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岁方案:现代人科学怀孕育儿方案
6272900000004

第4章 疾病预防

1.轻度烫伤的治疗

轻度烫伤指很小的局部受伤,皮肤发红或起泡。

发生烫伤后,要立即冷却,将伤处泡入冷水中,或用冷水冲,可10~30分钟。如果还疼,可再泡20分钟。这个方法不仅可止痛,而且可使烫伤减轻。但要注意,不要使孩子着凉。

烫伤后伤处起的水泡,不要挑破。水泡的皮完整,便可保护伤口,减少感染。

将伤处用肥皂轻轻洗净,可抹上獾油,然后用绷带轻轻包扎。

如果水泡已破,衣服粘在皮肤上,不可往下撕。

不可在伤口上乱涂东西,如食油、白糖等。

不可在伤口上贴橡皮膏或创可贴,不能用棉花或有绒毛的纺织品盖在伤口上。

2.化学烧伤的治疗

孩子受到化学烧伤后,要先做处理,再送医院。

皮肤沾了强碱或强酸等,要迅速泡入水里,越快越好。不能泡的话,可用清水冲。水要更换,水量要大。

如果眼睛里溅入强酸强碱,要用手把眼皮分开,用壶冲洗10~15分钟以上。一时来不及,可将头浸入盆内,叫孩子睁开眼睛,左右晃动。这样来争取时间,再改为用壶冲洗。冲洗时孩子要不停地眨眼睛。

如果眼内进了生石灰,应先把石灰粒用棉棒擦出,再用水冲。冲后用纱布盖在眼上并送医院治疗。

衣服上有强酸强碱,要将衣服脱掉,并注意不可粘皮肤。

冲洗后请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3.运动损伤的急救

当孩子意外跌倒或跳舞不慎拉伤肌肉、肌腱时,大人要立刻让孩子停止运动,然后用冷水袋冰敷受伤的部位10至20分钟,并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这样,就能有效地止血及止痛。如果损伤的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淤血、变形、或剧烈的疼痛时,应该及早请合格的骨骼医师检查,以免误诊或使伤势恶化。

4.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主要特征。

腮腺炎的流行见于世界各地,而以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夏季则流行较少,一年四季不断有散发病例。大多数发生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2岁以下特别是1岁以下很少发病。

本病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及脑脊液中均可含有病毒。自腮腺肿大前数日至整个腮腺肿大期间均有传染的可能性。传播途径主要为唾液飞沫吸入。人体对腮腺炎病毒具有普遍的感受性,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在腮腺肿大之前的1~2日内,可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呕吐、头痛、结膜炎、咽炎等不同症状。

发病期间,腮腺肿胀多为两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两侧同时肿胀者亦可见。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使下颌骨后沟消失,2~3日达高峰,上缘可达颧骨弓,后缘达胸锁乳突肌,下缘延至颌骨下而达颈侧,以致脸面变形。肿胀为非化脓性,局部有疼痛及过敏感觉,张口或咀嚼时更显著,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腺肿整个过程约1~2周。腺肿最初3~5日内可伴有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腮腺炎易并发脑炎、睾丸炎,以脑炎为最常见。脑炎一般于腮腺肿胀后3~10天出现症状,也可在腮腺肿大前1~2周或迟至腮腺肿大后2~3周发病。也可与腮腺肿胀同时发生。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颈强直、呕吐、嗜睡、谵妄。

防治措施

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口腔清洁,可应用含漱剂。饮食可进食流质或软性食物,应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有充足液体摄入。可内服板蓝根冲剂或注射板蓝根制剂。方剂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局部可用紫金锭或金黄散醋调外敷。

5.急性喉炎的治疗

本病是由细菌或病毒侵犯喉部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近年来各种呼吸道病毒亦为主要致病原因。

小儿急性喉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2~3岁多见,也可发生在较大儿童,可直接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喉部,也可继发于麻疹之后,为麻疹常见并发症之一。

因为小儿喉部比较狭窄,黏膜下血管丰富,故在发炎时,易发生黏膜充血、水肿,使声门、喉部管腔变得更狭窄。轻的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仅有声音嘶哑及犬吠样咳嗽,或呈破竹样“空空”声咳嗽,无呼吸困难症状;重的常起病急,突然高热,起病不久除有声嘶、犬吠样咳嗽外,还常伴有呼吸道梗阻症状,即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有喘鸣声,伴胸骨上窝、胸骨剑突下及肋间软组织凹陷,如果不严密观察及处理,梗阻程度可由轻度发展至重度,甚至引起窒息,此时面色青紫,全身极度衰竭,或烦躁不安;肺部体征不多,仅有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粗湿罗音。

预防伤风感冒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患麻疹后应细心护理,防止并发喉炎。发病以后积极治疗,预防喉梗阻的发生及进展,给患儿多饮开水,保持室内湿度及温度,当有严重喉梗阻情况时,必须分秒必争地积极抢救,必要时插管吸氧或作气管切开手术。

6.痉挛性喉炎的治疗

痉挛性喉炎的典型症状为喉部痉挛,常在夜间骤然发作。其病原体主要为副流感等病毒,患者年龄大都在2~6岁之间。

上呼吸道发生轻度感染时易致喉痉挛。患儿常在前半夜骤然发病,咳嗽声紧促如犬吠。严重者有显著喉梗阻,并出现喉鸣,吸气时胸壁凹陷,唇色青紫。经过治疗后痉挛缓解,随即沉睡。次夜可重发,并连续数夜发作。白天声音嘶哑,但无痉挛现象,至夜间症状又加重。

本病须慎防冷空气的侵袭,夜间睡眠时尤应注意保温防风。

治疗方法为:

1.增加室内温度与湿度,以舒缓喉痉挛。

2.利用呕吐剂。可将2~4毫升吐根糖浆给予2~4岁的幼儿,隔20~30分钟给1次(一般只须重复给药1~2次),直至呕吐为止。呕吐后痉挛大都缓解,此时宜给鲁米那等镇静剂促使入睡。预后良好,一般不需气管切开术。在痉挛较重时还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为了防止痉挛复发,患者要多休息,保持室内温、湿度。如夜间发作,可给小剂量吐根糖浆(0.5~1毫升/次,每日3次,连续3天,并宜在晚睡前重复1剂,同时加镇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