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57

第57章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12)

心理学家认为,从笑容中可以辨别谎言。欺骗的表情常常出现在嘴部。任何表情都可以作为伪装以掩饰其他的表情,而笑容是其中最常用的。一个真诚自然的微笑会让整张脸亮起来;但如果只是硬挤出来的笑容,那么嘴巴应该是紧闭的,眼睛和前额也不会因笑容而牵动。一个不牵动整张脸的笑容,则是欺骗的信号。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感到他那伪装的表情失败了,他还会用微笑迅速将其掩盖。极细微的表情,常常是我们识别谎言的关键。除了通过一个人的笑容可以分别谎言,心理学家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可辨别谎言的有效方法。

1.面带恐惧多在撒大谎

如果撒谎者,只是说了一个小谎的话,那么他的面部表情中可能没有太多恐惧。因为他心里有底,即使被抓谎者抓住了,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但是,如果一个人撒得谎比较大的话,即使他极力地掩藏,一些高明的抓谎者,也能从他细微的表情中看见恐惧的信号。

说谎者恐惧表情的多寡,取决于说谎者的心理素质,更取决于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识谎者。如果对方是个软脚虾,是个嫩角色,担心被识破的表情当然就不会多。如果对方是一个精明的抓谎者,那种时刻害怕被看穿的恐惧就会让一切暴露得更快。

2.情绪持续过久

情绪出现的时间快慢是很难作假的。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不会被愚弄。比如“惊骇、惊讶”这种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持续过久,表示这种反应极有可能是装出来的。

因为作假的情绪反应不是自然发生的,所以它出现的时间会稍微延后,持续的时间也会比真诚的情绪反应要久,然后”突然”就消失了。当我们假装很惊骇、惊讶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保持一副害怕、恐惧的表情,这种伎俩是瞒不过精明的识谎人的。

3.眼睛斜视

眼睛最容易流露人们的真实感情、性格、健康状态等。眼睛斜视,被认为是说谎时常见的标志。说谎时人们的典型征兆是:频繁地眨眼睛、漫无目的地四处张望、眼睛贼溜溜地转动等。视线斜视是“不想让别人识破本心”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说谎而感到不安,所以试图尽可能地收集周围的信息以求转移不安或者找回安全感。

4.瞳孔放大

一般说来,瞳孔的大小受光线明暗的影响,同时它也会随着当事人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根据观察说话人的眼睛的变化判断是不是在撒谎,如果随着谈话的深入,对方的瞳孔不由自主地会变大,说明对方在否认或者是说了谎话。

女同事甲:”嘿,你是不是对副总有意思啊?”

女同事乙:”怎么可能,没有的事。”

女同事甲:”你就别装蒜了,这些都写在脸上了。”

女同事乙:”啊,什么?”

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或被提及自己喜欢的人时,瞳孔就会放大,相反看到自己讨厌的人时,瞳孔就会缩小。

5.用手遮住嘴巴

用手下意识地遮住嘴巴,表示撒谎者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如果你在公司召开一个会议,你发言时看到有听众捂着嘴,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停止发言并询问听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也有的人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有时候人们是用几个手指或紧握的拳头遮着嘴,但意思都一样。

6.触摸鼻子

说话者触摸鼻子意味着他在掩饰自己的谎话,聆听者做这个手势则说明他对说话者的话语表示怀疑。有人在说话的时候会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几下,有时甚至只是略微轻触。如果他不是什么花粉过敏的话,那就说明他说的话有很多水分。

7.摩擦眼睛

我们知道,当一个小孩不想看见某样东西时,他会用手遮住眼睛,而我们大人不想看见什么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摩擦眼睛。大脑通过摩擦眼睛的手势企图阻止眼睛目睹欺骗、怀疑和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或是避免面对那个正在遭受欺骗的人。电影演员们常用摩擦眼睛的手势表现人物的伪善。

8.抓挠脖子

当口头语言和这个手势不一致时,矛盾会格外明显。比如,某个人说“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但同时他却在抓挠脖子,那么我们可以断定,他真的没有理解。

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人们每次做抓挠脖子这个手势,食指通常会抓挠5次。食指运动的次数很少会少于5次或者多于5次。这个手势是疑惑和不确定的表现,等同于当事人在说:”我不太确定是否认同你的意见。”

通过了解才表情的细微变化,我们综合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在与人交流和沟通中可以进一步把握说话人内容的真实性,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上当受骗的次数。

第十九节 心体合一:为什么我们假装快乐就能真的快乐

为什么“装”出来的快乐也能真快乐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但就现实的情形而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对悲观失望我们不能一味的呻吟与哀号,那样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同情与怜悯,但却改变不了什么。因此,我们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开拓,赢得是鲜花与掌声。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我们要善于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而要多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调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让自己能够转忧为喜,化苦为甜。心理学家认为,有效调整心态的途径就是,我们可以先假装自己很快乐,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感觉内心充满了真正的快乐。

一天早上,正值上班的高峰,北京某路公交车拥挤不堪,整个车厢挤得水泄不通。这时,司机一个急刹车,站在门口的一个老先生,一个趔趄差点倒在旁边一个小伙子身上。

老先生急忙寻找扶手以求支撑,没想到一把就抓住了扶手上一个年轻姑娘的手。还没等老先生开口道歉,这位穿着时尚姑娘就骂着:“你个老不死的,怎么回事,不行待在家里别出来。”

听到这句难听的话,车上的乘客开始为老先生打抱不平,纷纷谴责这位姑娘不礼貌。这位老先生却笑呵呵地劝大家说: “别说人家姑娘了,我确实不小心碰到了她。其实我应该向她说谢谢,谢谢!”

那位姑娘顿时无话可说了。但老先生的这一反应把车上的人都闹糊涂了:别人骂自己“老不死的”,他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感谢,有病吧?

这时,有一个人实在忍不住好奇,就问老先生:她刚才骂你,你怎幺还谢她?”

老先生说:“我确实老嘛,姑娘说了实话,‘老不死’,再老都不死,姑娘这不是在祝我长寿嘛,所以,我要感谢她啊。”

听到这番解释,车上的人都笑了。那位姑娘却红着脸低下了头。

这位老先生明明知道那位姑娘在骂他,可他却故意把姑娘的话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假装别人在夸自己长寿,这样一来,不仅用幽默化解了被骂的尴尬,还调节了自己被骂后不快的心情。

心理学家认为假装快乐就会真的快乐。即使处于不利的环境中,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情绪和行为就会产生良性反应;相反,如果习惯使用消极的暗示,往往会把事情弄糟。

当然这种假装不是虚伪,其实是对自己的情绪的积极调整,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阴郁的心理状态之中,就是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使自己的情绪更加恶化,而善于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这种消极的氛围,加一些积极的阳光的情绪在里面,就使兵不断扩展,最终占据整个心灵。

当生活、工作、学习不顺利的时候,有些人就会院些消极的话,对自己进行否定,甚至进行全面否定。例如,“反正我认为不行”等以反正”、”毕竟”或”总之”一类开头的话,使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也做不好了。

可见,消极的语言是一种消极暗示,说多了会导致自卑,使人意志消沉、信心减弱。所以,积极地赞美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对自己说一些赞美和鼓励的话,这样则有利于发挥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转化不良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优点,有些人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看,从而产生自卑。要克服向卑心理,就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并设法扩大。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优点,都可以通过反复强调,进行自我暗示,使自己获得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健康的自我暗示,能把人带入天堂;消极有害的自我暗示,能把人带入地狱。我们要想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就要进行自我正面暗示。这种正面的暗示可以调整情绪,增强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与上司发生了一次口角,就对工作失去了信心;或是跟同事闹了别扭,就觉得上班没劲。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当你心情不愉快的时候,不妨对着镜子练习笑容,对自己说“我的心情很愉快,我要努力地工作”,可能你的不悦情绪就会渐渐消除。

人说“境由心生。”意思是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心理境界,别人说了不算,得由你自己做主。照这样的话,无论客观的环境是多么不如人意,我们只要善于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创造出快乐的心境,

亨利曾说:“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自己的心灵。”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尽相同,但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有你才能把握自己的心态,而心态塑造着自己的未来,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当我们不快乐时,先不要说生活怎样对待你,而是应该问一问,你怎样对待生活。

为什么人们总说“心提嗓子眼了”

当我们在某些重要场合或重要时刻,需要当众发言或做出某种举动时,总是有心跳加速,手足无措的表现,甚至造成尴尬的场面。于是,有人遇见紧张的事情时常常会发出惊叹说:“好紧张!我的心脏都要提到嗓子眼了!”

事实上,情绪紧张确实不是心脏真的就到了嗓子眼,而是嗓子眼里的肌肉开始紧张的原因。在紧张状态下,有很多人会抱怨自己的咽喉肿大了,还有人会感觉咽喉里长了个什么东西,实际上,这只是情绪紧张诱发的肌肉紧张,而造成紧张的那些肌肉恰恰位于食道的上端,肌肉情绪紧张就会不停收缩,让人会觉得有一个东西卡在嗓子眼里。假如你的情绪改变,回到了正常的状态,就会发现那个肿块已经消失了。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若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损于身体健康。给我们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甚至造成难以无法收拾的局面。

邓轩是一个内向的年轻人,上大学期间,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由于他性格孤僻,也没有朋友。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大学毕业时,他凭借优秀的专业素质应聘了到一家知名大公司工作。上班不久,他遇到一个难题摆在我的面前,那就是只要在领导让在会议发言时或者是与上层领导谈话时,他的身心都会很紧张且不自然,更别提是与客户直接交谈了,那使我更加不知所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说话时没有连贯性,以至于想说也表达不清楚,声音听上去像是在发抖,身体也很僵硬……他心里很着急,不知道该跟样去克服这些现象。因为他知道这份工作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

后来,邓轩在妈妈的带领下,去看心理医生咨询,医生告诉他,不要害怕,这种情况实际就是一种怯场情绪。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邓轩通过调节和练习,并最终克服了这种紧张心理。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当人长期处于同一种状态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适当地变化一下自己的状态,心情会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因此,有会谈技巧的人总能通过喝水等小动作来调整自己的心情,这样的人也能比较适应长时间的会议。甚至可以这样说,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喝一口清凉的水,滋润喉咙的同时也在滋润着心灵。

例如,如果在一个大会议室里,会议开得紧张、讨论得激烈,或者会场气氛沉闷、压抑,心情糟糕透顶,嗓子里就会一阵发紧,呼吸也并不流畅,也就是情绪紧张造成的肌肉紧张,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喝水来缓解气氛。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1.调整心态,别对自己太苛刻

一个人如果十分争强好胜,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争先,自然就会经常感觉到时间紧迫,从而导致心情紧张。而如果能够认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对于自己的要求,凡事从长远和整体考虑,不过分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然就会使心境松弛一些。

2.放慢脚步,劳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好节奏。工作学习时要思想集中,玩时要痛快。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安排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