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6207900000016

第16章 对垒与争锋——博弈中的经济学(3)

金龟子觉得老鹰实在是残酷无情,因此发誓要为可怜的兔子报仇。它知道鹰在树上筑了巢穴,于是就飞到树上,将鹰巢里的鹰蛋踢飞,鹰蛋落到地上,自然就会被摔的粉碎;鹰只好将巢穴筑在了山崖上,想这次金龟子一定没有办法了,可是不曾想金龟子居然慢慢爬上山崖,将它巢里的鹰蛋扔下悬崖。从此,鹰的日子没有一天是好过的,它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要求万能之神宙斯为它保护鹰蛋。不料,金龟子居然爬到了宙斯的衣服上排便。宙斯看见,急忙挥手拍屎,粗心的他这一拍不要紧,鹰蛋被他拍掉了!

坚持的金龟子,始终没有放过鹰;而鹰,因为金龟子多次对鹰蛋的迫害,也对金龟子产生了敌意。两个人顿时陷入了僵持、仇恨的境地,终日激战,双方精疲力竭,彼此都受到了伤害。宙斯见状,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于是不得不出面调和,可是二者谁都不愿意妥协。实在没有办法,宙斯只好将鹰的产卵期和金龟子的冬眠期进行调整,这才结束了战争。

金龟子和鹰因为仇恨而发生了激烈的交锋,彼此的格斗让双方都受到了伤害,其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这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负和博弈”(Negative Sum-up Game)。“负和博弈”即冲突或者斗争双方在斗争之后,彼此间的获得少于付出,或者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实际上,金龟子和老鹰之间的“负和博弈”原本是可以避免。为什么呢?

我们设想,假如当时老鹰放过小兔,另外寻找其他的食物,可能金龟子将会与他成为好朋友,今后在对方遇到困难时而彼此扶住;或者金龟子虽然知道鹰无情,但是不予理会,只是心里下定决心不在于其交往,然后提醒森林里的小兔今后注意安全。这样“负和博弈”也就不会产生。但是他们都没有选择退让,而是选择激烈的争斗,结果才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

类似金龟子和鹰这样的“负和博弈”在社会中随处可见,小到两个姐妹为了一件布娃娃争抢,大到两家企业间的利益争锋、股市投资的争议、甚至两个国家的权利争端等。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冲突,即采取什么样的博弈策略。要想将彼此间的损失降到最低,唯一的做法就是彼此谦让,以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这样就不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状况了。

遇到竞争或者冲突,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小心翼翼的做事,在认清自己的同时,看清对方,尽量与别人为善,否则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

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ADAM SMITH)

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古典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他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在任拉格斯哥大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享受着荣誉和爱戴。

一头大象改变了统计学家的决定——攻守成功概率

有博弈,就会有攻守。选择“攻”还是“守”,就要考虑各自的成功概率了。于是在博弈中,形成了一个博弈预测的现象,即预测决策的成功概率。

二战期间,德军经常对莫斯科进行空袭,为了躲避空袭,人们纷纷躲入防空洞,可是有一位著名的统计学家对此却总是从容不迫,他的理由很简单:莫斯科共有700万居民,自己被袭击的几率太小了。后来,动物园的一头大象被炸死了,这可把这位统计学家吓坏了。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德军再次对莫斯科进行空袭,防空警报响起的那一刻,统计学家像其他人一样,匆忙跑到了空袭避难所。他的朋友见到了他,感到非常惊讶,于是问他为什么改变先前一贯的做法。他的回答却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瞧,莫斯科有700万居民和一头大象,而昨天晚上,他们(德军)炸死了那头大象。”难道大象之死使得统计学家忘记了统计学的定理公式吗?当然不是,只是大象的死惊醒了统计学家,使其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失去他本有的对事物的客观性,由一个小的概率变成了大的概率。这则故事是彼得·伯恩斯坦在《与天为敌》讲到的。

故事中,输赢的抉择中包含了很多对事物的猜测判断能力,即选择双方选择攻与守的成功概率各为多少。统计学家要想赢德军,就必需设法猜出对方将在什么时间对莫斯科的什么地点进行空袭,以减少自己被炸的概率,之前他不躲进防空避难所是因为他认为莫斯科一共有700万市民,炸死他的可能性只有700万/1 ;可是当他听说莫斯科城唯一一头大象被炸死时,就会觉得德军空袭的命中率是非常高的。偌大的城市,唯一的一头大象居然被炸死,说明德军已经改变了进攻方式,而在德军改变进攻方案时,他无法马上猜出对方的进攻规律,而他被炸死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他才会觉得恐慌,于是不得不像其他人一样逃入防空洞。

在这个博弈中,实际是一个攻守的套路,才德军对自己的空袭命中率是攻,躲进防空防止空袭是守。那么到底是攻还是守呢?关于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关键在对概率的多少的判断以及判断方式。就好比玩桥牌一样,要想猜出对方将要出什么,就必需尽可能的多捕捉对方出牌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利用对方的贯用规律猜出对方的出牌情况,如果从被猜测者的角度讲,就要避免让自己的出牌方式带有规律性。也正是因为统计学家的德军空袭规律性猜测的失误,导致了他对大象被炸死的事情感到如此惊讶,进而由进攻变为防守。

其实,进攻和防守的概率本是相同的。但是如果一方脱离平衡规律,以一定规律或者不相等的概率出牌,对手发现后,自然会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最终取得胜利。但是另一方要想发现这个规律是需要时间的。比如:在五次的博弈中,对手都按照正反比为2:3的规律出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下次他仍然会以这种方式出牌,因为不能排除对手会以相同概率随机出牌的,2:3的比例就成了某时间段的统计情况,具有一定的偏差性,另外,对手可能是故意露出一定规律,诱人上钩,可是当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律,正要调整自己的出牌方式时,对方可能已经反其道而行了。

所以,要想在博弈中取得胜利,不在于能否寻找对手以前的进攻规律,因为从理论上讲,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对手的行为。但是博弈一旦发生,就没有人想输,所以都会尽力猜测对手的出牌策略的概率比,争取在博弈中取得胜利。

经济学家

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

斯彭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43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蒙特卡莱。他1962~1966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哲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牛津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并获得该校罗氏奖学金;1972年在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72~1975年,迈克尔·斯彭斯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经济学系副教授。之后在哈佛大学任教。198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1990年迈克尔·斯彭斯回到斯坦福大学并担任该校商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生活现象的折射——破窗理论

一个没有及时修补的洞,通常会越来越大。防止的唯一途经就是及时弥补。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的现象,我们把它们称为破窗理论。破窗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事情发展的不规律性,很有“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课堂上一片安静,没人打手机。可是突然一个学生的手机响起了搞笑的铃声,一下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老师没有说什么。三分钟后,教室里的手机铃声接二连三的响起,很多学生居然将自己的手机铃声调成搞笑的,故意向同学炫耀……

干干净净的墙壁上,突然有人贴了一张“出租房屋”的广告,几天之后,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广告:招生的、房屋出租的、疾病治疗的,如是云云……

马路边上的草地本来并没有路。可是有一天,一个人为了赶时间,就从草坪的一角抄近而走。一段时间后,那人走过的地方已经完全没有了草,变得光秃秃的,正所谓“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大街上摆放了很多鲜花,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整齐,花也开的很鲜艳。可是有一天,一个过路的女孩看见花好看,就顺手摘了一朵。渐渐的,摘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后来干脆有人将花盆一起搬走了……

以上出现在生活中现象,从博弈的角度将就是“破窗现象”。“破窗现象”是“破窗理论”(The Broken Window Theory)中产生的现象。这个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的一个“偷车实验”。他将两辆不同的汽车分别放到了两个不同的街区,一辆完好无损的,他把它停放到了环境优雅的帕罗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而将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车棚后,停放在了环境脏乱的布郎克斯贫民区。一个星期后,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汽车仍然完好无损,而停放在贫民区的那辆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将放在中产阶级的那辆车的车玻璃敲碎,结果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

后来,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分析认为:如果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被打碎,而且没有及时修复,则人们就会受到某些暗示,更加放纵自己的行为,损害更多的玻璃,甚至连房屋都会毁坏。“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在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细节,这个理论就告诉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对事情结果的重要作用,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活。例如:在一个安静的图书馆,就没有人会大声喧哗;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场所,就没有人会随地吐痰;但是相反,如果图书馆里面很多人在悄悄私语,那么声音就将会越来越大,环境就会越来越嘈杂;如果一个满是废纸、痰痕满地的场所,则乱丢乱扔的不文明现象就会越来越多。

在不同的环境里,同样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属于环境的一部分,二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破窗效应”体现了人的四种不良心理:第一,颓丧心理。坏了东西不去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珍惜,长期下去,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慢慢下降;第二,弃旧心理。大家都会认为既然没人管的东西,既然已经破旧了,就任其自然,所以就不会珍惜;第三,从众心理。规定和法律的制定是给大家制定的,既然大家能做,自己就能做,所以就照着别人的做法做了;第四,投机心理。看到有机可乘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这就是人的投机心理,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

而“破窗心态”的产生往往会助长破坏和犯罪,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破窗”的出现就意味着无序的产生,而无序就是引发犯罪的原始因素。

那么,如此说来,“破窗现象”就没有破解的方法吗?当然不是,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时,提到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要我们采取及时的弥补措施,“破窗现象”就不会出现。例如,18世纪的纽约环境恶劣,街道脏乱,地铁的状况尤为严重,曾被称为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是通缉犯、每20个逃票人中就有一个是携带武器者。直到1994年,布拉顿担任警察局局长,地铁在他的治理下才慢慢变的干净、文明起来,现在的纽约是美国治理的最为出色的城市之一,这件事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可见,凡事只有我们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破窗现象”就会有所转变。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破窗现象”,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对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经济学家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

斯蒂格利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出生于1942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960年考入美国东部著名大学---阿赫斯特学院( Amherst College),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师从保罗·萨缪尔森。此后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斯蒂格利茨博士是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教育者之一。他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并从1988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创办了《经济学展望杂志》著作有《公共部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讲义》。2001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