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是为了回归,回归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出发点与回归点都在【人】——在人的【自我实现】因此,教育不能不远行—那就是不断的探索、创新、发展终是硬道理,教育也不能不回归—那就是归结【每个人】与【人的全面发展】上,人被淹没了的硬发展绝对没有道理!
重新想象学校
褚清源
学校,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学校的诞生使更多的人更有能力、有思想、有智慧成为可能。但是,今天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比如那些被严重量化的教育结果,那些被严重物化的职业理想,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诟病。今天的教育制度正像一只章鱼,似乎让所有的人都成了俘虏,难以逃离其触手。
教育永远是指向美好,使人成为人的。但学校教育未必能准确完成这样的使命。如果让我们来重新想象学校,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校首先是一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断生发快乐的地方。喜欢是学习发生的重要前提,快乐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倘若学生在学校里找不到快乐,那么一切将皆为负担;如果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那么对学生而言,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可能意味着结束了。无论老师讲得多么用情、多么生动,学生的内心会对来自老师的信息自动屏蔽。《易经》里有一句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是说,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学习),(而是)蒙昧的童子求我(施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和学”的本质。因此,教师的第一专业素养应该是研究学生,研究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而非研究学科知识本身。
学校应该是让学生感到自由、放松和快乐的地方,应该真正成为学生乐于选择的一个去处。
学校的环境是一本天然的教科书。学校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文化传承,让教育延续,还在于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因此,学校应该建设一种生态,这种生态中的一花一草都是景观,而这种景观既可以用来观赏,还可以作为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来开发、使用。这样的生态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一本天然的、耐人阅读的书,这本书会使学生不自觉地进行一种无功利的自由阅读。在这样的生态世界里,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与校园中的景和物、花与草、鸽子与小兔产生生命的对话与链接,从而构建起学生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学校应该建设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新秩序。学校不再分班而教,而是让学生选班而学,打破传统班级的界限,让他们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和学生群体中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和成长导师。学生只有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才能获得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教育。美国1991年的年度教师约翰·泰勒·盖托曾说,在开放式学习中,“教”是很关键的,但它不是一种职业,任何有东西可传授的人都可以教。谁是老师、谁不是老师,都由学生去选择。学生是积极的主导者……
教师不能天然地具有教育别人的优越感,学生也不能永远被置于“被教育”的位置,在这里没有教与被教,只有学习;在这里,通过老师和伙伴的协作完成学习这个私人化的事件;在这里,学校就是给孩子营造一种氛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欢的方式去体验、去学习。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学校教育就是要为他们的发现、选择、设计提供条件。
“颠倒的课堂”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革命。这样的课堂给学生赋予更多的自由,是把传统的学生在校上课以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颠倒过来,让学生在家通过视频上课,到学校则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校不仅有教师辅导,学生还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教师则在网络后台监测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学校是一个可以让心灵自由绽放的地方。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谈到教育时说:“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绽放,否则,教育就会成为适应工作或某种职业的机械过程。作为目前的社会现实,工作和职业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这一点,那么自由之花就会枯萎。我们已经过于强调考试和陈规,那不是建立学校的主要目的。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业应该被削弱,恰恰相反,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绽放,工作和职业将获得他们适合的位置。”实现这样一种状态,前提是让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让他们始终有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
学校像家庭一样温馨。家,是一个人的精神港湾。学校和教室不仅是一个物理环境,还是一个精神环境。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家的元素、家的特征来设计学校、布置教室,让学校和教室成为孩子在家庭成长的一种延续。我们要着力营造一种“家文化”,让学生在学校像在家里一样自由、安全。当然,这个“家文化”不仅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当教师在学校里找到了家的感觉,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这样的感觉就会自然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压抑、控制,遭受到不尊重,那么他们的关注点就会被分散、转移,情绪就会波动,进而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学生。让校长、教师、学生都成为真实家庭之外的另一个家庭的成员,他们彼此信任,互爱。如此,教育会自然发生,生命会悄然成长。
学校是学生寻找伙伴的地方。人都生活在群体中,这个群体往往由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学校的存在客观地为学生结成不同的伙伴提供了环境。学生在伙伴中得到的成长有时候比教师的教导更多。人能够在这种伙伴关系中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前面谈到的打破班级界限,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地结交适合自己的伙伴的机会,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拥有更多“生命相遇”的机会。
学校实施的是一种无公害的教育。学校的第一功能应该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优秀的人才。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念,学校教育就不能被功利化所裹挟,就不能越过成人直接让学生成才。学校教育既要对孩子的当下负责,更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在这样的学校里,可以有检测,但没有考试排名和竞争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学校里,可以有约束,但不是来自管理者制定的纪律,而是由学生共同制定的规则与公约;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人会对学生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而是陪伴守护,静待花开,学校真正成了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学校将不是一座教育的孤岛。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承载的太多,社会寄予的期望远远超越了学校自身所能做的。学校原本只是教育链条中的一环,学校的功能是有限的,不能把学校有限的功能放置在无限的期待中,过度放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疑会把学校推向一个孤岛。未来的学校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之一。学校教育将向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延伸,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链条。家庭教育的职能不能转嫁给学校,学校的职责也不能转嫁给社会,他们应彼此承担,互为支撑共同指向一个完整成长的人。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师报)
学校的坐标
凌龙华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所理想学校。理想学校代表的是文化与文明、希望与未来。
传统的学校称为“学堂”,堂是重要的礼仪场所,孩子进学堂,那就意味着很郑重地去学做人——知书达理。这是学校教育之根。
现代学校,追求教学有效,注重人的能力培养。在越来越高的期待面前,学校承担着越来越沉重的社会责任。一句“钱学森之问”,让我们的教育陷入反思与重构的双重境地。
出发是为了回归,回归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出发点与回归点都在“人”——在人的“自我实现”。因此,教育不能不远行——那就是不断地探索、创新,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教育也不能不回归——那就是归结到“每个人”与“人的全面发展”上,人被淹没了的硬发展绝对没道理!
学校重建,说到底,就是教育理想的重建,就是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坐标系的重建。
因此,必须回到教育本身来谈教育,也必须放到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大格局中来谈教育。
就教育本身而言,不管过去还是未来,教育的职责恐怕都在于“教书育人”,所对应的目标是“学习成长”。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是为了“成人”。因此,好教育不能缺失好的教学支撑,但那是常识、通识教学,是能为日后深造提供“干细胞”的奠基性教学,这与当下直奔“分数”的功利教学不同,它可以是“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教育,也就是爱因斯坦说的——“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接受的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人为的割裂,让今天的教育显得十分狭隘而浮躁,以致最高的成果成了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建学校更要具有理想主义情怀,要找回教育的“应然”——必要的乌托邦,要向所有人追问一下:学校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理想中的未来学校,很朴素,很平常,但很自然,很美丽。入学前让人向往,就学时让人流连,毕业后让人怀念。
学校是有意义并有意思的地方,是值得努力的地方。杜威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生活合而为一的学校即如此。当学校成为成长的场所,教育成为由“身生”(小我)而“人生”(大我)的必然历练,学校就是我们离不开的精神家园。
学习是有趣且能学以致用的方式,是必须坚持的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开宗明义指出了当代人得以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学会学习”。学习是什么?是“知识”——求知以长见识,由表相探及内在;是“学问”——学会回答问题,进而学会提出问题;是“懂得”——通过懂得事物真相,最终得到人生真谛。好教学如引鱼入流,在“率性”(遵循天性)中激励“个性”张扬。
学校是“有文化”的地方,学校是“学文化”的地方。通过学习,从容走向未来,成为一个有教养、有担当、有所立的“文化人”,这就是教育的功德!
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未来学校是否拆去了围墙?教育与希望联系在一起,未来学校能否给兴趣、特长更宽容的呵护空间?
资源配置要均衡、到位,起点教育要公平、优先。
不谋求豪华的“大楼”,也不奢求精深的“大师”。未来学校的重建,其要义可能还在于回归并落实到教育的原点——润物无声的“育”与如坐春风的“学”。给成长多一点自由发展的选择,给每一个梦多一分梦想成真的可能。这就够了。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
我的理想教育观
包祥
“学校啊,当我把孩子交给你,你能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读到一位妈妈的这句话,或叫作呼唤,我为之震撼,我似乎能看到这位妈妈充满疑虑而又期盼的眼神,分明是在追问我们: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这一呼唤,引发我多年思考教育,探索教育,实践教育。
我曾先后在黑龙江、青岛、昆明、北京等地任公办、民办学校校长达20年之久,并出访欧美、日本,访问过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罗婷女中,美国著名的US男校和HB女校,日本的山田高中等200多所外国私立学校。什么是理想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理想学校?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并实践着。
学校为什么要那么多学生
在谈理想的教育和学校之前,应该首先对学校诞生的文化背景作个回忆和梗概的分析。
学校的诞生,有漫长的农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农业文明的元素,有近些年工业文明形成的规范化式样的模式。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城里的、乡镇的学校,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图书馆等均是一字型,校园里排列整齐划一的房间是教室,教室里学生课桌面向黑板,教师讲课面向学生;实验室几十年没有变化,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反复做着验证性实验;借书到图书馆、看书到阅览室是天经地义,没人质疑;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清晰划分。校园越来越大,拥有3000名学生的小学不在少数,更可怕的是有些中学竟然有5000多名学生,还有的达到了近万名。
哈佛大学原校长鲁丁斯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本质上是人文过程,是要人与人实际交流的。初中或高中三年,一位校长能记住多少学生,能熟悉多少学生?这个答案是500或800。三年,能直接与校长面对面交流,感受校长人文关怀的学生有多少?这个答案是500或800。所以,理想教育的中小学校规模不宜太大。
学校的人数、规模,其实和地域人口的多少没有关系。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产物,是典型农业文明的痕迹,兼有工业经济模式的元素,有悖于数字时代的现代教育,有悖于知识社会时代特征,更不利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学生的生命生长。
“钱学森之问”及其他
教育是什么?教育要遵循怎样的规律?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教育家和校长们永远探讨的话题和一生的追求。
让我们略加回忆古代和近现代教育家和几所有影响的学校。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的私塾教育吸引了无数学子登门求教,培养了为数众多的贤达人才。在《论语》一书中,开篇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谈到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是孔子为人、为师的根本。正是因为孔子乐学,他才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从而吸引求学者蜂拥而至。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心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大爱,曾担任过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多所学校的校长。他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他还特别强调校长躬身实践的重要性,主张校长要做行动中的思想者和实践家,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陶行知的教育生涯堪称是教育家办教育、教育家办学的时代典范,他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崇高的教育情怀,都值得当代校长们学习。
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又一位大教育家。他积极倡导教育革新,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宣扬“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并第一个提出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创新教育教学制度,实施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使北京大学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蔡元培力挽狂澜的教育革新意识、开教育之新风气的教育首创精神,充分彰显了他作为教育家的伟岸风骨。
上世纪初的黄埔军校,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南海之滨走出一大批抗日救国的将领。“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是当年悬挂在黄埔军校大门彩楼的对联,是用来警示和告诫立志从军救国黄埔学生的。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昆明合建而成。西南联大在滇整八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几位教育家校长引领老师们,在土墙茅草顶结构的校舍,以“民主自由、严谨求实”为校风,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许多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
自“癸卯学制”颁布、科举废除至今,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恢复至今,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已经有30余年,却仍然有“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引起了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寻求破解。
教育遵循自然律
有社会责任、理想信仰和探索精神的文化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中国古代以有德有学的儒者文官入仕途,欧洲近现代化形成了以技术发明而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体制。近些年,在基础教育领域人们探索教育改革之路,诞生了许多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为寻求正确的教育前行之路作着不懈的探索。细细品来,其中总有慌不择路的浮躁,或完全照搬西洋人的模式,或一些不伦不类的所谓“特色”。
学校教育的核心应是遵循生命的“自然律”。“自然律”是宇宙的大律。自然即宇宙,宇宙即自然。宇宙乃至万物皆为自然力所驱使,这是“自然律”。生命的“自然律”,是生命进行的规律,人的生长规律。博古观今,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是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寻求着大自然的规律,观天道,以立人道。“天道”代表宇宙大自然的规律,“人道”就是人的世界如何生存的道理,生命生长的道理。
《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道法自然,凡是合乎自然的一定是对的。对宇宙自然我们永远只有敬畏,对生命我们永远只有敬畏。
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
遵循“自然律”,就要读懂自然,就要读懂生命;遵循“自然律”,就不要速成,不能速成。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反问自己这样一个基础的教育问题,我们是否丢掉了孩子们的童年,扼杀了孩子的快乐?是否拔苗助长,违背生命的生长规律,违背学生认知规律?是否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过早地灌输知识和技能,忽略传递爱,忽略孩子的发现欲……
教育应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不能按大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孩子,而是应该遵循客观规律。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放孩子回归大自然吧!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师了,它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
校长遵循自然规律,就要读懂自然,读懂生命,读懂学生。把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们留住爱;保护孩子们的“发现欲”,帮学生养成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让生命自然前行,经历春夏秋冬。我们所需要或希望的有社会责任、理想信仰和探索精神的人才一定会出现;我们期待的获诺贝尔奖的世界顶尖级科学家一定会出现。
校长是读书人
理想学校要有理想校长。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对于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每天都在处理事情,有小事有大事,有阶段性的事情。校长视轻重缓急,视远近左右,都要把握好度。什么时候扬,什么时候抑,都要审时度势;什么时候考虑公平,什么时候考虑效率,都要有法可依。校长的风格气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员工。校长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执着的工作态度,娴熟的工作方法,校长的宽容与合作,无不影响着学校。
理想校长应是读书人,读书会使人积气、积势、积厚重,读书是校长的力量所在。读书之后会晓得,书是呵护心灵的绿地,书是建设精神的家园,书是灵魂的窗口,书是心智的飞扬,书是精神的提升。当读书之后会发现,书中自有花似锦,书中自有草如碧,书中自有春如画,书中自有秋飞雁。校长还要带领教师勤于读书,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养成广博而扎实的学术涵养,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只有校长和教师都是读书人,学校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学校才会真正成为读书的地方。
理想校长善管理,即愿景管理,这是学校长久的根本所在。司马迁提出的“善者因之”,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管理的理想境界。“善者因之”是用愿景,即组织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文化、管理,包括组织形成的优良传统等,把有共同教育理想的人集聚到一起,做理想的教育。“愿景”是在组织人们心中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开始时可能只是一个想法、创意,然而一旦发展并获得一个群体的认同和支持时,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是具体存在并且可以实现的。
“愿景”必须是每个成员发自内心的意愿,并只有变成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建立共同愿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细致的工作和漫长的过程。
校园是学生的世界
理想的学校,应是文化的载体,是课程的载体,是生命的载体。校园是学生生命的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的地方;校园是学生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培养最重要的地方;校园是人与人感情交流的精神家园。
校园是学生的世界,一切应以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和经营,就有利于学生的生命价值,有利于学生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心理世界,有利于学生群体的独有文化,有利于学生的生活状态。理想的校园是学生生活、生命生长的地方,是教师终身学习、幸福工作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交流的人文环境,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传递、心灵沟通的地方。这样的学校会让师生向往,终生难忘,流连忘返。
在认真研究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我总结为:一所理想的学校,高中学校有1000—1200名学生为宜,初中学校有800—1000名学生为宜,小学校有600名左右学生为宜。这样规模的学校,课程资源利用充分,师生合作、对话、探究的新课程文化会得以实现。学生的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就能变成现实,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就会实现。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那么,教是大人对孩子的示范。大人是包括家长和老师等教育工作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走入理想学校,映入眼帘的应是以黄金比例舒展开的精美教育画卷。校园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阁错落有致,蕴含着厚重的学校文化和高品质的教育,优雅而安静地散发着书香气息,有欢快的氛围,平等的交流、展示,这些都彰显着师生生命的闪光。
学习最佳状态时
“学而时习之”本来就应是“不亦乐乎”的。理想教育是在自然中播下爱的火种,吟唱真理的篇章。我们秉持读书应当是乐事,而不是苦事;求学不应当总是补课和应考,不应仅仅是为了得一技之长学谋生之术,求建设本领,而是应该让每个孩子在这里像叶子一样舒展,像小树一样自然生长,让孩子们留下金色的童年。
对学生,请不要只给他们答案,请教给他们热情,教给他们发现,请启发他们去质疑,请教他们尊重生命,请让他们学会交流、分享和对话,请同他们一起探索,请教他们去观察、探索和触摸那些难以名状的东西,请让他们与世界认识,请让他们的理解远远超越表象,请教他们投入一次更热烈的生命。
在理想的小学,教师会以游戏、故事为主要上课形式,释放孩子玩的天性,不约束、不限制孩子的自主权,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理想学校,教师明晰学与教的关系:学教原则——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学教目标——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学教关系——民主、合作、互动;学教过程——主动、生动、活泼;学教方法——启发、内化、转化、升华;学教环境——和谐、愉悦、共振,师生流连忘返;学教过程——学习知识,生成习惯,提升能力,形成品质。
鲜明的八个标志
在理想学校,学生身上会有鲜明的八个标志:
一是独立:从生活到心理都不依赖别人,事事自己思考,问题由自己解决,这是一种能力。
二是包容:同窗学友建立起的友谊会维持一生。同学既分享共同成长的喜悦,也有分担麻烦的感激,也有彼此宽容对方的弱点和毛病。
三是自约:是自我意识的成熟,学生们体现自身创造性的天地实在太广阔了。
四是忠诚:忠诚是原则,是一个人至高的道德。
五是勇敢:勇敢是面对竞争、迎接挑战,在优势时不张狂、不喧嚣、不得意忘形,在弱势时不气馁、不放弃,不轻易认输,强调对自我的“挑战”等。失败也是必需的经历,要勇于挑战自我。
六是合作:合作是心胸,合作是品质,合作是能力。
七是幽默:来自于高超的智慧与机智,同时也是修养和文化的体现。你不必靠嗓门大、声音高把人“压倒”,而是在一句妙语中令人会心微笑,心悦诚服。
八是风度: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麻烦降临之时保持理智、平静,那不能只是外表的,必须在内心也要冷静、清晰、有条不紊,这是一种修炼功夫。平静和彬彬有礼的底蕴是克制、含蓄、内敛。当着众人的面“失态”,被视为一件极其丢脸的事。
理想学校的学生有民主思想,并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举手投足之间,存在于个人回转的空间以及更纵深的愿景里。我们的学生自信、开朗、包容、有力量、更柔韧、更高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都会有重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系河南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
向理想学校奔跑
张建平
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课堂上,学生能经常向老师问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有愉快的笑声;下午4点后,他们可以自由地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在实验室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理想中的学校——放假了,带着学生背起行囊去野足,茫茫夜空下,孩子们搭起帐篷,点起篝火,躺在树丛里数着天上的星星。几个趣味相投的孩子,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议论风生,激扬文字,纵横捭阖,思想智慧似瀑布冲向悬崖,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浪花,在校园这片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
也许,走出校园若干年后,老师每天呕心沥血备课、妙语连珠地讲课,教给他们的公式、定理、单词他们都统统忘记了,但他们会永远记得那在黄河滩寻找“情报”时的疯狂,在没有老师、父母牵手进入陌生大都市时的恐惧,顶风骑车在绝望中寻求希望时的艰难,咬牙忍受着脚上血泡的疼痛,也要坚持走完拉练全程的坚强……这些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的人生体验,正是学校留给他们最好的财富。
我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底蕴深厚、学贯中西的教师。除了有语言的天赋,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他不会满足传统保守的课堂模式,而要寻求一种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他会将教室变成一家超市、一座花园、一座城市,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他衣着讲究,谈吐高雅,举止端庄。他的每个言行举止都会被学生模仿。在他白发苍苍的暮年,回忆起一个个学生的时候,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他们生活得轻松、快乐、自信,来源于他们对课堂驾轻就熟,他们是以自己的内涵征服学生的课堂高手,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意犹未尽,思绪万千,沉浸在精彩的课堂之内而不得自拔。
我理想的语文教师,个个博览群书,文采飞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他们从心里喜欢这些作品,他们迷恋着阅读。每个教师后面都跟随着一群学生粉丝,他们常常在一起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们让学生组织社团,以成年人的身份研究着古典的、近代的、现代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他们从来不需要用“严刑逼供”、“糖衣炮弹”逼着学生完成默写等无用的作业,而每个学生一样获得优秀的分数。因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机械的默写、重复的作业只能让语文走向反面。
我理想的英语教师,能自信地与英语母语国家人交流,能听得懂、看得懂英语书刊和影视。他是一个音乐家,将新学的句型,谱上学生熟悉的曲调,让学生在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会英语;他是一名娴熟的指挥,课堂是他的舞台,学生是他的乐队,而每一堂课都是一节精彩的乐章。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明快的教学,是教师功力的体现;颇具创意的教学亮点,富有戏剧性的高潮推进,是教师灵感和智慧的结晶。所以,他们的学生绝对不会因为默写不及格而痛苦不堪。因为,他的课堂魅力已经让每个学生喜欢了外语,他们已经把外语当作了生活的需要。
我理想的数、理、化老师,有着缜密的逻辑能力,比起有着跌宕起伏、有血有肉的人文学科,数、理、化枯燥的1、2、3、4,A、B、C、D构成的符号像木乃伊,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让智商110以下者望而生畏。理科老师行走在独木桥上,难度系数大于其他学科。
我理想中的综合学科老师,有着袁腾飞走向央视百家讲坛的野心和为之付出的行动;有着对学科的热爱和忠心。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面对学生渴望知识的目光,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不需要拿着课本讲课,因为,课本上那点浅薄的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他们课堂上绝对不就书论书、照本宣科。学生在他们的指引下,仿佛进入了知识的桃花源,忽而柳暗花明,忽而峰回路转。下课铃响了,他们的心还没有转出来呢!
音乐、体育、美术,那是学生天天盼的欢乐的殿堂。那里没有国界,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知音,感受到生活的激情与豪迈。曾经有一个顺口溜: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学会音美体,走遍天下都不怕。只有这些学科的交流,是不受语言限制的。音乐的每个音符,美术中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都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大家都可以读懂他们的含义。所以,我们的每位老师也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作者单位系河南开封求实中学)
阅读“巴学园”
赵永攀
看过《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的人,一定都知道小林宗作校长所创办的“巴学园”。就是这样一所别具一格的民办学校,使一般人眼中“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最终成为世界有名的电视主持人,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这是一所怎样的民办学校呢?
校园——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计
“巴学园”完全按照孩子的视角设计和运行:校门是用绿色树木做成的,教室是废弃电车改造的,宿舍是搭起的帐篷。上课就在孩子们喜欢的电车教室里进行。
校长—-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创办“巴学园”之前、校长小林宗作先生进行了年复一年的研究。他曾先后于1924年1930年两次到欧洲考察,学习教育学。小林先生之所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之所以能培养出像黑柳彻子这样一批优秀的人才,与他办学的前期准备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全面辅导学生的每一门功课
“巴学园”里的教师知识是全面的。一个班级就一位教师,语文、算术、物理、自然等课程都担任。教师能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学校也会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比如“旱田”教师教孩子们怎样除草、怎样播种、怎样施肥……
课程——让学生自己来决定
在“巴学园”,学生每天上午上课,上课前,教师把语文、数学等学科需要教授的知识列出来,不是一节一节挨着上,而是先学后学什么让孩子自己决定。而下午则可以去散步,在散步时教师会顺便教一些自然、历史和生物的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
在“巴学园”的课堂上,学生多半是自学的形式,小学生们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教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子上来,教师会耐心地讲解,一直到孩子们弄懂为止。然后,教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新的自学过程。
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
“巴学园”的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与众不同。在校园里露营,在九品佛的寺院里试胆量、野炊、温泉旅行等等。即便是运动会,也是依据孩子的身体特点来设置,比如“钻鲤鱼比赛”这个项目就是专为个子矮小的高桥君设计的。而且,运动会的奖品也是那样的特别,全是萝卜、菠菜之类的蔬菜。
午餐——海的味道,山的味道
小林校长要求家长们让孩子带来“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蔬菜、肉类,以及所有生长在陆地上的食物,都归入“山的味道”;而“海的味道”则是鱼和海味之类的。每次午饭,孩子们自己寻找饭盒中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如果不明白的还可以一起讨论。
目标——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使孩子优良的品质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尽早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不用再一一赘述,“巴学园”的魅力已经可见一斑。尽管“巴学园”已经远离我们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我们所需要追求的办学境界。因此,理想的民办学校当如“巴学园”,要有独具一格的美丽校园,要有鲜明的办学方针,要有一位有思想的校长,要有一群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还要有独具特色的课程和活动。
有人说“谈理想,必然会脱离现实”,但是“巴学园”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全校仅几十名学生,长大后却也各有作为,有的成为艺术家,有的成为教师,有的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并不是想让大家再回到过去,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巴学园”,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去办学,我想理想的民办学校就会在我们的努力中诞生!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
让教育温暖这个世界
高林
从事教育多年后的今天,我忽然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教育是什么呢?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灵成长、温暖儿童心灵的活动。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尊严地成长。
这就是我的温暖教育情怀:做一个内心温暖的人。这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做人的信念。我们也不只是在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在推行一种做人的信念与理想。
20世纪初期陶行知有过这样一段话:“寻常人以为办学是一事,改造社会又是一事,他们说:‘办学已经够忙了,还有余力去改造社会吗?’他们不知道学校办得得法便是改造社会。没有功夫改造社会便是没有功夫办学。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能彻底地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陶行知先生文章里的这段话,时刻在提醒着我应该如何去做一位有责任心的校长。我不知道自己明天到底会影响到多少人、多少儿童,乃至多少儿童身后的家庭。但是我深知,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根本途径。
这正是我一直努力想做好的事情。我经常对老师们说:“教育的魅力就是可以有机会给孩子有尊严的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是有尊严的呢?我把其定义为有爱、有尊重、有理解、有信任、有宽容的生活;愿意去发自内心地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看待的生活;没有体罚、没有欺骗的最真实的教育生活。
想起一次与出租车司机聊天,他告诉我,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文化课成绩很差,老师无奈,找到家长,要求其到医院给孩子开一个“智力障碍”的证明,来证明孩子学习不好与老师无关。我听后有点吃惊,老师居然可以这样推卸教育的责任。于是问他,你孩子是不是真的智力障碍?答曰:一点也不,只是调皮,不愿意读书,贪玩。让我更吃惊的是,这位憨厚的家长居然答应了老师的要求,真的开了“智力障碍”的证明交给了老师!而且他没有丝毫怨言,还不断地对我讲,老师也不容易,我的孩子学习不好不能扯班级、扯老师的后腿啊……
家长给孩子开了“智力障碍”证明,不用再担心得罪老师了。老师因有了这个证明,就可以逃避自己的责任,孩子因为自己“智力障碍”也因此不用努力学习了!
我不敢去想,一个原本智商正常,甚至比别的孩子还聪明的孩子被从小贴上“智力障碍”的标签!
那孩子暑假后才上四年级!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理:在那所学校里学校可以选择让老师们到医院做体检,教学成绩不好的老师,校长可以给老师开具“智力障碍”的证明,有此证明的老师,即便没有教好学生,也免于处罚——智力障碍,可以放宽标准。
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张露小朋友要升一年级,家长一直犹豫不决,那天家长碰到我,带着“戒心”向我询问:有很多人说学校因为你来做校长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人说你们在真正“关注儿童”,可是另外有些人却说你在“瞎糊弄”,你能告诉我哪些是真的吗?
我用10分钟时间告诉她要相信第一句话,一定要相信第一句话。又用10分钟时间告诉她如何去尊重儿童的成长。原本有所顾虑的她似乎豁然开朗,决定到学校报名上学。
校长不是招生办主任,我不招生,但是当你需要我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一定有足够的耐心与你探讨。
同样的一个孩子,送到两所不同的学校,一年后,他们是有差距的。问题是还有多少人在做不应该做的事情,用一种虚假的宣传,掩饰自己教育的严重过失,乃至影响孩子的成长呢?这个世界上,或许唯有教育才是最需要有责任心的人来参与,因为我们应该为孩子的一生负责。
做教育,有时真的很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勇敢面对那些影响、制约教育发展的人与事。
我想起了南洋教育集团任靖玺办学失败后说的那句话:“退出南洋教育集团——我败给了专制、垄断、丑恶、没有人性的教育制度。”
但是我想,不论是谁做教育,我们都需要先温暖自己的心灵,然后去关注孩子的成长,用心来做教育,时间久了,我们就收获了源于教育的幸福。
我只想告诉家长、老师、我的学生以及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朋友——有一种教育叫真实。我只想用这种教育温暖世界。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新密市华龙学校)
教育的要义
梅松柏
在小学四年级的班上,我出了一道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了一只,还剩几只?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0只”。在我的大力引导下,虽然也想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但遗憾的是思维固定,毫无创新。我记得在一篇文章中,美国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树上的鸟耳朵都好吗?”“枪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树上的鸟都会飞吗?”……听着我们孩子循规蹈矩式的回答,我感到了灌输式教育的悲哀。
应试教育把孩子的思维禁锢于某种牢笼,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搞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是探索、体验、创新的内容?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使人成为人——成为独立的人、完整的人。因此,在我的学校里,我要——
做目中有“人”的教育
教育是干出来的,不是讲出来、喊出来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举国急功近利的背景下,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处充斥着功利的气氛。你能坚定不移按照教育方针来办学?你能不让学生加班加点?你能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我们喊“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但是现实中反“素质”的行为还是太多。我们还是目中无“人”,对于我们来说,“人”是工具,是装知识的口袋;我们学时太长,考试太难,我们负担太重,压力太大;我们学得太死,效率太低,学生厌学,老师倦怠……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有勇气、有胆量逆流而上,最终破解难题才能成为教育家。
回想我们的教育,走过改革开放30年,教育改革丰碑矗立,鲜花满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化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缺乏顶尖科学帅才。仔细研究,还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仅仅一个春游,就可以作为代表——春天是美丽的,但大部分学校只将其停留在书本上,因为害怕承担安全风险,是不会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在学校看来,学生安全是重要的,但学校质量更重要,“时间+汗水”是提高质量最简单的方法,“千张纸万道题,不信不出好成绩”,为什么不寻找提高课堂效率的改革办法呢?改革也要担风险,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院士曾面试过很多来自内地的学生,让他感到悲哀的是,很多学生一看就是好学生,但永远只是一个好学生而已。“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一切都为了考试,这样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学生的基本功打得扎实,但缺少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育,老师居高临下公布的标准答案太多,而基于平等的质疑和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太少。曾经出过8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给学生一个可以质疑、甚至可以异想天开的思想空间,在课堂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发表想法和见解的氛围,实在是远比总结几条结论更为重要。
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就是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想,不断地做。而对于学校来说,则要让思考、体验、探究、展示、交流成为课堂的核心行为,把学生推向前台,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幕后导演,保证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扫除校园里的“害怕”
魏书生老师说过:“松静云乐,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我在最近读的美国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都是“中国特色”。其实,我们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也正困扰着雷夫,雷夫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在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他在书中写道:“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在第56号教室,赶跑了“害怕”这样东西,以信任取代了恐惧,父母、师长们为孩子们挺起了可靠的肩膀,打造了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让他们成长为自信快乐的人。
我们要向这位大鼻子“雷老师”学习,革除思想深处“小绵羊最好”的陈腐观念。试想,一味温柔听话,整日处在恐惧状态的孩子们,还能有什么创新精神呢?学校要尽一切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创设平等、安全、包容、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交流对话,互相质疑;教师用富有启发、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孩子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思考的魅力、创造的喜悦。
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如果失去耐心和职业水准,出语伤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尽管教师事后都能恢复正常,但被泄愤的对象却可能久久无法恢复。不错,学生们可能会更彬彬有礼地对待你,因为他们害怕再次遭到那样的对待,然而,师生之间的缝隙可能永远无法复原。成功的教师理解这一点,因此,他们力图每天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几乎从来不会做出伤害学生的举动;他们从不挖苦学生,也从不以无礼的言语反驳学生;他们从不贬低学生,也从不在同龄人面前令他们难堪。最优秀的教师始终如一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并且善于修补情感缝隙。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形容师生关系时有句经典名言:“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对于这句话,华老师的解释是:“别看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人小鬼大’,都是有主见、有思想的人,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尽情表现自己才能的自我意识。理想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过去,我们一般习惯上把师生关系表述为“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其实,课上与课下,没有截然区别,显然,这一表述的“老师”有一种“主宰”的意思,课上我是“老师”,你得听我的,服从我。课下我们是朋友,可以无话不说,无拘无束。现在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已不能用铃声与围墙截然分开,师生关系是一个情感联系的整体,在课堂上你践踏了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在课下还能修复吗?
校长的使命,就是要对师生进行精神引领与思想指导,扫除校园里的“害怕”,致力于建立一种以弘扬教师主体精神为宗旨的现代教师理念:教师的“蜡烛精神”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还同时是辉煌自我,实现主体价值的精神。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麻城市英才小学)
理想学校的土壤
姚景海
我心中理想的学校应该完成两个实现:一是当下的幸福和精彩,二是未来的成功和幸福。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这两者是矛盾的。因此,学校教育常常以未来的名义牺牲现在,逼迫孩子们过无聊、压抑、痛苦、机械的日子,把本该妙趣横生的生活,变成死水一潭。并且,绝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上学时没有学会如何幸福,失去了幸福的能力。即使将来很“成功”,也很少能感觉到幸福。
我认为眼下幸福和未来幸福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教育完全可以在快乐、精彩、幸福的同时,让孩子学一身本领、具很高素质,为未来成功和幸福打下基础。
想完成两个实现,关键在于把握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方面。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服务,以尽可能适合每个学生为最高追求。
在学什么方面,如果我们认可教育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文凭,那么我们就会尽量为学生的选择创设条件,学校用的教材应以各种经典作品为主,不仅是文科,即使是科学,也要努力选用那些更有趣、精彩的经典作品,不用或少用现在这种只为应试的无聊教科书。
在怎么学方面,总体应以自学为主,配合学生合作、师生讨论、教师答疑指导等,并以适当及时的考试反馈,以帮助学生决定学习的速度、深度。以这样的形式学习,易于养成学生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这样学习也最快乐,最有效。
理想的学校应构建出对学生的立体评价体系,用多把标尺去衡量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积极性的肯定。要让孩子们有很多可以追求的目标,努力引导孩子关注、发展他们的长处。当然,评价要将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学生的各种表现也应该设定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很多活动,如运动、节庆、游戏等,只要不是对他的健康成长和对社会不利的事,孩子们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活动是精彩的生活,教育者用心在活动中融入教育元素,活动便是最好的学习。活动中,孩子在快乐精彩的同时,身、心、智都被调动起来,他们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形成乐观、积极、活力、不怕吃苦等品质。
理想的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应有相当部分在校园之外。参观、交流、联谊、远足、采访等。世界是广阔的、美好的,充分接触世界的广阔和美好,学生们才能更爱世界、更爱生活,才更有学习的动力。融入世界、接近自然的学习,才能更精彩、有效。
理想的学校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应允许孩子们顺应自然召唤,自然地恋爱。学校不鼓励也不禁止,但可以做一些引导。人是在经过种种事情后才成长的,恋爱是人成长中很重要的事,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要刻意避开?这是违背人性的事情。
理想的学校不应该是千人一面的模式。国家应充分放开办学自主权,调动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和智慧,办出百花齐放的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特点,以适合不同孩子,满足不同需要,培养不同的个性和方向。让学生和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进行自由选择。这样,一方面能尽可能保证每个人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另一方面使社会上有各种各样人才、有很多富有个性的人。多种个性之人组成丰富社会,会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理想的学校应该能让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光表现在待遇上,更表现为能给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吸引社会各行各业精英进入到这个团队来。
理想的学校在现有教育体制之下很难存在。因为没有适合理想学校生存的土壤,所以对理想学校的办学者要求极高。
理想学校必须基于理想教育的大环境。虽然现有教育体制暂时很难改变,但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因此,我选择让自己孩子以在家接受教育为主,这样我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更接近理想的教育。我一直在探寻如何办一所理想的学校,但限于我的能力,我觉得理想学校或许现在只能更多地存在于小型的家庭学校中。
(作者单位系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好制度成就好学校
范庚祥
我始终这样认为,一所学校有没有未来,可不可以持续发展,要靠制度,从体制到机制再到规章制度建设。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只有一名好的校长,那这所学校可能成为一所有名的学校,但成不了名校。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都比不上制度文化留人。
我们往往发现,一位名校长离开学校以后,结果“大树底下不长草”。一所真正的名校,它能够不断孵化出好的校长、好的老师来,并且能让他们成为教育家。这样的名校能生存发展百年,靠的就是传统文化,靠的就是制度文化,有一套好的制度才有名校。校长应该被制度替代,或者说,一套好的制度就是一所好学校。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校长?真正的好校长他走了以后这个学校依然可以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好校长,因为他造就了一群好校长,培养了一批好老师,再加上学校有一套好的制度,他平时的管理不是“人治”而是“法制”,他已经被制度所替代,包括他本人,也在严格履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是执行制度的模范。
什么叫制度?制度就是规则。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必然混乱,所以规则很重要,有制度必须严格执行,首先是校长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学校、教师、学生才去执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学校与学校的竞争,家庭与家庭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制度的竞争、规章的竞争、规矩的竞争。一个国家有了好的制度,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因为这种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孕育了人才培养环境。一所学校有好的制度,教师才会焕发出青春活力,爱教如痴,爱生如子,学生会信心百倍,兴高采烈,天天向上,健康成长。一个家庭有规矩,家庭教育良好,孩子们从小就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长大后也会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受人称赞。
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重要,它的作用不可替代,一个孩子6岁上学,18岁高中毕业,这12年在学校里生活,他受谁的规则影响大呢?学校!教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什么制度呢?学校的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等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啊。所以制度最重要,遵守制度更重要。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一个人“严谨”起来,可以使教师工作积极,可以使学生学习努力变优秀。邓小平说:“有一套好的制度想做坏事都不可能,而制度不好,好人也可以做坏事。”学校里缺乏制度,缺乏规则,只靠个人魅力、个人能力也能把这个学校玩得转,但绝不会长久且不会有未来,也不能成为名校。所以,“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观点就有些偏颇,应该是:“一位好校长建立健全了一套好的学校制度,成就了一所好学校。”人治必然走向法制,“法”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应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敬畏学校的各项制度,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制度规则沁人心扉,动人心弦,使人淡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种管理的力量是长久的。
只有制度建立并完善了,才能使学校团结、稳定、发展、长久,同时这也是校长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他把制度建设、文化传承镶在了这个学校的历史上,因为靠制度管理的学校比人治的学校更长久、更长远。
(作者单位系河北石家庄市新乐孝德小学)
理想教育的共识
李国林
一路风雨一路歌,划过岁月的长河。1999年从事教育至今已经13年了,做了13年的“教育野战军”,让我感到的是骄傲,13年的“教育野战军生活”,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为民办教育而生!
理想的民办教育当是真正的教育,是承载着一个团队理想的“学校”而不是“学店”,因为民办教育不是功利主义的产物,而是教育理想的产物。
理想的民办教育当尊重规律,落实因材施教。孔子开兴办私学之先河,提出了最古老、最深刻的因材施教理念。
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和个体差异,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优秀个体从群体里分化出来,率先向高层次发展,应该说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现在的学校教育与工业化生产方式雷同,不管个人需要什么、爱好什么、擅长什么、目标是什么,都以同样的程序制作统一规格的产品,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自由,纯粹被动地接受一模一样的课程,做一模一样的作业,最后接受一模一样的评价。最致命的缺点是忽略了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刻板地用同一速度去要求智力发育程度不同的孩子。不管是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初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对优秀孩子也许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学完,而且学得很好;而对那些基础一般的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时间浪费,对他们而言也是痛苦不堪的事。
理想的民办教育应该是鹰,放它高飞,是鹿,让它奔跑!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暂时飞不起来,跑不起来的,也能逐渐学会飞,学会跑。
理想的民办教育应该为孩子的一生夯实发展的基础。“理想、思维、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是从老师那学不来的,而这些东西往往又决定了人的一生”。为人的整个一生打基础,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还需要培养思想观念、道德品行、行为习惯等等,这才是人生立世的基础,教育要回到“学、思、知、行”四方面的统一,要学思联系,知行统一。
理想的民办教育当推行小班化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教育公平。今天,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是每个教育者为之不断奋斗的根本目标。小班化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理想的民办教育当重视“游学”。“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古代学者非常重视游历,他们把“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一同列为学习的重要课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南泛湖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西到巴蜀,漫游生活历时十多年,为阅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教育,禁于课堂,囿于课本,脱离火热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失误。学生时期,虽不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为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加阅历,提高修养,树立志向,学校一定要将“游学”作为课程,为孩子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濮阳双语实验学校)
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
陈松信
1998年8月,我砸了自己的“铁饭碗”,来到一所民办学校。这期间,我横跨学校办公室、招生办、中学、小学等部门,轮换着办公室职员、团委书记、政教处副主任、政教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学部校长、学校副校长兼学部校长等不同岗位的不同角色。角色的变换、舞台的变迁,以及多年来的教育学习与管理实践,使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像呼吸一样自然。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努力追寻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
学校环境像呼吸一样自然。现实中,许多学校不像学校,为了“生源”和“分数”,学校硝烟弥漫,商业气息和战火味浓烈,像是“商场”和“战场”。其实,学校就应该像学校,是一个纯粹的、简单的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场所。学校的教育,就应该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校的教室、活动区域等硬件建设上处处彰显人文气息。学校墙壁文化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没有命令式的口吻,有的只是润物无声的熏陶、感染和引领。学校环境与学生的成长相得益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才会感觉轻松、舒适、温馨,像呼吸一样自然。
教师工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教师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不再高高在上,他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互动,一心一意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如何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要求。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学校不“绑架”教师,不束缚教师,而是赋予教师更广大的发展空间,积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教师自然地呼吸,自然地发展,让教师工作起来像呼吸一样自然。
学生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在一些学校,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学校和教师无视教育教学规律,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和“魔鬼训练”,表面上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实质是在“利用”学生,让学生成为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利器、校长升职的垫脚石、教师职称评聘的筹码。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学校一切工作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学校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折腾学生,不利用学生,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孩子像呼吸一样自然地生长。
教师交往像呼吸一样自然。有的学校因为缺乏民主,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可能出现大家各自为阵,甚至因为一些个人利益问题发生摩擦的现象。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学校与权力无关,与个人利益绝缘,只是与学术相连,与学生的成长一脉相承。广大教师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走在一起,彼此间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抛开世俗观念,大家与世无争,不拉帮结派,不为职称评聘争得面红耳赤,不为评选表彰的名额勾心斗角,全校上下关系和谐,同事之间的相处像呼吸一样自然。
家校配合像呼吸一样自然。家长和学校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从这一点而言,家长和学校应该志同道合,似乎没有分歧,没有纷争。事实上,许多学校由于缺乏有效的家校沟通,导致家长问责学校的事件层出不穷,搞得学校鸡犬不宁。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倡导建立融洽的、畅通无阻的家校配合绿色通道。教师应积极地、主动地、适时地与家长联系,真诚地与家长交朋友,教师应抵挡住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与家长“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一来,学校和教师才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同,赢得家长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才能如同鱼儿与水的关系,与家长的交往才能像呼吸一样自然。
节庆活动像呼吸一样自然。重大节庆日举行庆祝活动,一则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二则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一旦碰上重大节庆日,学校各个班级积极行动,加班加点,倾全力排练和雕琢节目。此举虽然把节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达到了节庆活动的目的,但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对节庆活动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因为舞台上的节目已经细化在每个学期的各个兴趣小组活动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班级无非是在节庆日把日常培训和演练的节目进行梳理和整合,进行串排和雕琢,进而搬上舞台。
应对检查像呼吸一样自然。纵观各大中小学校,每当迎接各项评比检查,抑或是上级领导莅校视察,学校领导无不正襟危坐,唯恐迎检材料准备不周,或者是学校卫生工作差而损害学校形象。于是乎,学校教师“倾巢出动”、人人上场,不眠不休地补充材料,临时地毯式打扫校园卫生。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学校时刻掌握主动,不担心上级领导突击检查,不害怕每一次的评估验收。因为学校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有序,大家已经习惯了搜集和保存教育教学的过程性材料,并定期做好各种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全校师生也已经习惯了每一天清理并保持好校园环境卫生。无论是迎接各项评估检查,还是上级领导突然造访,学校都能够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对检查像呼吸一样自然。
特色形成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赢得家长支持和尊敬的关键。特色打造并非一朝一夕,品牌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秉承学校发展历史,发扬学校优良传统,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开发和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的打造不是靠喊口号、做宣传,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能催生的产物,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持之以恒,努力打造的结果。学校特色的形成是随着时间的积淀逐渐彰显,水到渠成,像呼吸一样自然。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泉州市南少林武术学校)
有梦想就有未来
邱广欣
对于民办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奢谈理想的时代。国家赋予的“盛名”之下和现实生存环境其实难副的现状,使不少民办教育人深感处境之窘迫,他们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尽管如此,深植在民办教育人内心深处的理想种子,依然顽强地一次次地萌发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欲望和冲动。
此刻,这种欲望和冲动,再一次激荡着我——一个民办教育人心河的堤岸。
那么,我心目中的民办学校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和状态呢?
理想的民办学校,应该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学园。在这里,学生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孜孜以求死板的知识和应试的技能——因为那其中鲜有真正的幸福可言,而是为了获取生活的知识、生命的体验和生存的技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挥自己的潜质和特长,量身设计个性化的求知学习。在这里,求知的幸福,就其方式和渠道而言,课堂至少不是唯一的选择,而更多的是学生个人或者有共同发展定位的学生群体,自主选择、自愿组合在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同伴的参与下,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自主的学习、自发的讨论和自觉的探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是一个结果、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外在的结论,而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净化和一种升华的过程。
理想的民办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在这里,没有千军万马争夺独木桥的互相倾轧,没有为获取高分而夜以继日日以继夜的头悬梁锥刺股,没有用僵化知识塞满头脑的无涯苦海,没有躯体的日益疲惫和精神的日益萎靡。所有的只是荡漾在校园的欢快歌声、回旋在耳畔的清脆书声、不时爆发出的舒心笑声,和那浸透着追求的兴奋和收获的愉悦激动与真诚的泪。简言之,这种健康,可以界定为生活是人性的,躯体是挺拔的,精神是伟岸的,人格是独立的,追求是健康的,成长是自然的。
理想的民办学校,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学校——学生三五百人,教工三五十人足矣。在这样的校园里,包括校长在内的全体师生都彼此熟知。彼此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别人”的一切——姓名、经历、兴趣、爱好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没有成人与幼童之间的隔阂,没有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较大的差异。在这里,师生既有着个性化的追求和向往,又有着共同的价值和理想。既有着自我的风格和神韵,又有着一致的愿景和希望。大家一起互相支持互相搀扶着向前走。
理想的民办学校,应该是有着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因其鲜明的独具特色的“这一个”而存在。而不是大众化脸谱的翻版和克隆,更不是对千校一面的众多公办学校的模仿和移植。而这特色的定位,是基于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基于教师个性发展的特点而确定和形成的。不仅如此,这种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沉淀为民办学校独具的文化氛围和办学追求。
理想的民办学校,应该是融自然之趣和环境之美于一体的园林学校。学校应该远离闹市之喧哗,位于静而不僻的山脚水畔。在这里,师生在鸟语花香中吸取知识的甘霖,在山壑林涛里获得成长的营养,目睹的是鱼虾的尽情嬉戏,耳闻的是蝉虫的酣畅鸣叫。一句话,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学生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成长的乐土、生命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在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茁壮的成长。
理想的民办学校,其教师队伍是真正的具有大爱情怀、渊博学识和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群体。他们祈求生活的圆满和富足,但更是为了实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事业追求;他们祈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突破,但更是为了唤醒、提携、指点和升华年轻的生命。他们不仅具有“静竟净敬”的态势,更具有“忍仁韧稔”的操守。他们不仅具有“做本色人,说真心话,干近情事”的人格定位,不仅具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远境界,更具有一个真正教育人应该具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目标。
不同的人,对于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有着不同的理想描述。而这诸多的描述,或许仅仅是一种理想乃至梦想空想而已,但是,正是这种憧憬和向往,鼓舞着无数的民办教育人为民办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地追求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作者单位系武汉枫叶国际学校)
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哲学
包兴桐
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灵魂与气息?学校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与未来?当我们长久地行走在教育路上时,不妨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是否已经偏移了最初的追求。让我们追随一位普通教师的思考路径,去叩问心灵——无论对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工作者而言,相信都不无启迪。
在今天,教育是个热门话题。但热议较多的是教育的是与非、曲与折,对于教育存在本身,怀疑的却不多。虽然也有一些人由于对现代学校教育不满而自办“私塾”,不让孩子上学,但这毕竟是少数,成不了气候,也否定不了学校的存在。
但是,如果仔细推究,现在很多学校存在的充分性,却令人怀疑。我总觉得,现在的幼儿园不像幼儿园,小学不像小学,中学不像中学,中专不像中专,大学不像大学。它们违反了、淡化了自身的生命特征,面目变得模糊不清。
那么,学校应该是什么?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应该明了,学校是学生“读书”和“学习”的地方。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学校就没有充分的理由存在。比如,现在一些家长自办的私塾就可以代替学校,甚至远程教育网上学习也可以代替学校。所以,学校的存在应该有更充分的理由,有更多的不可替代性。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首先是他们寻找同伴的地方——而不是学习的地方。也就是说,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读书和学习。对当下一些趋于同质化的多数公办学校而言,“学习”与“读书”几乎成了孩子校园生活的全部,相反,一些民办学校在构建儿童信仰、培养孩子交际能力方面,则更胜一筹。
著名学者林语堂对学校怀有一种固执的情结,他说:“学堂外观之最重要部分就是一座颓圯古朴苔痕半壁匾额字迹潦倒不可复认的大门,其余一切学堂的房屋树木场所周围亦必有一种森严古朴的气象,使人一跨进大门如置身别一天地,忘记我们一切的俗虑俗冗……”“一跨进大门如置身别一天地,忘记我们一切的俗虑俗冗”这才是学校。当然,学校这份“如置身别一天地”不仅是由学校的围墙、环境营造的,更是由学校的生命特征决定的。
参观南京雨花台中学时,这所学校的办学愿景给我很深的感触:把学校办成每个人都向往的学校,每个人都怀念的学校。这一愿景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内涵却非常丰富深刻,实现这一愿景实非易事。一所学校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它别具一格的精神氛围和执着的办学追求。一个人体现出的独特处世态度和做事方式,是他的生命特征所在;一所学校主体成员体现出的独特处世态度和做事方式,则是这所学校的生命特征所在——这就是一所学校的哲学,它是学校全体成员所广泛认同的精神追求,它主导着学校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
所以,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在他们离开学校后能给他们留下多少东西。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好的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精神上的丰富和引导,形成他们独特的处世态度和做事方式,并最终形成他们的人生哲学。
日本管理大师稻盛和夫这样说过,观察社会,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为何人生境遇差别如此之大?”稻盛和夫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果想出了一个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也就是说,人生和工作的结果,要用“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三要素的乘积表示,而不是三者之和。这“思维方式”就是稻盛和夫常说的“哲学”,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想法,一种不一样的想法。而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可能对我们学校完成自己的哲学使命更有启发:对于一个经营者来说,拥有一份人生的哲学,拥有人文情怀不仅不与经营相悖,而且可以成全经营,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在今天,似乎每一个人都很渴望成功,但对成功的理解十分狭隘,往往局限于发达和发财之类。我们热衷并善于放大、复制别人的发财、发达的故事。但很显然,“发达”或“发财”只有一个功利的小坐标,把人生当作一种资本来经营,这样即使取得了成功,也只是一种渺小的成功。而“哲学”则是立足于人生全局的大坐标,它告诉人们,真正的成功首先应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有人文情怀的人,从而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而事业的成功不过是做人成功的一个自然结果而已。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从我们孜孜追求的发达和发财中跳出来,“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通过“观”全局,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所以,在今天强调学校的“哲学”,显得尤其重要。
是的,在一个教育偏于功利化、快餐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每所学校更应该有自己的哲学,无论对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而言,都是如此。学校应该通过对学校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对学生的影响和引导,来完成自己的哲学使命,来充实自己存在的理由。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民办教育花海一片
郜晏中
“民办教育是一块处女地,我们是一群躬耕者,在时间和岁月里沉淀下来的,将是我们这一代人不知疲倦的脚印……”
这是一首献给民办教育的颂歌。虽然,它目前还是一朵等待催开的蓓蕾,但我相信,漫漫寒冬之后的来年,它必然是一片百花齐放的园林。
理想的民办学校,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它光华四射,富丽堂皇。不要以为民办教育只会躲在僻静的角落静静地开,静静地谢,它虽然只是国家倡导开放办教育、鼓励教育多元化形势下长出来的一枝花,但不久的将来,她必定众芳齐放花满园。民办教育不仅可以做大,还可以做强、做好。杭州育才中学就是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长期稳健地占据了杭州城区优质初中的半壁江山,以优异的教学质量和独特的办学理念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还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而且她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已经深深浸透在每一位教师员工的心中。从课堂至课外,从教师到学生,无不贯穿一种理想——教育,就是发展个性;教育,就是改变习惯。
理想的民办教育,犹如一朵暗香盈袖的梅花。它傲对霜雪,玉洁冰清。只有秉承自己的办学理想,紧抓课堂教学这根绳不放,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教育才能释放出应有的生态。梅花不从众,不媚俗。民办教育是遵循市场机制的产物,它始终坚持不做庸俗的、顺应时机的行为,如搞什么批量生产,把学生当成培训对象来教育,只唯经济利益是图。它始终坚持教育是为了完善人的行为品格,当教育是指向人的教育,才回归到了原位。如今,很多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存在着办学焦虑情绪,即民办学校如何才能长久。在我看来,教育就是理想教育,如果只把办学视为市场下的博弈,那么学校就缺乏肌骨和品质,这样的学校能长久吗?
理想的民办教育,犹如一朵娇艳欲滴的荷花。它不落窠臼,叶叶相牵。校园特色突出,一校一品,一校一点。今天的教育,实际上是鼓励学校办出个性,办出风格。学校是一片荷塘,要营造出自己的月色,就应该有点朱自清的忧郁,这种忧郁是淡淡的,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关注与忧思。重视教师的发展,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意识与钻研上进意识,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重视学生的发展,应该着眼于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集体意识、团结协作,千万不要只有分数的高低和功利的选拔。评价学生,应该更关注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关注孩子的身心和思想,关注他们独立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如果孩子都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么我们就是欣赏他们傲岸开放的智者,我们愿做这样的有识之士!
理想的民办教育,犹如一朵风中摇曳却坚定挺拔的芦花。它傲对苍茫,始终向上。面对公办学校的强势包围,民办学校始终是一个角斗士和舞者。它的命运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民办教育人有着强烈的生存意识,同时具备战略眼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前面的路就像云端的伊人,你不知道她在哪里,也不知道怎样的努力会换来怎样的结果,但是你不应该放弃,选择了它就选择了上下求索,我们这些民办教育人是前行的歌者,是“溯游从之”的追求者,我们一直是坚定的芦苇,思想者的花魁。中国教育需要这样的开拓者、前瞻者,有理想才有希望,有执着的求索才有“花到开时应需开”之时。
最后,我想说,民办教育是一块处女地,我们是一群躬耕者,但愿花开之时,就有一个春色满园的前景。在时间和岁月里沉淀下来的,将是我们这一代人不知疲倦的脚印。
又是一年好风景,希望我们的民办教育这架马车跑得更给力,铃声更悠扬,让美丽的理想之光洒满校园,让百花齐放,迎来花海璀璨的一年!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育才中学)
守候民办教育的春天
何志杰
历经了30年的风雨,我国民办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要看到,处在发展转型期的民办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办学校发展状况和规模进一步两极分化,一部分学校的发展进入良性运转,一部分学校则陷入半停滞半瘫痪状态,还有部分民办学校,在公办学校挤压和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形势中败下阵来,以至于倒闭破产。目前来看,民办学校还远远不是国人的主流性教育选择。民办教育的发展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提高质量、强化管理、塑造品牌、增强实力和树立威信的过程。要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道路还相当漫长,因此需要有教育理想的人去努力打造理想的民办教育。
理想的民办教育,应该在政府眼中和公办教育一样是“嫡子”,而不是“庶子”,更不是“私生子”,应得到和公办教育一样的待遇。民办学校不再因为不公平的发展环境而自杀或被扼杀;民办学校的学生,不再因为选择了民办学校就被剥夺了享受“两免一补”、生均公用经费和“住宿补助”等权利。
理想的民办教育,应该守住教育的底线,把教育做实、做真、做大、做强,真正做到形象好、质量高、服务优、管理精,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领跑者和排头兵,无论从学校管理、办学水平、软硬件设施、办学特色,还是教育教学质量上要明显超越公办学校,要使民办教育成为国民教育需求的首选。
理想中的民办教育,应该成为公共教育经费的受益者,而不是成为边缘人和被冷落者。因为“公共教育经费”并不等同于“公办教育经费”,它应该为全体国民所使用,它理应包括民办学校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使民办教育走出困境,才有可能形成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实现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公平竞争、优势互补,使我国教育事业走上快车道。
理想中的民办教育,不再是唯利是图的“非公企业”,不再是利益的最大追求者,而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民办教育的创业者和领导者,应该是胸怀教育理想和情怀的人,是真做教育的人,是做真教育的人,是致力于把教育做真的人,同时靠打造学校文化把教师和学生都培育成有教育理想的人。
理想中的民办教育,应该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民办教育应该从边缘地位走向中心地位,从从属地位走向主体地位,从非主流走向主流,成为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政府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和教育环境的改善,理想的民办教育一定会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让我们张开双臂准备拥抱民办教育的春天吧!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固安县英才中学)
教育理想国
任杰
新年伊始,民办教育人在新的一年里将开启“理想之旅”,去寻觅自己的教育“理想国”。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背景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描绘的那样:“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管理工作对教育家施展自己的抱负以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育人方法是非常有益的,教育家的最佳实践基础是中小学,且私学的优势大于官学。”我在设想这样一种场景:走在诗意的校园,聆听孩子们在高声诵读诗词,把教书育人做成美丽事业,让办学和探索浑然天成,解码民办教育,成就诗意人生!
然而,我们的学校离这个境界很遥远,我们民办学校离这个境界还很遥远,我们还是教育的第三世界,甚至尚未解决温饱,何谈小康!
民办学校学生被省示范、市示范层层掐尖,留下的这部分学生让年轻教师的教学捉襟见肘。民办学校老师这山望着那山高,学校抓教学力度越大,他们考取公办学校编制速度越快,民办学校在为他人做嫁衣,学校不抓教学又等于慢性自杀,是否培养教师让民办学校校长进退两难。
民办学校校长或来自公办学校,已年过花甲,经验丰富,然精力不济;或初出茅庐,精力过剩,然经验不足。校长频频更换,让民办学校雪上加霜。
民办学校办学人大体上分两类:有钱者办学,不懂教育;懂教育者办学,大都没钱。有些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迟迟不能到位,让办学人囊中羞涩,举步维艰。
我们缺学生吗?不!大班额为证;我们缺老师吗?不,就业率为证;我们缺校长吗?不,人才市场为证;我们缺钱吗?不,GDP为证;我们缺法律吗?不,《民办教育促进法》为证。但是,民办教育并没有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期待在政府教育督导条例中,在市长、县长的述职报告中,能看到民办教育的份额。要让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法律公平落在实处,就得让落实法律的人在责任和利益上体现公平,就得把民办学校发展纳入当地政府和官员的考评,这才是民办教育的破冰之旅,这才能让民办学校走向春光明媚的“桃花源”。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阜阳市京九实验中学)
我所羡慕的民办学校
余拱焰
为了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我毅然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教育行政岗位,南下从事民办教育已近20个年头。这些年来,基于民办教育工作的实践与反思,我越来越由衷地羡慕那些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们目标一致的学校,羡慕那些能让教职员工干事创业成业的学校,羡慕那些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学校,羡慕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学校。
我羡慕那些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们目标一致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已把三者捆绑在一起了,举办者能把管理者和教师当作朋友来对待,他会善待每一位员工,关心每一个人;他会实行学校的管办分离,会充分信任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放手让他们主动地工作;他会认真地倾听大家的意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家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追求办学品位的高档次、办学质量的高水平就有可能,学校就能优质发展;学校就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各类风险,克服各类困难,能够稳定发展;学校就不会有内耗,不会有“理不清”、“理还乱”的琐事,学校一定能够顺利而健康的发展。
我羡慕那些能让教职员工干事创业成业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这里不仅用待遇留得住人才,用情感稳得住人才,而且用事业引得进人才,这样的学校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一定会云集八方俊士,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里的教职员工有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是学校的主人公,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同公办学校的教师相差无几,虽为打工身份,绝无打工意识;这里的教职员工能有尊严地工作与生活,他们绝对不是“三等公民”,也无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在这里,他们会舒心、开心、安心;这样的学校有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他们用不着去拉关系、求人情,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会脚踏实地的工作;这里是他们干事创业的场所,也是他们干事成业的平台,他们有机会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本领。
我羡慕那些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学校。这不仅是教育本质的追求,而且是学校功利性发展的需求。这样的学校“力求人人成功,务使个个成人”,学校的工作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是学生“读书的学园,生活的乐园,成长的家园”;这样的学校应该是“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场所,有“全员育人、管理育人、全程育人”的时空。学生在这里能够“快乐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他们就会喜欢这所学校,热爱这所学校,就会乐意地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不仅是其学业成绩能有进步,而且其行为习惯能有转变、道德情操能有提升;不仅是其知识水平有提高,而且其身心健康有保障,综合素质有发展;这样的学校令我羡慕,更让学生热爱、家长称心、社会满意、政府肯定。
我羡慕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校。盯着考试变、围着分数转的应试学校比比皆是,作为一位追求现代新型教育的老教育工作者,对目前的这种教育现状既厌恶、又无奈。我期望非财政经费投资的民办学校,摆脱应试型同质化发展的模式,在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方面有所突破;我期望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少一点行政干预,多一些政策支持;少一些统考、统测、统评,多一些教育创新的指导;我期望的民办学校应该是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的试验场地,在这里能由学校自主设计课程、自主选择教材,这里的教师人人都是研究型人才,个个都有教育特色;这里的学生用不着同别人去比成绩、比分数,要比,就去比进步、比能力,这里的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个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这样的学校是一个真正培养人、造就人才的学府,而不是铸造统一规格形状标准件的学店。
我羡慕这样的民办学校,我追寻这样的民办教育,然而,这样的学校毕竟太少;我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抱负,然而总是那样的无奈。也许这是我过于理想化的教育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却是我挥之不去的教育情结,磨灭不掉的教育信念。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东莞市华南师大嘉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