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碗筷留香
62870800000001

第1章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美声让人修身养性,美女让人养眼养心,美酒让人放浪形骸,而能把上述几种美丽元素聚合在一起的,就是宴饮了。南唐传世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除了美食美酒,还有琵琶、管乐和舞蹈,进行表演的都是韩熙载蓄养的歌舞伎,个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环肥燕瘦,秀色可餐。

韩熙载贵为南唐大臣,俸禄丰厚,加之润笔费多,自然得以纵情声色,放浪形骸。据说韩熙载如此,是为规避后主李煜的猜忌,以免带来杀身之祸,但贵族此种奢靡之风,的确是后唐亡国的前兆啊!

四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川西绵竹,中途因为求学或有短暂的离开,但很快地又回到了这里。它以剑南春、绵竹大曲和绵竹年画闻名于世,或许还应该算上三国蜀汉的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南宋张浚、张轼父子,还有清末维新变法时罹难的杨锐等人,因此此地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不算浮夸。

汶川特大地震来临时,绵竹城乡瞬间沦为人间炼狱,罹难一万多人,也让绵竹以一种绝望的悲情姿态广为人知。当时余震频繁,城市已经成为站立的废墟,人们根本不敢回家去住,只能在城市的开阔地带搭建窝棚遮风避雨。惊魂稍定时,汽车电台里不断传来邻近县区死人的消息,各种谣言满天飞。我们凑在一起暗自伤怀,大家一个个灰头土脸的,不知道今后日子该怎么办。

绵竹历来水旱从人,风调雨顺,是川西坝子的福窝窝。绵竹人好吃好耍,成都人吃什么穿什么,我们这里基本上都能找到。

在震后的三天里,我们几乎没有吃过一口热饭,全是吃饼干、嚼泡面、喝矿泉水,更别说洗澡了。有些人的食物,甚至是在倒塌的超市废墟里翻拣出来的,这种“讨口子”似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一两天,所幸的是,各种救援力量陆续进入灾区,政府也开始免费供应饭食,我们才得以稍微拾回些做人的尊严。

民以食为天,当你饿得前胸贴后背时,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老子怎么怎么样。

那时候,我们一下子觉得以前的生活太幸福了,隔三岔五喝点小酒,打打麻将唱唱歌,大家嘻嘻哈哈嚯嚯嗨,生活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虽然我们离韩熙载酒池肉林、丝竹管弦的生活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但至少温饱是没有问题的,甚至绝大多数人已经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日子。

不信你学央视记者在街头采访一下绵竹人,“你幸福吗?”相信他们都会用亲切的绵竹话告诉你:“们觉得日子还是过得将就!”“们”就是我们。所谓将就,自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这就是绵竹人,懂得知足,懂得享受,当然也就懂得生活了。

身边有一群文朋诗友,聚餐吃转转会是免不了的。不管是火锅还是中餐,如果是在包间里,吃到兴起处,大家总会怂恿个别的一些朋友表演助兴,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有唱歌的,有伴舞的,也有吟诗的,还有说相声段子的,大家总是玩到尽兴才肯罢休。有时就连餐厅的服务员也会放下手里的活计,跑来站在门边看我们表演,结果往往会招来店长的一顿训斥。

有段日子,一些流浪歌手活跃在城市的各大酒店、饭庄甚至大排档,他们自带电吉他和音响,把歌单递过来让我们随便点播,五元或十元一首曲子。这些曲子自然都是他们的拿手之作,偶尔点之,也算是对流浪艺人的支持。

我在康定吃饭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两个魁梧的康巴汉子胸挎弦子,走到你的餐桌边道一声“扎西德勒”后,就开始又唱又跳。铿锵激越的藏语从他们的嘴里流水般地淌出来,配以明亮宽厚的弦子声,透露出一种雪域高原的粗犷劲儿。你还觉得意犹未尽时,他们已经结束了,又是一声“扎西德勒”。等到我将零钱递过去,他们礼貌地鞠一躬,就风也似的溜走了。

在成都一环路某酒吧,我曾见识过大都市的夜生活。绵竹离成都中心城区约一百公里,虽说姐姐就住在成都,但我一年也就去成都两三次,没事干往往不想去给别人打麻烦。某年五一去成都,姐夫带我们去了玉林酒吧一条街。那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在成都酒吧消费。

整个夜店内人潮涌动,楼上楼下都是躁动兴奋的男男女女。不知为什么,女人们都将妆化得很浓,似乎就是为寻找刺激而来吧。人人手里都拿着酒杯,里面盛着红酒或啤酒,大家的目光要么停留在酒吧比基尼美女的扭动上,要么就是在暧昧地寻找着什么。黯黑的夜晚、摇曳的酒杯、微醺的男女、骚动的青春,仿佛这里能让人暂时忘却一切烦恼,重拾快乐。而服务员则穿行于食客中间,不停地向我们推销啤酒、卤菜。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那里的啤酒,因为实在是太贵了,超市里一瓶百威啤酒不到十元,这里却可以卖三四十元,这可是暴利啊!整个酒吧内起码有数百人,他们随着舞者的引领一起挥手扭动,摇头晃脑,疯狂的重金属音乐让我们面对面说话也听不见。

这样的氛围是不适合我的,我喜欢稍微安静一点。相比而言,倒是韩熙载夜宴的民乐歌舞让我乐于接受,至少听起来不觉得吵。成都上千万人口,自然能够承载酒吧的高消费。

但绵竹就不一样了,小县城,个把小时能走个四门丢底,过去也就是个乡镇的规模。开个酒吧谁来消费?成都酒吧几十元钱一瓶的百威啤酒,在本地一次可以买一件,买点卤菜三朋四友可以吃一顿,谁愿意到酒吧里去啊!这就是消费实力的差距了。

食色,性也。我们起早贪黑甚至出生入死,从低层次的追求来说,不就是为了糊口吗?解决了温饱问题,那就得考虑是否隔三岔五地吃上点珍馐美味,也不枉自己到人间来一遭。像韩熙载这样的显贵,自然不用再去追逐什么美食了,只要花重金聘请名厨在家掌勺,那就可以天天吃到珍馐美味了。

不过对于中国这样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度来说,就算是帝王之家,要想吃遍全国美食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美食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说不定哪天某人就发明一道美食来,你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这样说来,好吃嘴们要想满足口腹之欲,那就只得觅食了。

四处寻觅,在寻找美食中获得乐趣,真可谓人生一大快事。然而这个“找”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目的地去找口耳相传的流行馆子;一个是漫无目的地找寻中意的吃处。这个“找”字重在一个偶然发现,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对上了当时的心情和感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觅食的境界,也和辛弃疾这首词里对美女的追求差不多吧。有时候你满世界地找来找去,却蓦然发现,这道美食就在你的身边不远处,甚至你的亲朋好友中,就有人会烹饪这道菜的。

譬如多年前,我在辉哥家里吃的那顿血花汤,至今让我口舌生津。汤里除了一把翠绿的豌豆尖儿,剩下的就是一块块的血花。用筷子将血花夹起来,送进嘴里,血花很嫩,含在嘴里完全不忍咽下去。等到牙齿将血花块切开,那种原汁原味的纯粹血花鲜味儿瞬间充盈着你的五脏六腑,让人不由得暗自赞叹,原来五大三粗的辉哥,还能烹饪出这么好的美食。事实上,最差的“厨师”是破坏食物本身味道的人,他们不懂得烹饪的基本原理是呈现,却误以为是掩饰。

在寻找中发现美食,比蹲在家里吃美食更加有趣。有时为了品尝一道独特佳肴,跑上两三百公里也无怨无悔。如此一来,觅食就成了吃货们的常态。对于这样的吃货们来说,“人生就是一场觅食”这句话可谓恰如其分。单纯地吃东西,那叫胡吃海喝,饱食终日;吃出文化,吃出每道美食中的真味儿来,那才是真正的美食家。

于我们而言,有能力觅食也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觅食意味着挑肥拣瘦,意味着选择取舍。若是某个时候,当我们个个面黄肌瘦,吃了上顿愁下顿,还在为糊口而奔波的时候,哪有资格奢谈觅食呢?

20世纪三年困难时期,绵竹老百姓吃糠咽菜,家家户户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瓜菜代饭是常事,有些人为了充饥甚至吃难以消化的观音土,结果吃后便秘,就被活活憋死了。

当时成都军区来了一批招兵干部,要选拔一批空军飞行员。飞行员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让你原地转圈,如果转上两三百圈停下来,你还不会晕倒,那么就算合格了。这当然是笑谈,其实招飞行员有很多细节,岂能这么简单。

父亲说,全公社有两个年轻人选上了。临走那天晚上,武装部长准备了好酒好菜款待这两位幸运儿。满桌的大鱼大肉,就像变戏法似的,呈现在两人面前。部长说:“这些菜都是给你们饯行的,好好吃吧!”部长因临时有事,交代完便离开了。

两个小时过后,饭桌上的酒菜全部一扫而光。

可是令部长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准飞行员当场就撑死了。

部长奇怪地问:“这个人怎么会死的?各项身体指标都符合的,难得的好苗子。”

另一个幸存者说:“他是撑死的,桌上的酒菜他最起码吃掉了一大半,不撑死才怪呢?”

人的胃部就像一条橡皮筋,存在着一定的弹性限度,当你所吃的食物把胃部塞得满满当当的,根本没有时间分泌胃液来消化时,胃就像气球一样,砰的一声就裂开了,造成胃部大出血,不撑死也会让你疼痛难耐。

暴饮暴食居然会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这让武装部长大感意外。从那之后,凡是送新兵时,部长再也不敢给他们弄那么丰盛的菜肴了,够吃就行。而且事先还会再三说明,细嚼慢咽,不要那么贪吃,不要像猪一样吃相难看。

父亲平静地给我讲完这个故事时,问我有什么看法?

我说:“不外乎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那么贪吃罢了。”

管住自己的嘴巴,可这句话说来轻巧,但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小时候,我特别贪吃,似乎整天都感觉没有吃饱似的。一大碗锅巴稀饭,我在碗里放点猪油、盐巴一搅和,就可以风卷残云般地将它吃完。

母亲曾经发愁地说:“这娃这么能吃,八成是猪八戒投胎的吧。”

娃娃肠胃弱,东西吃得多了,最容易搁在胃子上。肠胃消化不了,浑身都难受。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平躺着不行,侧躺着也不行,脑袋开始发晕发烧,天旋地转的,一睁开眼睛,似乎整个房子都在转动,特别恶心,发干呕,时不时就吐出一大摊秽物来,弄得房间里臭气熏天。

这时候,我就会大声地呼喊父亲,让他过来帮忙。

那时没有健胃消食片,也没有藿香正气液之类的东西,父亲就只能帮我按揉肚子,也就是在肚子上按顺时针转圈按揉,帮助消化。呕吐几次过后,经过按揉肚子,再喝上一碗母亲做的焦米粥,第二天饿上一两顿就行了。

按理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由于管不住嘴巴,看见好吃的狼吞虎咽一肚子,结果又会迎来新一轮的不消化。

父亲拿我没办法,干脆就给我固定一个瓷碗,每次只能吃那么多。如果我再想吃,就让我回想一下食物搁在胃子上的难受劲儿,这样一来,我就再也不敢多吃了。吃饭定时定量,再好吃的食物也只是吃个八分饱,反而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了。

“好吃的学猪吃,不好吃的学鸡吃,这是不行的,对身体没有好处。”这是儿时每次不消化时,父亲教育我的话。等我成年时,父亲又对我说:“现在你可以喝酒了,但是千万记住,能喝三两时只能喝二两,千万要给自己留些余地。要是喝超量了,就容易醉酒失态,反而让别人瞧不起,会说你没有教养的。”

“饭吃八分饱,酒喝六分醉”,这话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中国人朴素的哲学观念。

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切不可吃饭吃得太饱,说话说得太绝,做事不留一点退路,如若不然,就只会让自己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

饭吃八分饱,花开九成艳,睡到自然醒,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人生状态,古今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有些人连美食的诱惑都抵挡不住,更别说看见金钱美女了。

人都是凡夫俗子,当然都会有七情六欲。率性而为是一种生活,谨小慎微也是一种生活。绵竹老辈人爱说,一个人要吃得、跑得、屙得、睡得才好,不要等到自己已经躺到床上快断气了,才后悔还有一种野味没有吃过,哪个地方没有去过,哪种好酒没有喝过。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的,能吃你就吃,能喝你就喝,只要身体能够消受得了。有节制地爱吃爱喝也不是坏事,那我们就放心大胆地享受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