自我约束,他们更加勤奋、有责任感、忠于职守并且坚持不懈。这些人在工作中就像工蜂一样,极其认真又勤勤恳恳。容易冲动的人却常常拖延,原因是他们往往会被各种眼前事物所吸引,然后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做新的事情。结果,他们在很多事情上花费了时间精力却什么都没有完成。

喜欢拖延的人往往特别在意别人对他们的想法。这些人宁可被指责“不努力”也不愿被认为“无能”,所以从表面上总是匆匆忙忙地赶时间,结果却一件事也没完成。相反,有些人对于成功心怀恐惧,往往害怕事情做完了会有更多的事情要自己去做,于是就拖延着不做。

拖延行为的发生除了上述一些看起来很“自然”的理由,人们的一些不太理智的念头,也是潜在的原因。主要的潜在原因就是“自我妨碍”,即人们在面对任务时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无法达成目标的情境。因为缺乏取得成功的能力,所以我也就心安理得地无须行动。或许这是导致拖延更加常见的潜在原因。

拖延作为人的一种坏习惯,形成的原因是每一件事总是放一放再做,天长日久便成了一种恶习。因此,我们要医治拖延的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事务当前,立刻动手去做。多拖延一分,就足以使事情难做一分。假使对于某一件事,你发觉自己有着拖延的倾向,就应该立刻跳起来,不管那事怎样的困难,也应立刻动手去做,不要畏难、不要偷安,久而久之,“今日事,今日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习惯。

4.一切在我——这样克服人的惰性

天赋如果无益于人世,必将一天天衰减下去;天赋若是被懒惰所左右,旺盛激越的事业心就没有指望了。

——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

一个职业人在工作中可怕的习惯是什么?专家给我们的答案是:光说不练。

斯坦福大学的杰弗里·普费弗教授和罗伯特·萨顿教授二人合著的《工作最怕光说不练》一书中,有一项统计:“每年有超过600亿美元用于公司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客户服务培训、领导和组织管理培训等等,其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都是永恒不变的。然而,培训却仍然不停地举行,不管内容的质量多高或是重复的频率多高,管理培训在改变组织实践上常常是无效的。”

为什么我们掌握的知识常常不能应用到与之相对应的行动中?

普费弗和萨顿认为:“光说不练”是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都喜欢高谈阔论,但却难以付诸行动。结果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自己到头来也在劫难逃。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光说不练”的具体症状?如何提前预防陷入“光说不练”的可怕陷阱?又如何在企业内纠正工作上的这个最大敌人呢?

我们要想真正消灭这个最大的敌人,首先要找到这个症状的源头。

我们知道,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光说不练”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它的心理基础是懒惰。惰性是心理上的一种厌倦情绪,包括极端懒散和轻微的忧郁。惰性会因为主观的原因让人们退缩、迟疑、松懈、怠慢,而不能如期完成工作或达到预期的目标。

罗曼·罗兰说:“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人一旦滋生了懒惰的性情,就会不断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的懒惰开脱,即光说不练。

美国成功学家皮鲁克斯说:“借口不但误人,而且害人。”对于每一个渴望达到成功胜境的人来说,借口是致命的毒药,借口是迈向成功的绊脚石,是制约我们进步和发展的最大敌人!所以,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为:防止自己找借口。

美国卡托尔公司的新员工录取通知单上都印有这样一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恺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只有摒弃任何借口,你才会沉下心来审视自己的能力、责任心和努力程度。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校正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其实,懒惰作为人的一种恶习,与人的其他恶习一样并非天生,它同样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加以改正。

日本有个佛教故事:著名的盘珪禅师一向都是抱着诚正的态度来改革人生、净化人心。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盘珪禅师说:“我天生暴躁,不知如何改正?”

盘珪问:“是怎么一个天生法?你把它拿出来我看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说:“不!现在没有,当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暴躁,才会跑出来。”

盘珪问:“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顿时醒悟,从此再也不轻易发脾气了。

记住,借口是制造失败的根源。当一个懒惰者找到一种“好”的借口,他就会抓住不放,然后总是拿这个借口对他自己和他人解释:为什么他无法成功。当借口成为习惯,人的心理便自然地驱向懒惰,在行为上也就相应地表现为“光说不练”。

然而,不管我们现在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我们在什么岗位上,立即行动是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立即行动的人,才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也只有立即动手的人,才能够很快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只在人们的一念之间。积极与懒惰是两个截然相对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充满希望的快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堂;一个是充满忧伤的悲惨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地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这样告诫自己:一切操之在我!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自己的设计师!我是一切问题的源头!所以,一切从改变自我开始。

第四节 情感与自我激励

1.燃烧激情

激情、热情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

我们谁都无法否认,理性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符合规律的认识,是人的思维发展最美好的精神花朵。在人的精神素质中,情感与理性相比,似乎暗淡无光,很难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游移不定,难以捉摸,又常常与理智相悖,几乎是一个破坏性的因素。

其实不然。早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在其《人性论》一书中就谈到,情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欺骗性、变幻性和盲目性。他出色地证明了:“第一,理性绝不能单独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第二,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感。”这就是说,情感与理性互为作用,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实际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并不是冷若冷霜、无动于衷的,而总是伴随着或强或弱的情感体验,或是为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而感到愉悦,或是为自己的行为受挫而倍感痛苦。人在认识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发展了自己的情感世界,积极、健康的情感是构成人的优质品格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的意志行动的强大内动力。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的活动又往往伴随着各种情感,通过情感反映人的观点与态度。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在具体的活动中,人的理性所不及的地方,情感能够达到,理性懦弱的时候,情感可以无畏,理性混沌不清的时候,情感可以直观、清晰的把握。

德国大诗人歌德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些总是凭着冷酷理性要求自己和要求别人的人。他认为:“天才的浪潮之所以如此罕见,如此难以达到高潮,那是潮流两岸的沉静夫子们为了提防流水泛滥,淹没了他们的亭园、花坛、菜畦而拼命筑堤抵御之故。”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也是迷糊不清的。”

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深沉并且具有巨大推动力的情感。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迷恋,是智力表现和创造成功的必要条件。古往今来,大凡获得成功的人大都具备这种情感。

世界著名的动物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对于我国献身于科学的青年们希望些什么呢?除了需要循序渐进,要谦虚以外,第三个就是热情。你们要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有两次生命,还是不够的。科学需要一个人积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

所有成功的人生,与其说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这个世界为那些具有真正的使命感和信心的人大开绿灯,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他们依然热情不减当年。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前途看起来是多么的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能够把心目中的理想图景变成现实。

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都在呼唤着满怀热情的工作者。发明家、艺术家、音乐家、诗人、作家、英雄、人类文明的先行者、大企业的创造者——无论他们来自什么种族、什么地区,无论在什么时代——那些引导着人类从野蛮社会走向文明的人们,无不是充满热情的人。

在工作时,如果你能以火焰般的热情去工作,那么不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会觉得辛劳。热情是实现理想最有效的方式,用热情来点燃自己的工作,即便是最乏味的事情,也会变得富有生趣。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丝毫热情的人会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算工作不尽如人意,你也不要愁眉不展、无所事事,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激发自己的热情,让一切都变得主动起来。现在开始发掘你的热情吧!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很难做的事,关键是你要行动。

充满热情地做事,以积极的态度全面想想自己工作的好处,坚信自己从事的事业,发掘那些积极的方面,就会从中促使自己主动起来,这有助于点燃你内心的热情之火。热情的火焰一旦点燃,下一步该作的就是不断加柴,保持火苗越来越大。只有当热情发自内心,又表现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时,才能征服自身与环境,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工作业绩,使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情感病毒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中国古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

人的情感具有两重性,即消极情感与积极情感。按心理学的观点,积极情感是推动人的心理品格形成与各种能力发挥的有利因素,而消极情感则是一个破坏因素。

著名的伊朗医学家伊本·西争,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两只公羊分别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提供不同的食物,其中一只公羊可以看见狼在身边窥视,整天提心吊胆,非常恐惧,不久便死了;而另一只没有受到威胁的表现正常。

其实,人也是如此。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中有“痛苦”的“欢乐”两个对立的情感体验中枢。消极情感作为一种痛苦的感受,会刺激“痛苦”情感中枢,从而引发各种生理反应。人的很多疾病与这种变化有密切关系,如心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等。

美国哈佛大学用了40年的时间,对204个成年人作了追踪调查,发现21~46岁之间过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精神生活不愉快的40人中,全部在55岁之前就死了。因此,有人说坏情感是癌细胞的催化剂。

病理情感往往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嫉妒、冷漠以及由心理受挫而引起的极度悲哀等。

焦虑情感是一种内心的紧张,预感到似乎要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这是精神恶化的首先反映。焦虑之感主要是个人对自身的现实和未来没有明确的把握,所以思想全部集中于对未来的猜测和期盼之中,并且身不由己。具有这种病理情感的人,其基本特征是:对周围的最轻微的刺激都极为敏感,遇到某种小挑衅立即做出反应,或是表现出手足无措的样子。他周围的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为一点小小的不适而大动肝火,甚至大动干戈。

抑郁情感是一种心理综合征。这种病理情感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情绪方面,沮丧、悲伤、冷漠;(2)认知方面,自我评价较低、对生活与工作失去兴趣,无望无助;(3)动机方面,活动能力减弱,表现出迟钝、麻木等;(4)行为方面,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性兴趣减弱,疲惫无力。心理学研究证明:抑郁过久,往往会导致自杀行为。

冷漠情感是一种凡事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情感体验,即冷漠心态。病理学家金布尔指出:“一般只有那些长期受挫的人,处于无助无望的人,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极容易产生冷漠的情感反映。”这种人迟钝而倦怠,意志消沉,精神和肉体都显得虚弱无力。对一切失去了好奇心,缺乏生命活力,并且伴有严重的自我封闭表现。

嫉妒情感是一种个人感觉到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种痛苦或不满的情感体验。嫉妒作为一种病态出现后,首先是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他是他自己的敌人。”而哲学家孟德斯鸠曾为嫉妒者做过这样的勾画:“一个人缺乏某种才能,就以藐视这种才能作为补偿,因为这样,他在达到功勋的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可以消除了;并且这样一来,他发现和那个在工作上使他望而生畏的水平相齐了。无知的人总是愿意将自我埋葬在遗忘之中,以减轻自责。”一般来说,嫉妒心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承认自己比别人弱,但面子上又表现出不服输,既不愿意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又不愿意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为了达到压倒别人的目的,他会不惜采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因此,嫉妒是一种害人害己的病态情感。

受挫情感是一种人的需要动机遇到阻碍或干扰后的情感体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的行为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目标难以实现,这就是受挫。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在受挫时会处于紧张状态,往往会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失去平衡。轻微或短期的受挫,能够通过自我心理机制的调整给予补偿,而重大的或连续不断的受挫就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重大挫折的困扰下,或置法律、道德于不顾,或把攻击的目标指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给他人和社会构成威胁;反之,则将愤怒、不满压抑到心理深层,导致消沉、冷漠、焦虑、忧郁等病理情感的出现,失去生活的兴趣与勇气,致使自己的生命力受到破坏。

了解各种病理情感的基本特征是预防和消除病理情感的重要措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理情感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往往以综合特性表现出来。因此,加强心理的综合预防与治疗,提高生理与心理的抵抗能力,才是克服病理情感产生的有效途径。

3.生理极限与感觉剥夺

无任何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则是另一种常存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死亡。

——压力专家享斯·珊利

人是自然的、有血有肉的生物。在人身上有着生物因素和生物属性。尽管就整个人类而言,人类的历史已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人是这个世界上适应力最强的物种。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他经受了赤道的酷热和南极的严寒,也经受了达豪纳粹集中营和苏联沃尔库塔劳改营的折磨,最终生存了下来。现在,他已经能够在月球上行走了。

然而,归根结底人仍然是自然的、有血肉之躯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他仍然需要适宜的气候、气压,需要适量的热量、氧气,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友爱,以及由此构成的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些无疑都为人类设置了在目前条件下无法逾越的界限。这个限度是可以感觉到并且可以认识的,一般来说,人的心身的承受力超过限度时,就有一些症候出现,轻者会发生各种病变,重者则会死亡,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人体是一座生物钟,它有着自身运转的规律,无限地破坏这种规律,就会使机体受到损害。但是,这座生物钟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事实上,它有着极大的收缩性。人的机体的形成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稚弱向成熟不断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刺激正是人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形式之一。如果离开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和斗争,人就不能称其为人。人正是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中寻找着生存状态的平衡。

实验心理学中的“感觉剥夺”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刺激(外部的内部的),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不仅不能产生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就连原有的心理机能也将遭到破坏,逐渐丧失。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感觉强度和刺激成正比关系,而不同的感觉强度会引起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另外,情感体验具有向两极转化的性质,“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蜜多不甜,花多不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快感首先是随着感觉强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又随着感觉强度的增加而愉快的情感转化为无情感体验,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事事顺利,一切都唾手可得,起初必是愉快的,但长期如此,愉快就会消失,因为一帆风顺的生活消除了人显示自己能力和人格力量的机会。相反,如果一个人倍受挫折,经过种种磨难,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他得到的快乐情感又是无法言喻的。因此,在适宜的限度内,人既需要愉悦的刺激,也需要痛苦的刺激。

人不可能在一生中都不经受某种程度的压力。各种冲突、斗争,甚至失败、灾难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管人的求生本能让每个人对这一部分是那样的畏惧,但是,如果没有了这一部分,就无所谓完整的人生。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鸦片是毒品,入药却可以治病救人。美酒是上帝赐给的珍品,但醉鬼大都带着几分魔鬼的形象。痛苦刺激有它不利于人的一面,也有它利于人的一面。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在适度焦虑的情况下,思考能力增强,反映速度加快,动作比较灵敏,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都会显著提高。“急中生智”“掷死地而后生”“愤怒出诗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就会处于消极状态,终日懒懒散散,无所事事,失去生活的乐趣的生命的活力。这无疑是对生命的摧残和浪费。

痛苦刺激和愉快刺激一样,在人的潜能发挥上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按一般的道理讲,一个生活在优越环境和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其爆发出来的潜能要比那些身处逆境或身体受损的人要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春风得意,身体健康,大脑灵活,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那些成功的人几乎都是从不同的逆境中走出来的。

我们很清楚,人是按照自己的愿意求生的物种,人的本质使命就是创造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质与精神的产品,如果这种需求在满足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往往会激起人的“逆反心理”。人会不遗余力、坚持不懈的冲破这些障碍,向既定的目标冲去。这时,障碍不但不成其为障碍,反而成了一种推动人奋勇向前的动力。

“痛苦刺激”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发展有利有弊。在一定限度内的痛苦刺激,究竟是好是坏,关键取决于人对它的态度。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在面对痛苦刺激的时候,如果采取消极退让的态度,人的心理就会导向心灰意冷,甚至绝望的境地;如果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人的心理就会导向乐观向上的境界,并且能够做出在顺境中无法想象的重大贡献。

4.情感调节与自我激励

如果我们能够引导人们乐观地去想想,这就好比给他们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预防针。

——心理学家安德逊

无论是刺激不足还是过分刺激,对人的情感都是有害无益的,这并不难理解,当我们把一个人关在只能容下一个人的小屋里,取消一切外来刺激,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因孤独而精神崩溃。反之,如果让一个人连续不断地接受一系列痛苦刺激(如亲人死亡、离婚、失业、车祸等),也会产生以上的结果。

一定的生物的与精神的压力是维持健康生活的基础,但是,压力专家享斯·珊利称,过度的、有害的压力为“烦恼”或“艰难”,它会导致疾病或死亡,所以必须加以控制。

压力专家凯恩则说:“人的心理如同吉他的弦,需要有一定的张力产生美妙的声音,但如果张力过大,琴弦就会断裂;太小,则声音既小又单调;我们必须要寻找自己的最佳压力以产生最优的声调,每个人都有能力来对付压力,但需要一些特殊的技术来对付社会中现存水平的压力。”

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够管理和控制压力,不论压力来自何方,他们都能用有效的方法来排除压力对健康和意志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呢?

能量发泄。不良情感之所以能危害人的身体,是因为它能刺激体内产生能量。因此,当不良情感露出苗头时,最好找一个比较理智的方法来发泄一下郁结的坏情感。

发泄坏情感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哭”来发泄,这也是人类最本能的发泄方法。研究表明,哭是发泄不良情感的一个重要阀门,伤心的泪水里含有某些有毒物质,流泪时,这些物质会随之排出体外,起到排除不良情感的作用。有资料证明,85%的妇女说她们哭后感到心情比较好受。所以,在痛苦至极时,不妨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不过,万事过犹不及。总是哭哭啼啼,不但不能阻止和调整不良情感,反而会助长坏情感的继续发展。

思想调整。无论来自那方面的压力,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人的思想体系,使之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当压力出现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是调节不良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思想调整通常分为三个步骤:(1)面对现实,承认压力的存在。(2)要分析压力存在的原因。(3)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消除压力。思想调整的功能在于:它能驱散由恐惧、苦恼造成的迷雾,避免盲目的摸索。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地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理智地接受最坏的情况,将失败作为继续前进的拐杖和阶梯,我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失去了。这自然就意味着我们将赢得一切。

遗忘转移。我们与其让不良情感郁结于心,来破坏我们的好心情,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不如把它忘掉,不去想它。这就是遗忘转移。

遗忘转移的方法很多,听听音乐既方便又简单。音乐有一种调节情感的功能,可以使精神得到慰藉与净化,从狭小的自我和喧闹的现实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崇高广阔的精神境界。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做一次长途旅游。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无边无际的原野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叮咚流淌的泉水能洗涤我们的心灵;壮丽的山河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名胜古迹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个人心中的任何痛苦都有权向美丽的大自然倾诉,因为大自然是一切痛苦心灵的慰藉者与净化者。

自我暗示。所谓自我暗示也就是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来驾驶自己的能力。自我暗示又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促进心理平衡,消极的自我暗示则会远离心理平衡。

积极的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一是自我教育。主要用前人的、公认的某些哲理警句来陶冶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做斗争的思想,培养顽强不屈的勇气和自信心。二是语言暗示。语言是人的情感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工具。即使是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因此,我们不妨在自己的案头、床边写上“镇定”“宽容”“静思”等字牌,这对控制不良情感和诱发良好情感大有裨益。

乐观精神。快乐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对它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能改变自己的思想,从悲观走向乐观,就能使我们的一生发生改观,获得真正的快乐,并获得一个成功的人生。

乐观者与悲观者处理事情的方法截然不同。当事情出现差错时,悲观者总是责备自己或怨天尤人,而乐观者则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他所做的事情是寻找原因,弥补漏洞,转败为胜。乐观者总是把成功归于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悲观者则把成功归于侥幸或命运的赏赐。乐观者认为自己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如果事情不妙,便迅速采取行动,把自己从灾难中拯救出来。悲观者则觉得自己处处受命运捉弄,因而迟迟不肯行动,他认定自己无计可施,所以只能坐以待毙。

第五节 错误、承担与升华

1.正视错误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马里·雨果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难免会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有的人犯错后,长期生活在自责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人犯错后,认为从此前途暗淡,开始破罐破摔;也有的人在犯错后,没有反思所犯错误的主观原因,一味地将错误的起因归咎于客观原因或他人,在错误面前,将自己解脱的干干净净。毫无疑问,这些态度都不是科学的、正确的、明智的态度。

其实,人人都会犯错,犯错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人人都想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完美是一种境界,错误往往是打开完美境界的钥匙。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所言:如果没有1000次的失败,哪来的第1001次的成功。

有人认为避免错误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去冒险。但是,这恰恰是所有错误中最严重的错误,因为放弃了积极主动的进取,虽然减少了犯错的概率,但也放弃的成功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学会原谅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过错,不要让自己因为必要的错误而变得心灰意冷。

当然,也千万别试图通过冒更大的风险来用很短的时间弥补之前的损失,错误拯救不了错误,如同用谎言弥补不了谎言一样。相反,我们首先要确定错误出现的根源,以及未来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反思之后的错误就会变成促使自己进步的催化剂与成长的阶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生活中,过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回避它。当我们有过失时,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开悟。所谓悟,就是改过,即通过自己的行动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一个真正懂得负责的人,才是懂得为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买单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脑子里往往会闪现出隐瞒错误的想法,害怕承认之后会很没面子。其实,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丢脸的事。反之,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英雄本色”的行为。因为错误承认得越及时,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补救。切记:真正毁掉我们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我们不愿承担责任、不愿改正错误的态度。

一个人得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并认识错误、接受教训,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过失,才能把过失当成动力,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到对自己、对别人负责。成功往往伴随着过失、挫折而来。过失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教训,少了它,成功也就没了分量。

人们往往对于承认错误和担负责任怀有恐惧感,因为承认错误、担负责任往往会与接受惩罚相联系。所以一旦出现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原因,而是将精力都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寻找借口上。

选择指责别人或把失败的理由归结于别的因素,会给人一种轻松感——似乎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会被追究,我们不必再独自面对问题的挑战,我们也不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只能让情绪获得短暂的放松,却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我们坦然面对错误的力量来自于我们的责任心,如果失去了承担责任的勇气,我们就会去责怪和批评别人、制造借口、贬低周围的一切,但我们在贬低别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把自己贬低到了同样的水平。

人是社会性的物种,承担责任是人的本质任务,人一旦逃避了责任,就与其他人脱离了关系。这种行为降低了人的社会性。如果我们与这个世界相联系,并向世界做出某种承诺,我们就要做出艰难的决定,并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然而,对承担责任的回报,则是我们自信心的生成,是我们生命力的蓬勃成长。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不知道每一次失败当中都蕴含着成功的因素,就不会从错误、失败中学习和完善自己,并且会深陷于错误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一错再错。

千万不要利用各种借口来推卸自己的过错,从而忘却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它们,承认它们,分析它们,并为此承担起责任。更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抛弃寻找借口的习惯,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2.承认错误

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

美国著名的职业培训专家沃尔特·米勒在考察了诸多成功人士以后发现,决定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责任——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而他的《这是我的错》一书正是他向我们阐释责任理念的一本力作。“这是我的错”,其中心含义就是承认错误与承担责任,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做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品德。

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曾说过这样一句管理名言:“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后来,人们将这句至理名言归结为“特里法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认错误是一个人的最大力量源泉”;二是“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勇敢地面对错误并努力改正,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和基石;人性的进步正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前行,而前进的动力只有在不断地改正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所以只有态度端正的人才有可能总结经验教训,才有可能改正错误并重新迈向成功之路。

敢于承认错误是避免再次犯错的重要前提;不敢承认错误就会想方设法地掩饰错误,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不是回避就是还像以前一样犯错,进而导致一错再错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什么是真正的过错?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柏拉图说:内省是做人的责任,人只有通过内省才能实现美德。一个善于自省的人遇到问题往往会反求诸己,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

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具有极好的自我纠错习惯,他经常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某个最新见解,不久后又会毫不留情地自我否定掉。尽管他的十个见解中往往八九个都是错的,可是他凭借有错必纠的好习惯最终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有些人在面对错误时,会找出一大堆借口来为自己辩解,并且说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但远远不如面对错误时,挺身而出,明确说一声:“这是我的责任,我来承担”。在营救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被扣的作战计划失败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立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这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

富兰克林十分相信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一句话:“统治者率先垂范,其他人就会仿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一个人越勇于承担责任,就越给人以信任感。借助这种信任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你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所以可以得到别人的支持,以你为工作榜样,并且很快会成为团队的领袖。

承认错误并非失败,更不能说因为犯错就永远差人一截,而是一种逼迫自己看见错误的地方,敢于面对错误,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哲人说:无心之过不为过,知过不改是大过。如果我们面对错误,视而不见,让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人生就会一直在那几个错误的点上打转,新的智慧也就无从萌生。

避免犯错是一种能力,承认错误却是一种智慧!错误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会有错误的时候,没必要把错误看成一种毁灭,既然错误并非毁灭,那也就没必要死不认错。不肯承认错误,或许可以暂时保全一下我们的面子或者所谓的尊严,却永远得不到正确的智慧。所以我们要把错误看成历练,从中学习经验,更要让自己因为错误得到应有的智慧,但这些在于我们能不能在犯错之后勇于承认。

承认错误不仅要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句警言,而且要成为我们敢于担当的行为。特别是当一些不能明确界定的错误出现时,应该第一个挺身而出,大声地说一声:这是我的错,我来承担!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总有犯错的时候,关键在于我们认错的态度。只要我们坦率承担责任,并竭尽全力想办法改正错误,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3.承担错误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

错误既然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那就不要去掩盖它。正确的做法是:真诚地面对。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认错误,不敢承担错误。松下幸之助说:“偶尔犯了错误无可厚非,但从处理错误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清楚一个人。”

成功来自于我们在错误中的不断学习,因为只要我们能从错误中学得经验、吸取教训,就不会重蹈覆辙。只要我们坚持并有耐心,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弥补错误,就能吸取经验,取得成功。

千万不要利用各种借口来推卸自己的过错,从而忘却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借口只能让你的情绪获得短暂的放松,却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抛弃找借口的习惯,承认错误,分析它们,并为此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要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我们都不希望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错误不可避免地出现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面对呢?

我们应该选择的正确方法是:好好把握每一次犯错的机会,认真总结,力争不再犯重复性错误;犯一次错误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只不过是反面教材而已。所谓的天才并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同一个错误从不犯第二次。古人所讲的“不二过”既是如此,错误不犯第二次就是圣人。我们大都是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就是同样的错误经常是一犯再犯。

达尔文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歌德也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敢于承认错误,汲取教训,我们就能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面是成功,一面是失败。惠特曼说:“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而且只有这样的成功才足以永志不忘。

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失败有大有小,大的失败,我们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信心,这样才能把失败造成的损失缩到最小;小的失败,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下一次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做到这些,事情就算有了起色,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反过来,如果我们遇到一点儿挫折就放弃,我们永远也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不知经历过多少失败,假如他遇到失败就放弃了,那么他永远也成不了“发明之王”。可是他没有,他面对选什么做灯丝材料时,选取了千百种材料,进行了千万次试验,最后他选定了碳,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千万次的失败中,他没有退缩,充分显示了他不怕失败的精神。他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信心,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促使他给世界带来了一件最伟大的礼物——电灯,从而为我们生存的世界驱走了黑暗,带来了光明,开始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懈奋斗,日夜劳作,他进行过无数次的耕种,在实验田里坚持奋战了几十年,虽然他有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有时候当他获得了一点儿关于杂交水稻的新的信息时,他几乎忘记了吃饭和睡觉,迅速赶赴试验田,生怕信息会消失,就是这样的精神,使他最终成就了人类一项最光辉而伟大的事业——杂交高产水稻,不仅为中国的发展书写了耀眼的一笔,而且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错误并不要紧,怕的是我们从此消沉,不再前进。人生之路,几多坎坷,我们要时刻警示自己:错误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实,错误也是一种收获,至少它让我们不会重复同样的错误,帮助我们积累了经验,从而不断地催促我们向着成功迈进。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自然,而是自己。一个人可能被别人打倒,但绝不能被自己击碎。面对自己的错误,能够坦然地不加任何掩饰、任何推诿地示众,对自己的过错行为主动负责,这是一种勇气、一种胆识。只有我们拥有敢于直面人生的态度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优秀品格,有了承担责任的勇气,经常审视自己的心灵,就能创造自己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4.放下错误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

——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

生活中出现了过失,关键在于我们的评价,是否能正确面对自己的过失。著名思想家迪斯雷利说过:“重要的事情并非重要到不能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也并非就像看上去那么不重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在过失中成长,在过失中寻找成功。避免不了的苦痛是新生,康复后的理性是一种重生的升华,轮回往复,太阳会再次升起。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拜见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走到了你这儿来。”

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对自己过去的错误痛心疾首、后悔万分,甚至对几年前、十几年前的错误和失误耿耿于怀,整天生活在痛悔和自责当中。他们不是生活在现在,不是生活在当下,而是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

黄昏。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一个少年背负沙锅,艰难地前行。随着一生清脆的声响,沙锅掉在地上,碎了。路人看见了,皆在叹息,少年分明知道回家后会被父母责骂,但还是头也不回地前行,一点也没有难过的意思。路人疑问:“你不知道沙锅碎了吗?干吗不去看看?”少年道:“已经碎了,回头又有什么用?”说完又继续前行了。很快,少年消失在街道上,只留下疑惑的众人与地上的碎片。

虽然这个故事很简短,但却教会了我们怎样对待错误:做错了事后悔是没有用的,只有分析错误的原因,总结错误的经验,把这个错误当成一个教训,继续前进,让自己在以后的“路”上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一些过失和错误,当我们面对这些过失与错误的时候,我们总会不断挣扎,但是往往是越挣扎越难以摆脱,甚至陷得越深。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的挣扎,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越难以挣脱。就算咬钩的鱼儿成功得以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从嘴里掉出来,因此钓到了两个鱼钩的鱼就不奇怪了。其实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过失时像鱼儿一样,每当无法阻止的过失和错误发生后,就会深深地陷入心灵的深处,无论怎样的摆脱和挣扎,也无法抹去心中的残缺。所以,最好的处理方法即是放下,正如阿德勒所说的:“要学会放下过失。”

放下,是一种肚量。放下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累赘,让心身多一份自在、轻松、愉悦。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释去烦恼与忧愁,让我们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淡泊之中,让生命从此多一份从容与洒脱。

当然,放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补救。一个成功的人,在面对错误时大都会采取这样的行动:(1)认真追问错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制定出修正错误的可行性方案。(3)行动起来,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界线是:失败者在面对不可避免的错误时,心态是消极的,他想的不是如何改正错误,而是如何回避错误。这时,原有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而且成了一系列错误的引线。而一个成功者在面对不可避免的错误时,心态是积极的,他想的不是如何回避错误,而是如何改正错误。这时,错误就不再是一种阻力,而是踏上成功之路的经验与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