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一本书通晓国学
6201800000004

第4章 侠士的言行——国学经典中的快意

克己奉公:心中要有一把不能松懈的尺

【原文】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选自《后汉书·祭遵传》)

译:我做人清廉俭朴,严格控制自己的私欲,凡事以公为重,把所有的赏赐都给予了手下的士兵,家中没有任何私有的财物了。

【背景链接】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虽然出身豪门,但他在生活上非常俭朴,并且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时,祭遵前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祭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的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智慧感悟】

所谓克己,就是要对自己有要求,以严格的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在心中树一把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尺,培养控制自己的能力。

控制自己的能力就是自控力。自控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能力。它对人走向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其成功的秘诀中都少不了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如果懂得如何控制自己,那他便是一个最成功的自我教育者。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但不同的人在诱惑面前的表现却大不一样,有些人在诱惑面前毫不动摇,而有些人则难免沉沦于诸多诱惑中难以自拔。一旦被诱惑牢牢锁住,那么你就极有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被这些诱惑牵着鼻子走了。因此,要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就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时刻不忘以心中的标尺衡量约束自己,避免做出任何超出尺度的越矩行为。

奉公,则是一种为自己所在的团体贡献力量的义务,是一种维护自己所在团体的公平与公正的义务。社会是一个大团体,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会身处各种各样的小团体中。人在团体中,就应当有一种凡事以大局为重的远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尽力去维护团体的利益。毕竟只有当团体利益有所保证,个人的利益才有实现的可能。任何因个人私利而破坏团体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合规范的。

因此,以法律和法规为行事的准则,以共同利益为行为的目标,以众人的幸福为己任,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破釜沉舟:要有义无反顾的精神

【原文】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河,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只留三天的口粮,以此表明要决一死战。

【背景链接】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在吴中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派大将章邯出征,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军被围,赶紧派人四处求救。

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派宋义为上将军,带着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可宋义却胆小怕事,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到达安阳后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一住就是40多天。项羽实在忍不住,便来质问宋义。原来宋义想让秦赵两国的军队打到筋疲力尽时再出兵,还说全军不服从命令的一概都得砍头。

项羽脾气火暴,一气之下在一天早晨全副武装来到宋义的军帐中,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项羽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还要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并跟将士们说,要吃饭的话,就到章邯的军营中取锅。大军渡过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以此表明要决一死战。

战士们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谁也活不成。在项羽的指挥下,楚军同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个个以一当十,如下山猛虎,奋勇拼杀。楚军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智慧感悟】

纵然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可以安全舒适地生活,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逆境来临,首先被摧毁的就是失去意志力和行动能力的温室花朵,经常接受磨炼的人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破釜沉舟就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有的时候,人们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下往往能激发出平日里不可见的潜能,焕发起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军事家孙武曾经说过:“将帅赋予军队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射出的箭一样使其一往直前。”处于绝境中的人,为了求生会爆发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潜力。如果人总是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能力就会渐渐消退,心智就会渐渐老去,潜力生锈,变得毫无激情,甘愿沦为平庸。

因此,一个人若想从中脱颖而出,必须时时给自己一些压力,试着切断自己的后路,将自己置身于悬崖绝壁之上接受挑战。只有当把自己置身于悬崖上,让自己无路可退,这样你才可能拼死向前一搏以获得生机。而这样一来,你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如此大的能量,还可以做许多自己从未想过的事情。如果经常性地给自己一个如此历练的机会,那么你就能不断地去突破自我,充分发现及发挥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潜能,做更好的自己,向着卓越的巅峰一点一点迈进。

强项令:为人要刚正不阿

【原文】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选自《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译: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

【背景链接】

东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四处横行无忌,就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纪放在眼中。一次,她的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当时的洛阳令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家奴出来。

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外出,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湖阳公主大怒,但董宣却毫不畏惧,不顾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并当场处决。

湖阳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后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但董宣却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微臣因为维护法令而获罪,恳请以死谢天下!”说罢,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

光武帝自知理屈,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死不磕,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无奈下,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智慧感悟】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华,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战有权势之人,坚持原则不退让、宁折不弯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尊敬,他无论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

我国自古就有句俗语讲,男儿膝下有黄金。这就是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要有尊严有骨气,不为外界的权势气势所屈服,始终坚持做自己。现代社会也一样,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看到别人有地位、有金钱就不自觉地软了自己的膝盖,做出卑躬屈膝的行为。这是缺乏自尊心的表现,也是一种奴性的体现。

奴性心理是一种自我折磨。他们会因此而扭曲自己的性格,改变自己的正确看法,做出违心之举;他们会动辄迷失自己,任人任意驱使;他们会在权势者面前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给自己徒增苦恼。而更糟的是,他们自卑自贱的举动,换来的只能是让人瞧不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衡量是非标准的尺子,而个人的是非观也是建立在这把尺子的基础之上的。明确辨别是非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真正高风亮节的人必然是能时时刻刻秉承自我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且不与外界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既不苟且迎合他人,又不妄自菲薄,以一种刚正不阿的精神为人处世,始终做自己该做的事,保证自己为心无愧,而这样的人自然会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仰。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就要始终坚持刚正不阿的精神,明确辨别是非对错,不因他人的看法和说辞而有所松懈,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趋炎附势屈膝迎合。而只有如此,人才能挺起胸膛,做一个正直有原则的人。

赴汤蹈火: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原文】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选自《与山巨源绝交书》)

译:这就像鹿这种动物一样,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让它去跳滚烫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它也不在乎。

【背景链接】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因而被合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则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

山巨源官至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先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在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又以禽鹿作比,说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

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嵇康受到曾奚落过的司隶校尉钟会的诬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智慧感悟】

“我不是没有决心,可是一旦遇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会变得犹豫不决。”可能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的确,对于有些人来说,犹豫不决成了一个大难题。这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总是瞻前顾后,左右摇摆不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内心缺少一种赴汤蹈火不畏艰险的勇气。他们并不知道,如果把自己的全部心思贯注于目标是可以生出一种坚强和自信,而这种自信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破除自己犹豫不决的恶习,把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等成功之敌统统捆缚起来。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有人把痛苦和不幸作为退却的借口,也有人在痛苦和不幸面前寻得复活和再生。造成这种截然不同区别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是否具有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勇气。勇气是一种滋补剂,是世界上最好的精神药物。人如果没有勇气,就如同没有脊椎骨的人永远站不起来一样,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成功。如果能让自己尽早展现出勇气,并带着勇气上路的话,那么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

真正的巨人并不是他从未倒下,而是他每一次倒下之后又能迅速地、坚定地站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只有勇敢地面对不幸和超越痛苦,永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用理智去战胜不幸,用坚持去战胜失败,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成为掌握自身命运的强者。

先忧后乐:大丈夫应以天下为己任

【原文】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自《岳阳楼记》)

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

【背景链接】

这句话说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功绩卓著,成绩斐然,做了很多为民众所称颂的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他重视教育,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十分热心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一次,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当官。此处有一名胜,叫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了宋代已经破败不堪了。滕子京到达此处后,重新修复了岳阳楼,范仲淹受他所托写了一篇《岳阳楼记》来记这件事。

范仲淹在文章中写道:“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的表现与被贬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的态度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智慧感悟】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已经58岁,且被贬谪多次。不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始终都没有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对照古人,反思自我,可能我们所欠缺的实在还是太多。

“以天下为己任”,就是将百姓的祸福,家国的安危视同个人的责任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质上就是责任心的一种高度体现。“责任”二字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是耳熟能详,且常作为日常谈论的热点话题。的确,责任是撑起一个人的脊梁,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责任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家人朋友负责,大到对集体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而将天下之事放于心间,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则是最高境界的责任感的体现。

古往今来,以天下事为己事、心系国家的人物层出不穷,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先生曾提过名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明末清初思想家清初顾炎武也成提出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无一不体现出这些伟大人物高度的责任心。

社会动荡不安、外忧内患充斥时,人们需要秉承这种责任感来为国效命,和平时期的现代社会同样需要这种责任感来富国强民。“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不应只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成为我们真正实践的目标。胸怀天下的大气,先忧后乐的悲悯之心,以天下事为大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品质。

力士脱靴:不轻易折服于权威

【原文】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选自《唐国史补·李白脱靴事》)

译:李白身为翰林时总是喝得烂醉,一次玄宗命令他写乐词,但他却烂醉如泥。人们用冷水为他醒酒。等酒意稍解,李白提起笔来,一下子写了数十篇诗词,诗句优美清新。后来有一次,他在宫中喝醉了,竟伸出了脚,让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给他脱靴子。

【背景链接】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因诗写得出色被著名诗人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对李白很欣赏,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在写诗作文。

当时玄宗身边有个叫高力士的太监,极受宠信,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的,可李白偏偏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让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看见高力士正盯着他,便趁着酒劲对玄宗说:“皇上,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您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脚,又看看玄宗毫无表示,只好顺从地给李白脱下靴子。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于是他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对李白渐渐冷淡下来。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再次到外地游历。

【智慧感悟】

李白的一生,怀抱治国的远大理想,但抱负始终未能实现。这个典故充分显示了他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的伟大人格,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

每个人都应该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能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而趋炎附势,就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坚持做自己,媚势取宠、牺牲人格和尊严而求取的所得是永远为人所不齿的。

现代社会里,为了服从权贵而完全丧失人格的人还实为少数,然而因轻信权威而轻易放弃自己观点想法放弃坚持的人却又很多。虽然权威的渊博学识和不容置疑的地位对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我们节省无数的时间和精力,但权威所说的话,并非句句都是真理,权威也会说错话、做错事;世上没有永远权威,再权威的人,他的学说也会陈旧,他的力量也会消逝。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否则人类社会便不会向前迈进。

对权威的尊崇、膜拜,常常会演变为迷信和神化,同时,我们大脑中的自我思考、冲破权威、勇于创新意识也将日渐匮乏。这样,当我们面对新事物、新问题,需要开拓创新时,权威定式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理论的产生,不但会影响我们进步,甚至会将人引入歧途。

只有思维活跃、富有胆识,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不为过时的老观念、老框框所束缚,敢想、敢说、不断探索新世界的奥秘,我们才可能走出新路子。因此,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只有不因权威而委曲求全,勇敢地向权威说“不”,冲出思想的重围与禁锢,才能开创不寻常的局面。

两袖清风:让正气常驻于心

【原文】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选自《入京》)

译: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以免除百姓的不满。

【背景链接】

于谦,字廷益,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在没有调入京城前,一直担任地方官。他为官清廉,对下属的各级官员要求都十分严格,坚决禁止受贿、贪赃,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的麻烦的。”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必担心他人?”

为此,他作了《入京》诗以明志,在诗中嘲讽了当朝进贡的歪风,表现了自己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智慧感悟】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疑是对于谦最好的评价了。这是一种潇洒,同时也是一种气节。自古以来,官场都是个大染缸,能在里面洁身自好就已经难能可贵。在保证自身的廉洁之外,还能够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场这缸浑水,更是难上加难了。正因为如此,于谦能够成为廉洁的典范,为世人所敬仰。

孟子曾经说过:“吾养吾浩然正气。”古往今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堂堂而生,磊磊而立,凭的就是一种正气。所谓正气,也就是客观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主流,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它来源于心体,呈现于言行,是坐镇于一个人心中的巨石,是把控一个人行为的方向盘。倘若人缺乏正气,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就难免会发生偏移,进而使他的整个人生发生偏差。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国难当头,颓势已定的情势下,挺身而出,不幸被俘,在元朝统治者一系列诱逼手段的折磨下,始终心持正气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并写下了传承至今的《正气歌》,其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可见,正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导向,也是所有行为发生的驱动力。对于一个集体来说,风气正,则人心齐、干劲足;风气不正,则人心涣散、阻碍发展。而对于一个人来说,风气正则行事正,风气不正则行事歪。因此,我们应当将培养正气作为一个发展任务来看待,培养自己的正气之心并时刻以正气来指导行动。倘若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即使将来不能青史留名,也能保证自己在垂暮之年时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