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92

第92章 外在的非理性也是可以预测的(3)

对于轮回转世和前世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人生的模式。它可以让我们学会对自己的选择更加负责自己的某些其他行为。要想改变某种行为模式,我们首先必须追溯到它的根源。一个人的今生今世只不过是他/她的灵魂所经历的一小段时光,必须意识到,自己今生的性格特质其实是前世往生性格特质的综合,今生所展现的性格特点,其实是前世往生所有性格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展现自己的特质。我们每一世的性格特质都是彼此相连的,但每一世又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多重人格现象的出现,一个人之所以会展现出不同的人格,是因为他/她的灵魂在前世往生中曾经有过不同的经历,形成过不同的人格,所以在面对不同困境时,他/她便会展现出前世面对类似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应人格,由此便形成了多重人格。

在内心深处,人怎么也不能想明白,为什么他应当强迫自己去宽恕那些他所憎恨的人,去喜欢那些他根本漠不关心的人,他从中能得到什么好处吗?最终得到的不是自然来的,而是强迫、勉强的幸福,彷佛快乐不是顺其自然而来的,而是需要费尽周好似挤牙膏一样使劲挤出来的。也许这就是人生宿命,不由你做任何选择。

我们的灵魂之所以不停地转世轮回,就是为了要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成长、升华,让自己的性格特质与灵魂达到完全一致的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学会展现自己的灵魂,并逐渐主宰自己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每一世的命运。让轮回理论在今生发挥更多作用,指导人们去做值得做的事情,多做对自己他人有益的事情,做到不伤害他人。

内在交谈,和谁谈

何谓“内在交谈”?以何种方式进行“内在交谈”?

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或者反应刺激。其中,语言、文字、行动、表情等都是可以被看到的、听到或感觉到的,而所有外在的表达方式都是由思想所控制,也就是说,人们表达的质量高低,表达的能力强弱,其决定因素,就在于“思想”的质量与能力。

人在表达自己或反应刺激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的,也就是不经过考虑,不经过选择的,为“潜意识“的方式;直接式很简单,潜意识是正面的、光明的、积极的、勇敢的,大致上生活都会是比较顺利的、成功的。而人还有许多表达和反应,是经过事先评估、分析、判断后的选择,就涉及到“内在交谈”。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内在交谈,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一段内在交谈的过程;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思想决定、创造、和吸引的,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思想,而传统心理学发展出来的改变思想方法,人的思想中,多少掺杂着部分正面想法,也有一些负面想法;当人碰到任何一件、需要分析或评估才能决定的事情之时,正负面想法就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很多想法在脑中徘徊,甚至有时让人数日无法入眠。最后,如果正面想法战胜负面想法、那就还能有好的转机,万一负面想法战胜正面想法的话、那后果可能就不堪设想了!

人脑的程序,如果无法应付眼前的生活怎么办?要不就是选择逃避眼前的生活,要不就是得想办法更新大脑的程序,也就是更新思想,来应付更具挑战性的生活。不断更新自己思想的程序,不断强化自己的自信,使自己凌驾于任何挑战之上,生活自然就能轻松愉快了。但是现在的社会,到哪里都会遭遇新的生活挑战,所以逃避生活其实是行不通的;也因如此有些愚痴的人,走投无路时就选择逃避自己,放弃生命,实在是情何以堪啊。

这个方法在理论上、和在极少数人身上确实有效,但每个人的旧思想都会形成一道坚强的自我保护机制,而自我暗示的强度根本无法通过这道防御,所以许多人学到一套改变命运的新观念和方法,刚开始都觉得很棒、很有道理、也充满希望的去施行,但是总是不知为什么、短短时日经过、效果就自然消失了。

所谓内在交谈的方法,就是沿用自我暗示的理论基础,只是他考虑到自我保护作用的阻挡,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的、自觉的,相对来说,受暗示者是被动的。暗示不是靠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而主要是靠提示,不具有压力成分,不要求别人非接受不可。因此,所暗示的一般多是比较简明的思想和行为,而对于复杂的理论思想或事物,只靠暗示是不行的,需要应用教育、说服等手段。至于一些非要别人按一定方式进行的活动,则需要有指示和命令。

当任何人在听的时候、都似乎只听到音乐的优美旋律,但就在同时、音乐中隐藏的自我暗示语句、就穿越自我保护机制、顺利进入潜意识深处,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清除负面想法、重新建立一套完全正面、光明、自信、勇敢的新思想;思想变好了、情绪就变好了、身体就好了、人际关系就变好了、语言和行为也都变好了,当然就能跨出勇敢的步伐、迈向成功的人生!

第三十节 悖道而驰:为什么就爱有人对着干

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对着干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你越是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做;你越是不让我做什么,我偏要做。即使两个陌生人碰面,甲让乙给自己让路,乙要是高兴的话,会很痛快地让开,如果不高兴的话,则会说:“凭什么给你让路啊?这条路是你们家修的?我想站哪站哪,你管得着吗?”这样的话分明是在抬扛,但是很多人却偏偏喜欢这么做。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对着千呢?

妻子说,你快别抽烟了,没看到家里弄得乌烟瘴气的。丈夫不服气,反驳道,抽烟怎么了,不抽烟还是男人吗?不愿意闻,就捂住你的鼻子,那样就不会觉得家里乌烟瘴气。

师者说,上课不许做小动作,要认真听讲。但是学生却不能安分,总是要找些东西来玩。

老板说,上班时间禁止聊QQ,违者罚款。员工却心想,凭什么啊,工作做完,你管我做什么呢!你不让我聊,我偏聊!

爸爸说,写完作业以后再看电视,听见没有?儿子却嚷嚷着,不嘛,不嘛!看完电视再写作业。

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其实,这是人们逆反心理的一种体现。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而想要了解某些事物。当这些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只做出禁止而又不解释禁止原因的时候,反而更加激发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使人们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该事物。因此,你越是禁止,对方越是想知道,形成一种相对的局面。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人群中是最常见的,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也会有这种心理。于是,在口常生活中,常会有“不受教”、“不听话”,与别人顶嘴”、“对着于”的事情出现。人们常常通过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来抗拒和摆脱某种约束,或者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占有欲。

逆反心理对个人来说,有一定的好处:它能够张扬个性,突破成规,有利于改变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当事人有勇气和信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和态度。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激发,则有助于一个人潜力的发挥。但是如果逆反心理运用不当,则会使人形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和偏激的行为习惯,处处与人对着干,使自己变得偏激、固执,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下意识地与常理背道而驰,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

因为逆反心理可以造成这样的心理结果,即你越是制止人们的某种行为,他们越是想要这样去做;如果你坚持采取某种行动,结果却会使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利用这种心理效果,我们可以设下一个小陷阱,刺激对方的逆反心理,使其主动地钻进来,以达到改变人们某种行为的目的。

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因为被禁止,而激发了逆反心理,不仅没有遵守作者的告诫,而是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首先使迫不及待地翻看第八章的内容。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本意,他正是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达到了让人们关注第八章的内容的目的。如果他只是在前言中说,第八章的内容很精彩,希望大家仔细阅读,这样反而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最初的欲望和想法,不希望收到别人的指使或者限制。如果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可以巧妙地利用别人的逆反心理使其改变。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学会对人们进行善意的规劝和说服,同时也要警惕别人恶意利用逆反心理来激你,使你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为什么逆耳的话要先说

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时候,难免有需要对他人进行批评指责的时候,在这些时候,假若处理不当,就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有些时候,两句话先说哪一句看起来都无妨,可你万万想象不到,改变说话的顺序,对别人的心理影响却大不相同,这时,先说逆耳的语言,再说表示友好的话语,比较容易接受。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冷热水效应。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实验:准备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还有一杯温水。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你会感到温水很热;但是如果你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就会到温水很凉。

同一杯温水,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却怎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呢?这种奇妙的现象就是冷热水效应。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运用这种冷热水效应。

刘女士很少演讲,一次迫不得已,她对一群学者、评论家进行演说。她的开场白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自然不会说出精彩绝伦的话语,因此恳请各位专家对我的发言不要笑话……”经她这么一说,听众心中的“秤砣”变小了,许多开始对她怀疑的水平,也在专心听讲了。她的简单朴实演说完成后,台下的学者、评论家们感到好极了,他们认为她的演说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于刘女士的成功演讲,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一个人不能直接端给他人一盆“热水”时,不妨先端给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给他人一盆“温水”, 这样的话,这人的这盆“温水”同样会获得他人的一个良好评价。冷热水效应可以用来挽劝他人,若是你想让对方接管“一盆温水”,为了不使他拒绝,不妨先让他试试“冷水”的滋味,再将“温水”端上,如斯他就会欣然接管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冷热水效应,在谈判中促使对方欣然接受某个条件。

某公司的经理,因工作上的需要,筹算让家居市区的推销员小王去近郊区的分公司工作。在找小王谈话时,经理说:”公司研究,抉择你去担任新的主要工作。有两个处所,你任选一个。一个是在远郊区的分公司,一个是在近郊区的分公司。”

小王虽然不愿分开已经十分熟悉的市区,但也只好在远郊区和近郊区旁边选择一个稍好点的——近郊区。而小王的选择,恰恰与公司的放置不约而合。而且,经理并没有多费唇舌,小王也认为选择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双方对劲,问题解决。

在这个事例中,“远郊区”的呈现,缩小了小王心中的“秤砣”,从而使小王顺遂地接管去近郊区工作。经理的这种做法,虽然给人一种玩弄权谋的感受,但若是是从公司和小王的发展考虑,这种做法也是应该倡导的。

其实仔细思考,生活中有很多情况都可以使用冷热水效应,我们可以先冷后热,赢得对方好感。先把不好的情况告诉对方,然后再说出好的情况,对方就会感到高兴,化消极为极其情绪了。

当事业上滑坡的时候,不妨预先把最糟糕的事态委婉地告诉别人,以后即使失败也可立于不败之地;当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时候,道歉不妨超过应有的限度,这样不但可以显示出你的诚意,而且会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当要说令人不快的话语时,不妨事先声明,这样就不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使他人体会到你的用心良苦。这些运用冷热水效应的举动,实质上就是先通过一二处“伏笔”,使对方心中的“秤砣”变小,如此一来,它“称出的物体重量”也就大了。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会发现别人试图通过冷热水效应操纵你,先用冷水降温,再用温水感化。

为什么销售员很专业,客户却不买账

有的销售员以为自己对产品的性能及特点了解比较专业,因此在向客户推销过程,不是一味地自吹自擂,就是不断地询问客户:”你懂吗”、”你知道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他可能真的是在为客户着想,希望能更好地介绍自己的商品。但顾客的心理却充满了不满,感觉自己被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傻瓜,恨得牙都痒痒了。

无论是自我吹嘘还是不断地质问,都会让顾客觉得受到了轻视,从心理学来讲,客户一旦感觉受到了轻视,逆反心理马上会随之产生。一旦造成这种结果,还谈什么销售?

因此,在销售的时候,切记不能把顾客当成傻瓜,有了这样的心态,就算顾客不懂,也不会买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