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孙英文集(上下卷)
62784700000041

第41章 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书稿修改的意见[183]

(二零零三年四月—五月)

一、“二卷”征求意见稿的主要成就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经过大家多年努力,“二卷”形成了“征求意见稿”这样一个本子。应当说,这是我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一个重大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这个本子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精神为基本遵循,以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为蓝本,认真吸取了中央审读小组和许多老同志的修改意见,比较详细地叙写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的党史专著的角度而言,是做了开创性工作的,可以说是开拓之作。第二,这个本子吸收了多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党史学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水平,可以说是集成之作。第三,这个本子对二十九年党史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研究和探索,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可以说是探索之作。第四,这个本子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历史分期比较恰当,谋篇布局比较合适,各编、章、节的篇幅、分量大致相当。总体感觉是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凝结了许多同志的心血和智慧,应当说是倾心之作。

形成这样一个本子,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特别是第二研究部的同志长期奋斗、潜心研究的结果。这是必须肯定的。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这个本子研究、撰写和修改中,胡绳同志和龚育之、陈威、石仲泉同志[184]做了大量的领导、指导工作,甚至亲自起草、修改部分文字,功不可没。

正因为这个本子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也就难以避免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提高的地方。这是我们启动第四轮修改的主要原因。对照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对“二卷”编写工作的要求,对照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根据有关方面和老同志、老专家的审读意见,从“二卷”书稿的实际出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高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书稿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不够深入,叙述多,分析少,对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比较少。总的感觉是比较平,有些部分写得一般化,理论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感有待加强。二是书稿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党在工作中正确的一面和成绩的方面写得还不够充分,对错误和曲折的阐述不尽如人意,在阐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必然性这三个方面还要再下功夫。三是各编、章、节的结构和写法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完善的问题。希望经过这次修改,这本党史著作能够成为一本政治上把握得当、史料上丰富准确、学术上充满客观求实精神、经验教训总结上令人信服、文字上生动好读的党史著作;能够成为一本反映我们党对这一时期党史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论断的权威的党史著作;能够成为一本在功能上贴近现实、服务大局的党史著作。所以,对这个本子,仅文字上的修改是不够的,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次深入研究这一段历史,实事求是地做好修改工作。总体说来不是小改,也不是中改,而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修改、深入修改、整体提高。

二、关于这一轮修改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是党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个时期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承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发展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是一段承前启后、十分重要的历史。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工作有辉煌,有失误,也有错误;事业有突飞猛进,有艰难曲折,也有深刻教训。这是一段十分复杂的历史。写好这一段历史很不容易。我们现有的征求意见稿虽几经寒暑,数易其稿,但仍然需要进一步修改,就反映了这个工作的难度。

刚才说过,这一轮修改,总的要求是全面修改、深入修改、整体提高,基本定位是一次大修改。为什么要做大修改?因为党的十六大已经召开,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简称“七一”讲话)。我们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对党的历史进行了新的总结,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若干新表述、新评价、新结论、新论断,对修改“二卷”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新一轮修改工作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小修改、中修改都不能适应这个形势的要求。所以,这一次修改“二卷”,应当是站在时代高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视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说明和总结这段历史。这个总结和说明必须体现中央对这一段历史的基本阐述、基本观点和基本论断。所以,我们必须十分明确地提出,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是我们修改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坚持用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指导“二卷”的编写和修改,就是要从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高度统一上,从党中央对我们党成立八十年来历史的总体认识和论断上,对这段历史给予富有时代特点的深刻总结。也就是分清历史的大是大非,总结好历史的经验教训,揭示出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内在本质,体现出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二卷”的真实性、丰富性、思想性整体地推向一个新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必须达到的政治要求和学术高度,也是我们党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三、“二卷”修改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全面深入地修改好这个本子,应当遵循四条原则。

第一,突出本质、主流、探索、奋斗的原则。党史是什么?或者说党史的基本内涵和主体框架是什么?我认为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二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飞跃的历史;三是党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党史的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体现了我们党的本质,体现了党史的主流。关于党史的基本内涵和主体框架主要包括这三个方面的观点,是我们在修订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时提出来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是比较准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贯彻这个基本认识。

如何坚持和贯彻这个基本认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二卷”,就是要着重揭示党史的本质和主流,着重反映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奋斗的历程和成就。这既是我们党的历史的本质,也是我们编写党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要把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的历史写成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写成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和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写成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要充分体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样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结论;充分反映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深刻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样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结论;绝不能把党的历史写成错误史、运动史、问题史。

第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这一段党的复杂历史,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尤其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要全面客观深入地研究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主客观原因,不要简单化。比如:认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会太长,这是列宁就有的思想,斯大林和后来的苏共领导人都有类似看法,这不能不对我们党产生影响;由于我国民主革命的迅速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巨大胜利等,社会上滋生了无所不能的盲目乐观情绪;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缺乏领导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帝国主义的封锁以及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我国长期贫困落后而导致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以至于急于求成。再比如,党对国家安全环境的判断,由于南有美国侵略越南,北有苏联大兵压境,东南有蒋介石再度叫嚣反攻大陆,百年反侵略和长期的战争历史又使我们党的高层领导人对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敏感,不能不使党准备对付“帝修反”一起来。这些因素都对我们党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之,历史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对待,简单化就会肤浅,就会误解历史,妨碍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因此,我们的书稿必须充分地表达这样一个认识,即我们党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失误和挫折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尽管历经坎坷,我们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定了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准备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干部条件。这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是应当肯定的。同时,要写好我们党是如何纠正自己的失误和错误的。这既是历史事实,又是体现党的伟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工作的主导方面是好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等等。再比如,这二十九年中,不管是我们党正确的时候还是出现失误或犯错误的时候,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困难时期,人民始终是跟党走的,是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的领导的。这一段历史既有深刻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既有探索的失误,也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正确认识。这其中一定有本质性的东西存在着,有我们党执政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隐含着,需要我们很好地去研究和总结。

第四,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原则。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地研究党史,就是要站在时代的新高度,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更宏观地把握历史,更深刻地总结经验,更准确地探求规律,力求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时代的高度。当然也包括充分利用吸收近几年来的新史料和新成果,对“二卷”的内容进行修改、充实和增补,反映对这一段历史的总体研究水平。

四、“二卷”要写好三个“历史必然性”

全面深入地修改好这个本子,要全面揭示三个“历史必然性”。一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二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三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二卷”的开头,要揭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段历史展开的基础,是历史规律性地发展和历史大趋势的体现,标志着我们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向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历史性转变。第一卷的开头我们回答了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第二卷的开头就要回答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将来第三卷的开头要考虑如何写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二卷”要揭示的第二个历史必然性,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实,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历史就预示中国将来会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必然选择。“二卷”要把这种必然性写充分,写深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根本性的巨大飞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里程碑性的重大事件。这里需要一种大历史的视野,需要一种国际视野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大视野。

“二卷”要揭示的第三个历史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其中心是揭示我们党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形成的,是历史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选择的内在统一;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这可以从党的性质、宗旨、党的奋斗牺牲、党的胜利成果去叙写,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民族的伟大梦想和实现去叙写。当然这里应当说明,党长期执政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又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党要长期执政,还必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优良传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永葆党的青春和活力。

揭示三个“历史必然性”,是“二卷”修改的重大课题,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判断这次修改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五、“二卷”修改应当贯彻充实、丰富、深化、完善的基本要求

为了全面提高书稿质量,我们在修改中需要下功夫的重点和要求是:充实内容,丰富思想,深化认识,完善结构。

第一,充实内容。主要是充实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党在工作中正确方面的内容。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要大大充实,“文化大革命”时期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也要适当充实。

第二,丰富思想。主要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进一步研究总结这一时期党在有关方面的探索、成就和经验教训。比如,“七一”讲话提出的九大业绩、三条基本经验、两个转变、两大历史性课题、三大规律、两个先锋队、永远坚持党的先进性等等,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三个文明、十条宝贵经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当然这绝不是要用今天的论断去套历史,按图索骥,而是从时代的认识高度去研究总结历史,以期使历史研究与现实相呼应,进一步丰富党史著作的思想内涵。

第三,深化认识。主要是深化对三个“历史必然性”(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四个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书稿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

第四,完善结构。主要是通过调整、充实和提高,使全书结构更加严谨合理,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上更臻完善。比如全书的导言和总结性的文字,一定要有而且要写好。

六、“二卷”修改要更好地体现党史的特点

我们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应当有鲜明的党史特点。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史第二卷与第一卷不同,肯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在内容上有重复或者交叉。比如,“二卷”开篇是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史也是如此。同是写新中国成立,党史特色如何体现,需要做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很多东西和国史相同或者相通。但国史是国史,党史是党史。这一点必须明确。我们一定要把党史特有的东西更加鲜明地反映出来。

关于如何体现党史的特点,胡乔木、胡绳同志都说过一些重要意见,如党的历史要反映党的决策过程,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等。这些都是正确的。另外,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也要写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也要写特别重大的一些建设成就和科技发展的内容,使我们的党史内涵更加丰富,读起来更加真切生动、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如何表现这个意思?可以选一些典型的事例穿插其中,不要都是概括性的叙述。我曾建议写党史的同志出去走一走,有重点地看一些地方,以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也深化我们的理性认识。今年三月,我看了三门峡水电站,很有感慨。从技术角度看,三门峡水电站不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当年苏联专家按一百二十万千瓦设计,由于没有解决好泥沙淤积等问题,实际发电只有四十万千瓦,后来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造,应当说是成功的,但和原来的设计大相径庭了。就这件事来说,是一种教训。但从中国水电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看,三门峡水电站意义重大。没有三门峡,就不会有刘家峡、青铜峡等黄河上游一系列大的水电站。我们把教训变成了财富。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庆。大庆油田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要搞经济建设,能源、动力既是基础,又是一个关键问题。但当时我们是贫油国,帝国主义又对我们实施封锁,所以发现大庆真是一个天大的事情,年产五千万吨油,真的是把贫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一下解决了缺油问题。像这些具体但又重大的事情,党史就应该给它写上一笔。总之,党史首先要写党决策的历史,对重大实践的历史也要写。在写的过程中,有的是概括性的叙述,有的是典型描写。就体现党史著作的特点而言,这算一条。第二条,既然是党史,就要体现党的指导思想,体现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因为这是党史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第三条,作为执政党的领导,不只是个决策问题,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包括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还涉及执政的方式方法。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也应当写到国防、外交,但和国史的写法不同,要从党的领导的角度来谈外交,更多的是强调党的指导思想、总的政策,重大的国防、外交事件的处理。第四条,党的自身建设。这是一个我们今天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历史,必须深入地研究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成就、特点、经验和规律。

七、“二卷”修改要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的新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工作领域大大扩展了,工作内容也大大丰富了。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内容看,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归纳为六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外工作、党的建设。所以,“二卷”各编都要注意归纳和总结各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党在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成就和经验教训。这个要求的要点:一是各编都要注意照应到这六个方面,不要有重大缺漏;二是也不要处处对应,造成条块分割。要以每一编为单位,以历史的过程为轴线,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这六个方面或多或少地进行叙述和总结,注意前后照应、繁简得当。目前书稿中,有的重要方面有疏漏,比如第一编中没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容,在第二编中做了补叙,建议做些调整。

八、“二卷”修改要贯穿深远的历史视野和广阔的世界眼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社会管理和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直接影响着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这就使我们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历史时,必须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否则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发展变化就说不清道不明。我们党这二十九年的历史,是在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苏美两国争霸、中苏论战和分裂、世界处于冷战时代的大背景下的历史,是在国内经济落后、强敌环伺、革命和战争迅速胜利、阶级斗争时疾时伏的大背景下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深刻影响下的历史。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是一种客观的制约,会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有时逼迫我们作出一种必须要作的选择。因此,我们要把党的历史放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去研究,不要忘记这个宏观背景的影响作用。我们不但应在研究撰写每一编的时候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在全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也应从这一方面进行深刻总结,只有把国际国内背景说清楚,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

另外,我们要从历史的连续性中寻找脉络和规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段历史,有许多重大事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要特别注意历史的连续性,要努力从许多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和一系列变化中,看到发展的脉络,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只有在历史的连续性中才能得出一些真正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九、“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称“七十年”),都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重要党史著作。“二卷”编写之初,确定以“七十年”为“蓝本”,二者是纲和目的关系,因为“七十年”是一本成功的党史著作,得到了广泛肯定。但是,“七十年”和“二卷”的定位毕竟是不同的,“七十年”涉及的是党七十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关于这段历史“七十年”不可能阐述得那么详尽。“二卷”是专门书写这段历史的,需要的内容要多得多,增加、补充很多东西是必然的。这就是“纲”和“目”的不同。

此外,“七十年”已经出版十几年了,现在是否需要一些变化?我看是需要的。理由有三点。

一是我们党已经召开了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七一”讲话和一系列有关党史的重要论述,这是“二卷”编写之初所没有的。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全按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书的“七十年”来写党史,首先是与时代要求有了距离,至少是在“提高”上不能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要求。“七十年”中很多东西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有一些恐怕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做适当充实、提高。

二是这些年来党史研究有了一些新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简史》就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要注意把这些新成果吸收到“二卷”中来。

三是“二卷”作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多年努力的重要成果,是一本独立性较强的党史著作,应该有它独特的风格、规范和内涵。讲独立性不等于不利用“七十年”已有的成果,其成果是完全可以并应当利用的。我们可以吸收党史研究的各方面成果,更何况我们自己的“七十年”了。但其中的含义应该和原来有所不同。比方说“七十年”中一些重要观点,哪怕很重要,我们是不是也重新审视一下比较好,看看现在要不要还这么说,应尽可能地按照“二卷”的特点来表述。一些地方原文照搬就更不好了。因此,我们这本书不能停留在“七十年”上。对“七十年”,我们要借鉴它,但要融会贯通,使我们的书稿成为一本全新的、有分量的、权威的党史专著。我们提出“二卷”要创新、要与时俱进,都是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的,“二卷”不但要政治上符合中央的精神,而且要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是政治性、科学性、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十、正确对待“两个发展趋向”观点问题

关于“两个发展趋向”观点的问题,是我们在讨论中涉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些负责起草书稿的同志提出来的,感到用“两个发展趋向”的观点编写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的历史,困难重重,难以下手,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再做考虑。进入这一轮修改工作后,我就这个问题看了一些材料,听取了室内外一些同志的意见,自己也做了一点思考。现在看来,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说法,下一步的修改工作就会遇到实际困难。

我们之所以重视“两个发展趋向”的提法,是因为它被确定为“二卷”编写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求编写人员用它来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历史,而且要求编写人员用它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整个二十九年的历史,它成了引导人们看待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历史的一把“钥匙”。对党史编写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既然这个问题重要,那么我们当然要采取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讨论不涉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评价问题。“七十年”这本书是在胡乔木、胡绳同志直接指导下写出来的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都高度评价的一本党史著作。“两个发展趋向”是“七十年”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力图以此来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的历史,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今天讨论“两个发展趋向”问题,是因为“二卷”编写工作初始时就确定了一条原则:必须用“两个发展趋向”的观点来指导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的历史。对这个重大问题,参与写作的同志们在编写中遇到了实际困难,产生了不同认识,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否则,我们的修改工作难以进行。这是我必须要说明的,希望大家对这次讨论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对“二卷”书稿使用“两个发展趋向”的问题,我谈两点认识,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是时限的延伸。在谈及“两个发展趋向”的时限问题时,《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表述为:“十年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我们的“二卷”书稿将“十年”延伸、拓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整个二十九年。用“两个发展趋向”的观点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的历史,这不是“七十年”的本意,而是我们后来的一些同志确定的一种编写“二卷”的指导思想。这种时限的延伸,既缺乏历史事实本身的支持,又给编写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是内涵的扩大。“七十年”提到“两个发展趋向”时,指的是“党的指导思想”。现在“二卷”书稿把“两个发展趋向”的内涵扩大,把十年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扩展到二十九年历史中,不仅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而且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实践都有“两个发展趋向”。这和“七十年”关于“两个发展趋向”的本意是相悖的,不仅难于编写,而且容易产生表述方面的混乱。

用“两个发展趋向”这样一个概念来阐述一段复杂的历史,把原来限定十年的时限、内涵加以扩大至二十九年,确实难为了“两个发展趋向”本身。我的意见是同意在“二卷”编写和修改过程中用写实的方法,历史是怎样的就怎样去写。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十一、关于结构调整问题

一是全书开篇应有一个导言,放在第一编前。主要介绍本卷党史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阶段分期和基本评价,给读者一个总括性印象,使读者在对全书的总体性把握中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是全书结尾要有一个总结性的篇章,比如,叫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经验。由于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是用结束语的方式来表达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的,因而也可沿用此种方式。

三是全书五编,每一编的开头,是否应有一段编前文字。目前书稿中第四编有编前文字,其他编没有,应当统一和规范。这个编前文字的写法与全书的导言相似,总的要求是总揽全编、理清脉络。

四是每一编结束时应有一篇总结性的文字,对本编进行小结。从总结经验教训角度提出和回答问题,并为全书最后的总结做阶段性准备。目前书稿中第三编、第四编最后已单独列章,总结经验或作出评价,为统一起见,其他各编的结束都列一章为好,以作出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

五是第一编的第一章,应当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可以考虑“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样一个章名,主要写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与第一卷相衔接;写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形势和战略格局以及发展趋势,阐明世界大势和新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写新中国成立前后党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状况,为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活动进行铺垫。第二编开头要用一章写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这里有国际国内的许多新情况,要从时代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等方面阐明这一重要问题。第三编内容比较复杂,要把这一段党史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和大背景下去展开。第四编、第五编开头都应当首先列一章叙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甚至还需要向前做必要的追溯,以便给“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历史性转折的实现做重要的铺垫,给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必要的条件。

还有一些重要问题可以再谈,但主要是这些问题。我讲的上述意见,特别是某些具体意见,不一定正确,很多问题都还要深入研究,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深入讨论的线索。

修改“二卷”是一项重要任务,怎样才算比较成功?可以有多种标准。我强调三条:一是有利于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国人心,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我们总结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性认识,对党在现阶段的工作和实现今后的奋斗目标有一定借鉴意义,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三是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的建设健康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写史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推进工作;一定要相信我们自己,有能力改好“二卷”,使之有一个大提高;一定要努力创造新经验,开辟新思路,把“二卷”改成精品。总之,要有决心,有信心,有创新,以精品要求,向精品提高,为精品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