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6256300000109

第109章 葛花解酲汤

葛花解酲①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来源:《脾胃论》。

词解:①酲:音呈,病酒。

药物:葛花、白豆蔻、砂仁各3克,木香0.3克,青皮、人参、白术(炒)、茯苓各1.2克,神曲、干姜、猪苓、泽泻各1克。

用法:上药研末和匀,每服9克,白汤调下,但得微汗,则酒病解除。

功效:补气温中、健脾,利湿解酒。

适应证:嗜酒过度或宿醉不醒,脾虚湿阻,胸膈痞闷,头晕呕吐,小便不利。

方义:本方汤名解酲,可见是专为酒病而设。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致酒湿内停。所以治以分消酒湿,用葛花清凉解酒,使湿邪从肌表而出;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尿,使酒湿从小便而出;用砂仁、白豆蔻仁、青皮、木香、干姜理气温中,醒脾助运,以止呕吐,除痞闷;用人参、白术、神曲补脾胃,助消化。无论一时饮酒过量,醉酒中毒,或平常嗜酒过度,损伤脾胃,都可应用本方治疗。

§§第八章 理气之剂

气,有营气、卫气、谷气、胃气、宗气、中气、元气……等名称,不停地运行在人体内外,自上到下,从表到里,五脏六腑,四肢九窍,无处不有,是维持生命和保障健康的物质之一。

然而人在天地之中,外有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影响,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活动,以及饮食起居等生活上的不调,均能造成气的运行失常,或气逆在上,或气陷在下,或郁结不通,于是变生多种疾病。这就需要按照病情分别运用降逆、升陷、开郁等方法来进行治疗。凡是属于这一类性质的方剂,就叫做“理气之剂”。

理气剂,就是能够疏理气机、调理气分病症的方剂。中医所谓“气病”和“气分病”,除了包括部分气体郁结的病症(如气喘、肠胃胀气等)之外,大多是指那些器质上没有病变,只是功能上有障碍或失调的病证(如胃功能失调的胃气病等)而言。因此,所谓理气剂,包括补中益气、疏气解郁、破气除胀、温运中气、降气止逆以及芳香开窍等多种方剂。其中补中益气的方剂,已在补养剂中作了介绍,这里只讨论其余的几种方剂。

疏气解郁的方剂,是为情志不舒或肝气抑郁等病证而设。我们知道,精神舒畅就情顺气调。一旦情志受到刺激,感伤于怀,或忧思过度,便会使肝失条达,气郁不畅,出现情志不快,郁闷不舒,胸胁胀满,胁肋刺痛,或两乳作胀,月经不调,时常嗳气,食纳不振等现象。这在治疗上,非用疏气解郁的方法,不能达到肝木条达,舒和如常,常用药物如香附、木香、乌药、郁金、陈皮、枳壳等味,方剂如四七汤和绀珠正气天香散之类。

破气除胀的方剂,主要是针对肠胃气体充实、结滞的病证而设。人体肠胃在正常时,只有少量的气体,假使由于饮食失节或伤于寒凉等因素,使肠胃内产生大量气体,充实肠胃,甚或结滞不通,影响肠胃运化排泄,便会出现脘腹胀满或疼痛上逆等证。这时只有急则治标,使用破气剂来排除肠胃中积蓄的陈气,才有可能使上下疏通,迅速恢复肠胃的运化功能。

常用的破气药物是青皮、枳实(枳壳)、槟榔、厚朴之类,方剂如五磨饮子。

温运中气的方剂,顾名思义,能够温通助阳,增强中气的活动能力。人体的中气,是一刻不停地“运行不息”,维持着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如果因为某种病变,产生“阴寒凝聚或痰饮阻滞”,障碍中气活动的病机,那就非用温运中气的方剂治疗,不可为功。临床根据病证表现的不同,选用适当的方药。例如,脾胃阳气失运,寒凝气滞,脘腹疼痛,苔白脉沉的,治疗应该温中散寒、理气;常用的药物是肉桂、干姜、高良姜、青皮、木香、沉香之类,方剂如良附丸。假使因为胸中阳气虚微,阴寒痰饮结聚,导致胸痹而胸背痛的,那又应该温通胸中阳气,宽胸祛寒,常用的方剂有栝蒌薤白白酒汤之类。

降气止逆的方剂,适用于气逆作呕或作喘等病证。临床根据气逆的原因和病证的不同,有多种降气止逆的方剂。假如,针对胃热气逆,呕吐、呃逆不止的,有降气清胃、止逆的橘皮竹茹汤。针对胃寒气逆,胸脘痞满、呕逆不止的,有降气温中、止呕的丁香柿蒂汤。针对胃虚气逆,胶痰内阻、嗳气不除、呕吐咽下、胸胁逆满的,有补气降逆、化痰安胃的旋覆代赭汤。这都是为治理胃气上逆而设。此外,治疗肺气膹郁或上盛下虚的气逆哮喘病,也要用到降气止逆的方剂。如降气止逆、平冲定喘的苏子降气汤和降气定喘的定喘汤,都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

芳香开窍的方剂,大都由芳香药组成。芳香药类善于走窜行气,宣通开闭的作用迅捷,所以是治疗气阻窍闭的专剂。治疗气机闭塞,突然昏倒的苏合香丸,就是这一方面的常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