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傻傻不同于其他80后作家的地方在于他不刻意追求城市时尚,也不刻意去追求那种“土得掉渣”的以鸡飞狗跳也不放过的所谓“乡村抒写”风格(这种风格的散文写作以刘亮程为代表,后来又有一大批追随者将他的这种散文风格发挥到了无耻的极限,他们不是在玩弄辞藻,就是在粉饰中国农村当下的现实,那种田园式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构成极大的诱惑性,其实农村残酷的现实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一切都随意而自然,这种写作我们可以称之为“本色性”写作,那就是不刻意追求某种前人既定的风格,而只服从内心的需要。
正当那些解构与戏说历史或者疯狂地追逐时尚这样的写作方式被年轻的作家们所纷纷效仿时,李傻傻以他的“本色性”走进了中国当下的农村现实(书写湘西农村生活的散文)与中学生情感教育的滞后与匮乏(长篇小说《红X》),但他又绝不失其创作的纯文学性与对想像力的挑战(短篇小说),这些都是李傻傻作为一个本色作家所追求或者反对的东西,他的写作并不轻松,就像著名作家马原所说的那样“他的文字充满弹性,永远带着暗示意味”。他的“本色性”写作所指向的并非是那种追求终极关怀之作,而是在表现人性与当下现实方面达到真实的境界。
他的散文中那种南方农村气息的诡秘与异样为他创作基调注入了一种感伤的味道,他总是试图在文字中找到能融合自己声音的自然状态,那就是极富生命力的农村生活的现实。儿时的玩伴小兰(《这样》)、被当作鬼的桐升麻子(《被当作鬼的人》)、一个喜爱无端出走的少年(《一个喜爱出走的朋友》)、多年在外打工的父亲(《火光》)等这样的一些平凡的人和事却在那种触及灵魂的书写中为我们带来了特殊的阅读快感与神秘效果。偶尔,他也在他的散文中透露出一种单纯的无聊感,《女人》、《苏东亮退学一事》、《西安和流行病和青年》等都是对青春期的痛苦有着不屈的抗争的现实。其实在这样的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从农村走出来的二十岁刚出头的李傻傻面对繁华而喧嚣的都市,处于青春期的他有失落感是难免的。行诸笔端的那种诗一般的文字也或多或少的弥补与安慰了他在都市中乏味而惆怅的心情。
李傻傻总是在表达自我的时候对现实社会有着理性的思索,一些富有真情实感的细节不时地让我们感到隐隐的疼痛,也不知这种疼痛来自我们自身的灵魂深处,还是来自李傻傻为我们营造的那种特殊的伤感的氛围,更或是来自两者的共鸣。《石磨》与《到楼台观》都是作者对乡村里已被许多人遗忘的事物与古迹的怀念与追思。而《我最难忘的一双女人的手》是李傻傻散文中比较特别的一篇,这种关于描写恋情的作品,古今中外都有人写过,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每个作家的作品都会因时代和国籍或者因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有各自的局限性,李傻傻的这篇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相对他的写作经历来说,它没有一些著名作家那样的虚伪与圆滑、世故与投机,而是暗含着一种真诚地去爱的勇气。李傻傻在他的散文书写中所追求的自由并不是一种带有青春期颓伤色调的自由,而是真正的人性的自由。
在李傻傻的短篇小说里,他倾注了自己的才情与丰富的想像力,这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纯文学作家所具有的叙事能力和创造性。我们在他的短篇小说中看到了一个优秀的作家所应具备的能力,他的戏剧化与迷人的行文方式消解了那些狂欢化的场景,从而避免了理性的破碎。不管是那种鬼魅的氛围的营造,还是语言上的清新与流畅,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一个拍巴掌的男孩》、《蛇皮女人》这两篇小说都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尤其是对于一个生长在南方的作家来说,故事的荒诞性与诡异性贯穿了他整个写作的过程。《雪地上的兔子》以多视角的叙述形式表现了人的丑陋与人畜之间爱的匮乏。李傻傻小说中的只言片语都可能给我们的阅读带来深深的伤感与疼痛,比如他的短篇小说中梦境一般的世界显得既阴沉而暗淡,又不时地透出一种困惑甚至绝望的情调,这是他在短篇小说艺术上进行不懈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果。
可是在李傻傻的长篇小说《红X》中,虽然主人公沈生铁作为一个具有边缘情结的少年有着无奈的表现与精神困境,而他最终还是从噩梦中清醒了过来,走向了新的现实。这与他在其短篇小说与部分散文中所呈现的那种绝望与暗淡还是有相当大的反差的,这或许就是一个作家在以不同的方式去探讨人性自由的秘密。李傻傻在他的长篇小说的写作中充满了怀疑精神,即对当下的现实产生诸多的质疑,当然也包括被许多人所竭力恪守的游戏规则,这一切在李傻傻眼中都需要重新审视,所以他将叙事的触角伸向了自己更为了解一些的社会现实。人的精神危机不仅仅只会出现在成人世界里,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可能有着更多的苦恼与困惑,它们长期的被压抑,然而得不到解决,这些精神危机同样也会让少年们承受过重的心理与生理重担,李傻傻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指出了这些长期为成人所忽视的现实危机,这一切都与他的“本色性”写作形成精神意义上的承接与关照。
在初期的写作中探寻文学的价值。
80后作家的叛逆与朋克精神渐趋符号化,现在正在寻找被体制所接受的契机(以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这样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他们的娱乐化态度与无所谓的消解精神其实掩盖不了他们本质上孤独的意识。在虚无的美学成为一种真正的时尚时,一些80后作家并没有像他们的前辈作家那样像苦行僧似的埋头写作,但是他们仍然感到无尽的渺茫与失落。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成名与获利,这是商业时代给年轻人带来的功利主义倾向,拥有理想主义的梦幻对于这些少年作家们来说甚至是一种奢侈的愿望。
李傻傻在这些年轻作家中间可以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需要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不断的探索,这种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反叛,他的反叛不是彻底与传统和同时代的写作决裂,而是与浮躁的心态决裂。因为他还在内心深处存有对文学的那种虔诚的精神与朴素的想法,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当然也能够感受到他更忠实于纯文学的阵地,仅此一点对于刚刚走上文坛的李傻傻来说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从网络开始自己文学之路的李傻傻在写作之初就没有受到商业主义的操控,从创作散文开始,他就已经在自己的文字中呈现出了与他年龄并不相符的文学创作才能与罕见的成熟。李傻傻有着敏感的内心世界,所以他的散文中就时常蕴含着警觉整个社会的精神真相。在创作初期就形成的那种鬼魅的行文风格同样也在更大的程度上奠定了他不同于一般少年作家的浮躁与冷漠。尤其是在这批年轻的作家中,唯独李傻傻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也是以描写农村生活而为人所称道。不过,他并没有极力地去排斥城市与时尚,也并没有像许多作家那样本身就出生在农村,却装模作样地在文字中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世代出身高贵的都市贵族。李傻傻淡化了他在散文中时尚为人们带来的浮躁,而是不动声色地为乡村的人和事增添了些许的梦幻色彩与思想张力。
李傻傻在他文学创作的第一阶段以一种极为开放的姿态去探索散文写作的路径,他抛弃了那些在年轻一代作家眼中仍然还有着相当大市场的狂欢化叙事技巧,以冷静而又具有亲和力的写作保持了纯文学的价值。那些美文式的篇章有效地为阅读者营造了丰富的美学氛围,其无论从感官感觉上来说还是从理性思辨上来说都是难得的。在再现童年记忆与经验方面,李傻傻都给他笔下的人与事带来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就像他在《火光》这篇散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被污染的人,一个多么乖戾的、神奇的人,他内心隐藏的只有两种物质,一种是苦,另一种也是苦……”李傻傻这种对世事的洞明就像一股涌动的潜流一样埋藏在文字之中。他的写作的纯粹性就是提示人类所遭遇的苦难,而给予他们现实的关怀,这是一个处于创作初期的作家摆脱浮躁与游戏性最好的方式。
李傻傻在走向纯文学的道路上清新而踏实地行走着,而他又恰如其分地排除了那些在成名背后所掩盖着的焦虑与浮躁,这是一个优秀作家在写作之初所应该具备的良好心态。他拒绝浮华掩盖下的平庸,以否定的姿态去回避那些精致的陈词滥调,而又以肯定的精神去维护文学传统中的暧昧与含蓄,双重的体验让李傻傻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至于孤芳自赏,从而向世俗妥协。他理解底层人的卑微与隐痛,他的文学所依附的根基就是对底层生活的体验与对社会的清醒的思考,那些碎片化的书写在稍嫌单薄的表达里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文学那种缥缈与迷离的境界,这种书写对于李傻傻来说不啻于是一次真正的文学洗礼。
李傻傻创作初期的作品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新奇的感觉,他以对文学负责的态度抵制住了商业主义的侵蚀,从而为今后的写作明晰奠定了自己的立场。他的文学写作潜力如今才刚刚被挖掘出来,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一个富有前景的开端,想必李傻傻日后的写作也会在目前的基础上有一个漂亮的飞跃,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圆桌。
马原(作家):
李傻傻的成熟和自信建立在更为经典的阅读之上。他是在更严肃的状态下写作。不论题材的选择还是讲述的方法,他的故事都超越了他的年龄。这一点难能可贵。他的故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充溢着张力、迷惑和玄机。故事从始至终在他的掌控之下,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情节在涌动的节奏中生成、变幻、展开乃至最终消解。他的文字充满弹性,永远带着暗示意味。读者对于“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情节”带有强烈的预感,带有莫名的期待。也许这才是李傻傻小说的独特之处,也是魅力所在。
周国平(作家):
李傻傻的自白让我眼睛一亮。“写作首先是一个动词,其次才是一个名词。”这句话使我相信,他没有误解文学,他知道文学存在于创造的过程中,而不是一枚证明身份的标签,或一张可望中奖的彩票。他决心写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感叹道:“这本来是一片广阔天地,但是现在成了新天地。”
雷达(文学评论家):
即使没有登上《时代》杂志,李傻傻还是值得关注。他在“80后”作家群中显得格局大一些,心灵的体验比较丰富。最重要的是,他的写作似乎在城乡之间不断切换。农村是他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他不是“观光式”地去写,而是把“人”摆在底层社会的炼狱中去写。
李傻傻的长篇处女作《红X》中,以少年心灵面对社会现实的冷冷叙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烨(文学评论家):
李傻傻是“80后”中有着乡村背景及童年记忆的写手,这跟大多数出身于都市的“80后”不一样。事实上,他的写作明显带有平民化倾向。虽然没有太多地去写农村,但他所关注的和在意的,与时尚化倾向明显有别。在关注“80后”的同时重视李傻傻,应该是对“80后”的一个更为全面的观照。
张柠(文学批评家):
“80后”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以城市为主的,有一种城市压倒农村传统的趋势。实际上,农村一直是年轻人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地。与美国和香港不同,中国还是一个农民的国度,农村是城市的一个巨大的、不可忽略的背景。李傻傻的出现表达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农村的理解。现在有的年轻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这样一直读下来,他们虽然是农村的孩子,你要问他农村是什么他会知道,但你问他为什么他就不知道了。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为什么他们会喜欢城市而不喜欢农村。中国的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农村这个巨大的背景之上的。李傻傻之所以出来,和这个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自40年代末期以后,文学在农村题材方面一直在探索,但又一直被忽略。农村变成了想像中的农村。文学一直没有在经验上提供一个可靠的东西。这个空挡一直是年轻人心中的空当。李傻傻是在这个意义上表达了自己的东西,所以他引起了关注。他代表了众多在农村受教育者的命运。像李傻傻这样的年轻人,一开始他可能会迷恋城市生活,模仿城里人。当他熟悉了城市的一切的时候,他就很可能要返回农村。
李红旗(作家):
李傻傻无疑是个煽情高手,他的每篇散文都像是“绝笔”之作——全力以赴、忠心耿耿,洋溢着不可一世的情绪和感情。令人惊奇的是,他可以始终保持这种状态,而且不去重复自己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觉得李傻傻的写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用几句话来定义李傻傻,我会这样说:单纯、诡异、无常,一个人拥有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内心世界。
相信这本《被当作鬼的人》将会成为2004年的一个心灵奇迹。
阿斐(诗人):
李傻傻从落笔伊始就试图把我们带入汉语文字的纯美迷宫中去。这些文字真的就像是一个纯美的迷宫。在他的笔下,任何情绪、情结、情感、经验、知识,都只是为文字的跳跃灌输必要的燃料,阅读他甚至完全可以忽略这些。因为他的文字本身就足以展现一种扣人心弦的魅力。他的文字在他的笔下不只是跳跃,而是跳舞。作为一个读者,你也许仅仅发现这些文字是在松散、烂漫地散步。然而阅读得愈久,触摸得愈多,就会发现它们何止是在散步,简直就是“一群天使在飞翔”,边走边飞翔,恍如舞台上最高妙的舞姿。然而“大音稀声”,大美也一样稀形。李傻傻的文字是漫不经心的,甚至有时候是所谓的“无厘头”的。散文之美正需要如此。这不是写诗,不是要让读者像“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李傻傻的文字是要吸引人们来玩耍一番的,是要吸引人们来欣赏美的。在这些纯美文字构筑的迷宫里,阅读者可以像梦中的陶渊明一般优哉游哉地游览一次桃源胜地,并且只要自己愿意,完全可以乐不思蜀。因为在他的文字里遨游,在这样复活汉语文字纯美魅力的文字里过着桃源生活,还有什么必要思念其他沾满尘俗的文字呢?
胡坚(80后作家):
在李傻傻的文字中间,岁月的流淌停止了,没有老成,没有稚气。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这,就是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根,长期以来,它一直排在了青春的后面。但当青春挥手兹此去的时候,它却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