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108

第108章 陈亮

【词人简介】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他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一隅,倡言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后遭忌被诬入狱。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赴而病逝。为人才气超迈,慷慨激昂。其词作风格豪放,议论纵横,与辛弃疾相唱和。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词存74首。

念奴娇(危楼还望)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赏析】

南宋王朝积贫积弱,金军铁蹄一路南下。陈亮力主抗金,无奈朝廷苟安,词人的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他登上位于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此楼北临长江,视野开阔,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雄浑开阔的景象触发了词人的思绪,于是他借古喻今,通过对六朝旧事的回顾,表达北伐的主张。

上阕开篇洋洋洒洒,似凌空而起。词人登上高楼,极目四望,千百种滋味在心底翻滚,作者“叹此意”,只怕古今没有几人能够了解。“今古”点明借古喻今的主旨。词人暂时未明说“此意”何指,但联系后文,可知是其抗金主张。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眼前的山水险要,如鬼斧神工,但统治者不肯借助这有利地势收复河山,反而将其视为划分南北疆界的自然屏障。“浑认作”三字含有讽刺意味,批判统治者的不思进取。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镇江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它北面是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陈亮认为,此地进可攻,退可守,完全可以作为北上争雄的依托,但六朝的统治者却偏安江左,无非都是图谋一己之利。表面写六朝旧事,实则是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自私行径。

下阕“因笑”二字承接上阕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王谢诸人”指东晋时以王谢家族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也学英雄涕”一句辛辣地嘲讽他们虽然也学英雄洒泪,感叹山河变异,却没有付诸行动,只知漫谈空论。词人鞭辟入里,讥讽南宋统治阶级中那些只知慷慨陈词、纸上谈兵的人,呼唤朝廷必须真正行动起来,出兵北伐。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统治者们依仗长江天险,偏安一隅,根本不会顾及在沦陷区过着水深火热般生活的广大人民。“管不到”实为不想管,是词人对统治者无所作为的进一步批判。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这几句词情骤转,一扫前文中的抑郁,情绪忽然变得豪迈。词人认为凭借有利地形,实在不该畏首畏尾,应该像东晋北伐名将祖逖那样,领兵北上,长驱直入,一举收复中原。

末两句,“小儿破贼”取自淝水之战中谢玄以少胜多,大败苻坚大军的典故。陈亮认为南方既不缺少可以领兵打仗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的猛士,朝廷无需过多畏惧敌人,应该充满信心。至此,他在开篇之初提出的“此意”,即破敌复国之意,已完全展露出来。全词收尾,有势如破竹之气象,蕴含着词人对胜利的热切渴望。

词人把一腔豪情诉诸笔端,无论是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谴责,还是投鞭断流直取中原的气魄,皆出于爱国的初衷。慷慨磅礴之气跃然纸上,使人感奋。

【大师导读】

(陈亮)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

——宋·叶适《书龙川集后》

《龙川词》一卷,读至卷终,不作一妖语、媚语,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

——明·毛晋《龙川词跋》

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

——梁启超

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

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赏析】

此词虽题作“春恨”,却与同类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陈亮并没有写寻常闺怨离愁,而是借“春恨”抒发家国之思。全词意境虽清丽凄婉,又自有一股刚劲之气。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开篇首句中“闹”字乃神来之笔,与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中“软”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简单两句,即呈现出阳光明媚,春色宜人的美丽景象。

接下来几句写春归大地,田野一片翠绿,刚探出头的嫩草平铺在地上,垂杨枝头冒出鹅黄色的新叶。春日渐长,百花纷纷盛放,争奇斗艳。此时云层淡薄,细雨渐渐止住,天气不冷不热,非常宜人。

之后词境陡然生变:“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遗憾的是,这美丽的春色只有莺、燕赏玩,游人却未能领略其美妙。词人之所以“恨”,是因为游人无心赏玩,辜负了这一番美妙春景。前文描绘出的姹紫嫣红,百花竞放的喧闹春景,至此竟显得有几分凄冷寥落。

词人在上阕极力渲染春光的明媚,正是为了反衬春恨。春景越美好,词人内心的怨恨就越强烈,之所以会有这样矛盾的情绪,是由于现实境遇对词人的影响。陈亮空有收复中原之志,却不得朝廷重用,苦闷和愤激在内心郁积。“恨芳菲”几句,表达的是对大好河山沦落于敌手的愤慨,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下阕,词人假托闺怨抒发感慨。“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无法排遣,无心游赏喧闹芳菲的世界,只好独自伫立在高楼上,向归雁探问远方征人的消息。其中暗寓词人孤独和无助的处境。

“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主人公回忆往昔团圆和乐之时,拔金钗作斗草游戏,用青色的丝绳做马络头,而如今一切都已消散,曾经在一起的人也不知何时才会归来。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临别时双方互赠香罗带留念,分别之后难禁思念之泪,思念和幽怨随分别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浓,让人不堪重负。“翠绡封泪”典出《丽情集》。据记载,唐代御史裴质与成都一名叫灼灼的官妓相恋。后来裴质被召回朝,灼灼为解思念,用软绡收集了自己的眼泪寄给他。词人化用这一典故,借以突出主人公对归人的思念。

末尾三句以景结情。疏烟淡月,子规声声啼鸣,与昔年离别时一模一样的情景,触发了等待归人的女子心中无尽的愁绪和幽怨。子规叫声凄厉,极易触发人的怀乡思归情感。陈亮一生为复国大业四处奔波,内心充满别恨乡愁以及对国事的担忧,结尾三句的闺怨,实则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里的描写有虚有实,曲折有致。上阕极言春色之美好,下阕则另出机杼,抒写离愁别恨。作者把家国之思隐藏在闺阁春怨的外衣下,把一腔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感寄托在明媚春景中,言近而旨远,耐人寻味。

【大师导读】

龙川之词,感愤淋漓,眷怀君国。稼轩之词,才思横溢,悲壮苍凉。

——清·刘师培《论文杂记》

亮自负经济之怀,岂能自甘于缄默?故见之于议论,见之于书翰,见之于奏疏,亦复见之于其所为曲词。

——姜书阁

词在南宋时,还有些人把它看成余技小道,但陈亮竟然说他的词里有“平生经济之怀”,这是当时一般词人作品里不会有的内容。

——夏承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