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书福:中国汽车人的梦想
62356400000002

第2章 初生牛犊:灵动少年心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论语·子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先生醒世的金玉良言。1963年6月25日,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路桥区南街道李家村。他的父亲是个忙时种田,农闲时做些小生意养家的地道农民。在李父给儿子制订的人生计划中,考上大学,然后变户口,吃公粮,这才是“农村娃”李书福直接的、正确的、也是唯一的出路。

李书福性格倔强,近乎偏执,他受台州浓厚的商贾气息的影响,高中毕业后便毅然和复读说了“拜拜”。李书福从父亲手里接过120元的创业资金,然后买了台相机,开始了“野照相”的人生体验。

野照相并不能算李书福开始创业的起点,只能算他从校园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第一步。李书福靠着自己的勤奋奔波了一年,在千百句“同志,照个相吧?”的殷勤招呼中,终于赚来了一千块钱。这笔钱,在1980年左右的台州农村,也算是一笔可观的“巨款”。

李书福拿着这笔“巨款”,在台州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为了招揽生意,他在自家照相馆的背景墙上,请当地的画匠,描上了一幅幅世界名车的图案,用世界名车为背景的照相馆,生意自然红火,前来照相的顾客让李书福应接不暇。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李书福不甘心将青春蹉跎于照相的生涯中,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废弃的显影液可以提取出白银。这门生意比照相来钱要快,而且在台州绝对是独家的生意……李书福毅然关闭了照相馆,四处收购显影液,他的鞋底接连被跑断了好几次。这天,他去修理皮鞋的时候发现那几位鞋店的工人在为工厂加工一种简单的零件赚取外快,李书福从这个并不神秘的零件上,看到了一个令他振奋的商机!

童年,踌躇读书路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屠格涅夫

在《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他们还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太大关系。

李书福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三好学生”的头衔难于“戴”在他的头上,经过休学和复读,李书福终于念完了高中,他终于可以放下书本,走向社会,他在社会这所大学,能否有另外一番作为呢?

台州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是一个四季分明,风景如画的城市。它东濒东海,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和丽水市毗邻,并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形成“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

台州历史上名人辈出。在明代中叶,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这里驻防3年,创鸳鸯阵,并九战九捷,荡平倭寇;被民间广为传颂的济公“活佛”李修缘,就生在台州北部的天台县;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8年(至德三年),路过台州,他在《题郑十八著作虔》一诗中,曾经这样写道: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台州风景叠胜,人文殊佳,自古以来,这里兼得山海之利,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但在改革开放前,台州路桥区南街道的李家村,只是一个贫困的小村子,这里的老百姓除了种植水稻,农闲时悄悄做一些地下的小生意,赚些小钱补贴家用。毕竟在那时候,做生意是不被允许的,一旦被抓,经营的商品就会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咔嚓一声,无情地割掉。

清朝的闽浙总督满保,曾经用他充满同情的笔锋,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山花开处不知名,野水浇田细有声。经岁谁怜农父老,辛勤一半代牛耕。农民纵然不辞辛劳,可是面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严苛环境,生计还是非常艰难。是生活的推动,也是生存的逼迫,台州大量农民早已悄悄地“下海”,过着半农半商的生活。他们在农余时间以“鸡毛换糖”“豆腐大军”“贩卖纽扣”等形式,偷偷地从事着地下商业活动。

李书福的父亲和兄弟姐妹们也曾偷偷摸摸地做一些贩卖布匹、木材之类的小买卖。李书福耳濡目染,他那颗精明的头脑中,很早就埋下了商业和经营的种子。可是那种地下小商业活动,因没有国家政策的庇护,故此变得很危险。还在上学的李书福,就不止一次看到摊位连货带车被没收后,家人一脸愁苦神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2年6月,浙江台州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立,商人也就从地下转入了地上,并见到了些许“阳光”。可是“投机倒把”等“紧箍咒”并没有从《刑法》中撤销。那时的经商行为,几乎等同于朦胧的黎明,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也许一个不小心,就会失足掉进一个意想不到的“深坑”里。

李书福的童年,和同村其他小朋友一样,也玩过吹肥皂泡、放过风筝、上树掏过鸟蛋,也弹过圆溜溜的玻璃球。但李书福唯一和他们不同的是,他天生就对汽车感兴趣。他看到路上有汽车驶来,便会凝神注视,行一阵注目礼。汽车驶过去后,他心犹未甘,还会找来黄泥,凑齐小伙伴,大家一起动手,你捏制车轱辘,我制作车身子,黄泥汽车很快便制成了。潮湿的泥汽车晾干后,李书福就会找根绳子,拉着他亲手制作的黄泥汽车飞跑。

黄泥汽车随着人在跑,李书福的心兴奋得“忽悠悠”地飞了起来。这就是李书福童年时代“幸福无比”的制作汽车之梦……

莎士比亚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黄泥汽车在李书福的牵动下,很快就解体了,可是新的黄泥汽车又很快被制作出来。李书福所有的童年游戏加起来,都没有制作黄泥汽车开心。牵着黄泥汽车飞跑的李书福,也在一路对汽车梦的憧憬中长大。

6岁时李书福在家乡上了小学之后,慢慢有了爱美之心,他觉得自己的土布衣衫不漂亮,便找来树叶和蔬菜汁,想把自认为“不漂亮”的土布衣服,染成军装绿,可是因为染料“不合格”,衣服被弄得“一塌糊涂”,因为李书福冒失的行为,家里的大人将他结实地“收拾”了一顿。

李书福在家族中,是“胥”字辈。他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叫“李胥福”。胥字入名,一般有两个解释,一种是代表官运,比如胥吏;另外一种是“齐全”的意思,比如万事胥备。

李父之所以给他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将来儿子能有个一官半职,多多幸福。李书福上小学时,他嫌这个“胥”字生僻难写,便将其改为了“书”。

在李家村的家乡话中,“胥”字和“书”字的读音相同。好好读书,就能得到幸福,这并没有违背李父给儿子起名的原意。而且“书福”这两个字读起来,还有“舒服”的意思,谁都想一辈子舒舒服服,可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李书福后来选择造汽车,却走上了一条充满艰难困苦、泥泞坎坷的创业之路。

农村的小学不仅教学环境堪忧,师资力量也颇差。李书福曾经这样形容他读书时的情景:“我是6岁上学,9岁辍学。在农村不讲普通话,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讲干什么用,就让我们念,我就不念,搞得不高兴我就不上学了。回家以后我爸教我种地,种了2年。不行,种地太辛苦了。我11岁又开始上学,还是3年级,比同龄的孩子大一点,所以糊里糊涂地就学好了。”

从李书福辍学又复读这一点来看,李父当年虽然担任过农村的生产队长,也是农村的“领导干部”,但他对李书福的读书教育“政策”,却是异常宽松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用“市场经济调节”来让李书福读书:李书福在不同时期,根据对自身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规律的认识,他究竟是想念书,还是要干什么,完全由他自己说了算。李书福一旦觉得读书无用,他可以放下书本去种地或经商;一旦觉得知识有用,比干农活清闲,他随即会去复读,去深造。

李书福小时候非常顽皮,李父对他的管束异常严厉,有时候找根绳子,将犯错的李书福绑到柱子上,一绑就是一天。

蔡志忠曾经说过一句充满哲理的话:未悟之前,鱼儿想飞,鸟儿想潜水;开悟之后,云在青天,水在瓶中。从李父对待儿子的这一点来看,李父绝对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

李书福当时是一个非常精明、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去死读书。他反倒会自我诘问:读书是否有用?他关心这些在课堂上学来的知识,会不会在以后帮自己实现美好的人生目标?

故此,李书福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稳定,甚至还有严重的偏科现象。李书福读中学的时候,他在物理竞赛中,竟取得了全校第一名;初二时,他参加台州地区统考,还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跳到高一,而且是台州市很好的中学;但是,刚上高一,他又自我休学了。老师找上门,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只有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将来才会有出息,否则就只能当泥水匠了。

李书福虽然天生执拗,但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他还是同意回到高中,继续读书。毕竟在当时,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除了读书,恐怕也只能跟父母下地干活,而发财创业跟他这个年龄,尚有一些距离。

李书福回到学校,读了三年高中,可是高考总成绩差了15分,他还是没能迈进大学的门槛。

在国内,入学读书是每一个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成长历程,虽然李书福的读书经历,充满了踌躇和反复,但他还是将高中读完了。

我们不知道,是否应该感谢饱受争议、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高考,最终没能让李书福走进大学校园,而让他走上了一条别样的、精彩的、造汽车的道路。

社会需要大学生,但是更需要李书福这种极富冒险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领军人物。

李书福高中毕业那年,他19岁。他决定不再复读,而是毅然选择离开学校。那份决然的态度,就好像凯撒大帝领兵出征罗马时的“壮烈”神情,虽然他手下没有“兵将”,但心中却怀揣着百千份坚定的信心,胸膛中荡漾着万亿种创业的豪情。

李书福走出校门去创业,他干的第一份工作又将会是什么呢?

赚钱,野照相生涯

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是一个仙境。

——塞拉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这次会议的召开,就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融化了政策的坚冰,并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指导方针:即走共同富裕道路。李书福在这个大环境的指引下,开始了他的“野照相”生涯。

李书福的创业,最早始于1982年,这一年他高中毕业,就毅然地和学校说了拜拜。

当时,路桥的小商品市场上人来人往,买卖双方争相议价的声音不绝于耳。随着汹涌的人流,你甚至可以听到钱潮“哗啦啦”涌动的迷人声响。当时李家村的村民,在种稻的闲暇,都会去路桥市场,批发一些袜子、纽扣等小商品去四处贩卖。只要稍微有一些经营头脑,一个月便可以赚来种稻几个月的收入。

李书福却并没有重复乡亲们走过的老路,他的心中早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照相。

著名作家张一弓先生,写过一篇名叫《黑娃照相》的小说,这篇文章曾经荣获过1981年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黑娃,黑娃养长毛兔,靠卖兔毛积攒了八元四角钱。

黑娃怀里揣着这笔“巨款”去赶中岳的庙会,一路上忍受住了羊肉汤锅、羊肉拉面、水煎包子以及观看武把式的诱惑。可是最后,他却在一个彩色照相的广告牌面前,停住了脚步。黑娃斟酌再三,最后决定花掉三块八,穿上了一身照相师傅为顾客准备的行头——一套蓝色的西装,照了一张彩色照片。

张一弓先生,在小说里这样形象而生动地写道——

在众目睽睽之下,焕然一新的黑娃,面不改色地登上花坛,从容不迫地在沙发上落座,身子颤了两下,对沙发的弹性表示满意,庄严的目光环顾了人群,又打量着茶几上那部作道具用的电话机,干咳着,清了嗓子,忽然抓起电话机的话筒,大声喊叫起来:

“喂喂!你是俺娘吗?俺是黑娃呀!俺在中岳庙给你说话哩!俺是问问你,晌午做的啥饭哩!啥?蒜面条?鸡蛋卤?中,中!先搁锅台上晾着,俺一会儿就坐直升飞机回去……”

当黑娃脱去西装,重新换上破袄的时候,摄影师已经把刚刚显影的彩色相片呈送到黑娃面前,呀呀!相片上的黑娃,是那样英俊、富有、容光焕发,庄重的仪态,嘲讽的眼神,动人的微笑,好象是为着某一项重大的外交使命,出现在某一个鸡尾酒会上似的。背景却是中岳庙的天中阁,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黑娃愣愣地望着相片,那眼神好像在问:这一位果真是俺么?但他很快便确认,这就是本来的黑娃,或者说,这就是未来的黑娃。评论家也说,相片之外的黑娃不过是黑娃的暂时的“异化”罢了。

赶会的山民们都被照片里的奇迹惊呆了。那位戴草帽的老汉,再三地将相片内外的两个黑娃作了对比,“噫嘻!”他使用着在中岳嵩山之下保留至今的一个文言叹词,发表评论说:“只要有好的穿戴,人人都有福贵之相啊!”

黑娃走出庙会,不觉登上了山坡……他再次掏出彩色照片,审视良久,忽然对相片里的他说:“我说你呀,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咱来真个的!”他又回头望着山下的庙会,望着那鳞次栉比的货棚、饭铺,大声喊叫着:“你们——统统的——给俺留着!”

“留着”——“留着!”群山发出了回声。

穿过盛开着油菜花的田间小路,黑娃哼着梆子戏,飞快地回家去了。

照相,可见在1982年,绝对是一件很“牛”的事情。因为照相可以提高身份、留住美好,照相还能迅速实现自己理想和希望的生活。

李书福在17岁的时候,就曾经骑着自行车,拍下了一张青春四溢的“靓照”——照片上的李书福,被风吹动了头发,他坚定的两只手牢牢地扶住了车把,一双眼睛“笃定而犀利”,就好像一个满怀信心的士兵,在准备接受生活检阅时才有的那种“来吧,我要战胜你”的神态。

19岁的李书福,认定照相绝对是门好生意,可以为他的生活带来幸福。于是他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120块沾满了父亲汗水的人民币,买来了一台海鸥4型照相机。可是年轻的李书福却没有想到,创业的第一个坎坷就在眼前等着他。

李书福的第一台海鸥相机,还没等为他创造财富,便被可恨的小偷给顺手牵羊了,李书福拿回家的只是一个空空的牛皮相机包。不服输的李书福怎么能甘心,他再次从父亲那里借来80多元钱,用70多元买了一台虎丘牌照相机,剩下的十多元买了胶卷和相纸。李书福性格就是这样,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

失败,从来跟李书福无缘。

性格太执着的人,甚至命运都会为之让路。

可是想吃照相这碗饭,光有相机是不够的,因为想去街上照相,必须在公安机关备案,并取得相关的手续。

可是李书福这一切都没有,他有的是勤快、机灵和改变自己生活的决心。李书福手持照相机,骑着自行车,在台州街上四处“乱”逛。开始了“野照相”生涯。

“野照相”最重要的是找到目标客户。看好了有照相需求的游客,两条腿跟紧一些,嘴巴殷勤一下,态度和蔼一点,随着“咔嚓”一声快门按下去的响声,就会有人愉快地递过拍照的费用。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说: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

少年时的李书福就是比尔·盖茨这句名言的忠实践行者,他用手中的虎丘相机,经过一年不间断的拍摄,终于为自己赚来了1000块钱,这1000块钱是李书福用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李书福没舍得用这笔钱为自己买件新潮的衣服,潇洒一把;或者是去路边的饭店,海撮一顿;他要开一个照相馆,他要像照相机上的虎丘山一样,屹立雄视,伟岸不群,干出一番“彪炳”的事业。

眼光不同,做事情的过程必不同,付出的努力多少必然决定着结局的迥异。

李书福拿着虎丘的相机,坚定地拍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手里只有区区的一千块钱,哪够开一个照相馆的费用?李书福想要向雄鹰一样起飞,无奈风雨太大,浪头太猛!路在何方?在他的心中,有着坚定的方向……

提银,废液含财矿

知识是重要的,但道路的重要性不亚于知识本身。

——李四光

废液提银虽然是个让人很爽的“来钱买卖”,但不懂技术却只能“端着金饭碗要饭吃”。李书福在高中的时候,学过化学,他来到书店,找来了复杂的提取显影废液中白银的公式,经过几次摸索,李书福发现只要往显影废液中添加一种神秘的“结晶粉末”,便可以将废液中的白银提取出来……

李书福来到上海专卖摄影器材的“冠龙”商店,真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他在这里才知道,开一家照相馆可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因为80元可以搞定一台虎丘照相机,可是想买回一台照相馆专用的座式照相机,却需要3000元。

李书福“野照相”用的相机与照相馆专用相机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个是没有什么不同,另外一个是有很大的不同。

胶片照相机的构造很简单,都是由透镜、快门、透镜组以及底片组成。胶片相机成像的原理是:景物或者人物经过镜头聚焦在胶片上,胶片上的感光剂随光发生变化,胶片受光后,再经显影液显影和定影,就会形成和人物、景物相同的影像。

照相机的原理就是这些,简单到自己弄一个纸盒子,前面挖一个小洞,后面装上胶卷,就可以弄出相机效果的图像来。但普通照相机和照相馆专用相机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玩具望远镜和军用望远镜的区别。

虽然这两种望远镜原理相同,但显示被观察物体的距离和清晰度绝对不同。而不同档次的照相机,其快门的感光速度,成像的清晰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李书福手里捏着衣袋里薄薄的一叠人民币,他左看右看,不由暗自摇头:一个专业的闪光灯的灯罩,就需要一千多元,这也太贵了。“冠龙”摄影器材商店售货员,为了将李书福兜里的钱掏出来,不厌其烦地向他介绍这种灯罩的好处:“照相是光的艺术,没有好的相机,没有好的灯罩,就拍不出好的相片来!”

李书福问完了照相机和灯罩的价钱,他连声说:“贵,太贵了!”

售货员毫不客气:“没有我们这些专业的设备,你就没法开店给人照相!”

李书福继续问灯泡、镜头的价格,那名售货员有些不耐烦了。李书福瞧着“冠龙”摄影器材商店售货员看不起自己的眼神,他的倔脾气不由得又一次爆发:“什么座式照相机,不就是一个镜头,几个齿轮,外加一个胶片盒吗?”

李书福一身的硬脾气,让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买不起,我自己做!

鲁迅先生笔下现代“台州式硬气”的代表人物就是柔石,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这样写道:这只要一看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的近迂(即耿直单纯,非贬义),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

台州人方孝孺,刚直不阿、孤忠赴难,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即使是被“诛十族”,也绝对不屈服的人。“台州人,性本硬,想要干,定能成”,这种渗透在当地人骨子里的“台州式的硬气”,使台州人天生便有敢冒险、有胆气、善创造、不张扬等特点,而李书福的犟脾气,就是台州人这股硬气的集中体现。

李书福只是花钱买了一组镜头,因为照相机的镜头他没有高精度的研磨机,绝对无法做出来。还有一样东西李书福无法自己制作,那就是闪光灯的灯泡。这两样东西买完后,李书福转身就离开了“冠龙”摄影器材商店,那名一个劲儿想把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卖给李书福的售货员,满脸都是嘲讽和不屑的神情。

让这名“高傲”的售货员没想到的是,李书福回去后,他只花了两块钱,就请一个钣金匠“叮叮当当”地敲出了闪光灯的灯罩,安上闪光灯后好使好用,而且并不比专业的差。

而制作那个坐式相机,就更具戏剧性了,李书福弄了一个铁盒子,先在里面装上了自制的齿轮、快门和暗箱室,接着再装上皮老虎和镜头组,一个看着怪怪的相机就“诞生”了。

这个不靠谱的相机,几经修改和调试,最后竟能照出很不错的相片。只可惜在80年代初期,照相机还是奢侈品,它和老百姓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不然的话,李书福要是在制作相机的路上走下去,恐怕中国的照相史都会被改写,世界相机界的格局也将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李书福的照相馆开业之时,为了显得专业,李书福找了一块黑色的金丝绒,蒙到了那个谁看到谁都发“懵”的照相机上。

行不行全仗毯子蒙——这是民国街头“戏法”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很显然,李书福深得这句话的精髓。李书福的资金不够,技术不足,但这都阻挡不住他开照相馆的脚步。

买不来昂贵的摄影设备,李书福用他聪明的头脑和灵活的双手自己做;技术不足,可以一边照相,一边学习嘛。更何况,李书福在野照相中,锻炼出来的笑脸迎人、薄利多销、技术高超这些营销的软件,都可以弥补他在硬件上的不足。

李书福的照相馆开业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有了口碑,李书福还在照相馆的墙壁上,请画匠画上了世界名车的背景图。

台州的市民苦日子过得久了,故此对富裕生活的渴望特别强烈。顾客到李书福的照相馆中照相,可以一步到位地拥有可望不可及的名车,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噱头。

李书福的照相馆每日门庭若市,现在他再也不用骑着自行车满街去兜揽生意,见面就问人家您照个相吧?

李书福现在坐在照相馆中,风吹不到,日晒不着地给顾客照相。晚上的时候,他数着“咔咔”作响的钞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一种满足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满足感却越来越淡薄了。

要知道在1982年的时候,浙江省省内平均工资一年才740元,李书福开照相馆的收入,一年可以顶十几个工人,而且他的一间小门面已经变成了三层楼,他应该满足才是。然而真正让李书福感到不满足的不是照相馆赚钱少,也不是照相馆没有前途,而是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停尝试、不停创业的冲动。

原新浪首席执行官王志东曾经有个很好的比喻:财富是猫的尾巴,只要勇往直前,财富就会悄悄跟在后面。

李书福属兔,他天生就是一个好动的人,因为头脑灵活,他更是个有创造力的人。这种人如果当了厨子,他会创造出很多新菜式,在食客的赞扬声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如果他当了工程师,他会设计出很多的新产品,在自己不断的创造中,得到很大的陶醉。照相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可以赚来生活费,却无法满足李书福心中巨大的“创造”欲望。

李书福之所以在自己照相馆的背景布上,雇人绘上好几台世界名车,用李书福的话讲,是因为能和小汽车合影是了不得的事儿。这也代表了他心中的一个梦想——他想拥有一台这样的名车。在他的潜意识中,开名车兜风的感觉,一定会比他骑自行车的感觉“爽”得多!

李书福用世界名车当背景,可以说是在给顾客“画饼充饥”,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以后,李书福真的造出了“让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并至少提前几年,圆了老百姓的汽车梦!

小时候,汽车对李书福来说,就是一个梦中的情人,用他的话讲童年时用手摸(真汽车)一下都不敢,怕它开起来不得了。但人生有梦想,就有目标,想要实现目标,就得抓住一个个的机会,果然不久之后,一个新的赚钱机会就“精灵”似的出现在了李书福的眼前。

这天,李书福晚上在收拾照相馆卫生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张客人丢弃的油印小报,小报上有一条“废水提银,快速致富”的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条广告这样夸张地写道:你想快速致富吗?你想抢先一步成为百万富翁吗?废弃定影液提银技术,圆您发财梦!

李书福读过高中,他知道定影液是由卤化银组成,胶卷在定影液中反应定影后,废弃的定影液中确实含有一定量未参加反应的卤化银。这条广告并非骗人,可是李书福打电话一问购买该项技术的价格,对方却给出了一个让他不能接受的高价。

李书福在电话里和对方探讨了半天,可是对方仍然强调台州废液取银的巨大市场,却根本不肯降价。李书福虽然为废液提银的利润心动,但大把地往外掏“冤枉钱”,李书福又岂能接受。

李书福失落地挂了电话,他晚上吃麦虾面的时候,也觉得没什么味道。李书福在思考,如果不去购买秘方,他难道就不能将废液里的银子提取出来吗?李书福在床上辗转到半夜,这才囫囵地入睡,在梦里李书福梦到了以前教自己化学的老师,化学老师毫不客气,对着李书福一顿批评,批评他化学学得不牢,李书福被训得满头是汗,“嗖”地一声,从床上坐了起来。

他想起来高中化学老师,如果没记错,他读高中的时候,老师确实教过他如何还原卤化银中的纯银。只可惜李书福走上社会后,高中的课本都进了废品收购站,他想找到有用的化学反应公式,只能明天一早去新华书店了。

第二天一早,李书福早早地来到了新华书店,他在高中课本中找到了那个反应公式,原来需要在定影液的废液中加入硝酸(HNO?),再将卤化银和硝酸的溶液(用碱Na OH)调成中性,再放入较活泼金属(锌等)就可以将银置换出来。当然这种方法弄出的银是粉末状,将粉末状的银收集到一起,再加热熔化成银块,这才算大功告成。

废液提银的工艺并不简单,李书福通过亲身实践,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李书福说干就干,因为他的照相馆生意兴隆。一个月后,他就积攒了一百多公斤定影液废液,经过一番“折腾”,他从这些废液中,竟提取了500多克白银。

李书福从书上找来的方法,确实可以从废液中提取白银,可是这种方法却太复杂。聪明的李书福几经试验,最后,他惊喜地发现,可以通过加氯化钠的方式,将里面的银提炼出来,而且纯度相当高。

氯化钠就是食盐。

废液提银的技术,简直就是一层窗户纸。

一斤盐,两毛钱,不懂化学真的会害惨人。

80年代的国际白银价格,约在一盎司10美元左右,一盎司是28.35克,也就是说,李书福的这500克白银,价值15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是1200元。

去掉成本,减去购买废液和用工的价格,再考虑白银在国内地下市场价位较低的因素,李书福在100公斤定影液废液中提取的白银,至少也能赚好几百元。

台州像李书福这样的大小照相馆,至少也有几十家,再加上医院放射科、印刷厂、电镀厂、制镜厂等企业,李书福一天绝对能收来一百公斤定影液的废液,换句话说,李书福一天能赚三四百元钱,这差不多等于一个工人半年赚的工资了。

一年赚15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根本就不能算回事儿,可是在一个工人年收入740元的年代,李书福一年赚的钱就相当可观了。

不要瞧不起这种小生意,一旦集腋成裘,利益还是很可观的。要知道曾经的中国首富刘永好,就是做猪饲料起家的。李书福手握致富的“秘密武器”,他毅然停了自己的照相馆,为了筹集大量购买定影液的资金,李书福将自制的坐式照相机拿到了当铺,可是当铺的老板只给了他五张皱皱巴巴的十元钞票。

李书福自制相机的一组镜头,就是好几百元,面对老板的盘剥,李书福真想一个耳光甩过去,可是想想废液提银的收益,李书福还是忍住了。他拿着当铺老板给他的50元钱,便开始了四处收购废定影液的工作……李书福提炼出的白银,因为纯度够高,价格也够便宜,故此在台州当地的开关厂等需要白银的地方,十分畅销。只是当时国家不准私人做黄金和白银的生意,故此,李书福提取和贩卖白银,都是在地下秘密进行的。

当废液提银成了公开的秘密,台州废液提银的小作坊逐渐增多,废液价格翻番猛涨,环保部门对污染环境的废液提银小作坊,开始严厉打击的时候,赚得钵满盆盈的李书福,也适时退出了废液提银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