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三)
6261700000068

第68章 一颗震动世界的心脏停止跳动

9月8日那天,毛泽东一觉醒来,想向守候在旁的医务人员说些什么,但医务人员半天都没有听明白。

江青为什么要急于保管、整理毛泽东的文件手稿呢?江青有块心病,一直隐隐作痛。

1976年是中国农历的丙辰年。按照十二属相,辰属龙,故曰龙年。

这一年,中国人民的确遭遇了“龙卷风”一般的灾难。

自1月8日周恩来总理离世而去,这个世界就再没有安宁过。

4月5日,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安门事件。为了抗议“四人帮”一伙对周恩来的不公,人们涌向天安门广场,那里顿时成了花圈和诗词的海洋,也留下了斑斑血迹……

7月1日,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张闻天含冤去世……

7月6日,向周恩来敬过最后一个军礼的“总司令”朱德元帅,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7月28日,天光闪动,大地轰隆,唐山顷刻间成了一片废墟……

这天深夜,在“游泳池”,窗玻璃同样“哗啦啦”、“哗啦啦”地震响。不知谁喊了一声:“地震了!”毛泽东身旁的值班的警卫们呼地一下站起来,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围到毛泽东身旁,屋里的气氛也顿时紧张起来。有的喊:“快!主席的头!”卫士周福明跳起身双臂抱住主席的头部,用身体挡住万一上面掉下什么东西。

“游泳池”的房屋部分是木质结构,再加上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经陈旧不堪。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中央政治局常委立即做出决定:立即把主席转移到“游泳池”南边的“202”。那里的房屋修建不久,比原来的住处要安全得多。

但是要移动毛泽东也不是件易事。

毛泽东历来怕热,一年四季不盖被子,铺着凉席。病重期间由于长期卧床不起,床单下铺的凉席也不觉得凉快,身体与床常接触的两侧髋骨早已长出了褥疮。进入夏季以后,毛泽东觉得炎热难耐。后来张玉凤想了个办法,她让护士拉着床单的四个角把毛泽东抬起,自己赶紧去换下面铺着的凉席。谁知毛泽东的身体刚一离开床,凉席还没来得及换,毛泽东就昏了过去。原来肺心病最忌讳动,这次搞得很紧张,惊动了中央主持工作的华国锋。后来大家想出了“换床”的办法,就是用两个床来回倒替。新做的木床比双人床小,比单人床大,类似医院用的“治疗床”,床板可以上下升摇,床的四腿还带有轱辘,能原地360°打转。这样一来,要换床的时候,先把要换上去的褥子、凉席一层层地铺好,接着用白布单把铺的褥子、凉席平平整整地包住,再把两张床相并,由卫士们将毛泽东躺着的床单轻轻地拽到要换的床上。尽管每次大家忙得一头汗,但都为换床成功而高兴。但华国锋还是嘱咐:“每次换床你们提前做好准备,通知我们到场。没有小周在,没有政治局常委在,这个床谁也不能换。”

唐山大地震以后的几个小时,警卫中队的战士们用担架把主席抬到“202”。当时毛泽东服了安眠药睡下了,抬他的时候连他自己也不知晓。

等他醒来发现眼前陌生的天花板,便问:“这是什么地方,怎么把我弄到这里来了?”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后,他要求回到老地方去。

华国锋到毛泽东跟前解释:“这是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定的,考虑到主席的安全。”

可毛泽东执意要回去。

华国锋只好讲:“等地震平静下去,主席的身体好些再回去。”

唐山地震逐渐趋于平静。毛泽东关注着每天送来的震情报告。听着伤亡人数已达24万人,其他损失难以估量时,毛泽东落泪了。8月4日,他派出以华国锋为总团长的中央慰问团赶赴灾区,传达他对灾区人民的惦念之情。

可是唐山仍有余震,毛泽东要回到他自己住惯的旧居的愿望再也没有实现。

在毛泽东病情恶化前,每次吃饭,都是由周福明送。可现在毛泽东完全不能自己进食了,就是流食也难咽下去,一进嗓子眼就容易呛,导致心脏的不适。医护人员下了鼻饲,食物是由医务专家和厨师根据人体所需的营养精心配制的。鼻饲的管子一直在毛泽东的鼻孔下插着,护理人员隔段时间把食物往管子里注入一点。

汪东兴等中央领导,都轮流到现场坐镇,具体指导着医疗小组的工作。

毛泽东躺在床上动不了了,鼻子同时插着氧气、鼻饲两根管子。前几天清醒的时候,他举着书,直到手抖个不停。

从他嘴唇发紫、大汗淋淋的样子,都知道他被疾病折磨得很痛苦。但这个从不屈服的人,仍保持着他的风格:他一句也不喊;一声也不叫,甚至连哼一声都没有。

直到临终前,毛泽东的头脑仍很清楚,思路清晰。

9月8日那天,毛泽东一觉醒来,向守候在旁的医务人员说什么,医务人员半天都没有听出来,就跑到值班室找卫士来。周福明闻讯赶到,侧着身子,仔细地辨别毛泽东喉咙里发出的微弱声音,可还是听不清。周福明急忙从床边抓起纸和笔,把笔塞到主席手中。毛泽东艰难地握住铅笔,在周福明举着的纸上,费了很大的力气,半天才划了三个道,就再也写不动了。过了一会儿,他又用握着铅笔的手慢慢地抬起,非常吃力地在木床头上点了三下。卫士们立刻意识到主席说的话是和“三木”有关。

“主席,您是不是要看有关三木的消息?”周福明轻声问。

毛泽东微微地点点头。

三木即三木武夫。当时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内阁总理大臣。他正在日本进行大选。此时病重的毛泽东仍关切地注视着他在日本大选中的情况。

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医务人员从医疗监视器上发现毛泽东的心脏有些异常后,现场的气氛开始一直处于极为紧张的状态。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和医生都在现场守候着。

毛泽东和往常一样服用了安眠药睡下了。没过多久,监视器再次显示毛泽东的心脏严重异常。医疗小组的专家和医生迅速对毛泽东实行抢救。先是人工呼吸,而后是打强心针……

然而这一切都已无济于事。毛泽东那颗曾经震动过世界的心脏,那颗坚强而博大的心脏,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向一个遥远的地方消逝……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泽东与世长辞。

两位人类巨星相继去世后,关于他们的话题越来越多。连美国《时代》周刊也载文说:

假如中国今天好像正在走第二步,或者也许甚至第三步,那么功劳首先应该归于周恩来。不可避免地,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的变化时,会把那个时代称为“毛泽东时代”。可是,也不妨公平地称之为“周恩来时代”。这样说,也是天公地道的。

是的,不论是毛泽东还是周恩来,他们都是整整一代人的横断面。浪漫如虹的毛泽东和缜密如丝的周恩来,天才舵手的毛泽东和宰相风度的周恩来,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在整个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上,始终是两颗放射出强烈个性光芒的巨大红星。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影响与魅力和中国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