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寸河山一寸血5
6191900000003

第3章 最精彩的一战 (2)

当天上高空中的日机达到七八十架之多,如同蝗虫一样遮天蔽日,在地面则是火炮齐轰,坦克开路,一时间地动山摇,震耳欲聋,有的山头被轰得像耕牛犁过的田一样。

湘军营长当时正在山上观战,自认如此多的飞机和如此凶猛的炮火,是从军以来所仅见。

接下来,让他惊服的事情发生了。

任你再多的炮弹倾泻过来,上高阵地都静悄悄,没有一点声音,让人担心,守军是否已全部被炸死,或撤走了。

大家都这么认为,日军也不例外。

第三十四师团的步兵冲了过来,离上高越来越近。就在那一瞬间,犹如有一个开关被揿了一下,子弹突然像雨一样泼洒过去。

所有战壕和山洞都在喷吐着火舌,与此同时,后方远程火炮也开始进行地毯式轰击。

十二个小时之后,战场上已到处都是日军尸体和坦克残骸。97式战车怎么样,在这种摧枯拉朽的猛击下亦难幸免。

不服不行。

这就是罗卓英在上高用来兜底的决战兵团,也就是著名的第七十四军。

决战兵团的火力组合令人折服

此前,蒋介石统帅部决定在西南成立两支战略军(又称“攻击军”),作为可直接调配的机动部队。

除武器和兵员优先供给外,战略军与普通军最大的差别,就是学习日本军一级的建构,配备了相当于一个师的特种部队。

一共就两个名额,杜聿明第五军毫无争议地拿走一个,剩下来的大家都在抢,几乎把头都要抢破了。

有四个师进入海选名单,里面又以第十八军和第七十四军旗鼓相当。

论资历,第十八军是老字号,早在中原大战前就有了,第七十四军直到抗战初期才在上海建立,再怎么算,都只能说是小弟弟。

论战功,第十八军无论在内战还是抗战中都以善战著称,一个“血肉磨坊”把日军老牌师团都磨得没了脾气,不过也唯独在这一点上,第七十四军却有后来居上的气势,特别是万家岭大捷,已经显示出了战略军的雏形。

什么叫“战略军”,决不能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而是要有它没它大不一样。简单点来说,不管薛岳的指挥多么高明,假如没有第七十四军,万家岭即便围住第一〇六师团,要想打漂亮了也很困难。

蒋介石反复思量,在第七十四军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得到消息后,全军上下欢声雷动。

蒋介石的眼光不错,需要指出的是,这支军队是在上高会战前才被冠以“战略军”的,根本还没来得及按待遇整补。

第七十四军能取得如此神速的进步,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王耀武,对第七十四军来说,他是比张灵甫还要重要的人物。

什么都不靠

王耀武,山东泰安人,毕业于黄埔第三期,时任第七十四军军长。

民国年间,军校遍地,武人到处都是,要想在军队混出名堂,就得有点自个儿的绝活,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道”是也。

比如有的人靠资历,某某年起就做革命党人,或者某某年给孙总理他老人家打过工。又比如有的人靠关系,投了哪帮哪派,正好投的这帮这派得了势。再不济的,还可以靠运气:子弹老是打不着你,但却专门朝着你的上司脑袋上撞……

可是王耀武什么都不靠,他一路升迁,只靠军功。

当然,更现实的问题是,就算他想靠也很难。要知道,王耀武要资历没资历,要关系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关系,横过来竖过去,不过是个黄埔三期生。

在黄埔学生中,高一期就要压死人,多少黄埔一期两期的还在下面慢慢爬哩,你不苦干硬干拼命干怎么行!

内战时期,王耀武有一次在江西宜黄被红军包围。蒋介石传下令来,让其弃城而走,但他一直守着城,守了整整一个月都未被红军攻破,几乎算得上是一个军事奇迹。

蒋介石也很好奇,就特命召见他,问他为什么有令都不突围,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王耀武老实作答:“围成那个样子,根本就突不出去啊!与其出城失败而亡,不如在城里守到最后,而且宜昌是战略要点,失守后很难再夺回来,因此我就下了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

召见以前,王耀武不过是一个团长,召见之后,他便成了旅长。

能拼命当然不是王耀武唯一的优点,因为黄埔精神几乎就是拼命精神,大家都在拼,所以他还得会点别的。

应该说,王耀武的治军和指挥才能在黄埔生中也是很突出的。

蒋介石给他的那个旅,其实是个补充旅,战斗力本来一般,但王耀武任旅长后,忽然变得厉害起来。

从淞沪会战开始,王耀武与刚刚建立的第七十四军结缘,并从此与这支部队无法分开,直到取得万家岭大捷。

在第七十四军的整训和编练上,王耀武秉持一个宗旨:纪律好、能作战、不怕死、听指挥。

这一点,从上高第一战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严格的战场纪律,在那种高强度的炮火打击和心理威慑下,要做到不退不跑,实在是相当困难的。

第七十四军火力如此猛烈,但实际上每个师的防守正面也只安排了一个团,其阵地和火力点设置之隐蔽和巧妙可见一斑。

一个师共有四个团,王耀武来了个车轮大战,这个团吃不消了,马上再派另一个团上去,以此保持兵力使用上的充裕自如。

愈吸愈近

第三十四师团被打急了。

3月22日那天,他们之所以攻得这么猛,是因为在接近上高时,已经吃过第七十四军的亏了。

当时他们正要渡河。之前由于一路碰到的都是湘军、川军这样的二三流部队,而且一打就退,日军官兵开始变得手舞足蹈,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自然渡河时也未多加防范。

埋伏在周围的第七十四军忽然就开火了。

那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军队的强劲火力:一个大队当场覆没,配属的山炮兵大队也遭到袭击,很多山炮被炸毁,慌得炮兵们连装定标尺都来不及,直接瞄准了往前乱轰一气。

第三十四师团长大贺茂中将过于轻敌,把野战医院和辎重部队都放在前面,结果也一个不少地挨了揍,把他给气得暴跳如雷。

搞偷袭这一套算什么本事,有本事面对面决斗。

现在面对面了,但情况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好一些,一个师团配上特种部队在冲击,连对方一个团都奈何不得,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可大贺师团长还是不肯打道回府。他就像个红了眼的赌徒一样,继续疯狂下注,完全忘记了看一看周围那两只“胳膊”还在不在,以及自己是否已经孤军深入。

由于携带火炮不够用,第三十四师团干脆请航空队增加出动次数,以空袭来代替炮击。第七十四军经历过淞沪会战的老兵说,在上高看到的日军飞机,是淞沪会战后见到的最多的一次。

王耀武随之采取逆袭的方式,反复发起冲击,使得双方阵地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来,日机不得下手,只能暂停轰炸。

双方连斗两天,到3月24日,打到最惨烈的阶段,山上山下伏尸遍野,草木为赤。王耀武亲率军部特务营策应,才击退日军。

没力了,打到这种地步,大家都没力了。

犹如一阵冷风吹来,大贺猛然惊醒,他这才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仅几十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周围旌旗林立,全是中国军队,而其中的很多军队并不上阵,只是像看猴子一样地看着他。

被包围了!

如今没有谁比大贺对罗卓英的“磁铁战术”领悟更深:愈吸愈近,愈近愈紧,向前不可,脱身不能。

大贺急忙向武汉的园部发去急电,请求增援。

收到电报后,园部手忙脚乱,命令那两只“胳膊”赶紧动起来,不是上前打别人了,而是把那破身子给拖回来。

第二十旅团不用园部招呼,早就突破东北军的防御线奔上高来了,但半途中就碰到了王耀武派出的另一路部队。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这个“混搭部队”撞上了和第三十四师团一样的霉运,过河时被击沉十多艘渡船,船上都满载官兵……

第二十旅团是救不了,已经回家的第三十三师团则是来不及救,第三十四师团因此开始出现给养困难,不仅需要飞机空投粮弹,还得捎带着扔些鞋袜下来,不然就只能光着脚走路了。

不可能日日是晴天,碰上阴雨天,飞机就来不了了。这时候很多日军官兵都恐惧得要命,既怕遭到进攻,又担心明天没饭吃、没鞋穿,有个别不争气的还急得呜呜地哭起来。

这样下去死路一条,大贺决定不待援兵,自行突围。

全力奔跑

3月27日,第三十三师团刚刚做出撤退动作,罗卓英的总攻命令就下来了。那些整天在周围作壁上观的湘军、川军,全都奉命跟着第七十四军冲了出去。

这是一个雷雨之夜,然而奇迹就在眼前。

黑夜里,大家比的都是速度,中国军队看谁跑得快,就能多得到俘虏和战利品,日军也看谁跑得快,除了脚上生风,自然还得少带重东西。

第三十三师团的炮兵部队以前最神气,到了这步田地,却变成了真正的死玩意儿——大炮太重,来不及拖走啊。

没法带走,那就毁坏。忙了一会儿,等到想溜的时候已经太晚了,结果炮兵成了步兵,被灭得一个不剩。

大贺师团长带着主力猛跑,沿途还有许多小部队遭到围攻而无法撤退,都在向他发电报求援,有的就恨不得给师团长下跪了。

大贺倒是能派兵前去救一下,问题是这样的话,速度就要慢下来了。那能停吗?当然不能,所以任你们说出花来,我也只能自己顾自己了。

每支陷于绝望中的小部队都收到了大贺的答复:“从速跟上主力。”

崩溃了。我能跟得上你,还要请你来救我?

要说怪,还真怪不得大贺,他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一路上,到处都有中国军队跳出来进行追击,这个时候第三十四师团由于粮弹已空,早就失去了还手之力,于是伤兵越来越多,担架队延伸出去竟然有好几公里长。

第三十四师团近乎遭到全歼,大贺是带着一群伤兵和残兵败将逃出去的。他应该感谢的是第三十三师团,没有这个师团的接应,则插翅亦难逃生天。

第三十三师团解脱了同伴,自己却遭到第七十四军的猛击,回到驻地后,个个脸如死灰,犹如从地狱中逃出来一般。原本说是要去参加中条山会战的,经此一劫,第三十三师团的北方之行只能告吹。

战后清点,仅来不及带走的日军遗尸就有三千多具,生俘七十二人,是历次作战中俘虏最多的。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参加过上高会战的日军士兵旧地重游。回忆当年情景时,他们仍神色不安,认为那种凄苦的惨状,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上高会战的失败,让园部“短切突击”的牛皮“噗”的一声破掉了。

上高会战后第七十四军荣膺第一号武功状

日本统帅部随即以指挥失当为由,免去了其第十一军司令官的职务。

然而,不管谁当第十一军司令官,都得放张纸条在自己桌上,那就是江北有个汤恩伯、江南有个王耀武,这两人都很难对付,打仗时要特别留心。

在抗战中,上高会战是中国国内极少能以接近对等兵力完胜日军的战役,何应钦见多识广,他毫不吝啬地称赞这是“最精彩的一战”。此战打响前,在选择谁成为战略军时,尚有分歧,此战之后,即众望所归——当然是第七十四军。

再猛的拳头,也抵不过一只抗打的沙袋。罗卓英的“磁铁战术”固然精妙,可他的成功说到底还得仰仗第七十四军,这就是一支战略部队难以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