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66

第66章 拯救伪快乐(5)

张先生的手机末尾的4个号码是“1414”,听起来好像“要死要死”, 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电话号码时都会嘲笑他,有朋友甚至建议他换个吉利的号码。这时,张先生总是笑着说:”我觉得自己的这号码特别的吉祥,你想想唱五线谱的时候,1414 的发音是“都发,都发,所以这号码总是发”。

由此可见,不同的思绪方式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态度面对生活。尤其是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只需把自己的思维向乐观方向转一转,就可以看到希望,而如果能养成乐观的思维习惯,那么你就能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了。

乐观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性格因素,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身患疾病的人,如果消极悲观,可能会病情;如果能积极、坚强面对,将会战胜疾病。战场上,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能取得胜利;也只有受苦而不悲观的人,才能克服困难,脱离困境。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这样,乐观情绪总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而悲观的心理则会使一切变得灰暗。在无论什么情况下,即使再差也保持良好的心态,也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

既然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巨大的力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消极思维方式的调整为积极的思维呢?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家贝克和艾利斯等人的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中找到答案。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对此,他提出了ABC 理论,是诱发性事件 A (Activatingevents) ;B 代表信念(Beliefs) ,是人们对 A 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 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A引起了C。艾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位快毕业的学生前去办公楼办理毕业手续。在上楼时上,迎面碰到曾经教过自己的任课老师。当时,这个毕业生本想给老师打招呼,但看到这个老师似乎没有跟她说话的意思,径直走过去了。

于是这位毕业生回去以后,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老师一定对我印象不好,不喜欢我,情绪很悲观。

在这里, 诱发性事件是老师的客观行为;信念则是毕业生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印象不好,不喜欢自己;行为结果是他的情绪很悲观。其中信念才是这个学生产生消极思绪的关键。而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

如果这位同学的对事件的认知意识到是一种不合理信念,然后要对自己所持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反驳,从而改变错误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例如,他可以这样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驳:老师没有跟我打招呼不能说明对我的印象就不好,也许老师当时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经过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驳,我们就能重新建立新的合理信念,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使积极的情绪转变乐观的态度。

每天做“快乐练习”让你心情更愉悦

生活中,我们也许没有别人英俊潇洒,但我们可能身强体壮;我们尽管不会琴棋书画,但我们可能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因此,我们不要只看生活中不顺心、失意的方面,还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其实上帝不会给一个人全部,也不会亏待哪一个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用乐观的心态,让自己快乐地生活。

乐观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我们与消极的思维、行为、语言和生活方式进行长期的斗争,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挫折与考验中学习。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小说《命若琴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希望能为你注入一些积极的力量。

有一个瞎子,因为看不到万物而郁郁寡欢,他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去治疗自己的眼睛。于是,他整天为自己看不到光明而到处奔波求医,可是依然没有任何效果。

直到他遇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这个医生告诉这个瞎子说:“你的眼睛一定可以重见光明,但是你得跟我学琴,当你弹断第1000根琴弦时,眼睛自然就好了。”于是,这个瞎子对医生的话深信不疑。

后来,瞎子高兴地学起了弹琴,于是他的生活每天都在琴声中愉快地度过,生活越来越充实。等他弹断了1000根琴弦时,眼睛并未复明,可瞎子已不再烦恼,感到自己的人生更加乐观和愉快。

当瞎子沉浸在美妙的琴声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中,再也不顾不上为看不到光明而郁闷了。因为他心存美好,每一天依然是光明的。在这个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继续过着平淡、普通、痛苦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乐观的心态能让生命变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开心。

我们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就要为自己定目标,拥有充实的生活,投身工作并让自己忙起来,用有意义的活动去占领自己头脑,把不快乐的情绪挤出去。

如果你正处于伤感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找不到生活的乐趣,请按照要求做下面的练习。

练习时间:每天,在晚饭后或者在睡觉前,当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

练习内容:写出这一天发生的三件好事。

具体要求:连续一个礼拜的每个晚上都这样做。当然,你所列出来的三件事可以是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小事,比如“今天中午,同事帮我午餐”,或者是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妈妈今天生日,全家一起吃饭,我很快乐”。

好事发生的事由:在每件积极事件后面,都写上自己对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件好事会发生?”——的回答。例如,你可能推测你的同事为你午餐是因为“她很关心我”、“妈妈过生日,你很快乐”是因为爸爸夸你孝顺,所以你开心。

这个练习能够增进你的幸福感体验并减少抑郁情绪,如果延长练习的时间,比如连续六个月,甚或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将会对你产生长期的益处。试想,如果每天你都开心地进入睡眠,第二天也很可能同样开心地醒来。

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每天都可以找到让自己愉快的事情,因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

为什么生活越简单反而越快乐

在现代社会中,越多越多的人拼命工作,只是为了职务的升迁,似乎只有权威才能带给他们快乐。也有些人原本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但为了追逐物质的丰裕不得不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可结果是名利都有了,但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这到底是为什么?

事实上,快乐来源于”简单生活”。物质财富只是外在的光环,无法救赎内心的空虚。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发现内心真实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名利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快乐的标准,人们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快乐。快乐和收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除非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温饱时。

有统计显示,在美国,一对夫妻每天只有12分钟进行交流和沟通;一周内父母只有40分钟与子女相处;约有一半的人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大家好像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疯狂地忙碌着,然后筋疲力尽,无暇顾及其它。大家都在工作,都在创造财富,但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更加开心。

当然,在口头上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达到”简单并快乐着”的状态,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能够真正做到。他们住着大房子,开着名车,做着高收入的工作,过着高消费的生活,内心被越来越大的欲望折磨得疲惫不堪。

在一些人看来,简单生活意味着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靠微薄的存款过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心理学家说,这是对简单生活的误解,简单意味着悠闲,仅此而已。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拥有丰厚的存款,重要的是不要让金钱给你带来焦虑。

快乐既可以是一瞬间的感觉,任由我们挥洒,却常常无法长久,如泡影般消散,快乐也 可以是一种习惯, 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怎样都是一天, 无论怎样都是体验。。因此,无论是富有的人还是收入微薄的工薪阶层,都可以生活得尽量悠闲,舒适,在”简单生活,追求快乐”这一点人人平等。

那么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好的方法。

1.从事少而精的工作

人们往往希望在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多的事物,整日忙碌不停,却忽视 了”数量会影响质量”“。太多的事情可能会让人无暇享受活动的过程,无暇享受生活而牺牲了快乐。所以,人们应当学会把生活简化从事少而精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活动过程中的乐趣,才会更快乐。

往往最简单的事物带来的是最本能的快乐。如果现在的你承担了太多的工作或职务,让你无暇去享受生活,那么不妨,将你工作按自己的兴趣和重要性进行排序,选出你最喜欢的,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舍掉部分繁杂的工作,你就能得到简单的快乐!

2.要想快乐的生活,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如果每天都在疾病中度过,连忍受都很难,何谈快 乐?此外,研究发现,在体育锻炼时,人的情绪更好,而且思维的敏捷性也更高,如果在心 情不好的时候运动,还能够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的情绪,放松心情。

一些不爱运动的人往往性格更为内向和孤僻,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也居多。因此说,要想保持快乐的心情,一定要经常运动,比如说每天散步半个小时,骑车去上班,这些简单的运动能够都会使人感到快乐,

3.拥有一项长久的兴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往往会不自主的花更多的时间,更 大的精力在这件事情上,总是努力地去探索它,认识它,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往往是欣喜, 快乐和满意等积极的情绪, 即使废寝忘食也心甘情愿。

著名的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已。”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兴趣所在,以及这种兴趣带给他的巨大快乐。而正这样的快乐才带给他不尽的成功。

4.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

我们的生活中,也可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投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时间会飞快地过去,一下午的时间就像是一晃而过;而如果当我们觉得这件事很无聊,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时候,一分钟却有一天那么久。

其实,时间是没有变的,变的只是我们的感受,当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舒畅,快乐自然不期而至,从而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谈话时,请把身体微向前倾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在谈话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从而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站着就不应该是歪歪扭扭的,坐着就不应该耷拉着脑袋,因为姿态的正规也是对他人一种尊重的表示。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腰杆一定要“直挺挺”的,只不过要让你表现出精神和热忱。相反,谈话时,身体微微向前倾更能让人信服。

美国学者戈登·修易斯指出,人体大约可做出1000多种平稳的姿势,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内涵,从而对面试考官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没精打采的姿势看上去显得缺乏活力或漫不经心;斜着身子坐着显得不够稳重或严肃……这些姿势都是不可取的。

肢体语言对一个人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谈话时,正确的肢体语言,给人精神振奋的印象。肢体语言有两大作用,一能表示形象,二能表达感情。许多演讲家的手势语独显其妙。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常习惯于用左手大拇指横插于坎肩,右手有力地挥动的手势:以右手坚定地探向前方,身体微倾向听众,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姿态。

两千多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远征途中,因为断水,全军面临崩溃的危急形势。国王在战马上作鼓动演说:“勇敢的将士们,我们只要前进,就一定会找到水的。”只见他右臂向正上方高高举起,张开五指,而后迅速有力地挥下,使人有无可置疑之感。讲到“壮士们,勇敢前进吧!”他右手平肩往后收回,然后迅速有力地将五指分开的手掌猛地推向前方,给人一种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坚定气势。

可见,恰当的手势不仅有助于表达情感,而且有很大的包容性,往往是“无声胜有声”,增强他人的对自己的信服。

心理学家认为,双手抱着双肩的姿势是一种最为拒绝的表示,在谈话中不要轻易使用;身体要表现出微微的前倾是一种表示关注的方法;在和别人谈话的过程中,眼睛要偶尔直视对方,这是一种感兴趣的标志;另外,在别人面前不要过分拘谨,这样会让对方也感到很不舒服。

如果与人是坐着谈话,正确的坐姿是:全身放松,两腿自然并拢,手放在膝上,挺直腰板,身体微向前倾,坐时既不可坐得太浅,也不能坐得太深。坐浅了容易使自己紧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坐深了容易斜椅在靠背上,给人以懒散感。

姿势在礼仪上是一种文明修养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反映。优美的姿势联系着一个人的心灵,可以说是心灵舞姿的外化。

人的形体动作不仅可以传情达意,更可透露一个人的心态。不同的姿势可以反映一个人特定条件下的心态,通过姿势可以准确地窥测其心灵的俗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