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49

第49章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4)

一个人不论到了何处,与何人结婚,心中的新旧“情结”(程式)永远会跟着他。这些情结若得不到解决,同样的错误可能一犯再犯。

择偶真是一个神秘而奇妙的过程。有位妇女,父亲是个酒鬼,她长大后,结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

后来,她的心理治疗者发现,这位女性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必须照顾她父亲那一型的“弱者”。唯有当她去照顾酒鬼丈夫时,她才觉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她不知不觉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给他们,可是,她同时也痛恨酒鬼,因而离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式是:“照顾酒鬼,是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被人需要的唯一方式。”如果这个程式不改变,我们可以预测,她的第四任丈夫,将又是一位醉仙。

很显然地,这位女士与父亲之间未解决的心理包袱(她的心理情结是“权威问题”),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两次婚姻,虽然影响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样是“权威问题”在作祟。这位女士必须学习以成熟的态度,去面对父亲与其他好用权威的男人,重新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从新的经验中教育自己,解决心中残存的旧帐。否则,权威问题将持续影响她的婚姻,也会妨碍她与男性间建立正常的关系。

怎么去克服这种权威问题的影响呢?

人心中的这些“心理程式”或“心理情结”都是可以改变的。举我自己“怕被冤枉”的例子来说,要改变这个程式的第一步,是警觉到它的存在,然后下定决心去改变它。改变了思想,就可以改变情绪反应。在改变我“怕被冤枉”的过程中,我失败了许多次。但是,失败后所产生对自己不满与羞愧的情绪,就变成我改善自己的动力,使我愈来愈想改掉这个程式。要改变一个从小养成的“心理程式”,需要花很多工夫,并且需要经过许多次“尝试错误”的过程。

人永远无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强求别人不按心理按钮来激怒自己,也无法不许别人使自己难受。即使自己有办法使天下人都对我好,世上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能触动我们的心理程式。要使自己快乐的惟一方法是改变自己心中的程式,使自己变得更健全、更快乐。每个人心版上的程式,应由自己负责改变,不该把过错推给父母,或其他在童年时曾伤害我们的人。许多时候,别人伤害我们是无意的,有些时候,别人伤我们的心,是因为他们不够成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何况我们在不成熟时,也伤了许多人的心。

心理程式的形成,很难说是谁的错。这本不是个完美的世界,诿过与报复,均于事无补,只会消耗本来可用来成长的精力,反而延迟了我们适应的时间,不如尝试着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或者改变。

第十六节 群体智慧:为什么人多却不一定力量大

为什么人多力量却不一定大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 “人多力量大”。但是现实生活中,有时并非如此。有时多人一起干活,效率反而更低,效果反而更差。为什么人多力量却不一定大呢?

其实,在群体组织中,并不必然得出1+1>;2的结果。德国科学家瑞格尔曼的拉绳实验也能告诉我们这一点:参与测试者被分成四组,每组人数分别为一人、二人、三人和八人。瑞格尔曼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拉力。测量的结果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二人组的拉力只为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 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

现代社会把人们组织起来,就是要发挥团队的整体威力,使团队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而拉绳实验却告诉我们:1+1<2,即整体小于各个部分的总和。这一结果向团队的组织者发出了挑战。

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每个成员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团队的整体威力,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团队的整体绩效呢?

在一个团队中,影响成员发挥其能力潜力的因素非常地多。一个团队要组织建设好,需要每一个成员、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好,才能保证团队的力量;相反,如果团队建设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一个细节做不到位,都会影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团队整体的战斗力。所以,汪中求先生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影响团队绩效的诸多因素中,应该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是绩效的评估方法。绩效评价看重的是整个团队的绩效,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团队绩效毕竟是每个成员协同努力的结果,必须重视团队成员个人的作用。所以,一个团队需要一套公平、透明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成员的努力绩效做出评价。假如评估体系不够透明,或者不够科学的话,就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绩效。因为不对团队成员的个人努力做出评估的话,团队中就会有人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不会为团队建设做出贡献,甚至会影响其他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第二,是人际关系。北大社会学的前辈费孝通先生,在谈到人际关系的时候,对我国的人际关系作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像一块石子扔到水里一样,溅起好多好多的波纹,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外扩散,由近及远,互相交错,利益关系复杂。比如,一个有着三个人的小单位,构成了一种简单的三种人际关系,如果增加一个人,就变成六种关系了,如果加入的人越多,那么形成的关系也就越复杂。因为每一个人都像投入水中的石块一样,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一圈一圈的波纹似的由亲而疏的关系网,在相互交错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团队绩效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为人们把精力耗费在人际关系方面太多了。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这方面花费的多,用在工作上就少了,就必然会影响团队整体绩效。所以,团队一定要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使团队成员可以在简单的人际关系中,轻松而又全力以赴地进行工作。

第三,是公平因素。团队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公平的要求。公平可分为程序上的公平和结果上的公平。一般说来,程序上的公平比结果上的公平更能对团队成员产生影响。比如,在百米赛跑中,在公平的比赛机制下,人们只会向自己而不会向第三人抱怨没有跑第一,但如果参赛者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人们就会对结果是否公平提出异议,进而影响情绪,影响其积极性。程序上的公平是要给人以平等的机会,而结果的公平是要给人以平等的结果。在满足程序公平的前提下,结果上的不公平表明了个人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如果程序上不公平,那么就会导致秩序混乱。所以,相对而言,程序上的公平比结果上的公平更重要。如果不注重程序公平,而只追求结果上的公平,其结果恐怕会导致分配上的大锅饭,从而影响业绩突出的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绩效。

以上这些问题解决得好,组织内的成员就会协调一致地行动,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所以,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必须具有团队精神,才能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团队精神可以使一个人成大事;可以使一个企业于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可以使一个民族强大。

为什么人越多干活效率却越低

我们常说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看起来人多是快速完成任务的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常常多人办事效率反而更低。为什么人越多干活效率却越低呢?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1964年,纽约发生一起谋杀案,一位酒吧的女经理在公园附近被杀害,而当时附近的住户中有j8人看到女经理被杀的情形或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事后,媒体纷纷谴责人们的冷漠。这种现象从心理学上讲,叫做“旁观者效应”,即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当有其他目击者在场,人们的责任感就会削弱,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在这种心理效应的影响下,随着目击者人数的增加,人们的责任心却是递减的。这样的心理往往会使人变得懒散和麻木,甚至当看到有人遇到危险,需要帮助的时候,因为有很多旁观者在身边,而产生“我不去救,让别人去救”的心理,最终谁都不愿仲出援助之手,造成见死不救的“集体冷漠”的局面。

中国有个老故事:在一个山头上有座小庙,里面住着有一个小和尚。他每天念经、挑水、敲木鱼,给案桌上观音菩萨的净水瓶里添水,夜里防止老鼠来偷吃东西,生活过得非常自在。不久以后,有一个长和尚来到这里,并住了下来。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让长和尚去挑水,但是长和尚觉得自己一个人挑水有些吃亏,就要求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为了公平起见,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这样两人才觉得心理平衡。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叉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因为没人添水,花草渐渐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他们三个都看到了,但是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如果责任小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因为三个和尚都不想出力,都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在群体中,人们普遍存在着着一种“责任分散”心理,即随着责任人数量的增多,责任人的责任感就会相对降低,因为他们会觉得,反正也不是自己一个人承担,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干得那么起劲。于是在相互推诿之下,谁都不努力,结果严重影响办事的效率。甚至因为缺乏责任感,还可能导致悲惨事情的发生。

在具体的工作中,如果个体产生这种心理,则会使工作的效率下降。对于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独个体被要求单自完成,其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努力完成任务的反应,因为一个人干活,干好干坏责任都要自己的承担,人们往往会竭尽全力;但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明显减弱,面对困难或者遇到责任往往就会退缩,而且还容易出现偷懒现象,总以为自己可以不出力或者少出力,而指望靠别人的努力得到好处。

在这样的心理的影响下,人多效率高的规则会被改写,因为干活人越多,其效率却不一定越高,这时候可能会出现“1+1<;2”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人数的多少来计算效率。两个人挖一条水沟需要两天,四个人台作却不一定能够一天完成,可能是两天,也可能永远完成不了。这也告诉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善于组织管理,对有关人员加以约束,将责任切实落实到实处,这样就会减少群体中某些个体不负责任的行为,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避免人多反而办不成事的不良现象。

人多为什么胆大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人单独在半夜看恐怖电影,会特别恐惧;但是如果跟朋友几个人相约一起看,气氛就变得轻松点,没那么紧张。外出旅行也有类似的情况。当一个人徘徊在陌生地方的时候,总会有某种好奇心和解放感而引起的兴奋,又会有点紧。但是,和亲朋好友一起出去就不同了,即使对周围环境还不十分熟悉,也没有充分的计划,也会变得大胆多了。

这种心理并不是在看恐怖电影或旅行时才会出现。在会场上,当大家一起自由地讨论想法,商谈战略战状时,比起每个人独自思考提出的意见想法会更大胆。尽管客观状况没有改变,仅仅是人数的增加,就会使大家变得自如洒脱起来,倾向于提一些更大胆的想法。虽然大胆的方针策略会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但由于人数多,责任分散,大家会很容易轻松地提一些大胆的意见或行动。同样,当一个人的时候,即使有恶作剧的念头,也往往不敢去做。可是当几个人聚集在一起玩得兴致勃勃时,即使没人带头也可能会这样去做。美国心理学家对此展开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前者似乎的确存在更具冒险性的特点。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先提供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工程师,他已经结婚了,并有一个孩子。6年前他大学毕业便进入一家大型公司上班,工作稳定,收入中等,福利不错,将来还会有一大笔退休金,但是在退休之前工资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另外还有一家小型公司也在招人,工资很高,还有奖金与股权,可惜收入并不稳定。现在让大家为工程师做参谋,帮助他作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实验中先让一些人单独提出建议,然后再组成小组,一起讨论,共同提出建议。结果发现,各人在团体决策下所提的建议比单独情况下所提出的要冒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