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办事技巧大全
6227900000036

第36章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求人"得失"潜规则(1)

象棋玩家都懂得舍车保帅的道理,这是:"两害相权取得其轻"的明智之举。会办事的人,也深谙此道,在利弊取舍间,他们敢于吃眼前亏,放弃蝇头小利以换取大利。不善于此道的人,就无法卸下"小包袱",无法摆脱小利思维的约束,最终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1、先吃亏才能办成事

以吃亏来求人,以吃亏来得到,是一种比较高明和有远见的办事技巧。

想请人办事,就要自己先吃点小亏,让对方觉得欠了你一份情,这样,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对方会更尽力。以吃小亏来换得大利益是有效办事的一个很管用的方法。

不管是大亏还是小亏,对搞好人际关系都有帮助,你要尽可能地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有时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没有几人会不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的发迹实际上就是一个善于吃亏的典型。

胡雪岩本是浙江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于经营,也会做人,颇通晓人情,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他想,在中国,一贯重农抑商,单靠纯粹经商是不太可能出人头地的。大商人吕不韦另辟蹊径,从商改为从政,名利双收,所以,胡雪岩也想走这条路。

王有龄是杭州的一介小官,想往上爬,又苦于没有钱作敲门砖。胡雪岩与他也稍有往来。随着交往加深,两人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目的,殊途同归。王有龄对胡雪岩说:"雪岩兄,我并非无门路,只是手头无钱,十谒朱门九不开。"胡雪岩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龄说:"我富贵了,绝不会忘记胡兄。"

胡雪岩变卖了家产,筹积了几千两银子,送给王有龄。王有龄去京师求官后,胡雪岩仍旧操其旧业,对别人的讥笑并不放在心上。

几年后,王有龄身着巡抚的官服登门拜访胡雪岩,问胡有何要求,胡说:"祝贺你福星高照,我并无困难。"

王有龄是个讲交情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令军需官到胡雪岩的店中购物,胡雪岩的生意越来越好、越做越大。他与王有龄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正是凭着这种功夫,胡雪岩使自己吉星高照,后来被左宗棠举荐为二品官,成为大清朝惟一的"红顶商人"。

要想办成大事,就要敢于吃小亏,善于吃小亏,吃小亏方能占大便宜。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相反,要想"占大便宜",则必须能够吃小亏。如果你在求别人办事、与别人共同办事的过程中斤斤计较,舍不得吃一点亏,那么对方为你办事就不会尽心尽力。

因此,要想办好事,就要时刻有吃小亏的准备:

(1)要做好在适当的时候吃亏的思想准备。

人们总是需要面临种种选择,而且在选择过程中我们总是面对自己有可能损失的利益。如果我们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我们就不会因为个人得益的得失而心存烦恼和犹豫。我们不可能事事争、处处上,而不得不放弃一些无关大局的东西,也必须要对一些自己颇为喜欢,但出于某些原因而不能为之的机会忍痛割爱。特别是在一些唾手可得的东西上,以及在一些自己本身完全具有竞争力和理由的机会中,我们也可能会由于某些因素而主动地让予他人。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让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和利益。这种放弃、给予、"吃小亏",往往并不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常常是出于另一种原因,一种预测到、也了解到自己不可能获得自己所有应该获得的机会和利益的明智。

不懂得这样做的人,表面上看,可能争上了他可能碰到的各种机会,但实际上他由于完全陷于已有的机会中,则不得不失去后来的各种机会的选择。相反,能吃小亏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撑握在自己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机会,但也无妨大事。

(2)要充分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理性地吃亏。

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该你拿的那一份,也不仅仅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能不能主动吃亏,实在还和实力有关,因为吃亏以后利润毕竟少了,而开支依然存在,就很可能出现亏空,如果你吃亏后很快就能获得报答那么还挺得住,反之,吃亏就等于放血,对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可能致命。

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去白白吃亏,而是有理性地吃亏,从吃亏中获得长远利益。我们说:"好汉要吃眼前亏",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自己更长远的打算,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更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把命都弄丢了,哪能说未来和理想?

吃亏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亏,不能乱吃,有的人为了息事宁人,去吃亏,吃暗亏,结果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孙权就是这样,为了要回荆州,假意让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结果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孙权不仅赔了妹妹,又折了兵,荆州还是在人家手中,这个亏未免吃得太不值得。亏,要吃在明处,至少,你该让对方意识到。

智者说:"吃亏是福。"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却欠了你一个人情,在友谊、情感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比财富更值得你珍视的东西。吃亏,会让你在朋友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情。这当然会使朋友更心甘情愿地帮助你,为你办事。

2、学会用小损失换大利益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逼取于民无度。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家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打开自己的仓储接济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的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人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

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遭小人谮谗言,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深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3、示以利益巧办事

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即便是朋友之间或者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当然,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求人办事自然会更好。但是,一般情况下求人办事,势必会使对方的利益或多或少地遭受一定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是求助陌生人、朋友或者家人,都必须向其示以一定的利益,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办事。

比如,请求朋友帮忙办事,或许会损害朋友的一些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顺利地把事情办好,就需要让朋友知道事情办成后他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或者事成之后你会给予朋友一定的补偿。这样,朋友办事的热情就会高涨,事情自然就好办多了。

我们在电影或者电视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方给另一方暗示或许诺,若把某件事情办成功了,就会得到多少钱,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对方听了以后,精神为之大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者由于某种好处的诱惑,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地争取把事情办成。

当然,朋友之间多少总有些情义在里面,求他们办事不必要这么功利和世俗,但是他们的利益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有好处与没好处,办事的结局是有所不同的。

下面的这个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春秋时期的范蠡既是一位有才华的谋士,又是一名家财万贯的大商人。他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随后功成身退,移居别地经商,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富甲一方。因此加还被后世奉为中国商人的始祖。

后来,他的次子因杀人获罪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计划用金钱保全儿子的性命。他有一位朋友叫庄生,庄生与楚王的关系很好,楚国上下都非常敬重他,连楚王都不例外。于是范蠡决定通过庄生来解救自己的次子,虽为朋友,范蠡还是让长子带上足够的钱财和一封书信去见庄生。并嘱咐长子说:"一到楚国,你就把信和钱交给庄生,一切听从他的安排,不管他如何处理此事。"

范蠡的长子到达了楚国,发现庄生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一点也不像个达官显贵的样子。虽说按父亲的嘱托把信和钱交给了庄生,但心中并不以为此人可以救出弟弟。

庄生收下钱和信,告诉范蠡的长子:"你赶快离开吧,剩下的事情交给我来办,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的原委。"

但范蠡的长子由于心存疑虑,并未听从庄生的话而马上离开,他接着又去贿赂其他权贵。

庄生虽贫困,但非常廉直,他的话在楚王那里很有分量。庄生得了范蠡的好处,自然要为范蠡办事,竭力救出他的次子。

庄生求见楚王,说近来有星宿来犯,于国于民不利,只有广施恩德才能消除灾祸。楚王听后十分担忧,于是决定大赦天下。

范蠡的长子听说楚王大赦天下,觉得弟弟一定会被放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自己送给庄生那么多的钱财不就等于白送了吗?于是他又去找庄生把送去的钱要了回来。他为此十分得意,以为既省了钱又办了事,剩下的事情就是回去向父亲请功领赏了。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庄生没有了好处,心里很不舒服,感觉自己被范蠡的长子耍了。于是又去见楚王说:"听说范蠡的儿子在我国犯罪被囚,现在人们议论说大赦是因为范蠡拿钱财贿赂众位大臣的缘故,这于您的名声不利啊。"

楚王听到这些话,十分气愤。他于是决定先杀了范蠡的儿子再实行大赦,这样就可以使民众的那些谣传不攻自破。结果,范蠡的长子因不愿给人好处,而只好捧着弟弟的尸骨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人办事,给人好处和不给人好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范蠡的长子因为愿给办事的人以好处,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而且还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求人办事不给人好处,事情就无法办成。基于这一点,可以在办事之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者在办事前让对方知道事情办成后的好处。

杰克是美国一个大农场的农场主,他在自己的农场里种上了大片的棉花,棉花成熟的时候,他雇了许多工人来采摘。

有一天,杰克去农场巡视采摘情况,却看到一些工人偷懒,地上也到处扔着雪白的棉花,十分可惜。杰克急了,他把工头们找来,让他解雇偷懒的工人,并要求不要乱丢弃棉花,工头们答应了。

过了几天,杰克又去农场巡视,发现情况依然存在,他十分纳闷,不明白那些工人们为什么不听他的话。同时,他也为此十分着急。因为严重浪费是一个方面,如果不抓紧时间采摘棉花,雨季一来,棉花将会被雨水毁掉。他不明白,为何自己每次来这里,都能看见偷懒的工人和浪费的现象,而那些工头天天在这儿,却好像从来没看见过一样?即使再三强调,却依然没有效果呢?

杰克向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请教,朋友告诉杰克:"因为农场里的棉花是你一个人的棉花,工人们工作的好坏,与他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杰克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他这才认识到,因为即使那些工人们采摘得十分认真,他们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有偷懒和乱丢棉花的现象,要想让工人们把事情办好,在雨季来临之前把棉花采摘完毕,必须给那些工人们一些甜头和好处。于是,他立即召集工头和所有的工人们开会,他在会上宣布:"在雨季之前把棉花采摘完毕,工人们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得到采摘棉花收益的20%;如果能杜绝乱扔棉花的现象,工头们还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

果然,开完这次会后,杰克再去农场巡视时,再也没有发现偷懒的工人,地上也没有胡乱扔弃的雪白的棉花了。

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求人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求人办事,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让其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他就很难帮你办好。

4、别斤斤计较眼前的损失

只有不计较一时失去的小利,不斤斤计较眼前的损失,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久而久之,你的诚信度自然提高,做事时会得到别人的支持。

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大片的森林,如果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最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些事,表面看来能获得暂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会让人"因小失大",损失惨重,做事灵活的人决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会着眼于长远利益,从长久计划考虑。

有一次,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斯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这种毒的毒性并不大,但长期食用会对身体有害。另一方面,如果食品中不用添加剂,又会影响食品的新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