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一)
6256600000009

第9章 菊香书屋迎来新主人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刚刚从战争走进和平的领袖们,仍然按照战争年代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格局,梳理着旧时代留下的一堆乱麻。繁忙和胜利的喜悦,使得领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只是一门心思地投入了新中国的奠基和建设。这个时期,毛泽东与周恩来关系极为融洽。通过战争,周恩来已完全信服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心甘情愿以自己的才能来辅佐毛泽东;毛泽东生来不愿管“杂事”,他也确信最复杂的问题只有交给周恩来才放心。就像人们称呼的那样:主席:主政一切;总理:总管并日理万机……

所以,毛泽东需要周恩来,周恩来也离不开毛泽东。他们之间形成一种天然的互补关系。在共和国前五六年的时间里,毛泽东觉得周恩来得心应手;周恩来对毛泽东是心领神会。毛泽东像是乐队的指挥,周恩来是首席小提琴。这两位巨人包括其他中央领导,是浑然一体,齐心协力地支撑起共和国大厦。可以说,建国最初的几年,迅速扩展的政治局面和对外交往,是和领导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分不开的。

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北平香山,几个月后,搬进了中南海。

中南海在紫禁城的西侧,所以清朝时称为西苑。当时的中海和北海形成的葫芦腰很细,只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小桥架在上面,供行人和车辆通行。后来才修起了宽阔的桥面。通过南海,直对着新华门后照壁的就是毛泽东的住地丰泽园。门匾上的“丰泽园”三个大字系乾隆皇帝的御笔。毛泽东住在园内东侧的院子里,双扇门的门框上也镶了一块匾,刻着“菊香书屋”4个字。这个北京式的四合院,基本上是中南海正中的位置。

其实,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京时,是周恩来先住进的菊香书屋。因为进城住在香山时,周恩来几乎每天都往市区跑,他要恢复和治理城市,必须同旧时京城的民主人士商谈,而这些人士大多住在城内或北京饭店。周恩来每每从香山动身,要绕道青龙桥,从西苑、紫竹院方向进城,有时一天要跑两趟,加上路不好,实在太累,常常坐在汽车里就睡着了。有时时间太晚,他就在中南海找个地方,睡上一晚。这个最初的下榻之地就是菊香书屋。这个四合院有5间正房,周恩来住东面两间,西面两间留给林伯渠住。北平城内秩序基本好转后,周恩来、叶剑英动员毛泽东住进中南海,但毛泽东不赞成。毛泽东并不想住在皇帝住过的地方。刚进北京的毛泽东是清醒的,懂得自律,他号召全党学习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记住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骄奢而失败的教训。

毛泽东不愿意住进中南海。叶剑英急了,就专门跑到香山上的双清别墅去动员毛泽东。

“我不搬,我不做皇帝。这个剑英真固执。”叶剑英走后,毛泽东挺不高兴地对周恩来说。

“你还是应该听父母官的。”周恩来婉言应道。其实他完全赞同叶剑英的主意。

“我偏不听。这是原则问题。”说叶剑英固执,其实毛泽东更坚决。

“剑英坚持你进中南海也是原则,这个地方连围墙也没有。”

“不谈不谈。”毛泽东打断了周恩来的话头。

“主席住进去,我们才好高枕无忧呵。”周恩来对坐在一边的朱德说。

朱德完全赞同。

于是由政治局讨论做出决议,少数服从多数,毛泽东才搬进了中南海。

周恩来把菊香书屋的里院让给毛泽东住,自己搬到中院居住和办公。不久,江青也要搬来,周恩来又让出房子,迁到前院的东厢房。可是这里屋少人多,长此下去也不是事儿,得另找个地方才行。有一天,周恩来来到中南海的西北角,院前的匾上写着“西花厅”三个字,一进院内,正是海棠花盛开,周恩来为之精神一振。他喜欢海棠花,称之为“群花”。他住下了,一住就是二十多年。这里也是政务院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