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孙英文集(上下卷)
62784700000030

第30章 耿耿忠心 为党为国——纪念关向应同志诞辰一百周年[159]

(二零零二年九月十日)

在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关向应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的革命精神和卓越功绩。

关向应同志从小生活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岁月里,怀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走上革命道路。他于一九二四年四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革命生涯中,关向应同志出生入死,努力奋斗,为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

关向应同志长期在地下斗争的险恶环境中为党工作,经受了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为组织青年运动、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关向应同志于一九二四年底到苏联学习。一九二五年六月回国后,在上海、山东从事共青团工作,为培养青年干部、开展青年运动倾注了大量心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前往武汉,为组织武汉工人运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八七会议后,他奔赴河南,为发动豫南武装起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九二八年六月,他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七月,在共青团五大上被选为团中央书记。一九三零年初,关向应同志调到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九月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三一年在上海参与领导上海工人运动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关向应同志参与了巩固、发展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九三二年一月,关向应同志被派到湘鄂西根据地,出任中共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红三军政治委员。他与贺龙同志等并肩战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挫败了敌人的进攻,壮大了红军,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同年十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三军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艰苦转战于湘鄂川黔边界,于一九三四年开辟了黔东根据地。转战途中,关向应同志努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巩固部队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极大努力。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合后,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关向应同志任红二军团副政治委员。他与贺龙、任弼时等同志一起指挥红二、红六军团向湘西进发,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关向应同志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并于一九三六年七月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根据中央决定,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关向应同志任副政治委员。在甘孜期间,关向应同志与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同志一起,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促成了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关向应同志参与了创建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为贯彻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抗战开始后,关向应同志任八路军一二零师政训处主任,不久改任政治委员。他与师长贺龙同志率一二零师在晋西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进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又与贺龙同志率一二零师主力开赴冀中,统一指挥该区部队作战,粉碎日伪军多次围攻,巩固了冀中根据地,发展了抗日武装。一九四零年二月返回晋西北后,关向应同志历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一九四五年六月在中共七大会议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长期的险恶环境和戎马倥偬的军事斗争,严重损害了关向应同志的健康。长征到达陕北后,关向应同志已染病在身,但他一直坚持工作。一九四一年十月,当关向应同志不得不卧病在床时,仍希望能早日康复,继续为党工作。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关向应同志因病去世。

关向应同志病逝后,毛泽东同志在挽词中称赞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朱德同志在挽词中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挠,死而后已”。这种评价,关向应同志是当之无愧的。

关向应同志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关向应同志有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毕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平和朴实的作风,从不居功自傲;他一心为党的事业和革命利益忘我工作,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在他身上,始终体现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关向应同志的品格和精神,是一个立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者的品格和精神,是体现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品格和精神,将激励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