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105

第105章 辛弃疾(3)

“而今识尽愁滋味”,少年时还不知“愁滋味”,此刻却已“识尽”,词人心里的悲愤一览无遗。他壮志在胸却无法施展,愁苦深沉浓郁。“欲说还休”连出,道出其无奈、失望和忧愁。第一个“欲说还休”,是说仕宦之路人心叵测,他纵然遭到无理的排挤和打击,也不敢明说;第二个“欲说还休”,表达了壮志未酬却鬓发苍苍,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的孤独。愁苦这么深,这么重,又无人可以诉说,词人失望且痛苦,只有把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委婉地寄托在词里。

满腹的愁苦无人可说,也不能直说,作者只好把话锋转向天气:“却道天凉好个秋。”“凉”和“秋”都透露着凄凉冷清之意,衬托出词人的心境。结尾句看似闲淡轻松,实则满含悲愤。

全词感情真挚、构思新巧,语浅意深,令人玩味不尽。在明白如话的语言里,隐含着作者深沉、忧郁的情感,内容丰富、境界高远。

【大师导读】

此谙尽世情有阅历感慨之言。

——吴则虞

最后用“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淡话来结束全篇。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许多愁不能说明。我们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来看,是能体会他这一句话的深长的含意的。

——夏承焘

只是到了真正饱经沧桑之后,我们才明白,人生的小烦恼是不值得说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说的。我们把痛苦当作人生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下来,带着它继续生活。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就说点别的,比如天气。“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是不可说之说,是辛酸的幽默。

——周国平

永遇乐(千古江山)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以六十六岁的高龄担任镇江知府。这是他登上京口北固亭后,触景生情的感怀之作,内心的悲愤忧虑跃然纸上。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流传甚广,明代杨慎曾在《词品》中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词人登上北固亭,想起了镇江的风流人物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国时吴主孙权,仅凭江东之地,就成功抵御了曹魏的攻势,还积极开疆拓土,最终与魏、蜀分庭抗礼,成三国鼎立之势。可是,如今江山依旧,像孙权一样的英雄已无处可寻。词人惋惜地叹道:“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风流事业,都在历史风雨的洗刷下消失殆尽。

写过孙权的旧事后,词人又引用了寄奴的典故。“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字。昔日,势单力薄的刘裕曾以京口为基地,在队伍逐渐壮大后起兵讨伐桓玄,最终平定叛乱,夺取政权。当时的气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对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人们多敬仰有加,故而对其传说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的故居也时常瞻仰追怀。

上阕既有对历史遗迹的描写,又有对英雄事迹的感慨。词人想到孙仲谋和寄奴等英雄人物横戈跃马,建立了辉煌的功勋。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此时南宋朝廷的萎靡不振形成巨大反差,令词人感慨万千,于是借怀古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志向。

下阕,词人继续用典,以古鉴今,表达力主抗金、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用典影射现实。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中原,还曾设想在狼居胥封坛祭天,来庆贺胜利。但战事并不顺利,最终败北,只能仓皇逃窜。辛弃疾运用此典,意在告诫朝廷:要吸取刘宋北伐的教训,用兵需慎重。他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是“赢得仓皇北顾”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词人由今忆昔:“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率众南归,到他写下这首词时,正好过去了四十三年。他站在京口北固亭北望,想起了当年在烽火弥漫的扬州以北抗金的旧事,南归后本以为能获得朝廷支持,尽快收复中原,却没想到朝廷为主和派把持,一味软弱退让,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满腔悲愤却无处发泄。

环顾四周,词人顿生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位于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留下的痕迹。“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比反差明显。曾经烽火弥漫的扬州如今安静祥和,只闻神鸦鸣噪、社鼓喧闹,毫无抗敌复国的气氛,作者的伤心和失望可想而知。

伤感之余,词人借廉颇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怅然。史传廉颇虽老,仍想为赵国出力。他在赵王面前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且披甲上马,以表示自己仍有余力。辛弃疾以廉颇自比,正是想表达自己尚不服老,想继续为国效力的决心。朝廷昏庸,软弱无能,词人空有一腔热情却无处施展,一句“凭谁问”,道尽辛酸。

辛弃疾运用多个典故,却并无生搬硬套和“掉书袋”之嫌,反而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熔裁有方,浑然一体。在追怀古人的同时,还表达了抗敌复国的宏伟大志,以及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对朝廷的不满,可谓怀古、忧世、抒志三者兼具。

【大师导读】

盖词之用笔,以曲为主。寥寥百字内外,多用直笔,将无回转之余地……然有如黄河东来,虽微遇波,仍一泻千里者,如东坡赤壁之念奴娇,稼轩北固亭之永遇乐。

——陈匪石

追怀出人烽火中之事迹,故能如是悲壮。

——梁启勋

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则有一种苍凉之思。

——俞陛云

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都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夏承焘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①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①年少:指孙权。

②兜鍪(móu):即头盔,借指士兵。

【赏析】

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已至暮年的辛弃疾被韩侘胄起用,任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当时正是抗战前线。辛弃疾登上临京口的北固亭,遥遥北望,对时局的忧虑丛生,一时情感翻涌,于词中抒发感慨。

上阕以问句起篇,颇显气势:“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大好风光,但怎样才能望见中原呢?这两句采用了倒装手法。看不到中原,暗示大好河山已被金兵占领,国家支离破碎。眼前风景触发了词人的怀思,他继续发问:“千古兴亡多少事?”古往今来,曾有过多少国家兴亡大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然而时光悠悠而逝,兴衰荣辱都已无从细数,能看到的只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似乎永无尽头。

上阕中,词人借景抒情,他由眼前风景联想到国家兴衰、历史轮转,不禁唏嘘感慨;下阕转为咏史。

词人所在的镇江历来就是兵家重地,无数英雄在此建功立业。三国时,年轻的孙权十九岁成为三军统帅,后来又独霸东南,抵抗敌人的进攻,从未屈服。天下英雄谁才是孙权的敌手?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连一代枭雄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中,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又逢曹操与孙权对垒,他见吴军训练有素,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不由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词人把这两个典故结合起来,意在突出在曹、刘这样的英雄面前,孙权也毫不逊色。“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借曹操之言感叹当时南宋朝廷碌碌无为,无人能像孙权一样率军抗敌迎战,流露出词人忧国忧民的焦虑心情。

辛弃疾胸怀收复中原的大业,却无处施展拳脚。词人以怀古之豪情叹今时之义愤,以孙权的英武反衬当今朝中无英雄的境地,委婉地讽刺当时同在江南的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和苟且偷安。同时,词人又在心底期待能有一个英雄人物出来主持大局,或许,他还期待着自己能成为这样的英雄。

【大师导读】

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