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31

第31章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3)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女子较重感情,思考问题也是凭感觉的,而且她们的感官比男性更敏锐,尤其是触觉。所以,女人更习惯于用触觉的感受来替代语言的表达。人们在和女友约会时,不仅要用耳朵听她说些什么,还要用眼睛看她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洞察到她心里的真实意图。

以上就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给出的解释。女性的生理结构和社会定位,使得她们的角色更倾向于柔顺、细腻、具有依赖性。一位准爸爸曾认真地说:“如果生个闺女,我会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好好保护起来”。也正因为这样,女性从小就认为总会有个“天神”保护自己。小时候牵着父亲的手,长大了挽着朋友和爱人的手,其实就是依赖感和安全感的体现。

另外,从“心理空间距离”的角度也能解释女人爱挽手的现象。身态语言学专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每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张、形成一个蛋形的心理防御空间,一旦其他人侵入,就会引起他(她)紧张、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小。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所以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能缩小到零,即产生肉体间的紧密接触。当交往的圈子越大,心理防御空间也就越大,我们的警惕性便会越强。相对而言,男性的交际圈子往往比女人大得多,因此,他们的心理空间距离更大,就决定了男性的肢体语言顶多是点点头、握握手和拍拍肩。而女性的交往圈子相对较小,再加上她们对情感关怀的强烈渴求,于是更愿意肢体接触。

因此,如果你的女伴在走路时,总是喜欢亲密地挽着你的手,或是触碰你的身体,说明她和你的心理距离已大大缩短,她不在乎你侵入她的“势力范围”。

无论说女人依赖性强也好,说她们戒备心少也好,总之,女人爱挽手并不是什么坏事。心理学家将同等数量的男人和女人分别送入两个房间,经过一段时间后,那些男性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乱发脾气,甚至出现了冲动性的侵犯行为。而女性则不同,从她们的房间中不时传来阵阵笑语,有些人还挽着别人的胳膊,显得亲密无间。由此,心理学家说,女性更善于用身体接触表达情感,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有的男人不理解女人这种表达亲近的方式,当女友的身体紧贴着他的时候,便心花怒放,误以为她对自己有肉体上的欲望,结果他恐怕会很失望。女人触碰男人的身体,并不完全是要进行肉体上的接触,更多是来自精神上、心理上的亲近感,她或许只是以此向你表示好感和亲近罢了。仅此而已,切莫想入非非。

不过,女人挽男人手更多是本能的反映:骨子里需要男人依靠,挽着男人手,感到踏实、安心和有安全感。尤其当女人在看到手挽着手的老年伴侣时,会产生很强烈的羡慕之情。所以,对于处在恋爱中的男女来说,当女人主动挽着男人的手时,男人也应该给予最可靠的肩膀给女人依靠,坚定地信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让依赖自己的女人获得一生的幸福。

为什么女人都喜欢穿高跟鞋

女人和高跟鞋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项探讨女性心理与鞋跟变化的研究发现,女人一生中穿高跟鞋的时间长达51年。一个普通女性从12岁开始穿高跟鞋,到了63岁才真正与它说再见——因为这个年龄开始以舒适为重。随着女孩到女人的转变,女性的鞋跟也从1英寸逐渐增加到23岁时的5英寸。在30岁早期,女性的鞋跟高度出现小幅下降,因为这一时期很多人要跟在孩子后面到处跑。但是鞋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下降是到了她们四五十岁的时候,这一阶段女性鞋跟的平均高度降至不到2英寸。相关销售数据显示,只有到了年老体弱的时候,女人才会恋恋不舍地与高跟鞋说再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女人,更是美丽的忠实追求者。只就美化女人的脚而言,中国古代缠脚,以三寸金莲为美,而西方国家的人似乎却略高一筹,他们发明了高跟鞋。高跟鞋一出现,便征服了全天下的女人。女人一旦穿上高跟鞋,就会变得风度翩翩,走起路来“咔嗒咔嗒”作响,给自己增添了无限魅力。高跟鞋不仅把女性的玉足衬托得尽善尽美,更成了女人张扬性感的武器。穿上高跟鞋后,女人身体的重心便由脚跟移到脚尖。为了不至于跌倒,女人就不得不挺胸、收腹、****、提腿。前凸后挺,尽显完美身材,翩翩而来,美不胜收。

女人爱时尚爱高跟鞋可谓几近痴迷状态,穿着高跟鞋的优雅形态既完全符合女性的美感,又能彻底地把一个女人的味道展现出来,所以很多美女都是一整天踩着高跟鞋,啪嗒嗒地上班、上课,尽管并不舒服。

而且高跟鞋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容易使人行走时身体前倾而失去重心,扭伤脚部关节、足部骨骼或韧带,容易起鸡眼,容易磨出茧子等。走路需要的是一双合适的鞋子,高跟鞋很显然是不适合走路的。既然这么痛苦,为什么女人们还要坚持穿高跟鞋呢?

高跟鞋现已成为女性鞋文化的主流,世界各地的女性对高跟鞋的喜爱是一致的,这是女性在爱美方面少有的共识。当一个人为穿高跟鞋得到了很多好处之后,别人就会纷纷效仿,尽管穿高跟鞋走起路来很不舒服,但是为了凸显自身的优势,起码不让自己显得比别人低.很多女性宁愿忍受高跟鞋带来的不适,而不愿意放弃其带来的好处:高跟鞋不仅使她们的身高增加了很多,而且高跟鞋特殊的构造,迫使她们把腰板挺得更直,使胸部前耸,屁股后翘,显示出女性迷人的曲线,这样就可以使其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愈发地增加了自身的魅力,更加吸引别人的眼球。

当某群体普遍享受了某种优势,那么个体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个体都会纷纷来占有这种优势。一旦占有就不愿意放弃,因为放弃往往代表的是一种落后,无法占据优势就会使自己处于劣势。所以当所有的女性都穿上了高跟鞋,问题就产生了:一个人穿高跟鞋,凸显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形成了一种优势,而当周围的女人都穿起高跟鞋时,大家就又处于同一个层面,优势也都因此扯平了。因为身高是相对的,当所有的女性都穿上高跟鞋让自己高出了几寸,彼此间的相对高度其实还是没有变,和穿平底鞋时一样。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愿意放弃穿高跟鞋呢?这是因为,如果有人放弃穿高跟鞋,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优势,就等于是一种倒退。而高跟鞋给女性带来的美丽,时尚、性感、气质,对女性的诱惑是足够大的,因此她们宁愿忍受穿高跟鞋产生的不适,也要让自己爆显迷人的风采和魅力,将这种优势坚持到底。

与此类似的一个问题,就是女孩子化妆。每个女孩都化妆,大家一起提高,显然就没有自己一个人化妆能卓尔不群的效果了。这样的心理压力作用下,女孩子就会骑虎难下,不得不把这种所谓的优势保持下去,或者做更火的提升。这样的一种现象,产生的外部效果却是极其强烈的,女性要为自己的美丽付出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为了美丽,她们心甘情愿。而生产商以及经营商正是看到女性这种消费心理,而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也为世界呈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产商和经营商致力于美鞋的生产和销售,也就吸引了更多女性的眼光。

伪娘当道为哪般

随着“大陆第一伪娘”樱冢澈开始走红,“伪娘”一词就开始在娱乐和文化圈出现。2010年快乐男声的成功举办,更推助了“伪娘”现象的波澜,开赛以来伪娘层出不穷,刘著、童童、尚晨等快男的陆续出现,更是将“伪娘”的话题推向了极致, “伪娘”成为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一个时髦字眼。

实际上“伪娘”一词是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界的名词,通常指的是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这种“男人身女儿心”喜欢中性打扮的人不在少数,先是流行于日本,后波及东南亚,如今又登陆中国。就一般而言,他们在心理上仍保持男性自我,有与普通男性相同的价值观念。随着伪娘角色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男性动漫爱好者开始喜欢伪娘。而现在,通过与伪娘有关的动画、漫画和公众事件的大量涌现,伪娘开始产生社会影响。

归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据调查,樱冢澈的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他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刘著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由于工作原因而顾不上照顾他,带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当幼儿园教师的母亲肩上,再加上为了学习钢琴而很少有时间与同龄人玩耍,而弹钢琴的启蒙老师也是女性,这样,刘著的童年就完全被女性包围。

调查显示,50%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1小时;超过60%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陪伴孩子;超过20%的父亲并未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德国幼教专家福培尔说:“父亲可以帮助孩子确定性别角色,尤其是男孩。”但在很多家庭中,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是“缺席”的,学校里的男老师(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也显得相对较少。实验表明,如果男孩4岁前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他们在性别角色发展中就易倾向女性。”

所以,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他们是患上了一种“父爱饥渴症”。

“伪娘”的诞生绝非是偶然的,不是娱乐的炒作,更不是文化的吹捧,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社会只顾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传统的家庭礼教,我们的家庭只顾物质生活的充裕,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的精神教育,从家庭教育来说,父教缺席、母教溺爱是男孩女性化的两大主因。而且,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不尊重、不鼓励独立,往往“圈养”孩子,导致男孩的开放、开拓意识得不到发展,男孩的阳刚气质得不到培育。

性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男孩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在家里缺少爸爸这个男性榜样,在幼儿园和小学,缺少男教师的榜样,在社会上是一些男不男女不女的娱乐明星榜样,这对于性别形成过程中的男孩是有危害作用的。商业运作所塑造出“男不男女不女”的榜样形象也使得“伪娘”激增。不过从尊重人性的角度来说,“伪娘”的出现说明了社会的多元化,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在形成易性癖和同性恋阶段之前的阶段,还是需要正确的干预和引导。而社会、学校都应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性意识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干预。伪娘”的诞生源于父爱饥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今社会男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发的压力过大问题,有调查发现,男人在家里撒娇的频率,甚至超过妻子。

那是因为,在社会上,男人一直扮演强悍的角色,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男人被赋予了太多的压力,“家庭支柱”、“男儿有泪不轻弹”。即使到了今天,男人也“只能进不能退”,一不小心,就会被指责为“不像个男人”。但在本质上,男人和女人一样,都有脆弱的一面。

心理学家认为,事业往往是男人赖以撒娇的资本。他们有一种患得患失的茫然感,对死亡日益迫近的恐惧感,逐渐上升为焦虑感,导致内分泌失调。这时,他们像孩子一样撒娇,是让女人明白他的苦衷。

“伪娘”当道的时代,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在家庭氛围里要形成一种共识,不对一些有明显不正常的社会化角色的人物有欣赏、崇拜等心理。同时,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家庭生育观、教育观和养育观,家长不要将自己的心愿强加给小孩,错误地引导孩子向另一性别成长。而人们也应该首先接受性别差异,并正视其带来的影响。

女人天生缺乏安全感

普遍意义上说,男人在发生危险后才会感到安全感丧失,而女人常常在危险发生之前就担心不安全。生活中,很多女人常常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因而更敏感,更会“未雨绸缪”。

从基因决定女性的体质特点来看,基因造成女性的骨骼构造和体形不适宜奔跑,月经周期及孕育孩子的特点,造成了女性身体不方便,体力较男性差,这样就造成她们总是和小孩一样成为最易攻击、伤害的对象,这当然会造成她们安全感差,而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又通过基因世代遗传下来。

从生理结构来看,女性体格相对较小、较弱,同时又要承担怀孕、哺育下一代的重任,所以在行动上肯定不如男性方便,另外还要承担分娩的危险,任何难产都会要命,所以女性比男性有更大的不安全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说女性天生比男性安全感差,并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是因为女性天生就是这样的生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