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70年:大而不倒的阴谋政治
6189100000059

第59章 种族对抗的路要走多远 (2)

本来是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对抗,结果成了一场骚乱,问题就复杂起来了。警察给黑人撑腰,是因为他们在履行法制。给警察撑腰的不是手枪,而是最高法院,也有总统。有关克林顿小镇这场骚乱的报告被连夜送到白宫,艾森豪威尔坐不住了。从根本上说,艾森豪威尔并不赞同沃伦法官的判决。虽然他相信黑人与白人合校是必然的趋势,但他认为在行动上应该循序渐进。他私下里说:“主张黑白人合校当然很好,但是别忘了这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分裂。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都非常容易感情用事,特别是牵涉到孩子……”艾森豪威尔认为:“这类涉及道义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要求它尽善尽美呢?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朝着一个高尚的目标前进而已。谁要是叫我强行推行这件事,谁就是疯了。”然而,当沃伦法官的判决公布以后,艾森豪威尔却只能强行推行这件事。他是个老兵,他深知必须服从命令。既然最高法院已经作出了司法判决,作为行政首脑的总统只能按照法律的规范办事。但是强制黑人与白人合校,的确不是艾森豪威尔的愿望。他因此十分痛恨沃伦法官的这个判决,甚至后悔任命沃伦作为首席法官,把这件事情说成是“我生平最愚蠢的错误”。

然而,“错误”已经犯下,艾森豪威尔现在只能给沃伦的“错误”埋单。这真是个难挨的星期一,总统彻夜未眠。凌晨时分,艾森豪威尔终于作出决定,命令使用武力维护黑人学生的权利。田纳西州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动636名国民警卫队队员,强行将白人冲散,把8名地方警察和100名州警察解救出来,并逮捕了其中几位领头闹事的白人。在国民警卫队行动的过程中,出动了7辆M-41坦克,才平息了这场看起来简直像革命一样的骚乱。这12名黑人学生在坦克和国民警卫队的护送下才进入教室。但是他们的白人同学却躲瘟神一样地逃避。一位14岁的白人女学生对记者说:“如果上帝要白人和黑人在一个学校上学,就不会把他们造成黑人,把我们造成白人了。”

黑人与白人合校的种族融合运动,不仅在学校引起了风波,也给社会带来了一轮新的冲击。这种冲击首先来自黑人权利意识的觉醒。说来奇怪,沃伦的判决只是认为学校不应该执行种族隔离,并未明文禁止其他场所黑人与白人的隔离。但是有关人权之类的事情就如同三月里的小雨,只要滋润了大地,苏醒的就不光是小草,还有虫子、苜蓿、玫瑰、蚯蚓……也包括蚱蜢。

1955年12月1日,一只蚱蜢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苏醒了。她的名字叫罗莎·帕克斯,是一位女裁缝。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坐上了一辆公共汽车。见有空位置,罗莎就坐了下来。这时乘客满了,司机叫罗莎站起来,把她的座位让给一个白种男人。黑人给白人让座,这在美国南部是沿袭多年的习惯,“就像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一样自然”。但是那一刻,罗莎不知道从哪来的勇气,她想了想,拒绝了司机的要求。她说:“不!”

根据亚拉巴马州的法律,公共汽车司机有权要求车上的乘客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如果拒绝司机的要求,是犯法的。汽车到下一站,罗莎·帕克斯夫人被拘留了,罪行是行为失检。法官判决帕克斯夫人有罪,处罚金10美元,并承担4美元的诉讼费。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凝聚了全部黑人

罗莎·帕克斯因为拒绝给白人让座而被罚款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她的朋友圈,跟着就在黑人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罗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裁缝,给很多黑人做衣服,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她的朋友都气愤极了,纷纷决定帮助罗莎。她们用油印机印发了一些宣传单,号召大家第二天不要乘坐公共汽车,改用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的方式出行。她们对公共汽车公司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大家都应该遵守“先来先坐”的原则,黑人不必给白人让座;二是公共汽车公司的司机必须尊重黑人。

公共汽车公司起初对黑人的抗议嗤之以鼻,但是很快就发现这对公司没有好处。因为蒙哥马利市住着12500名黑人,他们是乘坐公共汽车的主力军。由于黑人都自觉抵制公共汽车,汽车公司眼见就要入不敷出了。他们只好派出代表与黑人谈判,呼吁黑人继续乘坐公共汽车,并安慰黑人说,以后对黑人客气点就是了。但是黑人“得寸进尺”,趁机要求公共汽车公司在黑人区使用黑人司机,局面重新僵持起来。

僵持的局面持续了好几个星期,情况对公共汽车公司越来越不利。至少95%的黑人响应了抵制运动,而且意志越来越坚决。这引起了主张隔离的死硬派白人的反感,带头发声的就是蒙哥马利市的市长。他不屑一顾地说:“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一味谨慎怕事,以为黑人有足够的办法让白人屈服。现在,到了打开窗户说亮话的时候了。黑人似乎有一种想法,认为他们已经把白人挤到墙角,非逼得白人屈服于他们的条件,绝不罢休。其实……”市长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但是大家都知道市长的潜台词是什么。

市长以为他的恫吓可以让黑人屈服,结果他遇到了更大的麻烦。因为市长不知道,在这个城市里住着一位博学多才的黑人。他是波士顿大学的哲学博士,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他们的理论都如数家珍。他还喜欢中国古筝,喜欢听中国古筝弹奏出来的各种美妙的音乐。最主要的,他崇拜印度那位用和平方式与政府抗争的“圣雄”甘地,认真研究过甘地的理论和斗争实践。他是一个牧师,不过布道活动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时间,他都躲在自己那所白色的小房子里著书立说。那年他刚26岁,还籍籍无名。他的名字叫马丁·路德·金。

金牧师出门不多,基本上不坐公共汽车。本来他不应该参与到这起抵制运动中来。另外,因为他的牧师身份,金并不希望自己被凡尘俗世所困扰。但是蒙哥马利市市长对黑人的恫吓,让金牧师觉得他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金牧师完全支持抵制乘车的运动,他认为:“我们美国的民主中从来没有说过我们抗议是错误的,我们拥有这一权利。”金牧师不愧是一个哲学大儒,一开口就抓到了事情的本质,他说:

这并不是黑人与白人在闹紧张关系。这完全是一场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斗争。我们不仅要改善蒙哥马利(市)黑人的地位,我们的目的是要使整个蒙哥马利(市)获得进步。纵然我们每天都被逮捕;纵然我们每天都遭受不屑;纵然我们每天都吃败仗;也别堕落到对那些人怀恨在心的地步。

在他的教堂里,金牧师呼吁“以爱克敌制胜”。他用鼓舞人心的赞美诗和野营布道会上的歌曲,来激励黑人同胞们斗争下去。他说:“我们仅仅谈论爱是不够的。爱是嫉妒教信仰的关键之一。另一关键称之为正义……站在爱后面的永远是正义,我们仅仅是使用正义这一工具。我们不仅使用说服的工具,我们也必须使用压力这一工具。”至于使用“爱”、“正义”、“压力”可能带来的结果,马丁·路德·金充满信心,他说:“我的心里,毫不怀疑,总有一天,我们要胜利。”

然而那些坚持种族隔离的白人不把马丁·路德·金的宣传看在眼里,嘲讽他是“共产党人派到黑人区的又一个煽动分子罢了”。结果,他们发现这个所谓的“共产党派来”的牧师有着惊人的凝聚力,以至于黑人的抵制运动坚持了三个月之久。这下不光公共汽车公司受不了,就连那些雇用黑人为他们工作的白人家庭也受到了影响。因为被他们雇佣的黑人不打算乘坐公共汽车来上班,而骑自行车又太远,黑人让他们另请高明。可是哪有白人愿意干倒垃圾、修剪草坪之类粗鄙的杂活呢?白人又能去哪里另请高明呢?白人只好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去黑人家里,把黑人接到家里来干活。

黑人的抵制运动见效了,白人就露出了他们狰狞的嘴脸。蒙哥马利市检察官开始找金牧师的麻烦。他们依据1921年的一个什么法律,指控金牧师和对他无比忠实的140名黑人领导人,罪名是“毫无正当理由或者合法口实”,阴谋阻挠汽车公司的正当营业。金牧师为自己作了辩护,说抵制运动完全是自发组织起来的,只是在运动已经全面发展起来之后,他才成为这个运动的代言人。最后,法官仍然相信他有罪,蛮横地判处他罚款1000美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但是金牧师坚决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他发表演讲说:

我们没有错。我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错。如果我们错了,那么这个国家的最高法院就错了;如果我们错了,那么美国宪法就错了;如果我们错了,全能的上帝就错了;如果我们错了,那么耶稣只不过是从未来到地上的乌托邦梦想者。我们在此下定决心在蒙哥马利努力奋斗,直至公正如活水流淌,公平如大河奔流。

在马丁·路德·金等人顽强坚持下,黑人的斗争居然持续了一年以上。黑人早已经习惯了步行,不少人还买了自行车。有汽车的家庭,则响应金牧师的号召,组成一个由200辆汽车组成的小团体,以互助的方式为黑人区里的同胞服务。黑人不坐车可以活下去,但是公共汽车公司挣不到钱,司机就没有工资发,司机们纷纷改行,要么就离开了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公司终于撑不下去了,他们再次动用行政的力量,以非法经营的罪名把金牧师送进了监狱。

还没有等这个案子进入法庭审判,从首都华盛顿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沃伦法官宣布的禁止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原本只适用于学校和公共场所,现在要适用于公共交通事业。换句话说,如果继续在公共汽车上搞种族隔离,就是违反了联邦政府的法令。自然,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自由,而且成了世界名人。

在罗莎·帕克斯事件后的第381天,抵制运动终于落下了帷幕。罗莎夫人和她的黑人同胞们开始恢复乘坐公共汽车。后来罗莎夫人和全家搬到了底特律市继续生活。底特律市因为有她这样的市民而感到光荣,就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和一所中学。在街道的命名仪式上,同样是黑人的底特律市市长基尔·帕特里克发表了一个感人肺腑的讲话。他说:“她坐下去,从而实现了站起来。也就是因为她,我现在才可能站在这里。”1996年,克林顿总统授予罗莎·帕克斯夫人“总统自由勋章”;1999年,美国国会授予她“国会金质勋章”。这两个荣誉都是美国平民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

罗莎·帕克斯夫人不仅在美国家喻户晓,后来也成为世界名人。很多喜欢她的国家还把她称作是美国“民权运动之母”。实际上她自己的国家倒没有这样称呼过她。美国媒体只是称呼她帕克斯夫人,或者罗莎裁缝。不过美国之外的媒体对罗莎夫人的热情一直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她于2005年去世。对于罗莎夫人拒绝给白人让座的细节,国外的媒体做了必要的想象。诸国外媒体的文章说,当那位司机要罗莎夫人起来让座时,罗莎夫人坚定地拒绝了,她斩钉截铁地说:“不!我绝不退后!”实际上罗莎夫人到临终前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当时,她的确是想了一下,然后有点紧张地回答那位司机说:“不。”

赞曰:

绳不绕曲 帕克斯夫人微言大义醍醐灌顶

法不阿贵 沃伦大法官激浊扬清惩恶扬善