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6227300000025

第25章

論贊

建州弘釋錄論贊(十篇)

達本論

論曰。禪那一法。徧在諸乘。悉從修證。並落格量。唯達摩直指一心。強號為禪。無修證格量之可言。正如輪王鬢珠。尊貴無上。非他寶可並。亦如灌頂王子。雖在襁褓。非朝臣可擬。亦如金剛王劍。殺活縱橫。無不自在。非軌則可局。故為僧者。必首重之。倘舍此而他務。雖苦行積劫。終墮半途。非善術也。我建。自唐馬祖首開甘露之門。嗣是分燈續燄。在處昭灼。入傳燈者。四十餘人。至於宰官居士田父村媼。亦得與沾法味。同入宗鏡。猗歟盛矣。勝國之季。禪學寢衰。然鐵關晚出。猶有古尊宿之風。至於 國朝。則慧林久凋。正脉已失。學禪之士。指不多屈。即有一二稱善知識者。要皆認奴作郎。守鼠為璞。反不若專修白業者之為得也。嗚呼碧水丹山。千載如昨。俯仰憑弔。豈勝寂寥。余於是有重慨焉。

顯化論

論曰。釋氏之學。道其本也。通其末也。法當務道。道成而通發矣。若意在求通。則必失道。道失而通得。是為魔事。況通亦必失乎。故正見者。寧得道而無通。非厭通也。法不可務也。且通之法。大略有五。有修大乘而得者。有修小乘而得者。有修凡夫乘而得者。有修外道法而得者。有因宿習感報而得者。大小不同。邪正亦異。未可槩而齊之。是篇如瑞巖扣氷。則古聖垂跡。無可異者。其餘或偏獲小果。或尚滯凡夫。或落鬼倫。或出外種。或亦大權菩薩。方便攝化。既有數種差別。不容槩抑。詎可俱揚。在俗之士。固莫能辨。出俗之英。應知所務。若徙見異跡而生欣。必將流邪轍而莫返。可不慎歟。

崇德論

祖庭秋晚。狂慧競興。明道者多。行道者少。夫明之將以行之也。明之而弗行。與未明何異。且假此以鈎顯譽。營厚殖。則雖機辨自在。說法如雲。吾以為直一禆販而已。茲篇所錄。並積粹純誠之士。雖契悟弗逮馬祖。神化難齊扣氷。而依教行持。動不踰矩。陶鍊之極。終歸聖果。又安取狂慧之詡詡哉。若夫闇修之士。或道大而知希。或德成而遇蹇。形晦聲泯。物色無從。則非茲錄所能盡矣。

輔教論

論曰。儒釋分教。門戶逈別。大儒融之以神理。則千差頓忘。小儒局之以格量。則一塵成礙。此大儒所以辨不禁而自泯。小儒所以謗欲息而不能也。昔自六朝以來。謗佛者不少。皆以私意揣摩。自成水火。其於我佛之藩。尚隔萬里。即如昌黎一人。毅然以道統自任。而原道諸篇。特昏昏醉夢語耳。至於宋室諸儒。實非昌黎之比。第於梵經。皆粗浮一往。不能深窮其旨。故困於知解。而不信有絕解之境。束於人倫。而不知有超倫之事。所以有異說之紛紛也。茲錄諸儒。則不然。竝皆徧參諸老。深躭禪悅。未嘗株守本局。夫諸公皆天挺人豪。地縱神智。而卒不能謗佛。則佛之決不可謗明矣。彼黃口淺學。毫無所窺。而藉口前賢。妄生橫議。抑何其不思之甚也。噫。

棲賢澄湜禪師傳贊

禪學晚進。妄意高遠。輙謂戒律不足持。三藏不足閱。傲然自恣。以為身在三界之外。而不知已落泥犁之中矣。今觀湜禪師。律身精嚴。動不踰矩。晚年三閱藏經。以坐閱為未敬。乃立誦行披之。嗚呼真萬世標表也。雪竇不合而去。自是雪竇不奈習氣何。若黃龍南。依之最久。可謂。善依人者。

天寶逆川智順禪師傳贊

逆川初住天寶。未幾即棄去。繼而住歸原。住東禪。住雪峰。皆如之散財退位於方盛之日。非大丈夫。能然乎。古有稱大知識者。一院之間。戀戀而不能割。以此觀之。逆川真萬世之師也。獨其語錄。今不傳。惜哉。

金道人燒身傳贊

燒身之法。大乘所開。小乘所禁。意以大乘則悲願既重。忍力已充。故可開。開之者。或為供大法而燒。或為護大法而燒。或為說大法而燒。其為益大矣。小乘則自利心重。厭苦情深。急欲燒之。為益既[耳*少]。況忍力未充。臨危而失其正念。則其害可勝道哉。世復有為魔所著者。或有貪身後之名者。或有激而為之者。既非正念。必招惡果。可弗禁歟。是篇如哀公化後得舍利數合。金道人於空中擲下僧舄一隻。其為可燒無疑矣。第恐。無知之徒。妄相倣效。則余未見其可也。

楊文公億傳贊

大年見地超曠。不亞慈明。且於告終之際。灑落自在。歸處分明。真沒量大人也。史氏稱公性耿直尚節義。真宗欲立德妃為后。命公草詔。使丁謂諭旨。公弗從。丁謂曰。勉為之。不憂不富貴。公曰。若此富貴。非所願也。公之所守如此。豈學禪而弗驗哉。說者乃謂。其聞命而惶懼失措。以此誚公之禪。亦弗之審矣。豈有於生死關頭。自在若此。乃于尋常利害之間。反爾動心耶。此必當日柔小之徒。巧生誣謗。而傳聞失實。遂有吠聲之譏也。

胡文定公安國傳贊

文定彊學力行。志在春秋。憂國愛君。遠而彌篤。其於禪學。深參獨到又如此。則禪何害於忠孝哉。世之不達者。輙謂。學禪有害於忠孝。夫亦未之考也。昔宋游定夫先生。與呂本中書曰。佛書所說。世儒亦未深考。前輩往往。不曾看佛書。故詆之如此之甚。殊不知。其破佛者。皆佛自以為不然者也。定夫。可謂知言哉。

朱文公熹傳贊

文公於釋氏之學。或贊或呵。抑揚竝用。其揚之者。所以洗世俗之陋。抑其之者。所以植人倫之紀。葢以身為道學主盟。故其誨人之語。不得不如此耳。公晚年有齋居誦經詩云。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俱。門掩竹林密。禽鳴山雨餘。了此無為法。身心同宴如。觀此。則其有得於經者不淺。非特私心向往之而已也。

鼓山寺志論(六篇)

勝蹟志論

論曰。昔王敬美謂。茲山以峻名。以登眺勝。靈源之外。奇麗無聞。而議者猶惜其不到鳳池。而白雲洞尚未闢也。葢山中諸勝。奇秀則稱靈源。超異則稱鳳池。怪險則稱白雲三天門。若夫登高眺遠。兼收山海之奇。為八閩之獨勝者。則屴崱無尚矣。故今古名賢。杖履而遊。嘆賞之不足。繼之以歌詠者。趾相錯也。然吾以為善遊者。葢亦鮮矣。倐然而開豁。倐然而幽鬱。倐然而身世可捐。倐然而塵埃難脫。豈遊之義乎。豈遊之義乎。孔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固當自有別論也。

建置志論

論曰。湧泉之興廢。路人能言之也。夫亦知易之道乎。易曰。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葢取諸大壯。取其四陽之方盛也。亦取其盛而未極也。又曰。棟隆吉。以其剛而得中也。棟橈凶。以其剛而失中也。豈非以宮室不欲其過盛。且必有剛中之德以待之。不則有棟橈之凶而已。昔湧泉之盛也。飛甍峻宇。已極人間之鉅麗。猶賴有德者居之。庶可持盈而不墜。厥後以凉德。處盛極之勢。如之何。不至湮沒乎。故雖以列祖之德。閩王之威。而曾不能與樵竪之火格數也。亦理也。今茲再造。二十餘秋。尚弗逮古人之半。而居者。多以缺陷為耻。遊者。且以觀覽未壯為嫌。獨不思古之學佛者。樹下可宿。塚間可居。今之湧泉。固非樹下塚間之比。況剛中之德未聞。而妄希棟隆之吉。無論其求之弗得。營之弗就。即能媲美前規。亦安能保其無棟橈之凶乎。是亦未講於易之道也。

僧寶志論

論曰。閩中諸剎。首必推雪峰。而鼓山實次之。豈以巖巒之秀麗。登眺之奇偉哉。良以列祖之主斯席者。率皆慧光渾圓。足以輝映人天。而光大我覺皇之教也。故古之名賢。如張德遠李伯紀趙子直朱晦菴輩。皆能降心折節。相訪於深林僻谷之中。豈非以其人有足重者乎。勝國以來。風漸不競。至 國朝。而斯道絕響矣。此其故何哉。葢宋以前。稱住持者。上必奉詔旨降香。次必由監司舉請。故茲山皆極一時之選。勝國但由廣教考中宣政給劄。此可以致抱道之士哉。洪武永樂間。則由僧綱舉報。僧錄給劄。宣德以後。竟置不問。由是禆販如來者。率以其力攘之。竊十方之公物。潤一家之私槖。子孫相繼。醉濃飽鮮。又安問佛法之何若哉。重興以來。稍提唱斯道。庶幾復見漢官威儀。然當此魔羅競起之日。危如一髮引千鈞。而欲希蹤宋唐。不其難乎。不其難乎。

田賦志論

論曰。膳僧必以田。居田必以德。德之所在。田必隨之。田之所在。害必伏之。昔鼓山之盛也。僧眾萬指。施者唯恐其後。故雖於邪萬畝。無敢覬覦。及其衰也。誰忍其以檀信之膏腴。恣無賴之嗜欲乎。由是豪強扼而奪之。海波蕩而吞之。官府且用其六。用其八。而莫之恤矣。余昔來鼓山。見廨院僧。盡其歲之所斂。尚不足以完官。鞭笞既急。日夜唯豪家之鏹是求。其不至於產盡僧亡不止也。此其咎果安在哉。今俗僧率營厚殖。以遺子孫者。其請問之鼓山。

藝文志論

論曰。鼓山之名。唐以前未著。故詩文亦少見聞。朱梁時。有徐寅靈源洞記及十二咏。皆軼弗傳。自宋以後。始見篇什。而傳者葢亦寡矣。至我 明永樂間。僧善緣始輯之。為靈源集。嗣有僧古鑑。再輯之。至萬曆間。謝武林徐興公始為志。搜羅稱大備焉。迨今幾三十載。興公復收之為續志。余乃得因二志。而更益之。葢斯文未墜。人握隋珠。將來源源。未有艾也。予獨悲。夫江山如故。佛國長存。而搦管登壇者。卒如浮雲幻影倐忽有無。雖曰名存。實將安在。況久之名亦不存。則立言稱不朽者。不亦難乎。是必有貫今古。參天地。卓然而不可泯者。固不在區區名字之末也。或者猶思希蹤韓柳。比肩李杜。謂名決可不墜。愚以為。韓柳李杜。特雕蟲刻楮之雄而已。丈夫竪立。可不圖其大哉。

雜志論

論曰。茲志所載。俱非大節所係。似亦可略。然嘗徧讀儒家諸經及歷朝正史。豈非傳世之大典哉。其中鳥獸草木之繁。器用文物之富。非博及諸書者。鮮能盡通。故知大舜詢及芻蕘。誠為至訓。禮失必求之野。決非謾談。昔閩人有吳海者。謂。諸子百家。六經之賊。外紀野錄。正史之賊。欲盡去之。不知楚之萍實。魯之爰居。漢之刼灰。又孰從而辨之哉。予謂。君子之學。當先其大。而後其小。務其本而游其末。則片言隻字。異書曲典。皆藥籠中物也。然猶見世有負盛名。稱博雅者。日探討瑣僻以自張。至於身心性命之微。禮樂刑政之大。古今治亂之故。率皆鹵莾涉躐。間有陳論。如魘[穴/(爿*臬)]中語。則何其隘而鄙也。譬之井中之鮒。樂升斗之水以自濡。而溟渤之滄茫浩渺。非所願矣。請擴而大之。不亦善乎。

溫陵開元寺志論(四篇)

建置志論

論曰。紫雲舊剎故域。甚廣居者。亦嘗萬指。自永樂之後。主席又虗。禪風漸泯。高明之衲。雲散四方。而守鷄肋者。視為故物。德既下衰。外檀弗至。地廣人稀。睥睨斯起。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然猶賴為綿蕞所設之塲。故經聲佛火。不至全銷也。近年戒壇法堂已復。大殿亦幸鼎新。則似當七日來復之會。在人益善其事以應之。則為臨為泰。未可知也。若徒芥蔕於故物之未歸。而厥德弗修。則雖疆宇盡復。又將何以居之乎。若能懋修厥德。則雖敝寮老屋。儘可跏趺。固不止蝸廬草舍僅容七尺而已也。況人心有佛。各能放光。安知黃長者。不再見於今日乎。是在諸君之自勗耳。

開士志論

論曰。余作開士志。而嘆紫雲之多賢也。非吉祥殊勝之地。能有是哉。然自桑蓮現瑞以來。幾及千載。古如斯。今亦如斯。何古則聖賢輩出。而今則寥寥絕響也。語云。嘉羽生應龍。應龍生鳳皇。鳳皇生百鳥。其勢必漸下耶。抑法運下衰。聖賢隱伏。今之不逮古。非獨一剎耶。嗚呼此豈可以局志道之士哉。凡有待於外者。時與勢得而局之。無待於外者。非時與勢可得而局也。故春秋雖厄。不能局仲尼。陋巷雖貧。不能局顏淵。首陽雖困。不能局伯夷叔齊。是在有志者之自立耳。若夫規厚殖。逐榮名。旦夕孳孳。不能以時勢自安。是惑之甚者也。悲夫。

藝文志論

論曰。嗚呼吾於志藝文。而嘆不朽之難也。世書稱不朽者三。立言居其一焉。夫言固可傳。言而不文則不傳。有言而文矣。而猶不傳何也。或曰。以其人不足傳也。夫夏殷之禮。且無徵矣。尼父六經。且失其二矣。豈人之果弗可傳哉。嗚呼幻化匪堅。雖遠必亡。天地且不能免。而況於人乎。況於文乎。吾釋自有不可滅者。在有志者。自勉之耳。

田賦志論

論曰。紫雲寺產。乃唐宋以來。眾檀所施。僧賴之以存活。而輸官稅。供里役一如民間。非有耗於國也。至於近世。謂僧非民且耗國。忍為變賣之議及請給之謀。非獨無以施之。且扼而奪之。產已失十之五矣。至嘉靖間。防倭事起。當道抽其六餉軍。巡撫金公。且徵其八。至於今日。軍已撒而餉不減。又有加焉。如之何僧不窮且竄也。昔紫雲高僧。有弘則者。王公與之膏腴。謝不納。有棲霞者。州牧王繼勳。為廣其居殖其糧。固辭曰。毋為子孫累。有禹昌者。人施其膏腴。則曰。有是吾子孫其不免狼虎矣。今日觀之。三師真偉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