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金钱的革命
6269400000019

第19章 金钱之外(4)

金钱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开始是我们的动力,是我们的追求,但是随着我们金钱数量的增多,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金钱成为了一个符号,简直毫无意义。”工作反而成为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不工作我们的心灵就会觉得空虚,精神就无所寄托,生活就失去了乐趣、失去了动力。

其实对我们来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财富,物质的财富其实只是财富的一种,还有精神财富,健康也可以是我们的财富,也许人们的成就也可以是我们的财富。

如果我们用心一点就会发现,世界上那些最富有的人们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他们赚取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甚至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金钱,但是他们仍然非常努力地工作,甚至比常人的工作还要努力;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却相当简朴,决策自己的事情并不过多地为金钱所左右。也就是说,当金钱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有很多人他们以金钱为基石,他们踩在金钱的基石之上,他们把眼光投向更远的、更高的地方。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事物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人当他们还在为生活和衣食奔波和忙碌的时候,也许看不到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在人如同暗夜里的飞蛾偶然经过一间光亮的屋子的短暂一生当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刻,你会觉得自己渺小的所为在宇宙的尺度下毫无意义,而只有当自己成为某种伟大事物中的一部分的时候,才会感到有所依靠。”这是比尔.盖茨在成为世界首富之后的感言,是比尔.盖茨超越金钱时代的感觉。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七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四是被人尊重的需要,五是求知的需要,六是对美的需要,七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更概括地说可以将其简明分为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农业社会时代的中心问题是生存、追求温饱和健康,这种价值直接体现在个人自身;工业社会的中心问题是发展,人们追求金钱,金钱作为价值的体现,寄存在人身之外的中间物上,人们的追求只能通过金钱间接地实现。而金钱是人制造出来的,它却又反过来证明人类自己的价值,而金钱的这种异化现象使金钱常常成为人们的对立面;而信息时代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开始追求自我成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被社会的认可。

价值又回归到人的自身。台湾作家罗兰在《罗兰小语》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经营金钱不如经营事业来得快乐与安心。经营事业不但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之乐;而且事业本身的成就感比金钱上的收获更使你觉得光荣。”

9.为富而仁追求金钱是每一个人走入社会的必然结果,但是并不是最终结果,从追求金钱开始,而以追求精神的充盈,心灵的安宁为终,这种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富有者的最完美的结果,是一个富有者应有的终生追求。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为富不仁,意思是说富有的人缺乏友爱和同情心。这种论断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对发展市场经济是极为不利的,它对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有严重的误导作用,并产生不良的消极后果。

任何一个富有的人,他的金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依靠节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是依靠勤劳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是依靠人的智慧,依靠人的正确决策而一点一点经营得来的。当然,也有靠祖上的遗传而来的,但是祖辈的家产又是从何而来呢?不也是靠节俭、勤劳和智慧吗?当然还有靠歪门邪道,靠坑蒙拐骗,靠打家劫舍而发家的,但是靠这种手段发家的又有几个能够长久的呢?

就是说,绝大部分富有的人是依靠节俭、勤劳、智慧致富的,而节俭、勤劳、智慧都是我们人人崇尚的美德,依靠这些美德而赢得的财富却被冠上了不仁的恶名,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结果。难道我们不应该教育我们的子女节俭、勤劳和智慧吗?当然不是。但是我们教育孩子节俭、勤劳、智慧最终又导致了“为富不仁”的结果。我们将何去何从?很明显为富不仁的结论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它不能自圆其说。

当然了,对富有的人来说,开始他们是靠节俭、勤劳、智慧这些美德开创来的,但是重要的是要将这种美德自始至终地保持,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不仅勤劳智慧而且友爱善良;不仅自己富有,而且时刻想着社会,想着他人;不仅是一个物质上的富有者,而且是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不仅追求金钱的丰富,而且更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内心的安宁平和,使一个人从开始的必然世界走向未来的自由世界。追求金钱是每一个人走入社会的必然结果,但是并不是最终结果,从追求金钱开始,而以追求精神的充盈,心灵的安宁为终,这种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富有者的最完美的结果,是一个富有者应有的终生追求。

自己富有了,自己首先可以作到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别人的劳动来贴补自己,这首先就是自爱。在自己生活有了富余之后,我们才可以帮助他人,才拥有了帮助他人的资本。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友爱、同情心广施于人,才有能力捐助社会的公益事业,资助社会的慈善事业,帮助贫穷的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美国的比尔.盖茨、克莱斯勒、中国香港的李嘉诚他们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捐款,难道不是对为富而仁的最好诠释吗?

一个在俄罗斯经商的大连籍中国人,他拥有几千万元的资产,为了救人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瑞典一个年届七旬的老人,靠着照看超市里的手推车而日积月累积攒了一百万美元,他没有想到自己年老之后的生活问题,而是将自己拥有的百万美元献给瑞典的抗癌基金会;诺贝尔在他的最后时刻仍念念不忘他对科学事业的厚爱,将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财产献给了科学事业……

其实为富未必不仁,人们过去之所以得出为富不仁这样的论断,其实还是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着一种仇富心理,是多数人对少数富有者持有的一种偏见,这种对财富的认识观念不扭转、不改变、不批判,就会严重地挫伤那些靠正当手段致富的劳动群体,就会给一些不思进取的人找到自甘落后的理由,就会给全社会造成一种极端消极的不良风气,造成一种“越穷越革命”的假象。

最近,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一位教师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美国有钱人的那种让人蔑视的形象是完全错误的。他在《百万富翁的头脑》一书中指出,许多有钱人都是模范市民。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债务,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每月都会结清信用卡中的差额,部分人没有将房子抵押。他们谨小慎微,在购物之前会列出清单,会给自己的旧鞋加上新的鞋底,总是把钱存起来。

他们中有92%的人已经结婚,只有2%的人离婚独居。百万富翁的离婚率是非百万富翁的1/3。典型的有钱人结婚已有28年,育有3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