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贾平凹游记
62324500000005

第5章 敦煌沙山记

河西走廊,是沙的世界,少石岩,少飞鸟,罕见树木,也罕见花草;荒荒寂寂的戈壁大漠,地是深深的阔,天是高高的空,出奇的却是敦煌城南,三百里地方圆内,沙不平铺,堆积而起伏,低者十米八米不等,高则二百米三百米直指蓝天,垅条纵横,游峰回旋,天造地设地竟成为山了。沙成山自然不能凝固,山有沙因此就有生有动:一人登之,沙随足坠落,十人登之,半山就会软软泻流,千人万人登过了,那高耸的骤然挫低,肥臃的骤然减瘦。这是沙山之形啊。其变形之时,又出奇轰隆鸣响,有闷雷滚过之势,有铁骑奔驰之感。这是沙山之声啊。沙鸣过后,万山平了,一夜风吹,却更出奇的是平堆竟为垅,小垅竟为峰,辄复还如。这是沙山之力啊。进入十里,有一泉水,周回千数百步,其水澄澈,深不可测,弯环形如半月,千百年来不溢,不涸,沙漏不掉,沙掩不住,明明净净在沙中长居。这是沙山之神秘啊。《汉书》载:元鼎四年,有神马(从泉中)出,武帝得之,作天马歌。现天马虽已远走,泉中却有铁背游鱼,七星水草,相传食之甘美,亦强身益寿。这是沙山之精灵啊。

敦煌久为文化古都,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旧时为丝绸之路咽喉,今日是西北高原公路交通枢纽。自莫高窟惊世骇俗以来,这沙山也天下称奇,多少年来,多少游客,大凡观了人工的壁画,莫不再来赏这天地造化的绝妙的。放眼而去,一座沙山,一座沙山,偌大的蘑菇的模样,排列中错错落落,纷乱里有联有系;竖着的,顺着的,脉络分明,走势清楚,梁梁相接,全都向一边斜弯,呈弓的形状;横着的,岔着的,则半旧交叠,弘线套叉,传一唱三叹之情韵。这是沙山之远景啊。沿沙沟而走,慢坡缓上,徐下慢坡,石山顶不高,朦朦并不清晰,万道热气顺阳光下注,浮眼光上腾,忽聚忽散,散则丝丝缕缕,聚则一带一片,晕染梦幻,走近却一切皆无;偶尔见三米五米之处有彩光耀眼,前去细辨,沙竟分五色:红、黄、蓝、白、黑,不觉大惊小叫,脚踹之,手掬之,口袋是装满了,手帕是包饱了,满载欲归,却一时不知了东在哪里,西在何方。茫然失却方向了。这是沙山之近景啊。登至山巅,始知沙山之背如刀如刃,赤足不能稳站,而山下泉水,中间的深绿四边浅绿,深绿绿得庄重的好,浅绿绿得鲜活的好。四周群山倒影又看得十分明白,疑心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那水面就是分界线,似平山是有根在水,山有多高,根也便有多长;人在山巅抬脚动手,水中人就豆粒般大地倒立,如在瞳仁里,成千上万倍地缩小了。这是沙山之俯景啊。站在泉边,借西山爽气豁人心神,迎北牖凉风荡涤胸襟,解怀下卧,仄眼上眺,四面山坡无崖、无穴、无坎、无坑,漠漠上下,光洁细腻如丰腆肌肤。这是沙山之仰景啊。阴风之日,沙山外表一尺左右团团一层迷离,不即不离,如生烟生雾,如长毛长绒,悲鸣齐响,半晌不歇,月牙泉内却水波不兴,日变黄色,下澈水底,一动不动,犹如泉之洞眼。盛夏晴朗天气,四山空洞,如在瓮底,太阳伸万条光脚,缓缓走过,沙不流不泻,却丝竹管弦之音奏起,看泉中有鱼跃起,亦是无声,却涟漪扩散,不了解这泉是一泓乐泉,还是这山是一架乐山?这是沙山动中静,静中动之景啊。

天上的月有阴晴圆缺之变化,沙月却有明净和碧清,时令节气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沙山却只有慢下、耸起和自鸣。这里封塞而开放,这里荒僻而繁华。有整晌整晌趴在沙里按动照相机的,有女的在前边跑,男的在后边追,从山巅呼叫飞奔,身后烟尘腾起,作男女飞天姿势的,是外国游人之狂欢啊。有一边走,一边回顾,身后的脚印那么深,那么直,惊叹在城里的水泥街道上从未留过自己脚印,而在这里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的旅人之得意啊。有鲜衣盛装,列队而上,横坐一排,以脚蹬沙,奋力下滑,听取钟鼓雷鸣之声空谷回响,至夕尽欢才散的,是当地汉人、藏人端阳节之兴会啊。有三伏炎炎之期,这儿一个,那儿一个,将双腿深深埋入灼极热极的细沙之中,头身覆以伞帽,长久静坐,饥则食乌鸡肉,渴则饮蝎蛇酒,至极痛而不取出的,是天南海北腰痛腿疼症人疗治疾苦啊。九月九日秋高气爽,有斯斯文文长脸白面之人,或居沙巅望远观近,或卧泉边舀水烹茶,诗之语之,尽述情怀的,是一群从内地而至的文学作者啊。有一学子,却与众不同,壮怀激烈,议论哲理,说:自古流沙不容清泉,清泉避之流沙,在此却沙与水相斗相生,矛盾得以一统,一统包容运动;接着便吟出古诗一首:“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此人姓甚名谁,不可得知,但黑发浓眉,明目皓齿,风华正茂,是一赳赳少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