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三)
6261700000056

第56章 “风庆轮事件”,邓小平怒斥江青

10月14日,江青从新华社的内部刊物《国内动态》清样上看到有关“风庆轮事件”的报道,其中有批判“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所谓“洋奴哲学”的内容,像看见一块发亮的金子,她立即提笔批道:“试问,交通部是不是毛主席、党中央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部?国务院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关,但是交通部确有少数崇洋迷(媚)外、买办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专了我们的政。”“这种洋奴思想、爬行哲学,不向它斗争可以吗?”“政治局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个表态,而且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

此时的江青真的把自己当成一国之主了,人们不止在一处看到如此的套话,如此的危言耸听,好像地球又要停转了,而且是她最早发现的。真把无知当高深。

像往常一样,江青批示后,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康生都表示“完全同意”,要求抓住“风庆轮”这件事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对交通部进行彻底检查整顿”。与此不同,邓小平看了这份材料后,只在上面画了个圈;周恩来也在江青派人专送的传阅件上批了“已阅”两个字。

所谓“风庆轮事件”是这样的:

1974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组织处副处长李国堂和宣传干事顾广文,奉派遣到“风庆”轮协助首次远航欧洲的工作,李任政委,顾为政治干事。“风庆”轮起航后,某些人要李、顾批判所谓造船买船问题上的“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李、顾予以拒绝,并指出:国务院和交通部一向支持国内造船工业,但目前在国内造船工业尚不能满足远洋运输的情况下,利用一些有利条件,从国外适当买进一批船只,是完全必要的。这既有利于加速发展我国独立的远洋船队,也可以尽快地改变由于船只不够每年要用大量外汇租用外轮的局面。一些在这个问题上的谬论,矛头是直接指向周恩来和国务院其他领导的。他们还在船员中议论了“样板戏”。“四人帮”在上海的亲信据此写了一封1万多字的信,诬蔑李、顾是“假洋鬼子”,“代表了一条修正主义的路线”。除了江青的批语外,张春桥、姚文元也诬蔑李国堂是“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王洪文批示:“先将李国堂留在上海,发动‘风庆’轮船工进行彻底的揭发批判。”“交通部必须对李国堂进行严重的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报中央。”国庆节前夕,“风庆”轮返回上海后,李顾二人被扣在上海挨批判,“李、顾事件”定为“反动的政治事件”。《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的评论员文章说,“翻一翻中国造船工业发展史,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近代尊孔派的头子都直接插手造船工业。”文章还进一步发挥说:“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刘少奇等都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洋奴哲学,推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风庆轮事件”是别有用心的。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顾明说:“‘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是坚决主张买船的。70年代初,石油能源危机影响到世界各国,使运输业萧条,船队运输也不景气,八成新的船用原价50%就可以买到手,一条万吨级的轮船花原价20%就能买来。于是,周总理提出要买一批船,以加强我们自己的运输力量,搞上几年就会连本带利都赚回来。经周总理批准,外贸部门便动用贷款买了一批外轮。为此,‘四人帮’批总理批得很凶。”

10月17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会上首先发难,提出所谓“风庆轮事件”,指责进口船就是“崇洋媚外”,“洋奴哲学”,把矛头直指国务院和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对邓小平实行突然袭击,要他对“风庆轮事件”的处理立即表态。江青气势汹汹地问邓小平:“你是支持呢?还是反对呢?还是站在中间立场呢?”

闭目养神的邓小平,微微睁开眼睛,看着远处,慢条斯理地说:“对这件事我还要调查,不能强加于人。”

“我要调查,我要调查!”张春桥呼地站起来,指了指邓小平,大声说道:“我早知道你要跳出来了!”

“四人帮”其他几个成员也你一句我一句指责起来。

邓小平点起一支烟,斜睨了这伙人几眼,拿起桌上的烟盒,愤然离座,拂袖而去。

政治局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王洪文飞赴长沙,面见毛泽东告邓小平、周总理的状。江青两次召见唐闻生、王海容,要她们向主席反映,结果都没有得逞。

11月,邓小平陪同来中国访问的也门贵宾再次来到长沙。12日下午,毛泽东向邓小平谈了他对10月17日政治局会议发生争论的看法。毛泽东半开玩笑地说:“你开了一个钢铁公司,好!”

邓小平坦率地说:“主席也知道了,我实在忍不住了,他们在政治局搞了七八次了。”

毛泽东肯定地说:“我赞成你,他们强加于人哪,我也是不高兴的!”

邓小平舒了一口气,顺着毛泽东的谈话方式回答说:“我主要是感觉政治局的生活不正常,后来我到她(指江青)那里去了一下,钢铁公司对钢铁公司。”

毛泽东笑了,赞赏地说:“这个好!这个好!”

谈话结束时,邓小平说:“最近关于我的工作决定,主席已经讲了,不应再提什么意见了,但是看来责任是太重了一点。”

毛泽东鼓励邓小平把工作担子挑起来,并把起草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任务交给他,随和地说了一句:“没办法啊,只好担起来啰!”

邓小平表示,一定把工作做好,不辜负主席的信任。第二天,邓小平飞回了北京。

王洪文的长沙之行没有达到目的,江青仍是不死心,她亲自上阵,在11月12日给毛泽东写信,提出她对领导层人事安排的意见。毛泽东看后在信上批道:“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写毕,毛泽东问站在一旁的汪东兴:“你有什么意见?”

汪东兴对江青一直很有意见,这时坦率地说:“江青这个人没有自知之明。”

毛泽东很是赞同,点了点头,又在信上写道:“人贵有自知之明。又及。”

毛泽东让人转告周恩来:人大常委会在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委员长后安排宋庆龄为副委员长,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为副总理,其他人由周主持安排。

毛泽东的信对江青没有丝毫让步,并具体地安排了人事,让江青大为恼火。本来,按照她的秉性,她是绝不会放弃或轻言退让的,但冷静下来,她改变了一下策略,决定以退为进,再赌一把。于是她再次给毛泽东写信,来个“检讨”:“我愧对主席的期望,因为我缺乏自知之明,自我欣赏,头脑昏昏,对客观现实不能唯物的正确对待,对自己也就不能恰当地一分为二的分析。”即便如此,她仍按捺不住躁动的心,又是诉苦,又是要官:“自九大以后,我基本上是闲人,没有分配我什么工作,目前更甚。”

毛泽东接到信,不客气地回答:“你的职务就是研究国内外动态,这已经是大任务了。此事我对你说了多次,不要说没有工作。此嘱。”

在此期间,江青又要唐闻生、王海容在见到毛泽东时,转达她的意见:“由王洪文任副委员长,排在朱(德)、董(必武)之后。”毛泽东一语道破江青的天机:“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做委员长,她自己做党的主席。”

这一次,江青一伙败得更惨。不但没告下状来,还促使毛泽东更快地下了决心,提议:邓小平任党中央副主席、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这些提议在后来党的会议上都得到了通过。

至此,毛泽东起用邓小平的组织步骤最后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