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小生意赚大钱
6238700000070

第70章 酱肉飘香,“黄金万两”

“菊有幽芳,枣有灵黄,月明下,小院厨房。把鲜活料,兑药材汤,看灶火红,大厨累,二厨忙。老辈功夫,后辈传扬,学来了,南北专长。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浓,色其美,味其香。”这首词的词牌是“行香子”,形容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酱肉作坊。他们生产的就是遍布京城的,人们每天都能见到的“胡同坊”的京味儿酱肉。

胡同里创业,香味飘出来

“胡同坊”这个品牌是从胡同里成长起来的。20世纪中期的时候,在北京城南的胡同里,住着一位郑师傅。郑师傅在一家国有医院当了很多年大厨。整天跟医生、护士在一起的他,大概算是第一代受现代医学熏陶的北京大厨了。这样的工作条件,不仅让他学习到了有关食品卫生和营养保健的各种知识和操作规程,也让他有机会跟中医技师和同事切磋手艺。不仅如此,郑师傅还曾被派往国外交流厨艺,在他的生活里埋下了现在的“胡同坊”酱肉的种子。

20世纪80年代,郑师傅带着全家做起酱肉加工来,刚开始就在自己家的小院里做。当时的“硬件”很少,只有两口大锅,但郑师傅很重视卫生,总是让家人买京东八县黑猪的猪肉,买同仁堂的药料。他告诉家里人,要做买卖,特别是吃的东西,就不能在卫生上“含糊”。

在一家人的苦心经营下,酱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公司决定搬家,迁入城南顺七条的胡同里,员工也有了30多人,产量每年平均1吨多。尽管产量很大了,但销售网点的数量也不过30多个。

胡同里也能做出大生意?

有着30多个员工的酱肉生意已经小有规模,但郑师傅一家一直在努力把市场做大。

公司卖得最火的产品中间,有好几种是这时开发出来的,在天福号老技师的指导下,开发了红枣煨肘、菊花猪蹄、扒猪脸。对于发展中的个体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个时候的公司与北京城里的各老字号企业和科研机关开展了频繁的技术交流,使各个环节的流程、工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两三年后,郑师傅的企业就明显壮大了,产量每年接近3吨;销售点也像一张网一样,越撒越大了;产品品种也发展到了几十种,其中有十多项是国家专利产品。此时,这条胡同里的那点空间终于再也容不下大三环公司的发展势头了,郑师傅只好再一次搬家,来到了方庄桥南一条大胡同里。这时大三环公司的产品(包括“大三环”和“胡同坊”两个品牌)已经通过了国家ISO9001和HACCP双体系的认证,地道的口味和严谨的工艺受到了全北京各大超市连锁店的认可。

2002年的3月,欧盟的食品安全专家组一行十几人来到了大三环公司考察,对这家胡同里的小公司的卫生意识和传统口味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市政府的帮助下,欧盟专家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把欧洲多年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在大三环胡同坊推行实施。从此,胡同坊酱肉就在这欧盟卫生标准和流程控制下开始生产了。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家胡同小厂在短短时间里建成了全北京最具现代化水平的新工厂,具备了欧盟概念和欧盟标准设计的现代化工厂,建造了10年都能领先的肉食生产线和厂房。

自从创办以来,大三环公司在北京的胡同里搬了几次家,终于带着老北京的传统厨艺和胡同风味,搬出了胡同,搬进了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全新的生产环境。搬进新工厂,陆续有很多外资谈合作。渐渐地,到公司谈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致富经

从胡同经营到走向国际市场,郑师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从自己擅长的手艺出发,坚信商场上质量取胜的道理,坚持不懈向同行学习,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交流经验教训,以此让生意得到了不断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