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002

第2章 李煜(1)

【词人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在位十五年,史称李后主。后降宋被俘,幽禁于汴京,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为宋太宗鸩杀。词的创作以降宋为界,分前后期:前期多写宫廷生活,精致华丽,内涵不深;后期抒写亡国之痛,清新真挚,寄慨遥深。李煜也因后期词作成就而被称为“千古词帝”。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遭遇亡国之痛后,似有人晕开了一团浓墨,四处涂抹,以至于所有风景都失了颜色。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已是昨日之事,李煜在这近似灰色的世界里,有了更多时间回忆和反思。他把身世之痛与人生哲理相交融,创作了这首《浪淘沙令》,只用白描手法,绘出内心的哀婉凄绝。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上阕先写梦醒所见。淅淅沥沥的雨声惊扰了词人的美梦,也将本就郁闷的心思搅扰成一团乱麻。这一场雨后,不知又会有多少落红铺地,春意阑珊,不知不觉中竟又已到暮春时节。逝去的残春,就像被惊醒的梦,又像被掠夺的故土,都不可追回。凄清雨声与阑珊春景,与词人心境恰恰重合,倍增凄苦之意。

既是暮春,便是近夏,虽有冷雨叨扰,夜间难免有些许凉意,但却不至于让人生“寒”。词人却道“罗衾不耐五更寒”,只叹薄薄的衾被抵挡不住五更天的寒气,可见他心底那一份始终得不到熨帖的苦寒。

丧国之辱,离家之痛,终究是时光也无法愈合的伤口,惟有在梦里,才能得到片刻解脱。梦里,他“不知身是客”,已然忘记了阶下囚的处境,犹是南唐的君主,在华贵的宫殿里纵情欢娱。“贪欢”本是一桩美事,但因有了前文“梦里不知”的背景,再缀以短暂的“一晌”二字,可知尽欢之后,将会是更加难耐的春寒。

下阕继续抒发梦醒后的悲恨情怀。他曾不止一次“凭阑半日”,只为了瞭望昔日的“三千里地山河”。但他的故土已经与北宋广袤的土地融为一体,再也不是他李氏江山。这种失落感与无力感每每让他痛苦不堪,故而词人一再告诫自己:“独自莫凭栏!”否则,望进眼里的“无限江山”只能让人徒生伤感。此处乃是以反语表达忧愤,正因为心中充满故国之思,才有“莫凭栏”的激愤之语,才有“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奈慨叹。

词人与故国无奈分离,从此归家无望,有此身世引发的悲痛,简直切肤入骨。接下来,词人又由个人身世之哀联想到宇宙人生的悲剧,不由发出一声长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句结拍,既照应了上阕描绘的“阑珊”春意,也道出了人生际遇的漂泊无定。

水流,花落,春去,人亡,故国亦渺渺不可寻觅,世间一切莫不如此——一旦逝去,便无法挽回。“天上人间”四字,极言“春去”范围之广,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迁,一切关于宇宙、人生的固有悲痛,都容纳于其中,境界深广而悠远,堪称绝唱。

【大师导读】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王国维

夫亦情深一往使之然。惟期深而不拔,乃郁为幽怨;唯其往而不返也,又突发为雄奇。

——俞平伯

流水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之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唐圭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关于宋太宗赐药毒杀李煜一事的缘由,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宋代王铚《默记》记载,李煜作《虞美人》,命歌妓在生日当晚奏乐歌唱,因此惹怒宋太宗,最终导致殒命。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虞美人》的确表现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那深重难解的怅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起句以奇问发端。用“春花秋月”概括春秋胜景,凝练又俗白。“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景,但对于心怀忧苦的人来说,春日的繁盛花景、秋日的清朗月色,只会加深心底的愁思。词人没有明写自己因见此景生恨,而是用“何时了”三字向天发问:这些景致何时才会终了?这一问极其无理,却更显沉痛。花好月圆之景无休无止,词人每每触景回忆往事,但往事又不堪回想。因为过去他是南唐的皇帝,现在却国土丧尽,沦为阶下囚,两相对比,令人心神俱碎,只好把一腔幽怨投向引发愁恨的美景里。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着一“又”字,照应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对此景无法“了”的绝望。小楼上风清月明,良辰美景醉人,却让登楼的词人发出“不堪回首”的沉重叹息。虽然不堪回首,但他还是忍不住痴痴望着故国的方向。种种矛盾和难言之思,尽含其中。

词人陷入沉思,想到宫殿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与“春花秋月”同在吧?只是曾在那里欢歌笑语的人,恐怕已经不在了。“只是朱颜改”一句是揣测语气,流露出浓重的哀愁。身为亡国之君,他对星移物转,物是人非的悲凉感受比常人要深得多,开篇至此抒发的都是物常人难久的慨叹,亦隐含李煜对旧事的悔恨。

江山还在,江山的主人却已更换,词人问天天不理,问物物不语,只好扪心自问:“问君能有几多愁?”种种愁绪,难以言说,最终归结为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流之水,正如前文所述“春花秋月”,都是永无休止之物,用以比喻词人无穷无尽的愁与恨,既贴切,又使词境显得辽阔无际。

最末两句流传千古,因其滔然之势,激越之情,绵延之思,又因流畅直白的文字和精练准确的形象概括,历来为人称道。整首词状难言之情如在目前,写难言之思精准深刻,既有清新的语言,具体的情境,真挚的感情,又有深厚的语意,抽象的思索,无界的情怀。

【大师导读】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王国维

他到底是一位天生的诗人,无论在后唐的帝位上,还是做了大宋的臣虏,写的词都充满性灵,从不作帝王家语,而是作为一个最真实的人,诉说自己最真实的心情。他的人,他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一个真字。尤其入宋后的作品,真个是满纸血泪,字字催人泪下。

——周国平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赏析】

这首小令语出天然,全无雕琢,但文脉贯通,情致起伏。首句“林花谢了春红”,看似平常道来,实际上暗含深意。“林花”与“春红”是同一事物,却偏偏拆分两处,显得词意曲折。先点出“林花”,再强调这是“春红”,委婉地传达出作者对残花的怜惜。“谢了”二字,平实自然如口语,却形象地表现出凋谢的突兀,暗含扼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