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6207900000019

第19章 生存细节——职场的奥秘(3)

在克里曼·斯通16岁念中学的那个夏天,他从保险公司获得一份推销保险的工作。在母亲指导下他来到一栋大楼前,虽然他的母亲已经从头到尾向他交待的十分清楚,但他还是退却了。因为当年卖报纸的情景又重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他站在那栋大楼外的人行道上,一边发抖,一边开始默默念起自己的座右铭:“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就可能有大收获,可能会很满意,那就下手去做,马上就做!”

于是他硬着头皮走进了大楼。那天,虽然只有两个人向他买了保险,以推销数量来说,他是失败的,但对于自己在推销方面的了解,他感到非常满意,他知道他不但有了克服恐惧的那种勇气,而且还想出了克服恐惧的技巧。第二天,他卖出了4份保险,很满意,第三天6份,更加满意,于是他的成功之路开始了。在那个假期和后来放假的日子里,他继续推销保险。有一天他居然创造了10份的好成绩,后来一天15份,20份…….

克里曼·斯通的事业终于飞黄腾达,最终坐上了美国联合保险公司董事长、霍斯恩公司董事长的位置。而且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拥有的资产高达5亿美元,可以称得上是全美乃至整个欧美商业界的巨头。

他曾经问自己:为什么成功了?后来,他终于发现,他一直在自己肯定自己,对自己的每一份收获都保持满意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价值,从不胜骄败馁,而是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

其实,在克里曼·斯通这个成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他小时候卖报纸被踢的屁股红肿,还是长大推销保险时面对自己推销数量的失败,他都没有感到失落,而是用“满意”来首先肯定自己,这样才使得自己永远保持着信心十足的心态。用经济学的眼光审视这一现象就是经济学家西蒙提出的“满意效应”。

所谓的满意效应就是说最优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满意。从管理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就是最多的资源,通过最完善的组合和利用,获得最大的利益,毫无疑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所谓满意,就是满意的资源、通过满意的组合和利用、获得满意的收益,而这才是合理的,也才是能够实现的。

西蒙在论述这个理论的时候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两个饿得快要死的人,爬到一块西瓜地的边上,这些西瓜正好可以给他们提供恢复体力和重新获得生命的机会。其中的一人追求最优,他的想法是,既然要填饱肚子,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最大的西瓜,找到它就能延续生命。于是他在西瓜地里不停地爬行、寻觅。结果,最大的西瓜还没有找到,他就饿死在了寻找的途中。第二个人追求满意,他想:只要能填肚子,一个比较大的西瓜就行。于是,在他的手所能触及的范围内,摘下来一个西瓜。吃下去之后,体力便恢复了一点;于是又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寻找,再找到一个最大的西瓜吃下去,......他的生命终于得救,体力也完全恢复。最后,这块地里最大的西瓜被不断寻找满意的他得到了。

由此不难得出:追求最优的人,可能什么也得不到;然而追求满意的人,得到的可能是最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努力穷尽一生的力量,寻找自己生命中存在着的那个最大价值,但当“夕阳”降临的时候,才发现心中向往的价值并没有得到,而是早已被别人拥有。可能太多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满意”的价值,虽然常常说“知足者常乐”,但还是被“最优”一次次击败,尽管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因此,我们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的时候,“满意”才是进行人生规划的最重要原则,你满意的工作往往才是你认为最优的工作,而最优的工作不一定就是你认为最满意的或者适合你的。

所以,如果对任何事都能感觉到满足,就会觉得人生无比快乐。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才是符合事情的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经济学家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

道格拉斯·诺斯,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历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剑侨大学庇特美国机构教授、圣路易大学鲁斯法律与自由教授及经济与历史教授,现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卢斯讲座教授。主要著作:《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兹莫比尔的起死回生术——利己心与利他心

当企业陷入危难之中,每个创业者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挽救,只是每个创业者所用的方法不同,当然结果也不一样。奥兹莫比尔是用什么办法让他的企业起死回生的呢?难道他有特异功能不成?

位于美国涅狄格州的奥兹莫比尔汽车厂生意处于长期萧条状态。在4月份生产的一批“托罗纳多”轿车被积压,因为不能及时脱手,所以资金迟迟不能收回,仓租利息也处于上涨趋势。如果到8月底依然销售不掉,工厂则很有可能濒临倒闭。总裁卡特对该厂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认真的思考,并对竞争对手和其他商品的推销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在电视上大胆的打出新闻广告声明:只要购买一辆“托罗纳多”牌汽车,就可以同时获得一辆“南方”牌汽车。广告一出,果然立竿见影,使很多对广告习以为常的人为之大吃一惊,更有许多人不辞劳累也要长途奔波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探个究竟。刹时之间,过去无人问津的库存车被消费者抢购一空,并且得到了该厂的承诺,免费获增一辆崭新的“南方”牌轿车其实该厂的这种推销方法,等于每辆轿车少赚了6000美元,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在赔本赚吆喝吗?

很多时候,想事情应该换个角度。如果卡特只想着自己怎样能赚钱,而不懂得考虑让消费者获利,那么他不但不会获利还会让汽车厂就此倒闭。但是这位总裁陷入没有这么做,而是把消费者考虑在第一位,只有消费者才能救自己的汽车厂,他果断的采取“买一赠一”的销售方式吸引消费者。他所说的“赠一”不是赠送小的礼品,而是一辆“南方”牌汽车,他的“出手大方”让所以的人都感到吃惊。难道他傻了吗?这样不是要赔钱了?

事实并非如此。只是这位聪明的厂长知道,只有对消费者有利了,才能给自己的汽车厂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只有消费者得到了利益,自己才能得到利益,要想利己必先利人。我们来看,如果这些库存轿车一年卖不掉,每辆汽车至少要损失的利息、仓租和保养费也相当于这个数目。所以奥兹莫尔汽车厂非但没有亏本,而且还因此获得了多种好处。库存车被兜售一空,资金得到迅速回收,提高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该厂也从此起死回生;而且该厂生产的品牌轿车的消费者增多,名声远扬,市场占有率也因此扩大。可能有人会说,那也不至于送一辆汽车吧,送个小的物件不是也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吗?或许这是正确的,但是,正如厂长卡特所说:“尽可能克服因方法陈旧而使消费者麻木迟钝的缺点才大获全胜。”

实际上,这个故事体现的就是经济学中的利己心和利他心。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认为“利己心”可以说明一切经济生活的活动和规律。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凡事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并且人们皆有“交换倾向”,以利他人之物来换取利己之物。但是满足人的“利己心”的途径必须是经济自由,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如果每个人都想使自己的产品实现最大价值,“利己”行为的结果是资本的最大利润。 人们都有“利己心”,是“利己心”驱使着人们去获得最大利益,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那么社会也就得到了。

在一个没有外来干预并存在分工和私有制的社会中,交换是必然的,同时又是双方心甘情愿的。每个人在“利己心”的支配下会尽最大努力追求个人利益,但他不得不估计到其他人的利益。因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因此任何一方若不能在交换中得到好处就不会进行交易。

经济学家斯密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交换是在双方自愿并且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会导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就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最终不仅会达到谋求个人利益的目的,还在无形中促进了社会利益,从而形成“利己心”和“利他心”相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相一致的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因此,作为企业决策人,要想让自己的企业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要掌握“利己心”和“利他心”的真谛,让自己的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健康快速的发展。

经济学家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

加里·贝克尔,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1930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波茨维尔,曾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30 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1970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曾获美国经济协会授予的著名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74年,任美国经济协会的副会长,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论著有:《歧视经济》、《生育力的经济分析》、《人力资本》、《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家庭论》。

不走寻常路的单身女贵族——路径依赖

她们有着坚强的性格,她们有着独特的思想,她们有着独立的生存能力,他们还有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她们唯独缺少的是爱人的关怀和温暖,因为她们走的是独特的人生路。

中国有句古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与传统守旧的古代人相比,追求个性的现代人却掀起了一股单身热潮。而单身中更多的则是女性。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香港至少有70万未婚、离婚、或是丧偶的单身女性,她们当中不乏身价过亿的富婆、富姐,叱咤官场的女中豪杰,慕煞世人的娱乐明星。形形色色的高地位单身女人们组成了华丽的单身女贵族。

她们往往是从二十七八岁到三十七八岁的女性,每天有着繁忙的工作和颇丰的收入,有着丰富的情趣和充满幻想的期待,至今单身不是因为嫁不出去,而是因为自己还不想嫁。

而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名叫“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即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就好比从此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不断强化这一选择,最终让你不会轻易的走出去。

如果一个女人因为“事业第一”的原则或是其他的理由而错过了适婚年龄,又不肯放弃自己已经成熟的事业而去选择婚姻,她将会在单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事实上,很多女性都是因为经受过感情的伤害而不肯选择婚姻的,她们认为感情并不可靠,认为女人只能依靠自己,因此她们紧紧抓住了事业这根救命稻草,拼命的工作,使自己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成功。但越是如此,就越不可能碰触到爱情和婚姻,虽然成为职场中的女强人,而同时,单身女贵族也成为她们的代名词。最后她们可能被永远的锁定在单身的道路上,不能扭转方向,于是单身女贵族的“路径依赖”就这样形成了。

老话已说过无数遍:“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一位四十多岁的单身女性(某上市公司董事长)也说过:“在我的生活规划中只有赚钱、攒钱,直到我没有能力再去工作。我会选择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买个小房子,过舒适自在的生活,读书、画画、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