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浮士德》新译新解
62985000000003

第3章 关于书名 目录等事项的说明

一、歌德把他的《浮士德》定性为“悲剧”(Tragoedie),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4月,1808年收入科塔版(Klett Cotta)《歌德全集》第八卷,并有单行本,书名是:《浮士德。一部悲剧》(《Faust.eine Tragoedie》);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夏,科塔当年就出版了单行本,书名为:《浮士德。歌德创作的一部悲剧。内涵五幕的第二部分》(《Faust.Eine Tragoedie von Goehte.Zweiter Teil in fuenf Akten》);以后出版的全书,书名是:《浮士德。悲剧第一部和第二部》(《Faust.der Tragoedie erster und zweiter Teil》)。据此,笔者认为,汉译本的正式书名中宜有“悲剧”二字:《浮士德·悲剧》,简称可以是《浮士德》。德文原版书的书名一般是这样:封面用简称《浮士德》,扉页用全称《浮士德·悲剧第一部和悲剧第二部》。

二、原书无目录,译者将原文中的幕与场的名目排列起来,置于全书之前,形成此目录,为避免相同、相近场名的混淆,前面加了顺序号。悲剧第二部《皇帝的行宫》和《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两场,在其总场名之下,又分为若干场景,笔者以“景”称之,例如:第二场第一景。

三、悲剧第二部第三幕本书分为三场,其他汉译版本有的分为两场;第五幕本书分为五场和尾声,其他版本有的分为八场,有的分为七场,有的分为六场。相关题解对此均有说明。

四、《献诗》和《开场白》不是悲剧正文,只是全书的“引子”,所以用空行与悲剧正文隔开。悲剧正文从《天堂序幕》开始。

五、原著以场景(时空)划分场次,以时间、地点为名目(如《夜》《书斋》),这是悲剧的外表结构(场幕划分);剧中还有隐藏的结构,即浮士德人生的五大悲剧,这是悲剧情节的逻辑结构。《天堂序幕》既是外表结构,也是逻辑结构。《浮士德》的“尾声”隐藏在最后一幕最后一场中,本书在原有场名之后加上“尾声”二字,放在括弧里。对此,相关题解亦有说明。

六、从目录上看,悲剧第二部分为五幕,这是欧洲悲剧的传统幕数;悲剧第一部没有“幕”,只有“场”,且多达二十五场,很不规范。这是为什么?译者也在相关的题解中予以解读。

七、十个汉译版本对五十多个场景名目的翻译,有十几个明显不妥,本目录一并予以订正,并说明了缘由。

八、为了查阅方便,书页两侧保留了原版书的边码,原版为五行一标,本书为十行一标;原版的标示与实际行数不尽相同,本书与原版保持一致,与实际行数亦不尽相同。

九、本书插图是笔者从不同版本中选出。据笔者了解,它们均超过了版权保护期,如有侵权,责任由笔者承担。插图的文字说明是笔者根据个人理解编写的。

十、本译著依据的两个德文原版书是:半岛出版社1974年袖珍插图本(InselVerlag Frankfurt am Main,insel tashenbuch,1974),慕尼黑贝克出版社1986版(Verlag C.H.Beck,Muenchen 1986)。

姜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