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55

第55章 了解21世纪初期“全球化”过程的基本读物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了解21世纪初期“全球化”过程的基本读物

必读理由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用了四年时间写成的一本重点论述21世纪初期“全球化”过程的专著。本书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基本读物,多年稳居《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图书畅销书排行榜。比尔·盖茨多次推荐这是所有决策者和企业员工的一本必读书。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趋势大师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1953-),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乡村,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工作期间,担任驻黎巴嫩的采访主任,专事报道中东问题,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如今已是普利策奖的终身评审。

他精通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有五所美国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新闻工作之余,他也是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与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等人共同开设一门“全球化”的课程。

1980年的著作《从贝鲁特到黎巴嫩》被授予非小说类国家图书奖,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中东问题的必读书之一。

作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一直非常关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1999年他写的《凌志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一书中,他提出了新科技和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引发了西方学界一场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大争论。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必定抵挡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该书获得了全美图书奖。

2002年,他出版了《经济与态度:探究9·11后的世界》。

2005年所著畅销全球的《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更让托马斯·弗里德曼赢得了大师的声誉。

在《世界是平的》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最近弗里德曼又推出了一本最新力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并很快荣登亚马逊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深度解读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认为现代社会必定抵挡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已经真真切切地表现为“扁平化”。作者揭开了笼罩在这个世界上的神秘面纱,深入浅出地讲述复杂的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为读者们释疑解惑。世界的平坦化趋势是如何在21世纪初发生的?这个趋势对于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政府与社会要做出而且必须做出怎样的调整来应付这种趋势?《世界是平的》及时地就全球化中的这些问题、全球化取得的成功和其面临的挑战逐一进行了分析。

在该书中作者花去大量篇幅,谈论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从中获益,得以在从未有过的平等格局中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

从全球化1.0到全球化3.0时代

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划分成三个阶段:

全球化1.0版本,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版本,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中间曾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这时,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的目的就是寻找市场和劳动力。同时,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各国之间有了充足的商品和信息流通,出现了真正的全球市场。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世界从2000年进入全球化3.0版本。即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扁平的全球化3.0世界是三种力量相互汇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重汇合是个人电脑、互联网、工作流程软件等技术相互汇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全球性的、以网络为基础的竞争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个人、群体、公司和大学,出于创新、生产、教育、研究乃至娱乐的需要而开展合作。

第二重汇合是上述技术趋势与相应的生产经营方式相汇合。目前,大批的管理者、创新者、咨询师、商业学校、设计者、IT专家、首席执行官和工人,已开始适应和开发出各种水平合作方式、价值创造程序以及利用这些新技术的习惯;并且,技术与生产经营方式之间开始相互强化。

第三重汇合则指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使30亿人加入到自由市场的博弈之中。

新的市场参与者、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手段结合在一起,就推动着世界从垂直的价值创造模式(以命令和控制为特征)转向水平的价值创造模式(以联系与合作为特征)。

全球化3.0时代公司的应对之道

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同时这也必将对商业运作方式、团体和公司的组织方式、个人不同角色之间的协调带来深刻的影响。人们从事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旧的界限(如国家法律、道德、传统、文化和习惯)被打破了,需要构建新的、获得广泛认同的行为规范和商业规则,需要以获得广泛认同的方式来建立权威、构建团体、进行劳动、保护知识产权、举行投票等。

对公司而言,要想在平坦世界里取得成功,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具体如:当感受到压力时,应该挖掘自己的潜力迎接挑战,而不是修建各种保护墙;小公司要想发展必须学会采取大手笔,而大公司要获得发展,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由于今后的价值创造都将十分复杂,越来越多的工作将通过合作(既有公司内部的合作,也有公司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公司转移业务的目的应当是成长壮大,而不是通过解雇人员来节省成本。

全球化3.0时代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正像作者强调的那样,所谓世界变平了,并不是指大家越来越平等了,而是指凭借新的技术平台,更多地方的人们能够相互联系、竞争和合作。对于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可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但是,即便技术发展已经提供了相应可能,能够抓住这种机会的,也不是所有印度人和中国人,而是其知识精英。由于存在明示的知识和缄默的知识、书本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差别,再加上缺乏相关生产管理实践导致社会组织资本缺位,这些知识精英参与国际分工能够从事的,仍然是标准化的、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低收入工作。这既反映了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客观事实,也充分表明发展中国家绝不能天真地认为只要打开国门,热情地拥抱全球化(就像原苏联东欧地区拥抱自由市场经济那样)就可以追赶上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反省:要经常反思本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反思本国面对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反思已经采取的和需要进一步采取的应对措施。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这些改革不仅包括宏观经济改革,如改革国有企业、放松金融市场管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减少津贴、降低保护性关税等,以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还应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和监管等领域的改革,使人们能够放开手脚去革新、创业、积极地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开展合作。

世界是扁平化了,但这是相对于以前高度纵向一体化而言的,现实世界仍然崎岖不平。如果说发达国家是高原的话(处在产业链的高端),那么发展中国家就是平原和丘陵。在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想后来居上,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发展机遇,更要因势利导,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

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

当人们还无法确定21世纪将以什么姿态在历史中呈现的时候,《世界是平的》为我们剖析了眼前这个“极小”的世界,它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

美国《财星》杂志指出:“全美国的州长、国会议员都在谈《世界是平的》。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建议:进公司前应该先读《世界是平的》。有的商学院甚至要求新生报到前就先读过《世界是平的》。”

托马斯·弗里德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世界未来的方向,“全球化3.0”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的方式。不论是政府部门、商业部门、社会部门,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员工还是自由职业者,概莫能免。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弗里德曼对全球化的深入分析,也可引导中国读者思考一些问题。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将越发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寻找营利机会,从而逐步和中国本土失去联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把特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来,以充分利用中国特定的竞争优势。在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国际生产体系下,如何看待外国品牌和民族品牌,界定民族利益?如何处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实现民族利益最大化?如何处理自主创新和利用国际智力资源的关系?如何推动我国生产向国际产业链条高端攀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