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116

第116章 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6)

客观地说,杰克与彼得的记忆都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记忆信息都是经过各自大脑加工再处理过的。在这卷录像带出现之前,杰克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没有对彼得有过什么粗暴的行为,正如同他从来没有对其他队员做出粗暴行为一样。

对于杰克来说,这个事件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许类似这样的事件经常发生,杰克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了。在杰克看来,训练课上有一些身体接触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如果某个球员的站位不合理,他就需要把这个球员从一个地方拽到另一个地方,如果是技术姿势不对,就更需要手把手地教。所以,这个事件被杰克大脑的认知系统处理成和平常训练课一样的,不可能引起暴力冲突的事情。

然而,这件事对于彼得来说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就像彼得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这件事会在他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彼得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杰克突如其来的行为被彼得的大脑认知系统记录成杰克故意掐住他的脖子,这对他来说实在是痛苦而难忘的。

虽然杰克与彼得的记忆相悖情有可原的,人们原以为自己可以看见眼前所有的事物,但是无意视盲的发现证明了人们的固有观念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人们对记忆的认识与记忆的真实工作情况也是存在巨大差别的。为什么大众对记忆的认识普遍是错误的,以及这种错误认识又是如何误导人们的。注意错觉帮助人们澄清了很多误会,记忆错觉同样会帮助人们解决困扰人们很久的问题。

科学家认为,在人脑的眼窝前额皮层,有一个“奖赏系统”,它指挥人们去寻求快乐,满足基本需求。它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其他额皮层一起见识大脑中产生的一切感觉、记忆和想象信息,抑制无用的,区分真实和虚幻的主,设定信息的优先级,当额皮层出现问题时,主会出现“虚构症”。

神经科学家认为,每个人,尤其当我们遇到 和自己的经验不一致的事情时,都会虚构自己的知觉和记忆,让一切看起来更合理。比如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一定有肇事者,而人们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记忆出现了问题。

2009年,全美一项对1500人的调查试图研究一般美国人对人类记忆的认识情况。结果表明:有47%的受访者认为,人们一旦亲身经历某事并对此形成记忆,记忆就永远不会再改变了;63%的人甚至认为,人类的记忆就像一台摄像机,可以精准地记录所有的视觉与听觉信息,然后人们就可以在记忆中自由地提取这些信息了。

绝大部分的被访者都认为,人类的大脑可以永久储存记忆信息,而且储存的信息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想要精确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多信息的确是被完好无损地储存在大脑内,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信息都以这种方式存储。很多记忆领域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不会记录所有传入的视觉、听觉信息,至少有很多细节信息是没有经过处理的,更谈不上存储了。

这一系列的试验和事实说明,人们的记忆有时候真的靠不住,我们不能对于自己的记忆过分自信,盲目坚持。

为什么人们喜欢说“糟了,我忘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昨天记住的单词,今天却背诵不出来;刚刚摘下的眼镜忘记放在哪里;碰到熟悉的面孔却叫不上对方的名字……诸如此类的遗忘现象举不胜举。

我们无法想象,假如人的大脑丧失了记忆的功能,那将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糟糕,我忘记啦!”“唉呀,找记错啦:”……在这歉意、负疚、懊悔以至惊恐的声音后面,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也许是一点小小的失误,但也可能是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一高级将领为了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决定将某步兵分队和空军分队联合作战,向一高地进攻。步兵分队由于跟目标较近,部队迅速赶往目的地,先占领了预定日标。

这一高级将领指挥员原本打算向空军分队发出电报命令:不再轰炸那一高地。但在想发而没有发的情况下,忘记自己最初的这一动机。这位参谋在自己没有把电报发出情况下,就误认为此事已办过了。

空军分队没有得到停止轰炸的命令,当然按计划轰炸了那一高地,原本已占领目标的步兵分队却被自己的空军分队“吃掉”了,最终,这位高级将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拿自己的脑袋抵偿了自己的“没记住”。

这样的遗忘确实让人感觉到可怕,为了避免遗忘对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有必要了解遗忘的原因。

为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为了尽量减少旧有经验的影响,选用由三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音节”,如dit、vom等作为实验材料,将10~36个这样的音节组成一组。然后以自己为研究对象,进行学习,直到刚能背诵出来为止。过一段时间,背不出来或背不全,就重新学习,直到再次达到刚能背出来的水平。用这种方法,他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人在记忆之后,遗忘便立即开始,且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结束后及时复习,不然等到遗忘很多时再复习,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无异于重学一遍。此外,应进行过度学习,有助于加强记忆和保持。

—般来说,人们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的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的遗忘得快;在学习程度相等的话配下,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定不要贪多求快。

一般股认为,人们对材料的识记没有—次能达到正确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忘记,而过度学习材料要比能成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当然过度学习有—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一般认为,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既能取得一个最佳的记忆效果,又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如此记牢他人名字,避免尴尬场面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尴尬经历:在街上遇到一位认识的人,人家亲亲热热地跟自己谈了半天,可自己却没想起他的名字来。由于他曾告诉过自己他的名字,又不好意思再问……

许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刚介绍的人一转眼就忘了人家叫什么名字了,等下回再见面时又不好意思再问人家叫什么。相反,如果有人第二次见到你时就能亲切地叫着你的名字向你问候,你会有什么感觉?一定会很高兴,觉得人家很重视你,你也自然会对他产生好感。

善于记住别人的姓名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感情投资,在人际交往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董事长请公司的代理商和经销商吃饭,他私下让秘书按座位把每位来宾的名字依次记下。这样董事长在饭桌上与每位老板交谈时能随口叫出他们的名字,这使每个人都惊讶不已,生意也顺利地谈成了。

戴尔.卡耐基说“一种既简单又最重要的获取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姓名。”所以记住人名不光是记性好不好的表现,同时它还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方法,能增强你的个人魅力。

很多人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记住人名的种种好处,但却总感觉记不住,要不觉得这个人面熟但叫不出名字,要不能叫出名字但又与人对不上号。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从而牢记别人的姓名呢?

1.根据相貌特征记忆

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长相都不相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最突出的相貌特征来记住他的名字。如五官、身材中的特别之处,这样就容易记住这个人了。观察时要正视对方,找出他的突出特征,并想想他是否跟自己认识的某个人比较像,无论如何要找出他的一个较突出的特征,观察得越仔细,你就会越容易记住他的相貌。

在相貌特征和姓名的问题上,两者要“对号入座”,不得张冠李戴。如果一时找不到对方长相上的突出特征,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找,如衣着、首饰、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等,比如,王先生的领带非常特别,与众不同;李小姐的上衣剪裁得非常合身;张女士的耳环很别致,那颜色和式样配她的脸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总之,一定要找出一点他独有的特征,等过一会再见时要能一下子认出来。

2.认真聆听,联想记忆

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尽可能聚精会神地听人家的名字。这是初次会面时的一个关键。有许多人之所以记不住人的名字,就是因为自认为根本就记不住,在别人介绍姓名时,只是礼貌地象征性地听,根本不是仔细听,所以他无法回忆起别人的名字。也许这些人压根儿就没听清被介绍人的姓名。

听清了对方的名字后还要把这个名字进行有趣的联想,把一个人的名字做有趣而夸张的联想是记住人名的关键。如一个学生的名字叫“严婉庄”,倒过来念“装婉盐”,这样马上就把这个朋友的名字记住了。

3.请求重复,以验证发间

听了对方的姓名后,我们可以直接重复一遍对方的名字问他自己的发音对不对。即使我们读的并不准确,此时,对方也愿意耐心地给予纠正正确的发音,因为他感觉到了对他的重视。这样一来,我们的请求既增加了彼此间的亲切感,又进一步增加了你记住人名的可能性。

当然,为了加强记忆,我们就算听清了人家的姓名,也可以礼貌地说一句“对不起,可以再重复一遍吗?”重复是记忆的重要手段。每重复一遍所学的东西,记住它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4.请教拼写,强加记忆

如果你对人家名字的拼法或写法有疑问,可以礼貌地或开玩笑地请求对方拼写一下,这样又增进了记忆。比如可以这样问:”您的姓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是彩虹的虹,还是宏大的宏?”其实我们中国人大部分的名字都不同程度地带着父母的愿望和寄托,隐含着一层意义,如果你对对方的名字写法感兴趣,他说不定会把自己名字的寓意说给你听,这样一来记忆就更加深刻了。

如果遇到的人姓又少见,名又稀罕,你诚恳地询问,说不定他会给你讲出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呢。当你真的这么做时,你会发现,许多人都知道一些有关自己的名字和姓氏的事情。

5.临别重复,加强温习

同新结识的人分手后,设法在脑海里一一闪现那些人的姓名、相貌。如果在见面时与对方合影留念,我们就可以把对方的照片或者与对方的合影拿出来参照回忆。分手时,跟人家道别时,最好提起人家的姓名,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开头和结尾两段是最容易记住的。

姓名比较难记,但如果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样可以记得又快又准。

需要提醒的是,在会见生人前,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完全能够记住对方的名字和相貌。如果你没有自信,总抱怨自己记性差,记不住人名,那么就没有了积极性,结果很可能就真的记不住了。所以你要坚定信心,沉着放松,告诉自己这很容易办到。

为什么人很难回忆起幼儿时期的事情

人们常常想起对自己孩提时代的一些事情,但是人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四五岁左右开始有记忆的,也有人能记起三岁时发生的事情。老人们也常说小孩三岁开始记事儿。很多父母都常常说,孩子3岁以前,什么都不记得。事实上,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那么三岁之前的记忆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婴幼儿的记忆力差造成的。其实不然,人类婴儿的记忆力都是非常强的,很多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从婴儿到幼儿的这段时期,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婴幼儿就学会了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难说他们的记忆力还不够强大吗?此外,我们生存的很多技能,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学会的。

Carolyn rovee-collier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婴儿的记忆进行过相关的实验。研究人员把2-3个月大的婴儿被放在一个摇篮里,摇篮上方放置一个稍微碰到就会动的玩具,用一根皮筋将这个玩具和孩子的脚踝连起来。

在试验中发现,当婴儿发现当自己踢腿时,玩具会动起来,他们对这个发现很高兴。要完成这个记忆实验,还要看婴儿们在一个星期之后,还能不能想起来怎么让这个玩具动起来?婴儿不但需要观察这个玩具,并且需要记得这个玩具会动,而且是自己踢腿让它动起来的。

形容人员又把婴儿重新放回摇篮,看他们是不是一看到这个会动的玩具,就会踢腿。实验表明,2个月的婴儿,3天之后回来依然记得怎么让这个玩具动起来;而3个月的婴儿,过了一个多星期,仍然记得。

由此可见,2—3月的已经有了记忆。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发现,在第一次训练结束之后的2-4个星期,当婴儿被带回实验室,让他们看玩具动起来了,这似乎“提醒了”他们,他们看了一会儿,一旦脚踝被绑上皮筋,他们就飞快的踢起腿来。而另一组婴儿,没有“提醒”他们,结果他们就没有踢腿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