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简介】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溧水(今属江苏)人,居德清(今属浙江)。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累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左丞相。曾受萧泰来和贾似道谗毁,二次罢相,卒于循州贬所。其词多抒发忧国忧民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词风近于辛弃疾,格调沉郁,激昂苍劲,感慨时事。有《履斋诗余》,存256首。
满江红(柳带榆钱)
金陵乌衣园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苍,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余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赏析】
吴潜的词作格调沉郁激昂,多以感慨时事为主。这首《满江红·金陵乌衣园》作于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当时吴潜于建康任淮西财赋总领一职。乌衣园本是晋代贵族宅邸,到宋代成为游乐场所。全词以词人和兄长游乌衣园为线索,采用情景相衬、古今对比的手法,在冲突中表达其心中郁结。
上阕对乌衣园风景的描绘十分生动:时值春末,柳绦飘摇,榆钱成串,转眼已至清明。天色晴好,园中佳人如云,乐声朗朗,一派繁华欢腾。“天一笑”指天晴,包含欢乐之意,语出杜甫《能画》诗中“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
恰逢雨后初晴,园中景物经春雨冲刷,格外明丽。花之“红”,山之“青”,皆鲜艳耀眼。如此美景与前文渲染的欢乐气氛相映成趣,显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如画景象。至此,词中情与景皆欢快明媚,令人暗自揣测词人心境是否也如此美好,然而上阕结尾处,词人却将读者这一设想打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江南客”是作者自指并兼指其兄。词人在金陵为官,游览金陵名胜,本应身居主位,却以客自居,显示出作者在丽景欢情中心境的疏离和抑郁。这是反衬手法,以乐写悲,哀情显得更为浓郁。
由吴潜生平可知,此前他曾任淮西总领兼沿江制置使和建康知府两个要职,但不久便遭罢黜,被贬为淮西财赋总领。仕途受挫,词人难免郁郁寡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下阕连续以“乌衣”起笔,一“犹昔”,一“难觅”,营造出沉重的沧桑感。词人身处古宅院,自然联想到古人之事。然而昔日的王谢已成过往,其言行也再无觅处,徒留小巷园景。思绪至此,词人不由感叹物是人非:“但年年燕子,晚烟余日。”岁月蹉跎,乌衣园经历过繁华与萧条,只有燕子还年年飞来相伴。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词人本想借此一游抛却官场烦忧,谁料到了乌衣园,却又心生悲凉。其喟叹既是因古人而起,也是为了自己与兄长。“尘土债”与“英雄迹”相对照,表达兄弟二人不甘庸庸碌碌,想建功立业的志向,但现实中却未得重用,徒留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寂寥。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趁着这大好春光,应举杯畅饮,休要虚度年华。结尾看似是与兄长欢庆共饮,实则寄托着词人的愤懑与讽刺。在他看来,好男儿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大好时光用来玩乐本就是“虚掷”之举;奈何报国无门,只能虚耗光阴。
上阕以美景与客心的矛盾,突出词人心中的阴郁;下阕怀古,另有寄托,表达个人仕途不遇的愤懑。词人游园生发的郁闷贯穿全词,但并没有在明处反复寄悲,而是寓情于景,层层表露出来,情感由隐到显,由浅入深,独见机杼。
【大师导读】
史称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肠者。而“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等句,似亦类其为人。
——明·陈霆《渚山堂词话》
南柯子(池水凝新碧)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赏析】
吴潜在这首词里描写暮春景象,以女子的视角表达惜春情感,暗含词人对时光荏苒的感叹和对青春的眷恋。
上阕开篇写景,以景中之意领起全词。“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一场春雨过后,池水涨起,色如凝碧。花栏内,将要萎谢的残花留于枝上。显而易见,这是暮春之景,流露出这一时节特有的阑珊倦意,虽有花红水碧,却已失去盎然生机,隐现哀怨。
接下来词人把人物引入画卷:画桥东侧,有女子“独立”,手挽杨柳欲系春风,想来这女子应是不堪沉闷才出来欣赏春光的。“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一句颇有情趣,一方面表达了女子对春天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用杨柳挽留春色的行为表现出她的娇俏与活泼。
上阕写女主人公的惜春举动,奈何纵然有佳人痴情相留,春天还是要离开。“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此处以“游丝坠”、“落蕊空”等具体情景象征春已逝去。鹊无意绊游丝,蜂有心拈落蕊,无论有意与否,也不论挽留与否,结局终归还是春去了无痕,词人对春逝的遗憾蕴含其中。
“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风雨忽至,女子只得返回室内,隔帘望着雨中秋千,满心闲情闲绪空有雨声相伴。此处“雨声”一语双关,既指天气由晴转雨,也指心情的转变。秋千这一意象本为玩乐之物,但沐于雨中,却呈现出凄凉之景,至于由秋千引出的“闲情闲绪”究竟何指,更加耐人寻味。
词人以婉转柔美的笔调,生动表达出一个柔美佳人的惜春情怀。人与景相互映衬,少女的柔媚姿态,以及渴望挽留春天而不得的哀怨被表现得十分到位。景物描写细致入微,且极富诗情画意,尤其最后以雨声结尾,更将绵绵春恨写得凄婉哀怨且有不尽余味。
【大师导读】
其诗馀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佳手。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