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醉眼看世界
62871500000010

第10章 驼铃声声鸣沙山

游览鸣沙山之前,导游一再强调,游览时可借助三种交通工具:一是越野吉普;二是沙漠摩托;三是骆驼。导游极富煽动性地说:“来到沙漠,不骑一骑骆驼,岂不是遗憾的事?”

是呀,来到沙漠,不骑一下骆驼,确实是遗憾,可来到沙漠,不在沙海里走一走,是不是更遗憾?我不止一次欣赏沙漠驼队的图片:广袤的沙漠,七八头骆驼缓缓地行进在沙丘上,在洁净的蓝天背景上留下一幅清晰的剪影。这样的景象,骑在骆驼上是绝对欣赏不到的,骑在骆驼上,只能供他人观赏,只是个道具,那才是最遗憾的呢!我和妻子,当然选择徒步跋涉沙漠!

有人威胁我们:“在沙丘上行走,走三步,至少得退一步。”

我说:“别管他,走三步退一步,依然在前进!”

我和妻子不为所动。我们俩,天生一对玩家子,爬黄山、爬泰山,都不乘缆车。不是不想乘缆车,须知,徒步跋涉过程中有足够的乐趣,路边的山野有许多美丽的风景,是乘坐缆车绝对看不见的。古时候杜甫登泰山“一览众山小”,那是必须亲自攀登上去之后才有的豪情,乘缆车,呼呼的,几分钟到山顶,有什么滋味?

我们已经在沙海里走出好远,后面骑骆驼的同伴才追上我们。从鸣沙山牌坊出发到沙山脚下有约500米平路,骆驼载着游客,在平路上迈着轻快的步子,脖子下的驼铃清脆地响起来,仿佛在向我们炫耀:看看我们,在沙漠上行走多么轻松!骑在骆驼上的游客也向我们嗨嗨地叫喊,他们的意思是:看我们骑在骆驼上多过瘾!

越接近沙山,地上的沙子越厚,我们行进的速度明显地慢下来。身边不断有驼队经过,在平路上,我们的速度并不比骆驼慢多少,等到开始爬山时,骆驼才把我们甩下一程又一程。

湖南的老小伙小杨,身体比我好,跑得快多了;武汉的陶医生昨天生病了,今天体力不济,被远远地甩在后边。我的体力足够跟上小杨,但是,我得带着妻子,还得等陶医生,速度自然慢下来,宜都的老黎本来想跟我们徒步跋涉沙漠,走了一程,折转去骑骆驼了,只有我们四人相继跟着,继续爬山。

沙山上,积沙很厚,在沙山上行走,有时候,脚陷进沙里尺把深,刚拔出来,流沙就把脚坑复原,只留下浅浅的脚窝。

陶医生已经落后很远,我和妻子都站下来等她,就在我望向陶医生时,一刹那,我看见,一支驼队正行进在东边的沙丘上,初升的太阳从沙山顶上照过来,没映在阳光中的骆驼现出清晰的剪影。阳光从驼峰,从两只骆驼的间隙,还从骆驼的腿间射过来,那一刻,整头骆驼仿佛一齐沐浴在圣光里。我大声地提醒妻子和陶医生:“快看那边,骆驼,阳光里的骆驼!”

妻子和陶医生一听,顺着我指的方向看过去,两个女人不约而同地尖叫起来:“啊——”

妻子说:“好美!”

陶医生没忘了说:“叫他们去骑骆驼!”

其实我知道,骑在骆驼上也能欣赏到骆驼沐浴在阳光里的奇观,只是他们欣赏的时间很短,我们站在沙漠里,可以一直看到驼队走出太阳,我们甚至可以变换方位,让驼队较长时间浸泡在阳光里。

一会儿,陶医生实在走不动了,她仰面躺在半山腰的沙地上,四肢一摊,很享受的样子。山下,不断有新的驼队走过来,到达山顶的驼队经过短暂休息之后返身下山,清脆的驼铃从远处响过来,经过我们身边时,那铃声放大,叮当,叮当……一声声,仿佛在耳边敲响,再渐渐远去。有人放开嗓子吼起来: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

耳边响起驼铃声……

哪有哭声?分明是呵呵的笑声。我知道,他唱的是降央卓玛唱的《驼铃》,与我们眼前的情景正相吻合。歌唱的人嗓子并不很好,但是,此情此景,吼两声《驼铃》,倒是挺有味。

前面的人似乎没有把歌词续下去的意思,跟着和的人又吼起来,总是吼这几句: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

耳边响起驼铃声……

为什么还唱其他歌词呢,大家要的是应景,只要“耳边响起驼铃声”就足够。

驼队陆续远去,似乎另有人接着唱下去,我没有听他唱“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倒是“任重道远多艰辛,洒下一路驼铃声”清晰地从远处传过来。

不久,我们一行四人终于攀上鸣沙山顶。

鸣沙山顶,有人正坐在滑沙板上往山下滑。据说,沙子只有在流动时,才能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响声。滑沙的那面山坡很陡,可惜今天上午没有风,好几个人坐在滑沙板上往下滑,流沙都没有发出鸣叫声,这不得不说是攀登鸣沙山的遗憾。

站在鸣沙山上,放眼向北望去,敦煌市城被绿洲围裹着。天很蓝,绿洲深处有雾霭,鸣沙山一带却碧空万里。资料上说,鸣沙山为流沙积成,这一点不假,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我们见到的主要是浅黄色沙砾。我有些不解:汉代为什么把鸣沙山称作角山呢?是不是因为这些山头都像一只只翘起的兽角?

鸣沙山主峰显得很高,虽然海拔只有1715米,但站在山顶,却有一种眩晕的感觉,这眩晕不是来自它的高度,而在于它的壁立与尖削,我想沿着鸣沙山顶峰向前走,让别人欣赏我们留在蓝天上的剪影,可是,鸣沙山顶峰的山脊宽不盈尺,踩在山脊上,有踩在雪峰上的感觉,那山脊,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塌陷,我只得放弃走山脊,改从山的东面滑下去。再说,我们还得去月牙泉呢,不能老在鸣沙山上盘桓。

同行的小杨也同意从山的东面滑下去的想法,他试着躺到陡峭的山坡上,只要不用力,身子并不会自动下滑。他再试着向斜下方滚动身子,身子也不发生连环滚动,这跟我们在泥土的山坡和石头的山坡上滚动,效果大不一样,可能是沙粒松软的缘故吧。

我忽然想,小杨躺在沙坡上也不连续打滚,想必走下山去,也不会打蹿吧,就试着往沙坡上走了几步,嘿,稳稳当当的。鸣沙山主峰,山脊附近的坡度小于四十五度,我往山下走时,如果稍稍往沙坡上一躺,就能贴近坡面。刚开始,我脚跟着地,脚下踏出一尺多深的沙坑,身体决不前倾,也不后仰,如履平地。哈哈,如果我们不徒步跋涉鸣沙山,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幸好我们坚定不移地选择爬山,而没骑骆驼,更不去坐沙漠越野车,那种在沙山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是何等快乐的体会哟。我忽然记起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一段名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亲自跋涉鸣沙山,辛苦自不必说,可是回馈十分丰厚,非常值得!

王安石又曰:“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宜都的老黎想跟我们一起爬沙山,但是他担心体力不够,退回去了,我很为他惋惜。“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武汉的陶医生实在爬不动时,如果我们不伸出援手,给她点精神鼓励,她也很难爬到山顶的。“力足以至焉”,却不尽力向上攀登,当人家看到奇异的景色后,才想着后悔,只会惹人讥笑。自己尽力后还不能到达目的地的,才会终生无悔。

我喜欢旅游,而且不太习惯凭借外力,凡景点,无论远近,都爱亲力亲为,让自己有机会见到十分奇特的风景,这次跋涉鸣沙山又一次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出游,千万别什么都听导游的,正如这次,骑在骆驼上听驼铃,远不如走在沙漠上听驼铃来劲;坐在驼峰上看朝阳,远没有跋涉在沙海上看别人骑骆驼沐浴在晨光里的剪影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