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你的忧虑
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因为感到工作的压力,还有来自家庭成员的烦恼,使她感到内心很沉重,时常忧虑,不知道事情如何解决,怎么发展。这一切糟糕的状况使她的工作、生活也频出差错,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加重她的忧虑。
某日见了她一位无话不谈的好友,她便对好友倾诉心中的烦恼。谈完之后,她的朋友说:“很抱歉,关于你的家事我似乎也给不了什么意见。”但奇怪的是她并不觉得失望,而是感到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
很多时候,人们的忧虑、苦闷如果得以正常地宣泄,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一直持有的观念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了在他人面前维持一个坚强的形象,结果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众所周知,女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男人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源于女人习惯说出自己的烦恼,而男人则习惯独自承担。
1930年,约瑟夫·普拉特博士——他曾是魏莲·奥斯勒爵士的学生——注意到,很多来波士顿医院求诊的病人,生理上根本没有毛病,可是他们却认为自己有那种病的症状。
有一个女人的两只手,因为“关节炎”而完全无法使用,另外一个则因为“胃癌”的症状而痛苦不堪。其他有背痛的、头痛的,常年感到疲倦或疼痛。他们真的能够感觉到这些痛苦,可是经过最彻底的医学检查之后,却发现这些人没有任何生理上的疾病。很多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会说,这完全是出于心理因素——“只是病在她的脑子里”。
可是普拉特博士却了解,单单叫那些病人“回家吧,你根本没病”不会有一点用处。他知道这些女人大多数都不希望生病,要是她们的痛苦那么容易忘记,她们自己就这样做了。那么该怎么治疗呢?
他开了一个班,虽然医学界的很多人都对这件事深表怀疑,但事实却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开班以来,成千上万的病人因为参加这个班而“痊愈”。有些病人到这个班上了好几年的课——几乎就像上教堂一样的虔诚。一个坚持多年,并且很少缺课的女人说,当她第一次到这个诊所来的时候,她深信自己有肾脏病和心脏病。她既忧虑又紧张,有时候会突然看不见东
西,担心失明。可是现在她却充满了信心,心情十分愉快,而且健康状况非常良好。她看起来只有40岁左右,可是怀里却抱着一个睡着的孙子。“我以前总为我家里的问题烦恼得要死,”她说,“几乎希望能够一死了之。可是我在这里学到了忧虑对人的害处,学到了怎样停止忧虑。我现在可以说,我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那么,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忧虑时,何不去找个人来谈一谈呢。
把心事说出来,这是波士顿医院所安排的课程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我们的忧虑也许会因为说出来而得到缓解,起码也会有个不错的忠告。人是需要倾诉的,否则忧虑越藏越深,自己则有如陷入泥淖一样无法自拔。《花样年华》中最后的一个片断是男主人公周慕云对着一个空洞的树洞诉说他的苦恼,这样他才会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忧虑道别。我们如果不能对他人倾诉,至少也可以学一下周慕云吧,写个日记也好,然后再烧掉,也就把所有的忧虑都甩掉了。
助人即助己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求救的哭喊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粪池里。弗莱明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了出来。
隔天,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口,车里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称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
这时,农夫的儿子走进茅屋,绅士问:“那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说:“是。
”绅士说:“我们订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小孩成了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并且得到诺贝尔奖。他就是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谁救活他呢?盘尼西林。那绅士是谁呢?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呢?英国伟大的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一些习惯忧虑的人有时候会显得有点自私,他们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并为此深深陷入到一种痛苦中。如果能够真诚无私帮助一下他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予人快乐其实也是予己快乐。人们也常常会说救人如救己,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实而精彩,她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都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天得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最长的旅程是由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即使那样,也还得倚着女佣的扶持才能走动。
“我当年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是这样卧床了。如果不是日军来轰炸珍珠港,我永远都不能再真正生活了。
发生轰炸时,一切都陷入混乱。一颗炸弹掉在我家附近,震得我跌下了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军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我床旁有个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帮助联络中心。于是我记录下那些海军陆军的妻小现在留在哪里,红十字会的人会叫哪些先生们打电话来我这里找他们的眷属。
很快我发现我先生是安全的。于是,我努力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太太们打气,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好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计2 117人,另有960人失踪。
开始的时候,我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我坐在床上。最后,我越来越忙,又亢奋,忘了自己的毛病,我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我情况还惨的人,使我完全忘了我自己,我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觉的八个小时。我发现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我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我躺在床上很舒服,我总是在消极地等待,现在我才知道,那时潜意识里我已失去了复元的意志。
空袭珍珠港是美国史上的一大惨剧,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最重要的一件好事。这个危机让我找到我从来不知道的自己拥有的力量。它迫使我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它也给了我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我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照顾自己。”
也许,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带点自私的人,我们总是无暇替他人考虑,然而,一旦放弃狭隘的自私主义和忧虑的习惯,你会发现帮助他人会很有成就感。真诚帮助他人还要不计回报,如果你给人家一点小恩小惠,却只想到让对方加倍回报,那么你不是陷入了“伪善”的怪圈了吗?而且一旦遇人不淑,你很可能因此而耿耿于怀,为自己又添一点愤怒与悔恨,实在不可取。还是学一学下面这位勇敢的少年吧,或者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更深刻地了解助人的意义。
多年以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无私奉献的报偿。
由于全村的人们都以打鱼为生,而海面上瞬息万变,危机四伏。因此为了应对突发海难,自愿紧急救援队的建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巨浪掀翻了一条渔船,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SOS的求救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报,火速召集自愿紧急救援队的成员,乘着划艇,冲入了汹涌的海浪中。忧心忡忡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海边,翘首眺望着云谲波诡的海面,他们每人都举着一柄提灯,为救援队照亮返回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呼着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兴高采烈地跑到海滩后,却听到自愿救援队的队长宣布:由于救援船容量的限制,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否则救援船就会翻覆,那样所有的人都活不了了。
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人们又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这时,救援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16岁的汉斯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母亲忙抓住了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你知道,10年前,你的父亲就是在海难中丧生的,而3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也出了海,可是到现在连一点消息也没有。孩子,你现在是我惟一的依靠了!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看着母亲那日见憔悴的面容和近乎乞求的眼神,汉斯心头一酸,泪水在眼中直打转,但是他强忍住没让它流下来。“妈妈,我必须去!”他坚定地答道,“妈妈,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地去履行我们的义务。”汉斯张开双臂,紧紧地拥吻了一下他的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这一个小时,对忧心忡忡的汉斯的母亲来说,真是太漫长了。终于,救援船再次冲破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只见汉斯正站在船头向岸上眺望。救援队长把手握成喇叭状,向汉斯高声喊道:“汉斯,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
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我们找到他了,队长。请您告诉我妈妈,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
把鲜花献给别人,你的手中也会留有余香。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人,才会被别人关爱,幸福与快乐才能够将内心的不满与忧虑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