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雅思词汇帝国
62789100000005

第5章 词汇帝国和长难句密码系列总序

每当我的课程结束后,无论是藤校和G5的本科生,还是国内知名高校和高中学生,通常都会由衷地感慨:老师,为什么没有让我早些遇见你?听了你的课,才发现我们过去十几年学的都是假英语,我们一直被困在英语的小雷音寺中……

话说唐僧一行路过小雷音寺,唐僧欲下马进去跪拜,此时孙悟空连忙阻止道:“师父,那去处是便是座寺院,却不知禅光瑞霭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观此景象,也似雷音,却又路道差池。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

可唐僧却没有听从孙悟空的劝告,其实西天取经路上,唐僧基本上也没怎么听从过孙悟空的任何意见,最后进入寺中,被黄眉怪幻化的如来欺骗,孙悟空被法宝金铙罩住,唐僧师徒被擒。

其实唐僧每次也知道孙悟空说的应该都是对的,但为什么还是坚持要进入小雷音寺呢?按照唐僧的说法:“就是小雷音寺,必定也有个佛祖在内。经上言三千诸佛,想是不在一方。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这不知是哪一位佛祖的道场。古人云,有佛有经,无方无宝,我们可进去来。”

因为唐僧看到了牌匾上写着的“小雷音寺”这四个大字,认为敢用“雷音寺”这三个字做后缀的必然是灵山的“直属单位”,必须进去跪拜,不然难免落下个不敬佛祖的罪名,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他也认为这是佛祖给他的考验,所以不敢不去。

这一段文字看完,大家是不是觉得非常像我们的英语教育和考试的一种现象?正在四六级、考研英语“苦海”中挣扎的孩子们苦不堪言,不得不学,不得不考,尽管知道学了之后也还是看不懂原版文章,好像也没什么用。但是没有相关的证书和成绩却也不行。学雅思、托福、SAT、GRE、GMAT等出国考试的同学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报了很多培训班,学了很久却看不懂文章,做不对题。刷了很多套题却没有提高。

而已经真正学会了英语的,应该非常明白地知道我们学的其实是一种“假英语”,就像小雷音寺不是雷音寺一样,但却不知道如何告诉别人怎样才是正确的,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现状,就像孙悟空在那个金铙中无计可施一样。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在于点点滴滴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决的。

所以会有学生在大型的讲座上提问:老师,如何能学好英语?这个问题提出后,自然是满场听众无奈地哄堂大笑。

2016年我在加州尔湾带长线SAT考团的同时,还在给国内的托福考生上网络视频课程。讲课的时候,一个美国华人同事的4岁小女儿,跑进了我的直播办公室,奶声奶气地用英文和我聊天。我和她聊了一会之后,让她去找别人玩,我说叔叔正在工作。结果网课对面的中国学生们就炸了,几百个同学在聊天屏幕里问我,这个孩子是中国人吗?她几岁?英文为什么这么好?她会中文吗?妈耶,人家这么小就是双语啊?我今年都二十多了,英文还这么烂,我还怎么活啊?

想想20年前的我,也是处于这样在学习“假英语”的状态。上学期间的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就不必说了。2002年我从国企辞职,跑到北京来发展,成为北漂一族。为了进外企,需要把英语重新捡起来,买了一本四级词汇书,从abandon开始背,然而过了不久我就放弃了。因为,真的背不下来,连字母A开头的单词都背不下。

当时我租住在北京邮电大学旁边的明光村小区,中午和晚饭就到北邮的食堂去吃,排队的时间很长,我就带着单词书,一边排队一边背单词。

以前我讲座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们就会一起说:哇,老师你这么努力,你就是这么把单词背下来的吗?是这样把英语学好的吗?好励志啊!

我说同学们我不能骗你们,其实这样我还是没背下来,为什么?因为在排队打饭的过程中,貌似我在背单词,其实是在各种搜寻和观看美女的背影,所以真的是没背下来。

大家就开心地笑了,说老师原来你和我们一样啊?这样是make sense的,我们信。

后来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的单词只背到了字母C,我觉得这样不行,就跑到西单图书大厦去,翻遍了所有的语言学、词汇学和各个考试的词汇书和英文词典,把我认为必须的和可以参考的,都买回来,花了3 000多元钱,然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研究这些单词书。

为了省时间就不外出吃饭了,买了些不同品牌的泡面,配足了火车餐饮提供的标配:花生、瓜子、矿泉水、啤酒、饮料、火腿肠。就开始闭关学习了。

这一个月我就没怎么出过门,来回地翻阅买回来的各种图书和字典,比较、分析、琢磨,怎样能把单词问题快速解决。同时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像和尚念经一样地去朗读和背诵不同的词汇书。

一个月之后,我陷入了混乱,因为每本字典和词汇书给出的中文意思有一样的地方,更多是不一样的地方,就好像英文的翻译是没有标准的一样,极其混乱。连续几天晚上我都梦见了外星人和我说我完全听不懂的话,告诉我:“我们和地球人之间的语言是不可互译的。”

醒了之后,我看着英文词根的拆解和英文的解释词条,再看看中文词汇书上那些词不达意的翻译,忽然有所醒悟:英文起步晚,只有150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了照顾智商低的人也能学会,英文被设计成从功能上去描述问题的一种语言,所以英文用一种范畴来描述世界。而中文发展了3 500多年,演变到今天非常细致具体,喜欢从性质或表象上去缩写、描述问题,而且喜欢高强度缩写。因此导致的结果是,中英文之间是不可以完全对等互译的,只能近似地翻译。

例如:电吹风,英文并不是electric blow wind,而是hair drier,所以电吹风的中文其实是“电动的、能吹出风来用来干燥头发的机器”的高强度缩写。再例如,航空母舰的英文,并不是air mother ship,而是air-craft carrier,可以简称为carrier,所以航空母舰的中文是“可以像母体带着很多孩子一样的运输很多飞机的大型舰船”的高强度缩写。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英文是从功能上描述问题的,而中文不是,中文更多是从性质或表象来描述,并且使用了高强度缩写。

从这种角度上来说,词汇书上的中文翻译,大多数是单方向的翻译,而不是双向对等,并且很多是不准确的,不能完全涵盖或说明这个单词的真正含义,仅仅是在某种场合下,某种专业下,某种条件下,可以这样理解或用中文做这样的解释。所以我们以前背单词的方式,非常像“盲人摸象”。

所以,我认为市面上的词汇书和字典,词条的释义中文是不完全准确的,是有一些偏差和错误的,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其实是有误导的,死记硬背得越好,误导越严重。

难道权威字典都错了?我不敢相信自己。所以我觉得,可能是这一个月的闭关学习,让我精神分裂了。我一度非常沮丧,心想这回可完了,本来想在北京发展,进个外企什么的,结果现在“出师未捷身先死”,英语没学好,先变成了精神分裂。

但是我看不带字幕的美剧,看原版的小说,还都能明白其在说什么,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还有救。于是我跑到北邮的广告栏贴小广告,在BBS里发帖子,征求一起背单词的考研的小伙伴、学GRE的小伙伴,大家一起背单词。我说我有个独创的科学的背单词方法,就是使用类集的方式来背单词词根拆解出来的核心含义,可以让大家背单词事半功倍。其实我是想验证我总结的理论是否正确,以及验证我的精神是否分裂。

成员们加入这个背单词小组,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仅仅是觉得人多可以互相监督学习,克服自己的惰性。后来大家逐渐地都觉得我总结的这个方法真的很神奇,所以大家就会找那些不好拆解词根的单词来给我出难题。外界有人说:这个词根词汇啊,是个伪科学,很多单词解释不了,很多单词解释起来很牵强,也就那么回事吧,单词还是要死记硬背。

孰是孰非,我也需要不断地去验证,所以每天我面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既要自圆其说,又要科学有据。如果查到了合理的解释,就非常开心,如果找不到或者理解不了,就会很郁闷,所以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处在“快乐的郁闷”当中。

例如analyze这个单词,中文翻译为解析,词根拆解为ana=back,lyze=lax,所以类集范畴应该总结为“松解下来,由组合方式放松回原来的状态”,这样的一个意群。所以就会有人说,这和“分析” “解析”的意思差太远啦,所以词根词缀不靠谱,是伪科学。

其实这是我们的中文理解不好而导致的偏差。中文的“解”,具有“分开”的意思,“析”具有“分开、离散”的含义。所以“解析” “分析”的中文解释就是“分开”的意思。因此analyze的词根拆解出的意群和中文翻译是对应得非常科学的。

后来我总结出vehicle这个单词,字典的解释有:交通工具,机动车辆,媒介物,传达手段,赋形药,赋形剂,调漆料,推进装置,飞行器,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展色料,载色剂,比喻词,形象词。

vehicle的词根拆解 = veh-ic-le,所以类集范畴应该是“运输的工具和手段”,但是这个范畴是否可以解释所有的中文翻译呢?其中“赋形药”是什么意思,中文我都不懂。

于是我就上北大医学院的BBS寻求帮助,发了个帖子说,如果谁能解释我的一个医学术语问题,我就到他们学校食堂,请他吃鸡腿。后来有个热心的网友联系到我,说有时间可以给我答疑解惑。我按约定时间骑自行车到了北大医学院,在食堂找到这个同学,请他吃午饭。他说:“你可以问很多问题,我可以吃很多鸡腿。你放心,我的回答很专业,而且也吃得下。”

我说其实我就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赋形药” ?

听到这个问题,吃了一半鸡腿的这个同学愣住了,他说:“你问的这是药学术语,我是学医学的,你这个问题我解释不了。”然后他看看手中吃了一半的鸡腿,说:“这样吧,我叫个学药学的同学过来,让他给你解释,我不能白吃你的鸡腿。”

然后他擦了擦手,在我羡慕的眼光下,掏出一个崭新的诺基亚3310手机,给他的一个同学打电话。

他的同学在十五分钟之后到达现场,听了我的问题后,感觉很奇怪,他说你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术语却不懂这个术语呢?因为按照他的常识,知道这个术语的都是学药学的,不学药学的见不到这个术语。

然后这个哥们接着说,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复杂,我能给任何小白解释清楚。所谓的赋形药其实指的是这样的东西,例如我们日常吃的药片里,真正的有效成分非常少,可能就几毫克。放在手掌心基本上看不见,舔一舔是否吃进去了可能都不知道。但如果真的吃进去,会对你的胃产生强刺激,你受不了的,所以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我们用淀粉把有效成分均匀地搅拌稀释开,当然国产药和进口药的搅拌均匀度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某种药的刺激性特别强,需要加入的淀粉太多,做出来的不是药片而是馒头怎么办?解决的方案是,这种药片往往比较大,需要一次吃多片,而且是一天需要吃3到4次。那些小药片通常是1天吃1次,1次吃1片就行。所以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起治疗作用的是有效成分,淀粉不起任何治疗作用,只起到载体的作用,承载运输有效成分。所以淀粉在这个过程中,就是vehicle,中文叫赋形药。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其实是我的中文不好,限制了我的英文解读能力,中文“赋”,就是“给予”的意思,中文“形”就是“形状”的意思,所以赋形药,就是“给予药形状的载体”的意思,所以“赋形剂”指的是液体而已,例如我们打点滴的时候的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水,是用来稀释有效药液的载体。

所以,英文这个语言设计的时候,真的是照顾了智商低的人群,母语是英语的人,无论他什么专业,无论他什么学历,只要学过vehicle这个单词,就会知道各种环境下的意思。反观中文翻译成“赋形药”,导致中国人如果不是学药学专业的人,即使是研究生,大多都可能不理解或不能确定这个词的意思。

从这个解释中,我又一次验证了我的理论的正确性,确定了我并没有精神分裂的事实,于是我非常感谢地也请那位学药学的同学吃了一个鸡腿。

所以只要记住vehicle的类集范畴是“载体”,就可以读懂并准确理解各种句子,而不会出现单词背过了,文章看不懂、句子看不懂的中国式英语学习怪现象。

所以我们以前学了很多“假英语”,并为自己的努力而洋洋自得,但是其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记得在一个家长群里流出来的截图,一个家长问:我家娃今年4岁,词汇量1 500够不够用?底下的回复是:在国外够用了,在海淀可能不够用。

大家看完可能只是一种苦笑,因为都知道学的是“小雷音寺的英语”,但又无可奈何,没有解决方案。其实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这个回复是有问题的:中国的4岁的孩子词汇量如果在1 500,一般情况下是识别词汇量1 500,而阅读词汇量并没有到1 500,包括词组的灵活搭配使用也没有掌握,听力词汇量也是小于1 500的,口语和写作词汇量更少。而实际上国外4岁的孩子,如果识别词汇量是1 500,那么阅读词汇量是能达到1 500的,口语和写作词汇量会小于这个数字,但是听力词汇量是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的,应该在4500~6000。换句话说,美国4岁孩子的听力反应速度和理解能力是高于很多中国研究生水平的。中国考研英语大纲5 500词汇量要求,“北清人师”考研要求比较高,是75分左右的分数线,但学生也没精通掌握5 500单词。国家线是34分,也就是大多刚过线的考生,实际词汇量是不到5 500的,只有3 000左右。

如何学到真正的英文,做到实力和分数双提高?以前我们往往无计可施,只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死记硬背,或者使用一些联想、谐音等方法,与学术精神背道而驰。现在当我们明白英文和中文描绘世界的原理不同之后,明白英文要先理解类集范畴之后,再来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单词,就会事半功倍。

在英语学习上,如果能避开弯路和误区,就会提高我们学习的效率,甚至是乐趣。

有的同学听讲座的时候听到这里就惊呆了:老师你的理论这么好,为什么早我没听见大范围的宣传呢?

其实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规模化的公司,营销和学术两者常常不可兼得。营销做得好的,往往学术深度不够,学术研究精深的,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市场拓展。

之前甚至有学生和我说,老师你的方法太好了,我学会了一定不能告诉别人,以免他们的成绩超过我……

感谢新东方,给了我一个成长和锻炼的平台,从几十人的小班讲到几千人的大班和讲座,并且给了我大型企业管理工作岗位的经验。

感谢俞敏洪老师、周成刚老师、张洪伟老师,以及周满生主任,知名作家范海涛和国际学校的校长们对我们的信任,百忙之中为这一系列图书做推荐序。

感谢古典老师,当我在北京发展最艰苦的时候给予我帮助。

感谢当年我在新东方讲课的时候那些帮助我整理词汇书素材的同学们,尤其是在整理GRE词汇书的时候。

感谢曹绍升同学,在词汇整理上所做的数据处理和很多文书工作,以及对进度的催促。

感谢那些网络上一直在鼓励我的陌生人,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词汇帝国和长难句密码系列图书的编写,努力前行。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姚莉莎编辑和其他很多幕后的编辑老师们,高效的运作让这一系列图书能迅速面世。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我们配套了APP的简易讲解朗读版本,让大家可以使用碎片时间来听单词,辅助理解和记忆。

限于时间紧迫和本人学术能力的局限,书中难免有不完善和错误之处,希望大家及时反馈到我的邮箱:yangzijiang@ gexps.com,我们会在“词汇帝国”公众号matr688中随时汇总公布,并会在下一个版本中进行改正。

杨子江

2018年7月 于加州尔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