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41

第41章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13)

陈师傅说:“我是司机,知道这里不让停车,她也许没有驾照,不懂得交通标志。或者,以前她乘车时,别的司机违规在这里停过。因此,她心目中认为这里是可以停车的。此时,如果我继续往前开,而又碰巧计价器里蹦一个字,顾客会以为我算计她一块钱。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算计我一块钱,我也不高兴……”

如此站在顾客的角度周全考虑,怎么会得不到顾客的好感呢?怎么会得不到理解和赞同呢?怎么会遭到指责和投诉呢?

换位思考,不仅能够让我们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别人,找到那个潜伏着的理由,同时也找到了顺利解决问题的钥匙。

换位思考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的心灵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与此同时,当你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时候,自然也会以对手的目光观察自己,从而对自己多一份了解。

战场上,知己知彼,可以百战百胜;社会交往中,也需要换位思考,才能知己知彼,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高境界。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所以不妨经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呢?” 想想看,如果我处在我妻子的地位,我是否愿意以我这样的人为夫?如果我处在我儿子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如果我处在我部下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上司而庆幸?……当你进行这种角色转换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要注意,换位思考是你能用别人的思维去思考,而不是换个位置用你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别人,那些终究还只是你的思维模式的延伸。

尽量多让对方说“是”

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一连串的“是”字来,就会使整个身心趋向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呈放松状态,容易造成和谐的谈话气氛,也容易放弃自己原来的偏见,转而同意对方的意见。所以在交谈中引导对方多说“是”字是对自己有利,并且掌握主动权的有效方法。

电机推销员哈里到一家公司去拜访,准备说服他们再购买几台新式电动机。不料,刚踏进公司的大门,便挨了当头一棒:

“哈里,我们再也不会买你那些破烂玩意儿了!”总工程师恼怒地说。

原来,总工程师昨天到车间检查,用手摸了一下前不久哈里推销的电动机,感到很烫手,便断定电动机质量太差。因而拒绝哈里的推销。

哈里考虑了一下,觉得如果硬碰硬地与对方辩论电动机的质量肯定于事无补。于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战术。他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假如电动机发热过高,别说买新的,就是已经买了的也得退货,你说是吗?”

“是的。”

“当然,任何电动机工作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发热,只是发热不应超过全国电工协会所规定的标准,你说是吗?”

“是的。”

“按国家技术标准,电动机的温度可比室内温度高出42°C,是这样的吧?”

“是的。但是你们的电动机温度比这高出许多,喏,昨天差点把我的手都烫伤了!”

“请稍等一下。请问你们车间里的温度是多少?”

“大约24°C。”

“好极了!车间是24°C,加上应有的42°C的升温,共计66°C左右。请问,如果你把手放进66°C的水里会不会被烫伤呢?”

“那——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请你以后千万不要去摸电动机了。不过,我们的产品质量,你们完全可以放心,绝对没有问题。”结果,哈里又做成了一笔买卖。

哈里的成功,除了因为他的电动机质量的确不错以外,他还利用了人们心理上的微妙的变化。

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一连串的“是”字来,就会使整个身心趋向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呈放松状态,容易造成和谐的谈话气氛,也容易放弃自己原来的偏见,转而同意对方的意见。

奥弗斯特在其所著的《有影响的人类行为》中,对这个方法有着十分生动的描述。他称这种方法为:获得肯定回答的艺术。他说:“我们得到他人愈多的‘是’,我们就愈能为自己的意见争取主动权。推销商品也好,其他的一切需要使他人信服的事也罢,这一法则都很有效。初步了解他人的需求是这一方法的目的。”

其实,让对方说“是”,并不是新的交流技巧,古希腊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一直被奉为世界上最卓越的辩论家之一。而实际上,这位辩论家几乎不与别人争辩,他的方法就是用一些问题引导别人说是,他提的都是别人必须说“是”的问题,他不断地提问题,对方不断地说一个又一个的“是”,最后,当对手说出结论时,才发现这个结论是自己在几分钟前坚持反对的。当人说“是的”或心里这么想时,我们就已经接近他了,因为我们非常了解他的需求,还特别尊重他。因此,他也同样会关注我们,并表现出十分温和的态度。

但是,当对方说“不是”或者心里在拒绝之时,事情就不一样了,当我们的问话看似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时,就相当于我们并不关心他想要什么,他肯定会生气的。

如果别人以“不是”回复了我们的建议,这就说明他认为已经没有继续谈下去的必要了。他的立场和“自尊心”都源于此。因此,有时,如果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得不到对方一个“是”的回应,我们最好想方设法不让对方说出“不是”这个词。

使用让对方说“是”的方法,有两点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

第一,一定要创造出对方说“是”的气氛,要千方百计避免对方说“不”的气氛。因此,提出的问题应精心考虑,不可信口开河.

第二,要使对方回答“是”,提问题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发问方式比较容易得到肯定的回答呢?最好的方式应是:暗示你所想要得到的答案。当你发问而对方还没有回答之前,自己也要先点头,你一边问一边点头,可诱使对方做出肯定回答。

如果你想与别人合作,要记住这一点,争取在一开始就让对方说“是”,然后将这个良好的开端保持下去,你的成功将建立在对方的一个个“是”之上。

情绪也能传染给他人吗

人类的情绪感染力和传染病一样,可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周围的人,比躯体疾病更具“杀伤力”。特别是对心理素质和情绪抵抗力相对较差的人,或者是一个情绪易干扰型的人,一旦被感染,消极情绪会长时间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摆脱。

心情是会传染的,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人的情绪都不像想象的那样稳定,所以总会时常地受到来自外界的某种因素的干扰而引起情绪的变化,而且很多人对外界信息的干扰都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接受了好的信息,就会保持好的心情,而如果是坏的信息,则可能会是一天的坏心情。心理学上的“情绪转移定律”,是指人们将自己的情绪转移给他人的特性。“情绪转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通常是将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愤怒或喜爱的感情,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直接向对象发泄,将这种情绪转移到比自己级别更低的对象身上,从而化解心理焦虑,缓解心理压力。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坏情绪和细菌病毒一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传染的速度非常之快。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他让一个开朗、乐观的人与一位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同处一室。结果,不到半个小时,这个原本乐观的人也开始变得长吁短叹起来。加利·斯梅尔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后证明:只需要20分钟,不良情绪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别人。

美国金融公司经理伍德亨先生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得益于他年轻时养成的一种调整情绪的习惯。那时,他还是一个公司里的小职员,受到同事们的轻视。一次,他忍无可忍,决定离开这个公司。临行前,他用红墨水把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缺点都写在纸上,将他们骂得体无完肤。骂完后,他的怒气逐渐消去,决定继续留在公司。从那次以后,每当心中愤怒的时候,他总是把满腹牢骚都用红墨水写在纸上,立刻感觉轻松不少,好像一个被放了气的皮球一样。这些纸条一直被他隐藏起来,从不拿给别人看。后来,同事们知道他的这种宣泄怒气的方法后,都觉得他极有涵养。上司知道后,也对他青睐有加。

坏情绪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无形杀手”,我们如果不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任由不良情绪影响他人,就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解决“心理转移”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消极心理转移”,即将自己内心的压力通过某种偏激的方式转嫁到别人身上,这种方法虽然能发泄自己的坏情绪,同时也会给其他人带来一定的伤害;另一种是“积极心理转移”,当你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意外伤害后,不是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到他人身上,而是寻求一种不对任何人造成伤害的、比较理智的方法排解情绪。

当我们被坏情绪所困扰,又不能对他人发泄的时候,不妨尝试自我调节和放松。心理学家认为,“在发生情绪反应时,大脑中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我们因为某件不顺心的事情烦躁、暴怒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缓解情绪。也就是采用“积极心理转移”的方法,如听音乐、散步、打球、看电影、骑自行车等活动,都有利于缓解不良的情绪。

同样地,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坏情绪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与他动粗,“以暴制暴”,而是用健康的情绪去感染他,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产生愉快的心情。实验表明,人们在相互交流接触时,情绪会通过手势、语言、眼神等方式传递给他人。我们如果能安抚别人的情绪,将自己的快乐传播给他人,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不快的情绪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宣泄,将会有害身心健康。但是,假如我们凡是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将自己不快的情绪发泄到家人或朋友身上,又会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甚至影响家庭或同事间的和睦关系。因此,要注意采用正确的坏情绪发泄方法,而不是传染给别人。

“高帽”要量身定做

人都有一种天性: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有价值,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爱戴“高帽”。而给别人“戴高帽”,就是把一个人的优点、专长、名誉、地位等美好的一面,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出来,并让对方乐于接受,从而起到鼓励、鞭策、警醒、劝告等作用。据心理学家调查分析,当一个人因失意、受挫、暴怒、悲伤而情绪低落的时候,迫切需要有人对其劝导和安慰,包括恰到好处地戴高帽,以调节心理、增强信心、走出低谷、恢复常态。戴高帽区别于阿谀奉承、讨好卖乖之类的庸俗言行,它必须针对对方的实际,把好话说圆,给人以真诚感,令对方心悦诚服。因此,它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常用的说服技巧,如果运用得当,对促进人际交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人毕竟是有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如果这顶帽子不合适,太大或太小,不仅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

如果有人对一位清洁工人进行这样的赞美:“你真是一位成功人士呀!你具备非凡的气质,你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对方一定会认为这人是神经病,因为这些话好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给别人戴“高帽”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而且注意为别人“量身定做”,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质来进行赞美。

袁萍是一家汽车经销商的服务经理。在她公司里,有一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每况愈下。然而,袁萍并没有对他进行指责或者威胁,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进行了坦诚的交谈。

袁萍是这样说的:“姜师傅,你是一位很棒的技工,在现在的这条生产线上工作也有好几年啦,你修出来的车子也都很让顾客满意。事实上,有很多人都赞扬你的功夫很好。只是最近,姜师傅,你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时间好像加长了,而且质量也比不上你以前的水准。你以前真是一位杰出的技工,我想,你一定也知道,我对现在这种情况不太满意。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一个办法,改正这个问题。你认为呢?”

姜师傅说:“我并不知道我没有尽好自己的职责,非常感谢您,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胜任我接下来的所有工作的,我会想办法加快速度,同时,提高质量。”

那么,姜师傅做了吗?我们可以放一百个心,他非常尽力地去做了。大家想想,袁萍赞扬他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技工,他心里也这么认为,那么,他肯定会在以前优秀的基础力求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